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季风爆发前后大气层结和混合层的演变特征 被引量:17
1
作者 柳艳菊 丁一汇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0年第4期459-468,共10页
根据南海季风试验期间“科学1号”和“实验3号”在加密观测期间所得到的1天4次的探空观测资料,分析了南海季风爆发前后大气层结和混合层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南海北部季风爆发的日期是5月17日,而南海南部季风爆发的日... 根据南海季风试验期间“科学1号”和“实验3号”在加密观测期间所得到的1天4次的探空观测资料,分析了南海季风爆发前后大气层结和混合层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南海北部季风爆发的日期是5月17日,而南海南部季风爆发的日期是5月月~22日左右,季风爆发在南海北部表现出与南部明显不同的特征,其突然的爆发性更为显著。(2)南海季风爆发前后,混合层高度的变化在南海南部与南海北部有明显的不同。在季风爆发前,都存在着明显的混合层,但其厚度不同。南海南部混合层的高度变化在 930~970 hPa范围内,而南海北部偏高,约为 900~980 hPa。随着季风的爆发,混合层厚度减小,甚至消失。(3)南海季风爆发前后对流层中低层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层结结构。季风爆发前,空气比湿较小,大气稳定,混合层顶高度较高,在对流层中存在一个明显的干层。随着季风的爆发,干层逐渐减弱,或趋于消失。这主要是由于季风爆发后,西南季风把大量暖湿空气输送到南海地区,对流活动增强,大气呈现不稳定层结并伴有降水发生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季风爆发 演变特征 大气 南海北部 南海南部 混合高度 混合厚度 不稳定层结 观测资料 加密观测 高度变化 南海地区 空气输送 西南季风 对流活动 对流 试验期 爆发性 900 爆发后 日期 探空 比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层结对城市街区流场及污染物扩散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黄晓慧 王红涛 +1 位作者 崔文全 高利珍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0-334,341,共6页
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研究了温度层结对三维街区流场和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层结对街区流场和污染物均有一定影响。随着不稳定性的增加,气流涡旋中心向地面靠近。中性温度层结下,污染物随着街区内的涡旋先向背风侧迁移,然后... 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研究了温度层结对三维街区流场和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层结对街区流场和污染物均有一定影响。随着不稳定性的增加,气流涡旋中心向地面靠近。中性温度层结下,污染物随着街区内的涡旋先向背风侧迁移,然后主要随气流向下游迁移,很少向上游街区迁移。而不稳定温度层结下,上游街区污染物浓度也随之增加。根据污染物通量分析可知,建筑物顶面污染物的湍流通量均为正值,且随着不稳定性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湍流在污染物扩散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建筑物侧面污染物的横向传输主要是由对流运动主导,湍流输送作用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街区 数值模拟 不稳定温度 污染物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冷涡诱发的一次MCS结构特征数值模拟 被引量:63
3
作者 陈力强 陈受钧 +1 位作者 周小珊 潘向党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3-183,共11页
应用MM5模式对2002年7月12日东北冷涡诱发的强风暴进行了数值模拟,较成功地模拟出了MCS强对流风暴结构.东北冷涡南部锋区斜压扰动及有利的潜在不稳定层结为MCS产生提供了环境条件.MCS在发展阶段,天气尺度抬升使不稳定能量积累,低层中尺... 应用MM5模式对2002年7月12日东北冷涡诱发的强风暴进行了数值模拟,较成功地模拟出了MCS强对流风暴结构.东北冷涡南部锋区斜压扰动及有利的潜在不稳定层结为MCS产生提供了环境条件.MCS在发展阶段,天气尺度抬升使不稳定能量积累,低层中尺度能量锋区及中尺度气旋性环流加强使中尺度辐合加强,产生中尺度强上升气流冲破中层稳定层结,倾斜上升逐渐发展为垂直上升.MCS强风暴成熟阶段地面气压场表现为强的雷暴高压,并有弱的前导低压和尾随低压配合.对应于雷暴高压的边界层冷丘与南部的暖湿气流形成的θe不连续线加强了低层气流的辐合抬升.前导低压与800~700 hPa暖心低压扰动合并在一起,是由地面辐合、上升气流抽吸、潜热增温共同形成的低压扰动,对对流系统的维持和移动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数值模拟 MCS 构特征 诱发 2002年7月 上升气流 MM5模式 强对流风暴 不稳定层结 中尺度辐合 中尺度气旋 地面气压场 环境条件 能量积累 天气尺度 能量锋区 成熟阶段 对流系统 强风暴 低压 扰动 压配合 不连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强冰雹过程的物理机制分析 被引量:54
