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sRAGE和esRAGE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若谷 方唯一 +4 位作者 曲新凯 陈晖 杨栓锁 沙慧芳 关韶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06-808,812,共4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SRAGE)和内源性分泌型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esRAGE)水平的影响。方法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0例(UA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每日1次,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SRAGE)和内源性分泌型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esRAGE)水平的影响。方法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0例(UA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每日1次,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分别采集静脉血,测量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sRAGE及esRAGE水平。另选择20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治疗前,UA组的TC和LDL-C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sRAGE和esRAGE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两组其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阿托伐他汀治疗3个月后,UA组患者的血糖和HbA1C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但TC和LDL-C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sRAGE和esRAGE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esRAGE水平与LDL-C浓度呈负相关(r=-0.36,P=0.01)。结论他汀类药物具有多效性,阿托伐他汀能升高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sRAGE和esRAGE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不稳定性心绞痛 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 内源性分泌型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形态学特点及其意义 被引量:32
2
作者 刘海波 高润霖 +5 位作者 陈在嘉 姚康宝 陈纪林 杨跃进 乔树宾 徐义枢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6年第1期3-5,共3页
目的:分析一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冠状动脉造影II型斑块的发生率、主动脉根部及冠状静脉窦(CS)血浆凝血烷B2(血栓素B2,TXB2)及6-酮-前列腺素F1a。(6-酮-PGF1a)含量的变化。方法:42例患者... 目的:分析一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冠状动脉造影II型斑块的发生率、主动脉根部及冠状静脉窦(CS)血浆凝血烷B2(血栓素B2,TXB2)及6-酮-前列腺素F1a。(6-酮-PGF1a)含量的变化。方法:42例患者(冠心病29例,非冠心病13例)纳为受试对象。对冠心病患者[稳定性心绞痛(SA)9例,UA20例]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的形态学分析。对所有受试对象,同时采集升主动脉根部(AO)及CS血进行血浆TXB2及6-酮-PGF1a的测定(放射免疫分析法)。结果:UA患者II型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SA者(60%对11.1%,P<0.05);II型斑块患者血浆TXB2CS/AO比值明显大于其它斑块者及非冠心病患者(P<0.01,即使在UA患者中结果亦相似)。结论:UA患者II型斑块的发生率高;UA患者的发病与斑块局部血小板激活和(或)血栓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心绞痛 心绞痛 冠状动脉造影 凝血e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美他嗪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电图Tp-Te间期的影响 被引量:22
3
作者 杨树涵 程劲松 +2 位作者 刘艳宾 韩明磊 王成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76-779,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应用负荷剂量曲美他嗪60 mg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CI术后Tp-Te间期的影响。方法:94例拟行PCI手术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分为曲美他嗪组和对照组。最终完成本研究的为曲美他嗪组34例和对照组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应用负荷剂量曲美他嗪60 mg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CI术后Tp-Te间期的影响。方法:94例拟行PCI手术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分为曲美他嗪组和对照组。最终完成本研究的为曲美他嗪组34例和对照组42例,共76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曲美他嗪组在常规药物的基础上于PCI术前0.5~1.0 h一次性口服60 mg曲美他嗪。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前后Tp-Te间期变化及术前、术后6 h、术后24 h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I(cTnI)水平以及术中室性心律失常情况。结果:曲美他嗪组和对照组两组术后Tp-Te间期均较术前缩短,但曲美他嗪组术后Tp-Te间期较对照组进一步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前Tp-Te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对照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12.52%)高于曲美他嗪组(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曲美他嗪组CK、CK-MB、cTnI水平在术后6 h、24 h均较对照组低(P均〈0.05)。结论:曲美他嗪可缩短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CI术后Tp-Te间期、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对PCI相关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肌钙蛋白I 曲美他嗪 不稳定性心绞痛 Tp—Te间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气逐瘀丸对气虚血瘀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CX-CL16、MMP?9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5
4
作者 刘振 王昕 +1 位作者 刘亮亮 朱波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14-316,共3页
