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1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被引量:31
1
作者 刘建斌 王栋 +1 位作者 赵法章 刘成文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6期529-531,共3页
目的探讨PFNA在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55例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微创治疗,早期指导患者康复训练,Harris髋关节创伤后的功能评分标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对55例患者进行随访,时间36±17 w。切口... 目的探讨PFNA在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55例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微创治疗,早期指导患者康复训练,Harris髋关节创伤后的功能评分标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对55例患者进行随访,时间36±17 w。切口及骨折均愈合良好。骨折愈合时间8±1.2 w。术中、后并发症5例。按Harris标准评定优良率为87.3%。结论 PFNA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固,损伤小,失血少,时间短,术中、术后并发症较低,允许患者早期活动,符合生物力学固定原则等优点,尤其适用于高龄骨质疏松不稳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高龄患者 PF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留和重建股骨距的人工股骨双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被引量:32
2
作者 赵建宁 包倪荣 +4 位作者 王北岳 郭亭 曾晓蜂 程秀红 周利武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5期482-485,共4页
目的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有一定治疗难度的疾病,文中旨在评价人工股骨双动头置换术对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6例80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股骨距或小粗隆移位的高龄患者施行人工股骨双动头置换术,采... 目的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有一定治疗难度的疾病,文中旨在评价人工股骨双动头置换术对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6例80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股骨距或小粗隆移位的高龄患者施行人工股骨双动头置换术,采用保留或重塑股骨距和小粗隆的方式,回复股骨粗隆部内侧稳定结构,通过Harris评分等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术后3个月复查患者X线片,与术后比较未见差异。Harris评分:优12例,良19例,中3例,差2例。结论人工股骨双动头置换术对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股骨距或小粗隆移位的高龄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但要求同时重建股骨距和小粗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 隆间骨折 股骨 人工股骨双动头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同侧股骨颈骨折1例
3
作者 宁太国 潘利平 +1 位作者 叶一林 曹永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0-613,共4页
随着全球人口的老龄化,髋部骨折患者的数量正在逐渐增加。据估计,到2025年将有260万人遭受髋部骨折,到2050年将达到700万到2100万人^([1])。手术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保守治疗仅用于骨折前不能行走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 随着全球人口的老龄化,髋部骨折患者的数量正在逐渐增加。据估计,到2025年将有260万人遭受髋部骨折,到2050年将达到700万到2100万人^([1])。手术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保守治疗仅用于骨折前不能行走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常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方式,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包括骨骼强度、复位程度、内固定物的选择、术后疼痛和康复的管理等。术后常见并发症包括骨折不愈合、内植物切出、假体周围骨折、股骨头坏死等^([2])。当患者骨折愈合后出现髋部疼痛、步态异常等表现时需警惕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现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同侧股骨颈骨折病例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部骨折 隆间骨折 股骨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筋揉骨正”中医特色疗法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琳珏 郭锐 +1 位作者 李钦宗 王爱国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7-541,共5页
目的:基于“筋揉骨正”理论观察中医特色康复疗法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住院患者84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基于“筋揉骨正”理论观察中医特色康复疗法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住院患者84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Intertan或PFNA髓内钉固定手术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结合中医特色三期辨证治疗。比较2组疗效、中医证候积分、髋关节功能、骨强度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Harris髋关节评分和骨密度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关节僵硬、压疮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筋揉骨正”理论采用中医特色康复疗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康复效果显著,可以提高患者髋关节功能和骨密度,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揉骨正 三期辨证治疗 股骨隆间骨折 术后康复 疗效 中医证候积分 髋关节功能 骨强度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3种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施慧鹏 孙辉 +4 位作者 胡海 王挺 高悠水 李晓林 王成焘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6-130,共5页