4
作者 张霞 周建群 +3 位作者 申永辰 李荣 白宇 王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3-17,共5页
从冰雹形成所需具备的三个条件入手,详细分析了2 0 0 2年7月1 9日出现在郑州地区的强冰雹过程。结果表明:水汽条件、不稳定层结、外部抬升力等条件同时满足,易导致强对流性天气的产生;适宜的0℃层和- 2 0℃层高度及大的环境风垂直切变... 从冰雹形成所需具备的三个条件入手,详细分析了2 0 0 2年7月1 9日出现在郑州地区的强冰雹过程。结果表明:水汽条件、不稳定层结、外部抬升力等条件同时满足,易导致强对流性天气的产生;适宜的0℃层和- 2 0℃层高度及大的环境风垂直切变有利于雹粒的增长;低空水平螺旋度和差动位温平流与此次强雹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过程 机制分析 2002年7月 物理 强对流性天气 不稳定层结 郑州地区 水汽条件 垂直切变 对应关系 环境风 20℃ 螺旋度 落区 平流 位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2008年罕见“龙舟水”特点及成因诊断分析 被引量:68
5
作者 林良勋 吴乃庚 +1 位作者 黄忠 蔡安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3-50,共8页
2008年5月下旬末至6月中旬,广东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时间长、范围大、强度强、灾害重的暴雨到大暴雨降水过程,并有4个明显降水期。诊断分析发现:过程是在亚洲中纬度两槽一弱脊,东槽明显的平均背景场产生的,副高较弱位置较东,南支槽活跃... 2008年5月下旬末至6月中旬,广东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时间长、范围大、强度强、灾害重的暴雨到大暴雨降水过程,并有4个明显降水期。诊断分析发现:过程是在亚洲中纬度两槽一弱脊,东槽明显的平均背景场产生的,副高较弱位置较东,南支槽活跃,每一强降水期与一次西风槽的影响相联系,高空急流和低层切变线的南压过程配合一次强降水的发生;低空急流的最大风速变化与暴雨的发生同步,降水的减弱期伴随低空急流的向上抬升;过程的水汽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而以前者为主,水汽的辐合主要发生在华南沿海;龙舟水期间存在两个明显的局地经向环流,低层的两股气流在20~25°N区辐合抬升为持续性强龙舟水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上升运动背景;4个主降水期有3个是在层结不稳定的条件下出现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舟水 低空急流 经向环流 不稳定层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上台风“安比”后期两个阶段暴雨落区分布的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陈宏 杨晓君 +4 位作者 易笑园 尉英华 杨洋 张庆 孙晶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87-1100,共14页
利用CMA最佳路径数据、逐时自动站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FY-2F卫星的云顶亮温(TBB)、雷达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1810号台风“安比”北上过程中台风强度保持不变却造成山东暴雨位于台风路径东侧而天津暴雨... 利用CMA最佳路径数据、逐时自动站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FY-2F卫星的云顶亮温(TBB)、雷达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1810号台风“安比”北上过程中台风强度保持不变却造成山东暴雨位于台风路径东侧而天津暴雨位于路径西侧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安比”北上之后,外围云系发展为非对称云系,降雨和环流结构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山东和天津两个暴雨区的降雨增强发展与对流云团的发展特征一致,低质心的短时强降雨站点分布于TBB梯度高值区。台风在山东境内时,中尺度云团和强降雨主要位于台风路径东侧的鲁中地区,这是由于弱的垂直风切变利于台风的暖心结构和强度维持,台风本身携带的高温高湿环境引起了对流层低层为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并引发了台风东侧的短时强降雨导致暴雨,暴雨中心位置受到正涡度、垂直速度、水汽辐合和泰山地形的共同影响。台风进入天津后,高空槽东移携带的冷空气从西北侧侵入台风环流,引起冷暖空气交汇,并激发出非对称的中尺度系统、导致垂直风切变和正涡度显著增强,高层辐散与低层辐合引起了明显的抽吸作用,它们共同造成了台风西侧强烈上升运动和不稳定层结的厚度明显增加,并为中尺度系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同时对流层低层东南急流经过渤海后水汽得以补充,在台风西北部形成明显的带状水汽辐合带,因此台风云系西北侧的京津交界地区存在沿气旋式环流的带状中尺度云团发展,共同导致台风西北侧持续5个小时的短时强降雨,造成了大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中尺度云团 不稳定层结 水汽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地区沙尘暴沙尘起动和垂直输送物理因子的综合研究 被引量:57