目的应用益气逐瘀丸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证属中医气虚血瘀型患者,观察其疗效及对CXC趋化因子16(CXCL1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将6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2组均予以西医规范化治疗,治疗组... 目的应用益气逐瘀丸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证属中医气虚血瘀型患者,观察其疗效及对CXC趋化因子16(CXCL1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将6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2组均予以西医规范化治疗,治疗组加服益气逐瘀丸每次6g,每日3次,疗程为4周。观察并比较2组疗效和治疗前后血清CXCL16、MMP?9水平的变化。结果 2组各有1例患者退出试验,最终纳入病例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均为93.33%,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显效率为5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3.33%(P<0.05);2组CXCL16、MMP-9在治疗后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逐瘀丸能有效改善气虚血瘀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还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清CXCL16、MMP-9水平,该药的治疗作用可能与抗炎、保护血管内皮和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等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逐瘀丸 不稳定性心绞痛 气虚血瘀证 CXCL16 MMP-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长疗程尿激酶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姚桂华 鹿庆华 +4 位作者 隋树建 马天容 蒋卫东 魏来临 王树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31-433,共3页
目的 :探讨应用小剂量长疗程尿激酶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 2 2 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分为观察组 118例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加尿激酶 2 0万~ 3 0万IU /d静脉滴注 ,对照组 110例 ,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 ,... 目的 :探讨应用小剂量长疗程尿激酶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 2 2 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分为观察组 118例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加尿激酶 2 0万~ 3 0万IU /d静脉滴注 ,对照组 110例 ,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 ,疗程均为 10天。分别于治疗第 5天和第 10天统计心绞痛缓解程度、出血并发症以及心脏事件 [急性心肌梗死 (AMI)或死亡 ]等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第 5天 ,心绞痛缓解显效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79 6%对 68 2 % ,P <0 0 5 ) ,加拿大心脏病学会(CCS)分级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而轻度粘膜出血、急性心肌梗死 (AMI)及死亡事件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治疗第 10天 ,两组间心绞痛缓解显效率及CCS分级仍然存在差异 (P均 <0 0 5 ) ,而轻度粘膜出血、AMI及死亡事件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仍无显著性意义 ;两组均未发生脑出血事件。结论 :在常规抗心绞痛、抗血小板、抗凝血酶治疗的基础上 ,联合小剂量长疗程尿激酶的综合方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 ,其心绞痛缓解有效率高于常规方案 ,而出血、AMI等并发症并无明显增加 ,尤其对不能或不愿接受介入治疗的病人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剂量 长疗程 尿激酶 药物治疗 不稳定性心绞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对比分析(摘要)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建军 江洪 +6 位作者 黄从新 许家俐 唐其柱 夏豪 黎明江 王晋明 李庚山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79-179,共1页
关键词 冠心病 不稳定性心绞痛 血浆 C-反应蛋 冠状动脉狭窄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附舒心汤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tPAI-1、sICAM-1、MMP-9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7
7
作者 刘秋霞 杨莹 +2 位作者 杨淑晴 谢小培 范展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23-725,共3页
目的:探讨参附舒心汤对不稳定性心绞痛血清因子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9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以接受西药治疗者为西药组,以接受西药联合参附舒心汤治疗者为联合组,分析两组治疗前后tPAI-1、sICAM-1及MMP-9变... 目的:探讨参附舒心汤对不稳定性心绞痛血清因子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9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以接受西药治疗者为西药组,以接受西药联合参附舒心汤治疗者为联合组,分析两组治疗前后tPAI-1、sICAM-1及MMP-9变化情况,并探讨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入组时,两组间GRACE评分、SAQ评分及中医主要症状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周后,联合组GRACE评分及中医主要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SAQ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入组时,两组间tPAI-1、sICAM-1及MMP-9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周后,联合组tPAI-1、sICAM-1及MMP-9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在2周的治疗时间内,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对于单纯西药治疗,联合应用参附舒心汤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及tPAI-1、sICAM-1及MMP-9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附舒心汤 不稳定性心绞痛 组织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索洛尔治疗8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郑东诞 曾群英 +2 位作者 王强 许庆 郭象淼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4-64,共1页
关键词 比索洛尔 治疗 不稳定性心绞痛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稳定性心绞痛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嘉莹 张菲斐 +4 位作者 翟亚萍 黄克钧 王现青 沈玉祥 商保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81-82,共2页
