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1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力型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 被引量:3
1
作者 于珂 杨利民 《中国骨伤》 CAS 2004年第12期754-755,共2页
关键词 治疗 桡骨骨折 外固定架固定 不稳定性骨折 疗效 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型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晓兰 杨晓霞 《护理学杂志》 2008年第20期38-39,共2页
目的探讨动力型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护理措施。方法利用动力型外固定架跨腕关节固定治疗36例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结果按Cooney腕关节评分系统,腕关节功能优18例,良14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88.9%。结论在配合外固... 目的探讨动力型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护理措施。方法利用动力型外固定架跨腕关节固定治疗36例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结果按Cooney腕关节评分系统,腕关节功能优18例,良14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88.9%。结论在配合外固定架微创技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过程中,手术前的心理护理、石膏固定护理、饮食指导及术后患肢的观察、体位护理、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功能锻炼的指导等可促进患者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不稳定性 外固定架 动力型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掌侧入路保留旋前方肌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林柳陆 罗涛 +3 位作者 彭建 张云航 殷子敬 黎成成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2期47-50,共4页
目的比较掌侧入路下保留与不保留旋前方肌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与B组,各21例。两组均选择掌侧入路,A组予以保留旋前方肌治疗,B组予以切开旋前方肌治疗。比较... 目的比较掌侧入路下保留与不保留旋前方肌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与B组,各21例。两组均选择掌侧入路,A组予以保留旋前方肌治疗,B组予以切开旋前方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后第1、3个月前臂旋转及腕关节功能活动度。结果A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1.40±0.25)周短于B组的(11.70±0.37)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个月,A组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度分别为(70.1±1.2)、(70.3±1.9)°,均大于B组的(60.3±2.1)、(60.3±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个月,两组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3个月腕关节掌屈、背伸、桡偏、尺偏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入路下无论是否保留旋前方肌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若关节面复位理想,都能获得理想的骨愈合和良好的腕关节功能,但在早期前臂旋转功能康复方面,保留旋前方肌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 旋前方肌 掌侧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T形钢板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明 《当代医药论丛》 2015年第14期244-245,共2页
目的 :探讨分析用T形钢板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2年11月—2014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80例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 目的 :探讨分析用T形钢板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2年11月—2014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80例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40例患者。我院对研究组患者采用T形钢板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进行治疗,对对照组患者采用石膏夹板外固定进行治疗。然后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关节功能评分的优良率为97.5%,对照组患者关节功能评分的优良率为80.0%,研究组患者关节功能评分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用T形钢板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形钢板 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 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方法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邓旭东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34期59-60,共2页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60例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各20例。观察组患者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1组患者行外固定支架治疗,对照2组患者行石膏外固定治疗,观察比...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60例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各20例。观察组患者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1组患者行外固定支架治疗,对照2组患者行石膏外固定治疗,观察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优良率与对照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1组的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和外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均能取得显著疗效,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钢板内固定 石膏外固定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掌侧与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
6
作者 孙全波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7年第3期67-69,共3页