7
作者 牛生杰 章澄昌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4-204,共11页
根据 4a来在贺兰山两侧沙漠和沙地测站积累的微气象和沙尘谱观测资料 ,结合有关文献 ,综合分析了沙尘起动和垂直输送的物理机制 ;讨论了强风的动力作用、近地面不稳定层结的热力作用和沙尘物质源特征 ;概述了不同尺度天气系统中上升运... 根据 4a来在贺兰山两侧沙漠和沙地测站积累的微气象和沙尘谱观测资料 ,结合有关文献 ,综合分析了沙尘起动和垂直输送的物理机制 ;讨论了强风的动力作用、近地面不稳定层结的热力作用和沙尘物质源特征 ;概述了不同尺度天气系统中上升运动特征 ,沙尘的沉降末速计算、沙漠地表的湍流输送特征和垂直速度资料、沙漠地表的超绝热梯度出现的频率和强度及逆湿现象 ,沙漠和沙地的沙尘粒度、地表性质和沙土含水率对起动风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沙漠 不稳定层结 逆湿现象 上升运动 天气系统 地表 沙地 山地 沙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风暴“菲特”(0114)特大暴雨的诊断研究 被引量:54
8
作者 段丽 陈联寿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3-353,共11页
海南岛破历史记录的两场特大暴雨都是由穿过琼州海峡的台风所造成,热带风暴“菲特”(Fitow)就是其中的一个。由红外卫星云图、雷达和常规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发现,当“菲特”穿越琼州海峡时,在其西南侧的海南岛五指山西北侧有一个中尺度对... 海南岛破历史记录的两场特大暴雨都是由穿过琼州海峡的台风所造成,热带风暴“菲特”(Fitow)就是其中的一个。由红外卫星云图、雷达和常规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发现,当“菲特”穿越琼州海峡时,在其西南侧的海南岛五指山西北侧有一个中尺度对流小涡系统(MCS)生成。特大暴雨就出现在MCS所在地区。作者用PSU/NCAR的中尺度模式对这场暴雨和MCS作了模拟研究,发现当“菲特”穿越琼州海峡时,其外围流场和五指山山脉的辐合极有利于MCS的生成。诊断分析的结果表明,山脉地形生成的MCS,具有很强的上层辐散,中低空有大范围辐合和强的正涡度场。在暴雨加强时,正涡度向中层伸展,高层辐散明显加强。同时,暴雨区出现较强的垂直运动。上升运动大值区出现在对流层上层,这可能和上层辐散加强有关。这场暴雨的水汽来自南海北部,经由“菲特”东侧的西南气流卷入涡旋之中,产生较强的水汽辐合。这也是潜热供应的源。诊断分析的结果还表明,MCS所在大气中下层出现了较强的位势不稳定层结,这对这场暴雨提供了对流加强和水汽向上输送的热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风暴 特大暴雨 海南岛 中尺度对流小涡系统 MCS 不稳定层结 热力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阳地区一次冰雹天气过程形成机制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8
9
作者 隋东 沈桐立 张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20-23,共4页
应用中尺度MM5数值预报模式对2003年6月28日发生在沈阳地区的一次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并与实况观测资料进行比较,成功地模拟出中尺度强对流天气系统演变规律,得出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触发机制,为冰雹强对流天气的预... 应用中尺度MM5数值预报模式对2003年6月28日发生在沈阳地区的一次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并与实况观测资料进行比较,成功地模拟出中尺度强对流天气系统演变规律,得出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触发机制,为冰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提供有应用价值的思路和方法。此次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主要是受深厚的低涡天气系统作用的结果,高低空急流的耦合、干湿空气间强的风垂直切变和上层干冷、下层暖湿的位势不稳定层结是此次冰雹强对流爆发的重要触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阳地区 冰雹天气过程 数值模拟 形成机制 强对流天气过程 2003年6月 数值预报模式 天气系统 触发机制 高低空急流 不稳定层结 观测资料 演变规律 应用价值 垂直切变 中尺度 MM5 湿空气 低涡 爆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湾西北与山东半岛北部强海效应降雪个例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郑丽娜 王坚红 +1 位作者 杨成芳 吴珂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05-611,共7页
