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副溶血性弧菌不耐热溶血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与分子动力学模拟
1
作者 张德福 于振兴 +4 位作者 张明 吕欣然 张永勤 张国清 励建荣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51-257,I0009-I0012,共11页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人畜共患致病菌,可引发人类胃肠炎等食源性疾病。副溶血性弧菌具有多种毒力因子,热不稳定溶血素(thermolabile hemolysin,TLH)即是其中之一。该研究对副溶血性弧菌的tlh基因进行了克隆及测序,对tlh基因编码...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人畜共患致病菌,可引发人类胃肠炎等食源性疾病。副溶血性弧菌具有多种毒力因子,热不稳定溶血素(thermolabile hemolysin,TLH)即是其中之一。该研究对副溶血性弧菌的tlh基因进行了克隆及测序,对tlh基因编码的TLH蛋白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结构和功能预测。结果表明,TLH蛋白由418个氨基酸组成,预测分子质量为47.36 kDa。在TLH蛋白中确定了几个保守的结构域和基序,包括SGNH水解酶结构域和GDSL基序;对TLH蛋白的三维结构进行了同源建模及验证,在此基础上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其稳定性、与4-硝基苯基月桂酸酯(p-nitrophenylaurate,PNPL)的相互作用能力及结合底物对结构紧密度和残基灵活性的影响,揭示了催化三联体Ser153-His390-Asp393周边是一个重要的药物靶点活性口袋,具有高度保守的残基序列,并在底物结合后表现出残基灵活性差异。该研究分析了副溶血性弧菌TLH蛋白的性质和结构,可以为保障水产品的安全性、提高水产品原料安全评价水平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克隆 血性弧菌 不耐热血素(tlh) 生物信息学分析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溶血性弧菌耐热直接相关溶血素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苏建新 聂军 吴振龙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15-517,共3页
目的探讨克隆副溶血弧菌(Vp)耐热直接相关溶血素基因的方法。方法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双酶切载体pGEX-3X和目的基因DNA,连接并转化大肠杆菌DH5琢。对重组质粒进行PCR鉴定、酶切鉴定和序列分析。结果凝胶电泳显示,标准株Vp14-91基因组... 目的探讨克隆副溶血弧菌(Vp)耐热直接相关溶血素基因的方法。方法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双酶切载体pGEX-3X和目的基因DNA,连接并转化大肠杆菌DH5琢。对重组质粒进行PCR鉴定、酶切鉴定和序列分析。结果凝胶电泳显示,标准株Vp14-91基因组DNA的PCR产物长约600 bp。阳性克隆的PCR产物也为一长约600 bp的条带,经双酶切可切出一约600 bp的条带。DNA测序结果表明与GenBank中的序列有99.1%的同源性。结论利用该方法成功克隆了目的基因,为制备用于现场检测的基因探针和Vp的保护性疫苗以及Vp的致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性弧菌 耐热直接相关血素 序列分析 基因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耐热直接相关溶血素的副溶血性弧菌PCR检测及其表型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刘代新 宁喜斌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B10期114-117,共4页
运用PCR技术成功建立了检测产耐热直接相关溶血素(TRH)的副溶血性弧菌的方法,并应用该方法从1株标准株和其他3种不同来源的37株副溶血性弧菌中的13株扩增出0.5 kb的trh基因特异性扩增带;产TRH的副溶血性弧菌中1株标准株,12株分离自腹泻... 运用PCR技术成功建立了检测产耐热直接相关溶血素(TRH)的副溶血性弧菌的方法,并应用该方法从1株标准株和其他3种不同来源的37株副溶血性弧菌中的13株扩增出0.5 kb的trh基因特异性扩增带;产TRH的副溶血性弧菌中1株标准株,12株分离自腹泻病人排泄物或呕吐物,1株分离自水产动物养殖用水;并且产TRH与尿素酶阳性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之间的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结果认定尿素酶阳性是产TRH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的表现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性弧菌 耐热直接相关血素 PCR 尿素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溶血弧菌耐热直接溶血素DAS-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4
作者 白雪欣 胡宸艺 +6 位作者 金志颖 万伟 李月 王菁 李岩伟 高姗 王景林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66-672,共7页