目的:探讨炎症及冠状动脉狭窄在不稳定性心绞痛(U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方法: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20例UA患者(UA组),22例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SA)患者(SA组),以及 2... 目的:探讨炎症及冠状动脉狭窄在不稳定性心绞痛(U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方法: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20例UA患者(UA组),22例稳定性劳累型心绞痛(SA)患者(SA组),以及 25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的血浆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sIL-6R)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水平。同时对UA及SA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按积分法评定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①UA组患者血浆SIL-6R及GMP-140水平显著高于SA组(P<0.05)及正常对照组(P<0.001),而后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②SA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UA组严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③UA组患者sIL-6R、GMP-140水平与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间无相关性。 结论:结果显示UA患者体内存在着炎性反应,可能与其冠状动脉病变的不稳定有关;在判断预后方面,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较之冠状动脉狭窄可能更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心绞痛 炎性细胞因子 冠状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脉介入治疗对不稳定性心绞痛内皮功能及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涂昌 兰军 +7 位作者 杨银广 程飞 陈本发 叶文卫 陈杰民 夏文豪 陶军 潘伟彪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11期1529-1532,1536,共5页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前后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功能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二组,第一组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组,另一组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单纯药物组,均在入院时、术后...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前后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功能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二组,第一组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组,另一组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单纯药物组,均在入院时、术后6个月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CD34+/KDR+单个核细胞的水平;采取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2周,FITC-UEA-1和DiI-acLDL免疫荧光染色双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内皮祖细胞,分别观察其集落形成、增殖及迁移能力;采用高分辨率二维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结果:与术前及对照组相比,术后6个月实验组FMD有明显改善,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及功能亦有明显增加(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PCI术后FMD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呈正相关(r=0.759)。结论:冠脉介入治疗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内皮功能及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功能在术后6个月均较术前及对照组增加,说明冠脉介入治疗通过内皮祖细胞的动员有助于改善动脉血管内皮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心绞痛 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内皮祖细胞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降脂治疗对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6
11
作者 贾志梅 曲娜 +1 位作者 齐国先 曾定尹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 :评价强化降脂治疗对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病人预后的影响 ,探讨降脂药物的作用机制。方法 :确诊为老年UAP病人 79例 ,随机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 (常规组 ,n =3 9)和常规药物加立普妥 (lipitor)组 (立普妥组 ,n =40 ) ,立普妥初... 目的 :评价强化降脂治疗对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病人预后的影响 ,探讨降脂药物的作用机制。方法 :确诊为老年UAP病人 79例 ,随机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 (常规组 ,n =3 9)和常规药物加立普妥 (lipitor)组 (立普妥组 ,n =40 ) ,立普妥初始剂量 10mg/d ,根据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情况 ( <2 6mmol/L)增量 ,最大剂量 40mg/d。以 12导联ST段压低数值总和 (∑ST)和 1周内心绞痛发作次数作为心肌缺血指标 ,空腹取静脉血测定血糖、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浆一氧化氮、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C 反应蛋白、心肌酶谱、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 6个月后复测上述指标 ,同时观察半年内心脑血管事件。两组病人年龄、性别、血压、心率、吸烟、空腹血糖及危险分层比例无明显差异。结果 :6个月后共纳入病人 76例 (常规组 ,n =3 8;立普妥组 ,n =3 8)。用药前后比较 :两组病人用药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ST均较用药前明显下降 ,立普妥组下降更明显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及P <0 0 1) ;立普妥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下降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及P <0 0 1) ,一氧化氮明显增加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C 反应蛋白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明显降低 ,有显著性差异 (P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降脂治疗 不稳定性心绞痛 立普妥 老年人 脂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西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伴抑郁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2
作者 金振一 李华 +2 位作者 黄兴坤 沈铁宽 郑美花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73-173,共1页