目的针对复杂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比较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和股骨近端内固定支架(proximal femoral internal-fixator,PFI)有效性及力学差异。... 目的针对复杂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比较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和股骨近端内固定支架(proximal femoral internal-fixator,PFI)有效性及力学差异。方法取18具Synbone股骨近端人工骨模型,制成复杂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模型(Evans-Jensen III型),分别以DHS、PFNA和PFI固定,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比较3种固定方式的差异及优劣。结果在压缩载荷300、600、1 200 N下,DHS固定后骨折两端的位移均最大,与PFI、PFNA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FI与PFNA骨折两端的位移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扭转载荷300、600、1 200 N下,DHS及PFNA固定后骨折两端的位移均最大,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PFI与DHS、PFNA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复杂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中,PFI系统的抗压缩稳定性与PFNA系统接近,但抗扭转稳定性强于PFNA系统;无论是抗压缩稳定性还是抗扭转稳定性方面,DHS固定系统都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隆间骨折 骨折固定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MMA3钉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唐昊 吴亚乐 +3 位作者 禹宝庆 许硕贵 张秋林 纪方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93-594,共2页
关键词 GAMMA钉 股骨隆间骨折 骨折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脉汤联合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不稳定粗隆间骨折临床价值评估 被引量:12
7
作者 胡江滔 李选民 +1 位作者 张琛 赵邦维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726-2729,共4页
目的:探究通脉汤联合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不稳定粗隆间骨折临床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共计选入117例老年不稳定粗隆间骨折患者,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所有患者(58例)均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手术治疗... 目的:探究通脉汤联合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不稳定粗隆间骨折临床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共计选入117例老年不稳定粗隆间骨折患者,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所有患者(58例)均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59例)在对照组手术治疗基础上联合通脉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手术后1个月、手术后3个月、手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手术前后骨密度水平(股骨大粗隆、股骨颈、Ward三角)、术前及术后7 d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聚集率(PAgR)、D-二聚体(D-D)水平、并发症情况、患者术后卧床时间、开始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患者治疗满意率等数据。结果:术前,两组患者Harris评分相近,P>0.05,术后1个月、手术后3个月、手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Harris评分均改善,观察组Harris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术前,两组患者股骨大粗隆、股骨颈、Ward三角骨密度水平相当,P>0.05,术后4个月观察组骨密度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PLT、PAgR、D-D水平相当,P>0.05,术后7 d观察组患者PLT、PAgR、D-D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69%)低于对照组(12.07%),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卧床时间、开始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满意率(96.61%)高于对照组(84.48%),P<0.05。结论:老年不稳定粗隆间骨折患者应用通脉汤联合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临床价值极高,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骨密度水平改善,血栓等并发症率低,患者恢复快,满意率高,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不稳定隆间骨折 通脉汤 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 髋关节功能 并发症 骨密度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被引量:4
8
作者 邝炯祥 张光明 肖学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75-1276,共2页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我院2003年11月~2007年11月收治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122例,男46例,女76例,年龄33~96岁,平均77.3岁。骨折按Evans分类法:Ⅲ型89例,Ⅳ型33例。均行PFN(...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我院2003年11月~2007年11月收治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122例,男46例,女76例,年龄33~96岁,平均77.3岁。骨折按Evans分类法:Ⅲ型89例,Ⅳ型33例。均行PFN(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结果全部病例随访3~24月,平均11.8月,优66例,良33例,中8例,差5例。术后优良率89.34%。其中6例术后复查照片发现髋内翻,2例术后2~4周出现股骨钉切割股骨颈,4例术后4~12周股骨钉、髋螺钉松脱,1例术后18月发生骨不连。结论PFN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种有效、先进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髓内钉 隆间骨折 骨折失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唑来膦酸在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孙劲 刘沛 +4 位作者 付纳新 刘飞 黄晖 戴鹏 谭春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2880-2883,共4页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在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符合条件的患者共67例,随机分为2组,A组术后第5天静脉注射唑来膦酸5 mg,B组未接受唑来膦酸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患肢负重...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在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符合条件的患者共67例,随机分为2组,A组术后第5天静脉注射唑来膦酸5 mg,B组未接受唑来膦酸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患肢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前术后血清钙、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浓度、术后1年及术前股骨近端骨密度,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骨折类型构成、住院时间、部分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个月及1年时髋关节功能、术前平均骨密度及术前术后血钙变化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髋关节功能、术后1年平均骨密度及术后1年血清ALP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并发症方面,A组有5例患者出现肌痛或发热。结论:唑来膦酸在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使用,能抑制骨量丢失,增加骨密度,加快术后肢体功能恢复,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锁定钢板 老年 唑来膦酸 不稳定股骨隆间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研制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半髋假体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储小兵 杨予 +1 位作者 郝改平 童培建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29-735,共7页