目的建立副溶血弧菌耐热直接溶血素的双抗体夹心ELISA(double antibody sandwich ELISA,DAS-ELISA)检测方法。方法本研究通过PCR技术扩增副溶血弧菌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序列,并将其克隆至pET-28a载体后进行原核表达,对表达蛋白进行纯化... 目的建立副溶血弧菌耐热直接溶血素的双抗体夹心ELISA(double antibody sandwich ELISA,DAS-ELISA)检测方法。方法本研究通过PCR技术扩增副溶血弧菌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序列,并将其克隆至pET-28a载体后进行原核表达,对表达蛋白进行纯化和鉴定,随后用高纯度的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得到抗体后利用分子互作测定抗体的亲和力,并利用该抗体建立检测副溶血弧菌耐热直接溶血素的DAS-ELISA方法。通过棋盘法对该方法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建立标准曲线,并对建立的DAS-ELISA方法进行性能评价及初步应用。结果本实验制备的多克隆抗体亲和力可达1×10^(-8),使用该高亲和力抗体建立的DAS-ELISA方法灵敏度为78 ng/mL,定量范围为78~312 ng/mL;与创伤弧菌溶细胞毒素(Vibrio vulnificus hemolysin,VVH)、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Clostridium perfringensαtoxin,CPA)以及产气荚膜梭菌ε毒素(epsilon toxin,ETX)均无交叉反应;利用扇贝、花蛤和魁蚶制备海鲜模拟样本,在上述3种模拟样本内添加重组蛋白构建标准曲线,评价本方法复杂基质中检出能力时发现灵敏度均并未发生改变;同时在上述3种模拟样本中添加菌液上清评价本方法检测天然毒素能力,检出率为100%。结论成功构建了一种用于副溶血弧菌耐热直接溶血素检测的DAS-ELISA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适用于复杂基质检测,有望开发成副溶血弧菌耐热直接溶血素快速诊断试剂盒,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热直接血素 多克隆抗体 DAS-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溶血弧菌耐热性直接溶血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巧苹 刘晓红 蒋德源 《福建畜牧兽医》 2010年第6期35-36,共2页
副溶血弧菌是存在于海洋水体及海洋生物的致病菌,同时也是引发人食物中毒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主要的致病因子是溶血素,其中耐热性溶血素被认为是致病性副溶血弧菌的主要毒力因子。本文就副溶血弧菌耐热性直接溶血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血弧菌 耐热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PCR检测携带有tl和tdh基因的副溶血弧菌毒力菌株 被引量:14
6
作者 吴彩云 蔡俊鹏 +4 位作者 杨汝德 陈清 罗立新 吴后波 俞守义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9,共5页
在常规PCR技术的基础上优化条件 ,建立并完善双重PCR技术 ,并通过检测阳性对照和待检样品 ,进一步确定其检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常规PCR方法中为阳性的样品 ,包括阳性对照以及待检样品 ,在双重PCR方法中也呈现阳性 ,为阴性的样品在本... 在常规PCR技术的基础上优化条件 ,建立并完善双重PCR技术 ,并通过检测阳性对照和待检样品 ,进一步确定其检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常规PCR方法中为阳性的样品 ,包括阳性对照以及待检样品 ,在双重PCR方法中也呈现阳性 ,为阴性的样品在本方法中则也呈现阴性 ;能在血平板中出现溶血圈的在本法中也被印证含有tdh基因。由此证实本方法确实能对tl和tdh两种基因同时进行检测 ,成功地证明了同时检测tl和tdh两种基因的双重PCR方法的可行性。该法不但具有常规PCR的优点 ,而且还能节省耗材和时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PCR 血弧菌 不耐热血素 水产食品 毒力 菌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波副溶血性弧菌临床株毒力基因与多位点序列分型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高红 宋启发 +2 位作者 徐景野 郑剑 沈玄艺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40-243,共4页
目的了解宁波地区副溶血性弧菌临床分离株毒力基因分布以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收集来源于食物中毒和散发腹泻患者副溶血弧菌菌株,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 目的了解宁波地区副溶血性弧菌临床分离株毒力基因分布以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收集来源于食物中毒和散发腹泻患者副溶血弧菌菌株,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溶血素基因(trh),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进行分子分型。结果2006—2012年共分离临床株248株,选择48株进行毒力基因和MLST分型研究。42株tdh+,为93.75%;11株trh+,为22.92%。48株菌株可分为9个ST型和一个未分型,ST3有32株,占66.67%;ST265有5株,占10.42%;ST120有3株,占6.25%。ST3克隆群中tdh+/trh-菌株有25株,占78.16%。与全国其他地区比较,在宁波临床株中发现ST262。结论 tdh+型是宁波地区副溶血性弧菌优势菌株。有9种ST型,以ST3克隆为主,其次为ST265和ST120。ST3克隆中以tdh+/trh-型为主。另发现1个独特的ST262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性弧菌 耐热直接血素基因 耐热直接血素相关血素基因 多位点序列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检测致病性副溶血弧菌的Dot-ELISA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4