关键词 不稳定性心绞痛 抑郁症 药物疗法 氟西汀 治疗 疗效 抗抑郁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CRP和MMP-9测定的意义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熙芹 陈白玉 陈晓利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82-283,289,共3页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 (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水平对不稳定性心绞痛 (UA)的诊断及预后预测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 38例UA患者 ,36例稳定性心绞痛 (SA)患者及 35例正常对照者血清CRP水平 ,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 (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水平对不稳定性心绞痛 (UA)的诊断及预后预测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 38例UA患者 ,36例稳定性心绞痛 (SA)患者及 35例正常对照者血清CRP水平 ,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测定上述三组血清MMP 9水平。结果 :发现UA组入院时CRP水平 (5 85± 2 2 3mg L)明显高于SA组 (2 5 4± 1 0 7mg L)及正常对照组 (1 2 1± 1 0 2mg L) (P <0 0 1)。UA组入院时MMP 9水平 (4 17 5 2± 4 1 2 1ng ml)明显高于SA组 (2 75 31± 4 3 2 2ng ml)及正常对照组 (2 17 4 2± 2 5 4 5ng ml) (P <0 0 1)。UA组病情稳定后 ,血清CRP(2 76± 1 36mg L) ,MMP 9(2 94 2 7± 36 36ng ml)水平较入院时明显降低 (P <0 0 1)。UA组有 5例发生急性冠状动脉事件 ,SA组未发现。结论 :CRP、MMP 9水平对UA的诊断及预后预测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基质金属蛋白酶-9 不稳定性心绞痛 免疫比浊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14
作者 姜德谦 文丹 周胜华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40-342,共3页
对 6 7例临床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采用单盲、对照的完全随机化方法 ,分为低分子肝素治疗及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组。通过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 2 4h缺血总负荷及 30d发生心梗的例数和死亡率 ,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疗效和安全性。... 对 6 7例临床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采用单盲、对照的完全随机化方法 ,分为低分子肝素治疗及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组。通过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 2 4h缺血总负荷及 30d发生心梗的例数和死亡率 ,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疗效和安全性。两组治疗在减少心绞痛发作和缺血总负荷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但溶栓组发生心肌梗塞(AMI) 2例 ,发生出血 5例 (鼻衄 2例、牙龈出血 2例、便血 1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心绞痛 低分子量肝素 尿激酶 药物治疗 LMW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维地洛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标志物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郑卫星 盖晓波 +1 位作者 章文莉 李慧忠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12-415,共4页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和单盲方法将8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n=43)和卡维地洛组(n=43)。疗程均为4周。治疗过程中有6例被剔除,其中常规治疗组4例,...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和单盲方法将8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n=43)和卡维地洛组(n=43)。疗程均为4周。治疗过程中有6例被剔除,其中常规治疗组4例,卡维地洛组2例。正常组(20例)不予任何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功能变化,测定血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结果:①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功能较正常人明显减弱[(5.8±2.7)%比(13.8±3.6)%,P<0.001],hS-CRP、TNF-α及IL-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1)。②常规治疗组和卡维地洛组治疗前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功能无显著差异。治疗后卡维地洛组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功能明显增强,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5.7±2.1)%比(8.6±1.8)%,P<0.001],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治疗后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功能增强与hsCRP、TNF-α、IL-6含量减少具有明显相关性(r=-0.68、-0.62、-0.65,P均<0.01)。③卡维地洛治疗后血中hsCRP、TNF-α、IL-6含量均显著降低(P均<0.01),而常规治疗前后则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血管内皮损伤与炎症具有密切关系。卡维地洛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具有明显的改善内皮功能作用和抗炎效应。抗炎作用可能是卡维地洛重要的药理作用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心绞痛 卡维地洛 内皮功能 炎症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府逐瘀浓缩丸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小板活化分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雷燕 陈可冀 +2 位作者 许勇钢 刘剑刚 李中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2年第4期246-246,共1页
关键词 血府逐瘀浓缩丸 不稳定性心绞痛 血小板活化分子 表达 U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芪参益气滴丸联合双抗血小板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功能及脑钠肽的影响 被引量:23
17
作者 沈秀张 何小洁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102-105,共4页