对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新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半髋假体进行模拟人体植入后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检验其设计的合理性。对1名60岁正常男性志愿者进行双下肢的股骨中上段CT扫描,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11.1软件,建立股骨近端模型,模拟AO分型中A2.2型... 对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新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半髋假体进行模拟人体植入后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检验其设计的合理性。对1名60岁正常男性志愿者进行双下肢的股骨中上段CT扫描,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11.1软件,建立股骨近端模型,模拟AO分型中A2.2型骨折(大、小粗隆均有骨折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形态建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模型,将计算机辅助设计生成的新型半髋假体的Pro/E文件导入骨折模型中按手术要求进行装配,然后利用Mimics11.1软件进行网格划分、单元保形优化以及按灰度进行单元弹性模量赋值,最后导入Ansys11.0软件生成三维有限元模型,加载负荷,进行假体植入后股骨应力分布的量化分析研究。所研制的半髋假体植入人体后,力学加载后的应力云图显示假体柄与股骨接触应力主要由股骨粗隆部以下的骨干部所承担,最大平均Von Mises应力值在17.69~26.41 MPa,而大、小粗隆处的应力水平较低,最大平均Von Mises应力值分别为2.76和4.95 MPa。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所研制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半髋假体属远段生物固定型假体,符合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要求,不易导致骨折分离和假体失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股骨隆间骨折 有限元分析 假体研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段泽敏 李高强 +2 位作者 葛满意 方庆山 孙邦建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9期92-95,共4页
目的分析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9年8月至2012年11月本院收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患者90例随机分为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LCP)组和动力髋螺钉(DHS)组,每组各45例。LCP组患者采用LCP内... 目的分析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9年8月至2012年11月本院收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患者90例随机分为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LCP)组和动力髋螺钉(DHS)组,每组各45例。LCP组患者采用LCP内固定治疗,DHS组患者采用DHS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LCP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DHS组(P<0.05),手术时间和术后愈合时间均短于DHS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DHS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疼痛、功能、活动范围评分及总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者疼痛、功能、活动范围评分及总分均高于术前(P<0.05),且LCP组患者疼痛、功能评分及总分均高于DHS组(P<0.05),但两组患者活动范围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DHS内固定治疗比较,LCP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效果更佳,能有效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 股骨隆间骨折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氨甲环酸改善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贫血及失血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马庆宏 张润 +1 位作者 严旭东 孙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6-831,共6页
目的:探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联合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改善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fracture,IF)患者围手术期贫血及减少围术期失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18年1月—2023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 目的:探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联合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改善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fracture,IF)患者围手术期贫血及减少围术期失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18年1月—2023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因IF手术的患者174例,依据治疗情况分为3组:对照组(A组)62例;仅使用TXA组(B组)57例;TXA联合EPO组(C组)55例。收集3组患者入院时及术前术后血红蛋白(haemoglobin,Hb)量、术中总失血量、显/隐性失血量、围手术期输血率及输血量、住院时间及血栓等并发症情况。结果:3组入院时Hb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术前及术后2、5d的Hb量与A组及B组相比,明显改善;C组总失血量、输血率及输血量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组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静脉和局部联用TXA和EPO能有效减少IF患者围手术期失血及输血率,缩短住院时间及降低住院费用,且不增加血栓等并发症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隆间骨折 贫血 氨甲环酸 促红细胞生成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采用加强型钝角钢板(SOA)内固定的生物力学对比性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秦步平 汤健 王以进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2000年第1期33-39,共7页