8
作者 王艳 何再平 +3 位作者 黄忠荣 张磊萍 王权 蒋蔚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8-52,共5页
本研究选用硝酸纤维素膜作固相载体,以出现明显清晰斑点者判为阳性结果,成功建立了检测致病性副溶血弧菌耐热直接溶血素(direct heat hemolysin,TDH)的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方法。根据棋盘试验,确定免疫血清最佳工作浓度为1:... 本研究选用硝酸纤维素膜作固相载体,以出现明显清晰斑点者判为阳性结果,成功建立了检测致病性副溶血弧菌耐热直接溶血素(direct heat hemolysin,TDH)的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方法。根据棋盘试验,确定免疫血清最佳工作浓度为1:100,酶标二抗最佳工作浓度为1:1000。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TDH阳性的副溶血弧菌可以呈现明显清晰斑点,而不能产生TDH的副溶血弧菌及其他对照菌(如嗜水气单胞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无斑点显示。该方法与PCR方法的符合率为82.5%。本研究所建立的Dot-ELISA检测方法简便、快速,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适合基层和现场的初步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弧菌 耐热直接血素 DOT-ELISA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溶血弧菌tdh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及溶血活性检测 被引量:2
9
作者 赵永刚 战文斌 +2 位作者 萨仁高娃 王君玮 王志亮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14,共5页
通过PCR技术从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基因组DNA上扩增耐热溶血素基因tdh,双酶切后定向插入到酵母表达载体pPICZaA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PICZaA-tdh,经限制性内切酶SacI线性化后电转化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P.pastor... 通过PCR技术从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基因组DNA上扩增耐热溶血素基因tdh,双酶切后定向插入到酵母表达载体pPICZaA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PICZaA-tdh,经限制性内切酶SacI线性化后电转化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P.pastoris)GS115,经PCR和测序鉴定耐热溶血素基因成功整合到毕赤酵母的基因组中。在甲醇诱导下进行tdh的表达,SDS-PAGE分析证明重组TDH(thermostable direct hemolysin,TDH)的分子质量约为23ku,经Western blotting鉴定VP抗体能与表达的TDH发生特异反应,说明tdh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是准确的。溶血实验证明了表达的TDH具有溶血活性。本研究首次应用毕赤酵母表达耐热溶血素基因tdh,在培养基中获得分泌表达的耐热溶血素,为研究tdh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热血素 分泌表达 毕赤酵母 血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因子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健 朱秋华 +9 位作者 张明 王丽卫 董浩 曾仙童 白梧桐 郭晓华 申照华 宋钢 张德福 励建荣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01-307,共7页
副溶血性弧菌是水产品中主要的致病菌之一,既可造成养殖水产品的疾病与死亡,也可引起人类的胃肠炎等疾病,不仅具有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也对消费者健康造成潜在危害。该文主要阐述了副溶血性弧菌的毒力因子耐热直接溶血素(thermostable d... 副溶血性弧菌是水产品中主要的致病菌之一,既可造成养殖水产品的疾病与死亡,也可引起人类的胃肠炎等疾病,不仅具有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也对消费者健康造成潜在危害。该文主要阐述了副溶血性弧菌的毒力因子耐热直接溶血素(thermostable direct hemolysin,TDH)以及分泌系统T3SS1、T3SS2在菌株体内的作用机理,并对副溶血性弧菌产生耐药性的5种机制——产生生物被膜、质粒介导耐药、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类、外排泵主动排出抗菌药物、药物靶点发生改变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性弧菌 耐热直接血素 T3SS 耐药机制 质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