目的比较掌侧与背侧入路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52例,随机分为掌侧入路组与背侧入路组,每组26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尺倾角、掌倾角及桡骨高度。应用SPSS1... 目的比较掌侧与背侧入路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52例,随机分为掌侧入路组与背侧入路组,每组26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尺倾角、掌倾角及桡骨高度。应用SPSS18.0软件,所获数据采用t检验和2.检验。结果 52例患者术后随访6~14个月(平均10.2个月),两组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比较,P<0.05。两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0.05。掌侧组与背侧组患者术后尺倾角、掌倾角、桡骨高度恢复比较,P>0.05。结论两组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腕关节的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率掌侧入路组更优于背侧入路组,在骨折端复位(尺倾角、掌倾角、桡骨高度)都可达到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侧入路 背侧入路 桡骨骨折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 被引量:4
7
作者 李晋 毕伟 由欣岩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3期23-24,共2页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28例的术后疗效。方法本组患者共28例29侧;平均年龄59岁。Fernandez分型:Ⅰ型5例5侧、Ⅲ型18例18侧、Ⅴ型5例6侧。术后8周,X线片示骨折愈合,拆除外固定架和科氏针,进行腕关节的康复训练。结果...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28例的术后疗效。方法本组患者共28例29侧;平均年龄59岁。Fernandez分型:Ⅰ型5例5侧、Ⅲ型18例18侧、Ⅴ型5例6侧。术后8周,X线片示骨折愈合,拆除外固定架和科氏针,进行腕关节的康复训练。结果本组28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12~38个月,平均20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6~8周,平均7.6周。掌倾角平均9°(-2°~25°),尺偏角平均21°(13°~24°),桡骨短缩4mm的1例,3mm1例,2mm3例,其余均<2mm,采用Gartland和Werley腕功能评分标准:优20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92.8%。结论外固定架固定是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一种理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不稳定性 骨折固定术 外固定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固定支架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对比
8
作者 于立庚 《当代医药论丛》 2025年第14期58-60,共3页
目的:比较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UDRF)治疗中外固定支架(EF)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术(SEF)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128例UDRF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ORIF组(64例,行ORIF)和EF+SEF组(64例,行EF+SEF),对比两组临床指标、... 目的:比较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UDRF)治疗中外固定支架(EF)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术(SEF)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128例UDRF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ORIF组(64例,行ORIF)和EF+SEF组(64例,行EF+SEF),对比两组临床指标、治疗效果、Cooney腕关节评分、桡骨短缩幅度、掌倾角、尺偏角。结果:EF+SEF组术中出血量较ORIF组少,手术用时较ORIF组短(P<0.05);组间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6个月,EF+SEF组治疗优良率与ORIF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Cooney评分、桡骨短缩幅度较治疗前均改善,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掌倾角、尺偏角较治疗前均改善,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UDRF患者实施ORIF与EF+SEF,在骨折愈合时间、临床疗效、Cooney腕关节评分、桡骨短缩幅度、掌倾角、尺偏角方面基本相当,不过EF+SEF术中出血量少、手术用时短,具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 外固定支架 小夹板外固定术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接骨架与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近期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伏敏睿 史长龙 +6 位作者 成永忠 马明明 牛正麟 孙海翔 高景华 吴钟凯 徐一鸣 《中国骨伤》 2025年第1期10-17,共8页
目的:探讨中医接骨学(Chinese osteosynthesis,CO)理论指导下接骨支架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在治疗不稳定型(AO-23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48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CO接骨架组和... 目的:探讨中医接骨学(Chinese osteosynthesis,CO)理论指导下接骨支架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在治疗不稳定型(AO-23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48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CO接骨架组和内固定组。CO接骨架组25例,男7例,女18例;年龄37~56(52.6±11.3)岁;车祸伤7例,跌伤18例;闭合性骨折25例,开放性骨折0例;采用闭合复位CO接骨支架治疗。内固定组23例,男8例,女15例;年龄41~59(53.3±13.7)岁;车祸伤8例,摔伤15例;闭合性骨折23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方法。评价两组的围手术期资料(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长、失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年上肢功能障碍评分量表(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缩略版(QuickDASH)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活动范围及握力评估、影像学表现(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长度、关节面台阶、关节内间隙)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均获随访,时间0~24(16.0±3.8)个月。CO接骨架组和内固定组比较,CO接骨架组受伤至手术时间[(2.4±3.3)dvs(7.4±3.7)d]短,手术时间[(56.27±15.23)min vs(74.10±5.26)min]短、失血量[(14.52±6.54)ml vs(32.32±10.03)ml]少、住院时间[(14.04±3.24)d vs(16.45±3.05)d]少(P<0.05)。术后12个月两组QuickDASH评分比较[(9.21±1.64)分vs(7.04±3.6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及1、3个月两组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活动范围及握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与内固定组影像学比较,CO接骨架组掌倾角[(17.90±2.18)°vs(19.87±3.21)°]更小、关节面台阶[(0.11±0.03)mm vs(0.17±0.02)mm]更少、桡骨长度[(8.16±1.11)mm vs(9.59±1.02)mm]更短(P<0.05);两组尺偏角度数、关节内间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O接骨架组(25例中的23例)和内固定组(23例中的21例)存在允许范围内的缩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接骨架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均是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疗法,且接骨支架术从受伤至手术的等待时间更短、术中出血更少、耗时更短;钢板内固定术控制桡骨短缩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稳定 CO接骨架 钢板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与保守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有效性及安全性对比