本文采用9具新鲜尸股骨沿着它的内外侧骨皮质粘贴6故应变片,测量股骨近端应变和位移分布,以检验SOA钢板固定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在实验前后将股骨粗隆造成二部分或四部分骨折,利用实验结果绘制应变-位移图,并与其它的内固定器... 本文采用9具新鲜尸股骨沿着它的内外侧骨皮质粘贴6故应变片,测量股骨近端应变和位移分布,以检验SOA钢板固定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在实验前后将股骨粗隆造成二部分或四部分骨折,利用实验结果绘制应变-位移图,并与其它的内固定器械比较,加载至1800N时比较它们的生物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治疗不稳定粗隆间骨折中,SOA钢板比其它器械更具有生物力学的优势(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隆间骨折 SOA钢板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低血压动态列线图预测模型
14
作者 张子婷 高芳 +1 位作者 葛晓燕 刘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69-1275,共7页
目的构建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ITFF)闭合复位髓内针内固定术患者术中低血压(IH)风险的动态列线图。方法选择ITFF行闭合复位髓内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患者211例,男69例,女142例,年龄65~85岁,BMI 18.5~28.0 kg/m^(2),ASAⅡ或Ⅲ级。根据... 目的构建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ITFF)闭合复位髓内针内固定术患者术中低血压(IH)风险的动态列线图。方法选择ITFF行闭合复位髓内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患者211例,男69例,女142例,年龄65~85岁,BMI 18.5~28.0 kg/m^(2),ASAⅡ或Ⅲ级。根据是否发生IH将患者分为两组:IH组和对照组(CO组)。记录基础疾病、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骨折部位、改良5项衰弱指数(mFI-5)评分,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白细胞(WBC)、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和空腹血糖(FBG)。记录基线血压、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后15、45和75 min的SBP和DBP,术中平均体温、术中失血量、麻醉时间和手术时间。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ITFF患者IH危险因素,通过R语言构建IH风险的列线图并验证,进一步使用DynNom包开发动态列线图。结果老年患者ITFF中IH发生率为40.3%。与CO组比较,IH组女性、年龄、mFI-5、CRP、BUN、FBG、术中失血量明显升高,Hb和ALB明显降低,麻醉时间和手术时间明显延长(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672,95%CI 1.168~2.654,P=0.017)、年龄增加(OR=2.039,95%CI 1.268~4.685,P<0.001)、mFI-5升高(OR=2.150,95%CI 1.532~3.068,P<0.001)、ALB降低(OR=0.739,95%CI 0.634~0.987,P=0.021)、FBG升高(OR=1.712,95%CI 0.971~2.135,P<0.001)和麻醉时间延长(OR=1.068,95%CI 0.965~1.864,P=0.019)是发生IH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变量构建IH风险列线图,其校正曲线显示,一致性指数为0.972,具有较高预测准确性。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列线图风险阈值大于0.032,能提供明显意义的临床净收益。将列线图可视化为IH风险动态列线图(https://mldynamic.shinyapps.io/DynNomapp/)。结论本研究基于性别、年龄、mFI-5、ALB、FBG和麻醉时间构建老年ITFF患者中IH风险的动态列线图,有助于制定更为积极的诊疗决策,为IH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股骨隆间骨折 术中低血压 预测 动态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外侧壁的理念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曹源(综述) 吕扬 周方(审校)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4,共8页
髋部骨折发生率逐年上升,到2025年全球将有约260万人口发生髋部骨折,到2050年这一数据将达到450万[1]。在髋部骨折中,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率占40%~60%[2],又称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发生于髋关节囊外股骨颈基底部至小转子水平以上的骨折... 髋部骨折发生率逐年上升,到2025年全球将有约260万人口发生髋部骨折,到2050年这一数据将达到450万[1]。在髋部骨折中,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率占40%~60%[2],又称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发生于髋关节囊外股骨颈基底部至小转子水平以上的骨折,多为跌倒时髋部着地致伤,常见于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人,是老年人残疾和死亡的常见原因,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压力[3]。目前,针对股骨转子间骨折,尽早手术、防止卧床并发症早已是共识,国内许多医院对此类骨折开辟“绿色通道”,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有显著提升[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髋部骨折 股骨隆间骨折 小转子 外侧壁 髋关节囊 骨质疏松 卧床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端第四点固定因素在髓内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16
作者 范振宇 丁晨 +2 位作者 葛鑫宇 纪方 唐昊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23,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髓内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远端第四点固定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治疗的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AO)分型为A2.2~A3.3的不稳定型股... 目的回顾性分析髓内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远端第四点固定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治疗的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AO)分型为A2.2~A3.3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8例。根据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3组:短髓内钉髓腔匹配组(42例)、短髓内钉髓腔不匹配组(40例)、长髓内钉组(26例)。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疗效,其中疗效评价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结果短髓内钉髓腔匹配组、短髓内钉髓腔不匹配组、长髓内钉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致伤原因构成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患者的骨折AO分型存在差异(P<0.01)。