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蓝型油菜雌性不育突变体FS1花器官形态结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陈新军 戚存扣 +3 位作者 张洁夫 浦惠明 高建芹 傅寿仲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239-1240,i0006,i0007,共4页
关键词 不育突变体 雌性不育 甘蓝型油菜 结构研究 器官形态 甘蓝型黄籽油菜 制种产量 套袋自交 杂交油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方百合可育品种及其不育突变体花药形成的细胞学观察 被引量:9
2
作者 郑洁 王有国 +6 位作者 崔光芬 王祥宁 蒋亚莲 马璐琳 段青 杜文文 贾文杰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46-1250,共5页
为从细胞学角度研究东方百合雄性不育的机理,本试验利用石蜡切片法对东方百合雄性可育品种及其不育突变体花药发育过程进行比较研究,确定不育突变体花药败育时期及方式。观察结果表明:正常东方百合可育品种的花药,经过造孢细胞、花粉母... 为从细胞学角度研究东方百合雄性不育的机理,本试验利用石蜡切片法对东方百合雄性可育品种及其不育突变体花药发育过程进行比较研究,确定不育突变体花药败育时期及方式。观察结果表明:正常东方百合可育品种的花药,经过造孢细胞、花粉母细胞、四分体、单核花粉粒等时期,获得成熟的花粉粒;在花粉母细胞阶段,不育突变体花药的绒毡层即停止发育开始解体,花粉母细胞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随着花药的发育,花粉母细胞高度液泡化并逐步解体。研究认为:东方百合不育突变体花粉败育可能发生在花粉母细胞时期,与绒毡层的提前解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百合 不育突变体 花粉母细胞 绒毡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个水稻雌配子不育突变体的筛选及初步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颜静宛 吴照祥 +1 位作者 刘华清 王锋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513-518,共6页
在水稻转基因后代中,筛选到1个与雌配子育性相关的突变体,该突变体自交后代群体外源标记基因(潮霉素磷酸转移酶hpt)保持1∶1的分离规律,连续6代自交没有得到纯合株系;正、反杂交以及测交分析显示,潮霉素抗性基因只能通过雄配子进行传递... 在水稻转基因后代中,筛选到1个与雌配子育性相关的突变体,该突变体自交后代群体外源标记基因(潮霉素磷酸转移酶hpt)保持1∶1的分离规律,连续6代自交没有得到纯合株系;正、反杂交以及测交分析显示,潮霉素抗性基因只能通过雄配子进行传递;结实率统计分析表明具有外源标记基因hpt的单株有近乎一半的雌配子发生败育,胚囊的育性与外源基因hpt共分离;Southern-blot分析表明该突变体T-DNA是以单拷贝方式整合到水稻染色体上。这些分析表明该突变体是1个T-DNA插入导致的雌配子体不育突变体(暂定名为female gametogenesis sterile 1,fgs1)。细胞学观察显示,突变体fgs1花粉育性与野生型明恢86近似,但是其雌配子发育受阻,突变基因型雌配子体在8核胚囊时期,卵细胞、助细胞、反足细胞团以及中央极核依次解体退化,无法完成授粉受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雌配子不育突变体 筛选 胚囊败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雌性不育突变体FSM1的细胞学观察
4
作者 陈新军 戚存扣 +3 位作者 张洁夫 浦惠明 高建芹 傅寿仲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7-138,共2页
关键词 不育突变体 甘蓝型油菜 细胞学观察 雌性不育 1996年 生物学特性 染色体行为 不育性状 乳突细胞 研究结果 遗传机理 特征和 花器官 柱头 胚胎学 株系 子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太空诱变核不育突变体矮化性状的QTL定位及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牛群凯 杨聪 +1 位作者 时子文 曹墨菊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29-435,480,共8页
【目的】玉米太空诱变核不育突变体ms39,选自川单9号种子太空诱变后代。该突变体为细胞核遗传,受隐性单基因控制。育性分离群体的不育株往往伴随着植株的矮化,旨在探讨该突变体不育性与矮化之间的遗传关系。【方法】利用太空诱变核不育... 【目的】玉米太空诱变核不育突变体ms39,选自川单9号种子太空诱变后代。该突变体为细胞核遗传,受隐性单基因控制。育性分离群体的不育株往往伴随着植株的矮化,旨在探讨该突变体不育性与矮化之间的遗传关系。【方法】利用太空诱变核不育株(ms39)与自交系B73杂交组配(ms39ms39×B73)F2群体,构建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对株高、穗位高、雄穗分支数、雄穗长度进行QTL定位。【结果】共定位到9个QTL,4个株高QTL分别位于1、3、4、10号染色体;2个穗位高QTL分别位于3、4号染色体;1个雄穗长度QTL位于3号染色体;2个雄穗分支数QTL分别位于2、4号染色体。【结论】在3号染色体检测到1个主效株高位点qph3-1,该位点恰好位于不育基因定位区段附近,这对解释该核不育材料常常伴随株高降低这一现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雄性核不育突变体 QTL定位 F2群体 矮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核不育小麦突变体的遗传研究及其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忠祥 周宽基 王世红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9-135,141,共8页