10
作者 石念龙 王海峰 崔成丽 《当代医药论丛》 2025年第12期23-25,共3页
目的:观察手术与保守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整理80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信息,患者均为沂水县诸葛镇中心卫生院、山东省沂水县许家湖镇卫生院于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接诊,经X线或CT检查确诊,以随机数字... 目的:观察手术与保守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整理80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信息,患者均为沂水县诸葛镇中心卫生院、山东省沂水县许家湖镇卫生院于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接诊,经X线或CT检查确诊,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保守治疗,观察组实施手术治疗,收集两组腕关节功能评分、掌倾角、尺偏角、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疗效等信息并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腕关节功能评分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两组掌倾角、尺偏角均变大,且观察组更大(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50%(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00%(P<0.05)。结论:手术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后,患者腕关节功能与尺偏角、掌倾角均改善明显,并发症减少,治疗有效率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桡骨骨折 腕关节功能 掌倾角 尺偏角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机交互CT影像AI识别定位技术在C1型桡骨远端骨折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成永忠 尹晓冬 +5 位作者 刘飞 邓新恒 王朝鲁 崔书克 李永耀 闫威 《中国骨伤》 2025年第1期31-40,共10页
目的:探讨人机交互智能软件识别定位Cl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精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9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14例C1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CT数据,其中男3例,女11例,年龄27~82岁,随机编号后,由1名高年资骨科医师在院内影像系统上阅片并测... 目的:探讨人机交互智能软件识别定位Cl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精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9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14例C1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CT数据,其中男3例,女11例,年龄27~82岁,随机编号后,由1名高年资骨科医师在院内影像系统上阅片并测量每例患者的尺偏角、桡骨高度、掌倾角、关节内台阶、关节内间隙等,依据桡骨远端骨折复位标准,分为复位组、非复位组。随后将数据依次导入人机交互智能软件,由1名低年资骨科医师识别分析,并测量出同人工测量同样的指标,依据同样标准分组后发现与人工测量信息一致(均复位组6例、非复位组8例,且组内数据两者一致)。继续在软件中对非复位数据行骨骼分割、骨折识别等处理,并生成包含骨折识别信息的诊断报告8份。最后针对需要复位的6例数据,由高年资医师和低年资医师分别在院内影像系统和软件中识别分析,分别判断出每例数据中需要复位的骨折块,由另2名高年资骨科医师核实两者所识别的骨块一致后,再进行骨块位移信息测量;两者在各自系统中分别测量出每1骨块在X轴(内外)、Z轴(前后)、Y轴(上下)上的位移、旋转角度等信息,同时软件组对数据进行骨折识别,并生成包含所有骨块位移信息、骨折识别信息的诊断报告6份。两者分别将各自数据录入数据表中。结果:依据桡骨远端骨折复位标准,两组均得出6例复位、8例非复位数据,且分组数据一致;经配对样本t检验,人工和软件测量14例数据的尺偏角、桡骨高度、关节内台阶、掌倾角、关节内间隙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折识别方面,软件识别出10例C型骨折,4例数据识别为B型;6例复位数据,每例数据两种测量方式均分割出2个骨块,每组12个骨块,经判定发现所识别骨块一致,经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人工和软件测量骨块X、Y、Z轴位移、旋转角度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机交互CT影像AI识别定位软件在测量C1型桡骨远端骨折解剖学参数方面效能与人工测量近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人机交互 计算机断层扫描 AI识别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臂外固定架联合经皮穿针固定治疗老年C1型桡骨远端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2
作者 沈润斌 李国梁 +3 位作者 刘小平 陈康 韩广普 赵建勇 《中国骨伤》 2025年第1期25-30,共6页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单臂外固定架联合经皮穿针固定治疗老年Cl型桡骨远端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治疗老年C1型桡骨远端骨折病例60例,其中男9例,女51例;年龄65~84(72.69±8.14)岁;左侧18例,右侧42例;摔伤55...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单臂外固定架联合经皮穿针固定治疗老年Cl型桡骨远端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治疗老年C1型桡骨远端骨折病例60例,其中男9例,女51例;年龄65~84(72.69±8.14)岁;左侧18例,右侧42例;摔伤55例,车祸伤5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单臂外固定架固定,男4例,女26例;年龄(72.54±8.67)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0.61±2.17)kg·m^(-2);左侧10例,右侧20例;摔伤27例,车祸伤3例。观察组采用手法复位单臂外固定架联合经皮穿针固定,男5例,女25例;年龄(72.76±7.23)岁;BMI(20.82±2.03)kg·m^(-2);左侧8例,右侧22例;摔伤28例,车祸伤2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2 d、12周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变化及腕关节患者自行评分量表(patient-rated wrist evaluation,PRWE),比较两组测量结果。结果: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60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20(14.50±2.78)周。两组术后2d及12周同术前比较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2 d时两组间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12周时两组间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 d及12周PRWE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2 d时两组间PRW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12周时两组间PRWE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单臂外固定架联合经皮穿针固定可提高C1型桡骨远端骨折固定的可靠性,阶段性拆除固定装置更有利于腕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复位 经皮穿针 单臂外固定架 老年桡骨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Henry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
