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两次致灾雷电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32
- 1
-
-
作者
许爱华
李玉塔
郑婧
应冬梅
-
机构
江西省气象台
江西省雷电监测预警中心
-
出处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1-78,I0003,共9页
-
文摘
为了不断提高雷电预报预警业务水平,对2007年6月24—25日和7月10—11日两次致灾雷电天气过程,分别从闪电定位资料、环流背景、环境场的热力和动力特征、不稳定度以及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闪电密度分别为0.613个·km-2和0.085个·km-2,密度比7.2/1;雷击死亡人数与闪电密度密切相关。相似的环流背景是副高快速东退南落,且有短波槽携带的弱冷空气沿副高西北侧东移。在雷暴发生前,两者影响系统和位置非常相似,前者为弱下沉和弱上升运动,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的积累,后者上升运动较明显。热力特征主要表现为:中层为负变温;湿度呈下湿上干的"喇叭口"分布;CAPE、K指数、SI等不稳定度指数均达到了产生雷电的阈值,但前者中层冷空气更强、低层湿度更大或近地面有逆温、更不稳定。前次雷电过程组合反射率CR、回波顶高ET、垂直积分液态水VIL明显大于后一次雷电过程,且前者长时间维持在极高值。地面中尺度辐合系统活动区域是雷电的频发区,在时间上也早于强雷电发展时间。
-
关键词
雷电灾害
闪电密度
负变温
不稳定度指数
中尺度辐舍
多普勒雷达产品
-
Keywords
lighting disaster lightning density negative temperature variation instability index mesoscale convergence Doppler radar product
-
分类号
P458.121.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TM862
[电气工程—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
-
题名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在对流云降水前的变化特征初探
被引量:11
- 2
-
-
作者
张秋晨
王俊
李雪
-
机构
山东省人民政府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济南市章丘区气象局
-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78-1589,共12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5044)
-
文摘
基于RPG-HATRPO-G3 14通道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的大气亮温和反演的不稳定性指数K指数(KI)、抬升指数(LI)、沙瓦特指数(SI)、总指数(TTI)和对流有效位能(CAPE)产品,分析其在2015-2016年9次对流云降水前的变化特征,并与非降水日中的变化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非降水日四季22 GHz亮温、58 GHz亮温及大气不稳定度指数均存在一定的日变化,且22 GHz亮温的日变化较明显;5种不稳定性指数夏、秋季的日变化差略大于冬、春季。9次对流云降水开始前2 h,22 GHz亮温在降水开始前34 min出现持续上升,早于58 GHz亮温出现持续下降的时间,且变化更为剧烈,其数值、变化值均大于四季非降水日均值、日变化差,对对流云降水的开始指示性较好;对流云降水开始前40 min左右,出现KI和TTI数值持续上升、LI和SI持续下降的现象,均早于CAPE出现持续上升的时间,这对于对流性降水的发生有指示意义; 5种指数的数值大小可以为对流云降水开始阈值的建立提供参考。在临近降水的-10~0 min(负值表示降水开始前时刻),22 GHz亮温、KI、SI和CAPE出现时间变化率大值的比例比其他时段高,但22 GHz亮温同时出现负变化率大值的比例也比其他时段高; KI和SI时间变化率大值的比例比CAPE高,综合考虑二者在对流云降水前的平均值出现持续变化的时间较早,KI和SI对对流云降水的指示意义较好。
-
关键词
地基微波辐射计
大气亮温
对流云降水
大气不稳定度指数
-
Keywords
Ground-based microwave radiometer
brightness temperature
convective-cloud precipitation
instability indices
-
分类号
P407.7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