以小麦不育系257A为母本,中国春、阿勃、甘麦8号、陇春7号、陇春11号、宁春4号、宁春16号、KUZA、西农1376为父本,杂交后代F1、F2和BC1为材料,调查F1结实率和F2代不育株数与可育株数分离比率,结果表明:F1正常结实,平均结实率为87.4%,F2... 以小麦不育系257A为母本,中国春、阿勃、甘麦8号、陇春7号、陇春11号、宁春4号、宁春16号、KUZA、西农1376为父本,杂交后代F1、F2和BC1为材料,调查F1结实率和F2代不育株数与可育株数分离比率,结果表明:F1正常结实,平均结实率为87.4%,F2代不育株数与可育株数分离比符合1∶3的单基因遗传分离规律和回交遗传的1∶1分离规律。证明该核不育突变体为单隐性核基因突变,具有普通小麦细胞质,不育性遗传稳定、彻底,不受光温变化的影响。利用该核不育突变体(2n=42W(msms)=42)和蓝粒附加系小麦[2n=42W(MSMS)+2(4E)=44]杂交,经连续多代自交选育,创建了"4E-ms杂交小麦生产体系",实现了小麦隐性核不育性的有效保持,开辟了我国小麦核不育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新方法。组配的杂交种2574A/墨引45在2003年的产量比较试验中,小区平均折合产量为9 183 kg/hm2,比对照宁春4号增产15.3%,表现中矮秆,株高91.5 cm,优质、高产,具有良好的生产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不育突变体 性遗传 4E-ms系 种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黄叶不育系突变体H08S的表型特征与遗传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林秋云 谢振宇 +1 位作者 龙开意 贺治洲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321-1325,共5页
光温敏不育系的育性因易受光温条件影响而出现波动,导致种子纯度不够,是水稻生产上常见的问题。本研究对1个水稻黄叶不育系突变体H08S进行温度敏感性分析和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同时通过构建分离群体进行突变基因的遗传模式分析。结果表... 光温敏不育系的育性因易受光温条件影响而出现波动,导致种子纯度不够,是水稻生产上常见的问题。本研究对1个水稻黄叶不育系突变体H08S进行温度敏感性分析和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同时通过构建分离群体进行突变基因的遗传模式分析。结果表明,突变体H08S的表型受温度影响,为低温表达型叶色突变体,且其叶绿体结构出现异常,表现类囊体的片层结构减少,说明H08S基因的突变影响叶绿体的正常发育。突变体H08S分别与‘日本晴’、‘02428’构建F2群体和BC1F1群体,观察并统计群体植株叶色表型的分离情况,并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表明该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单基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黄叶不育突变体 H08S 表型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诱发突变杂种优势育种 被引量:3
8
作者 刘录祥 《北京农学院学报》 1993年第1期11-15,共5页
利用杂种优势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是本世纪农业生产上最重大的成就之一。目前,世界各国已有40多种作物已经或即将在生产上利用杂种优势。如果考察杂优利用的历史,就不难发现,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是以新的杂优种质的发现... 利用杂种优势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是本世纪农业生产上最重大的成就之一。目前,世界各国已有40多种作物已经或即将在生产上利用杂种优势。如果考察杂优利用的历史,就不难发现,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是以新的杂优种质的发现或选育成功为前提的。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开拓杂种优势利用的范围和途径,将辐射和诱变技术不断向杂优育种渗透已倍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发突变 杂优 诱变技术 恢复系 雌性不育 突变 玉米品种 辐射诱变 雌性不育突变体 性恢复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