13
作者 陈书爱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3期490-493,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Henry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濮阳市人民医院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Henry入路内固定术,观察组... 目的探讨改良Henry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濮阳市人民医院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Henry入路内固定术,观察组接受改良Henry入路内固定术,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腕关节功能、患侧腕关节活动度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患侧腕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侧腕关节活动度均高于术后6周(P<0.05)。结论改良Henry入路和传统Henry入路内固定术均可改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及腕关节活动度,临床治疗效果相当,但改良Henry入路方式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较短,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改良Henry入路 内固定术 腕关节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板与外固定架固定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光耀 成永忠 +4 位作者 刘峘 姜俊杰 李永耀 陈洋 姚宇翔 《中国骨伤》 2025年第1期66-80,共15页
目的:Meta分析钢板与外固定架固定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SinoMed数据库所有关于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文献,检索时... 目的:Meta分析钢板与外固定架固定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SinoMed数据库所有关于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从各数据库建库到2023年6月30日。纳入研究参照Cochrane手册(Version6.3,2022)进行信息提取、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发表偏倚风险评价、检验异质性并进行Meta分析。结局指标为:影像学解剖指标(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腕关节活动度(屈伸、旋转、尺桡偏)、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治疗情况比较(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腕关节功能评分及相关量表。结果:(1)共纳入28项研究,患者共计2192例,包括1096例钢板内固定组和1096例外固定架组。(2)Meta分析结果显示:外固定架组的手术出血量[MD=-37.93,95%CI(-48.54,-27.31),P<0.00001]、手术时间[MD=-31.58,95%CI(-48.96,-14.20),P=0.0004]、住院时间[MD=-4.58,95%CI(-5.44,-3.71),P<0.00001]、骨折愈合时间[MD=-0.88,95%CI(-1.35,-0.41),P=0.0002]均显著优于钢板内固定组(P<0.05)。(3)两组的掌倾角[MD=-0.17,95%CI(-0.95,0.61),P=0.68]、尺偏角[MD=0.22,95%CI(-0.73,1.17),P=0.65]、桡骨高度[MD=-0.24,95%CI(-1.15,0.67),P=0.60],屈伸[MD=-5.63,95%CI(-11.85,0.58),P=0.08]、旋转[MD=-5.80,95%CI(-12.77,1.17),P=0.10]、尺桡偏[MD=-2.86,95%CI(-10.87,5.15),P=0.48],并发症发生率[RR=0.96,95%CI(0.63,1.46),P=0.83],Gartland-Werley腕部临床评分[MD=0.13,95%CI(-0.80,1.06),P=0.78]、Gartland-Werley腕部临床评分优良率[RR=0.93,95%CI(0.87,1.01),P=0.08]、Cooney腕关节评分优良率[RR=0.99,95%CI(0.62,1.59),P=0.98]、腕关节DASH评分[MD=-4.67,95%CI(-14.96,5.62),P=0.3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钢板内固定相比,外固定架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可以显著减少手术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其影像学解剖指标、腕关节活动度、并发症发生率和腕关节功能评分两者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板内固定 外固定架 AO-C型桡骨骨折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固定支架与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34
15
作者 程建 郭杨 +2 位作者 马勇 鲍俊臣 王雨辰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12-417,共6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外固定支架与小夹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CBM等数据库,手工检索与骨科相关的文献和会议论文。按照纳入标准,收集所有比较外固定支架与... 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外固定支架与小夹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CBM等数据库,手工检索与骨科相关的文献和会议论文。按照纳入标准,收集所有比较外固定支架与小夹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腕关节功能、复位效果、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统计软件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1。结果纳入8篇随机对照试验,共713例患者。①外固定支架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优于小夹板组[RR=1.25,P<0.01];②复位效果:外固定支架组治疗后复位优良率高于小夹板组[RR=1.24,P<0.01],而且治疗后6个月掌倾角[MD=4.85,P<0.01]、尺偏角[MD=3.63,P<0.01]大于小夹板组,而桡骨轴向短缩长度[MD=-3.42,P<0.01)]小于小夹板组;③外固定支架组的并发症较小夹板组少[RR=0.62,P<0.01]。结论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优于小夹板固定。但由于现有研究存在的方法学不完善和样本的局限性,上述结论有待设计更严谨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外固定支架 小夹板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固定架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不稳定性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黄伟 李振宙 +2 位作者 商卫林 吴闻文 侯树勋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6期99-100,共2页