目的探讨芪参益气滴丸联合双抗血小板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功能及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3月—2018年10月收集的100例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采用阿司匹林0.1 g+... 目的探讨芪参益气滴丸联合双抗血小板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功能及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3月—2018年10月收集的100例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采用阿司匹林0.1 g+氢氯吡格雷75 mg口服;观察组71例采用阿司匹林0.1 g+氯吡格雷75 mg联合芪参益气滴丸1.5 g口服,连续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间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患者的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CO)、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量(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收缩末期容量(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LVESV)及血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等,记录不良反应状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效率82.76%(24/29)低于观察组有效率95.77%(68/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两组患者治疗后CO、LVEF升高,LVEDV、LVESV降低;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O、LVEF较高,LVEDV、LVESV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BNP、CRP、Fib水平降低;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BNP、CRP、Fib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2例食欲不振,观察组2例腹泻、1例面色潮红,对症处理后消失。结论芪参益气滴丸联合双抗血小板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疗效确切,可以改善心功能,降低血BNP及炎症因子,且患者可以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参益气滴丸 双抗血小板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 心功能 BN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胱抑素水平对近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铁岭 鲁晓春 +1 位作者 彭卫红 范利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77-578,共2页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散色免疫比浊法测定167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清Cys C浓度等指标,观察患者24 h内首次血清Cys C值,<1.5 mg/L者入正常组(102例),≥1.5 mg/L者入高Cys C组(65...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散色免疫比浊法测定167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清Cys C浓度等指标,观察患者24 h内首次血清Cys C值,<1.5 mg/L者入正常组(102例),≥1.5 mg/L者入高Cys C组(65例)。记录住院期间及出院6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病死率和再入院率。结果高Cys C组患者心血管事件、病死率和再入院率等终点事件高于正常组(χ2=4.16,P=0.042)。结论血清Cys C水平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近期预后有密切的关系,血清CysC可作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心绞痛 胱抑素C 脑钠肽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血化瘀药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纤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阶 李霁 +1 位作者 杨戈 王师菡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9年第2期234-237,共4页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药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纤溶活性的影响,以及纤溶活性指标与相关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将9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组分配伍组和血塞通组3组,每组30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药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纤溶活性的影响,以及纤溶活性指标与相关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将9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组分配伍组和血塞通组3组,每组30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PAI、t-PA与CRP、血脂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组分配伍组治疗后患者PAI水平较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低于其他2组治疗后(P<0.05),而t-PA水平较前明显升高(P<0.05),且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而血清PAI浓度与CRP、高密度脂蛋白(HDL)-C明显相关(P<0.05)。结论:活血药有效组分配伍可有效改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纤溶活性,从而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血瘀证;而血清PAI浓度与CRP、HDL-C明显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分配伍 不稳定性心绞痛 PAI T-P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膜糖蛋白Ⅰa基因多态性在不稳定性心绞痛发生机制中作用的探讨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燕妮 赵永辉 +1 位作者 祝家庆 马爱群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4-126,共3页
目的 :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 (GP)Ⅰa基因 80 7C/T多态性在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①体外应用Ⅰ型胶原诱导 ,观察 35例UAP(UAP组 )患者和 33例正常人 (正常对照组 )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 ;②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 目的 :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 (GP)Ⅰa基因 80 7C/T多态性在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①体外应用Ⅰ型胶原诱导 ,观察 35例UAP(UAP组 )患者和 33例正常人 (正常对照组 )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 ;②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上述人群中血浆α颗粒膜蛋白 (GMP) 14 0浓度 ;③应用聚合酶联扩增实验 (PCR SSP)对上述人群进行血小板膜GPⅠa基因 80 7C/T多态性检测。结果 :①UAP患者和正常人TC基因型体外胶原诱导下血小板达 30 %聚集率前的迟缓期较CC基因型均显著缩短(P <0 0 5 ) ,但二者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无显著性差异。UAP组与正常对照组对比 ,同基因型相比血小板达 30 %聚集前的迟缓期明显缩短 (P <0 0 1) ,最大血小板聚集率无显著差异。②UAP患者TC基因型血浆GMP 14 0浓度明显高于CC基因型 (P <0 0 5 ) ,与正常对照组同基因型比较亦有显著差异 (P <0 0 1)。③UAP组GPⅠa基因 80 7C/T中TC基因型比例 ( 5 7 14 % )大于正常对照组 ,但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与血小板膜GPⅠa基因T80 7等位基因相关的胶原诱导下血小板聚集功能的迅速启动 ,可能为UAP发病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膜糖蛋白 Ⅰa 基因多态性 不稳定性心绞痛 发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