短髓内钉髓腔匹配组手术时间为(62.26±31.03)min,短于长髓内钉组[(89.54±26.7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短髓内钉髓腔不匹配组[(64.53±29.22)min]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髓内钉髓腔匹配组术中出血量为(149.19±45.97)mL,少于长髓内钉组[(230.77±57.4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短髓内钉髓腔不匹配组[(153.43±40.30)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髓内钉髓腔不匹配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4.10±2.22)个月,长于短髓内钉髓腔匹配组、长髓内钉组[分别为(11.43±2.95)个月、(12.35±4.47)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短髓内钉髓腔不匹配组Harris评分为(77.33±8.18)分,低于短髓内钉髓腔匹配组、长髓内钉组[分别为(85.52±10.76)分、(89.12±9.1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短髓内钉髓腔匹配组2例患者出现髋内翻畸形,短髓内钉髓腔不匹配组8例患者出现术后复位丢失,长髓内钉组未出现术后并发症,3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检验,P=0.013)。结论运用远端第四点固定技术可以减少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复位的丢失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从而使患者早期负重锻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隆间骨折 不稳定骨折 短髓内钉 长髓内钉 远端固定第四点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FNA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中青年股骨粗隆间及粗隆下不稳定性骨折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尹乾兵 弋石泉 +2 位作者 殷勇 薛志强 龚双全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B03期401-402,共2页
目的探讨使用PFNA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PFP)内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粗隆间及粗隆下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58例中青年股骨粗隆间及粗隆下粉碎性骨折的患者,并分为两组,其中32例行PFNA内固定(A组)、26例... 目的探讨使用PFNA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PFP)内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粗隆间及粗隆下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58例中青年股骨粗隆间及粗隆下粉碎性骨折的患者,并分为两组,其中32例行PFNA内固定(A组)、26例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B组)治疗。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0.5-4年,平均2年,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植骨病例数、髋内翻畸形、内固定失效率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不仅可以用于老年性股骨粗隆骨折有效固定,而且可以用于中青年股骨粗隆间及粗隆下粉碎性骨折的复位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植骨病例少,固定可靠,下地时间快,康复快等诸多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FNA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 中青年 股骨隆间隆下不稳定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髋螺钉和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法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5
18
作者 郑永育 章文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1918-1919,共2页
关键词 股骨骨折 不稳定股骨隆间骨折 动力髋螺钉 股骨近端髓内钉 内固定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行直接前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8
19
作者 李博伟 曾宇锴 查振刚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80-485,共6页
目的:探讨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行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人工股骨头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间诊治的40例年龄≥75岁的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0例采用DAA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目的:探讨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行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人工股骨头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间诊治的40例年龄≥75岁的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0例采用DAA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0例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结果:40例患者术后均遵医嘱定期随访,DAA组在初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少于PFNA组,术后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明显高于PFN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方面更有优势(P<0.05)。结论: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行DAA人工股骨头置换的近期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隆间骨折 直接前入路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 高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5
20
作者 王卫东 白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5期9640-9643,共4页
评价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本组患者共63例,分为PFNA内固定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手术入路。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髋关节功能、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地负重时间及并发症等指... 评价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本组患者共63例,分为PFNA内固定组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手术入路。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髋关节功能、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地负重时间及并发症等指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1、3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优于PFNA组(P<0.01),术后6月、1年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无明显差异。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下地负重时间早于PF-NA组,术中出血量多于PFNA组(P<0.05)。对于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两种内固定方式均有较好的疗效,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及骨折类型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隆间骨折 PFNA内固定 人工股骨头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