目的前瞻性研究外固定架固定与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48例新鲜成人桡骨远端关节内移位骨折进行正、侧位X片检查,并按照AO分级进行分级。随机采用外固定架固定或开放复位LCP内固定,平均随... 目的前瞻性研究外固定架固定与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48例新鲜成人桡骨远端关节内移位骨折进行正、侧位X片检查,并按照AO分级进行分级。随机采用外固定架固定或开放复位LCP内固定,平均随访1.6 a,最终采用功能评分判定功能。结果外固定架组优良率为88%,开放复位LCP内固定优良率为91.3%。结论外固定架和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不稳定性骨折都能够取得良好效果。LCP内固定优良率高于外固定架组;外固定架手术时间更短,花费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锁定加压钢板 外固定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侧入路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治疗背侧移位的桡骨远端双柱Die-punch骨折
17
作者 焦福德 张经纬 +3 位作者 朱李梅 安林 庄云强 陈剑明 《中国骨伤》 2025年第1期87-91,共5页
目的:探讨背侧入路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治疗背侧移位的桡骨远端双柱Die-punch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3年1月应用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治疗的15例桡骨远端双柱Die-punch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10例,女5例;左侧6例,右侧9... 目的:探讨背侧入路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治疗背侧移位的桡骨远端双柱Die-punch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3年1月应用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治疗的15例桡骨远端双柱Die-punch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10例,女5例;左侧6例,右侧9例;年龄22~76岁。记录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5例术后获得12~16个月随访,所有骨折获得骨性愈合,时间8~16周。未出现切口感染、骨折再次移位或肌腱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在术后6周去除克氏针及外固定架,并启动腕关节的恢复训练。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的5~45分提升至末次随访时的65~100分。末次随访时优10例,良4例,可1例。结论:背侧入路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治疗桡骨远端双柱Die-punch骨折的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骨折 外固定架 Die-punch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63例治疗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笃 邹三明 冯华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10期244-244,共1页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63例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采用石膏固定,切开复位螺钉或T形钢板固定及克氏针结合外固定架固定治疗。结果:本组患者平均随访4~10个月,优50例,良9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93.5%。...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63例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采用石膏固定,切开复位螺钉或T形钢板固定及克氏针结合外固定架固定治疗。结果:本组患者平均随访4~10个月,优50例,良9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93.5%。结论:对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应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治疗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型钛制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41例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宁 刘铮 《安徽医学》 2008年第6期723-723,共1页
目的总结采用钛制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掌侧入路,在C型臂透视下,经关节外复位,有明显骨缺损者同时植入自体骨,同时采用T型钛制钢板内固定。结果本组41例均采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T型钢板固定。平均随访22个月,... 目的总结采用钛制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掌侧入路,在C型臂透视下,经关节外复位,有明显骨缺损者同时植入自体骨,同时采用T型钛制钢板内固定。结果本组41例均采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T型钢板固定。平均随访22个月,远期疗效优良率为92.35%。结论T型钛制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具有手术损伤小,不影响桡骨远端的骨性结构,桡骨掌侧面平坦,手术易于操作,手术操作不经过关节面,不损伤掌侧韧带结构,有利于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复位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少,早期功能锻炼恢复较快等优点,是手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合适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制钢板 桡骨骨折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在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佟峙强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30期87-88,共2页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在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5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外固定支架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治...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在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5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外固定支架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骨折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腕关节功能优良率(81.8%)明显高于对照组(46.9%)(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2.1%)明显低于对照组(53.1%)(P<0.05)。结论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在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突出,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不稳定性骨折 桡骨T型锁定接骨板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