利用常规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加密自动站资料对2011年12月8日莱州湾西岸一次强海效应降雪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地的海效应降雪与山东半岛北部的海效应降雪都是在适宜的背景场、有利的海气温差及较强的低空冷平流等基本条... 利用常规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加密自动站资料对2011年12月8日莱州湾西岸一次强海效应降雪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地的海效应降雪与山东半岛北部的海效应降雪都是在适宜的背景场、有利的海气温差及较强的低空冷平流等基本条件下发生的。但是具体到风场配置、海气温差强度、水汽分布及动力、热力条件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在这次过程中,900 hPa以上为西北风,以下维持持续的东北风,是造成此次强海效应降雪的主要原因。这种风场结构与半岛北部的高、低空均要求西北风不同。结合物理量场的诊断分析认为,莱州湾西岸的海效应降雪与山东半岛北部的同属于浅对流降雪。本次过程中900 hPa以下存在上升运动、水汽辐合中心、不稳定层结和大的海气温差,近地层的切变线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强降雪区出现在1000 hPa相当位温暖舌的区域,暖舌的位置与山东半岛北部发生强海效应降雪时的不同,前者在莱州湾,后者在半岛北部沿海。从云图上看,冷流低云在海面上表现为一条条顺气流方向的云线,云的个体呈细胞状,接近陆地时,由于海陆下垫面的差异使得云层加厚,云的走向发生偏转,降雪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海效应降雪 不稳定层结 云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外试验资料在暴雨分析过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何斌 高坤 翟国庆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4期461-465,共5页
利用淮河水循环试验的加密探测资料对1999年6月下旬暴雨个例进行分析,探讨形成暴雨的梅雨锋扰动的环境条件、演变规律、结构特征与降水的关系.分析表明:低空急流的存在是梅雨锋扰动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热力条件,尤其是在边界层;对流层下部... 利用淮河水循环试验的加密探测资料对1999年6月下旬暴雨个例进行分析,探讨形成暴雨的梅雨锋扰动的环境条件、演变规律、结构特征与降水的关系.分析表明:低空急流的存在是梅雨锋扰动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热力条件,尤其是在边界层;对流层下部较深厚的不稳定层结的存在,成为持续暴雨的重要条件;锋生锋消对于梅雨锋附近有无降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外试验资料 暴雨 天气分析 梅雨锋扰动 不稳定层结 演变规律 锋生锋消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一次大风扬沙天气过程机制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谭志强 桑建人 +2 位作者 纪晓玲 邵建 朱晓炜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34-1142,共9页
利用宁夏25个常规地面观测站逐时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RA-Interim逐6 h 0.125o×0.125o分辨率再分析资料,对宁夏2016年5月11日大风扬沙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影响系统及其热力、动力条件和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 利用宁夏25个常规地面观测站逐时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RA-Interim逐6 h 0.125o×0.125o分辨率再分析资料,对宁夏2016年5月11日大风扬沙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影响系统及其热力、动力条件和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大风和扬沙呈现出时间位相上的不一致性,沙尘超前大风约6 h。(2)200 h Pa高空急流、500 h Pa锋区、700 h Pa低空急流和地面冷锋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3)大风在不同阶段对扬沙起不同作用,在初期有利于扬沙的传输,后期对扬沙起抑制作用。(4)动量下传和变压风是大风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原因,感热通量通过加强地面湍流形成混合层,从而引导动量下传是其间接原因,动量下传的重要机制是对流层高层高位涡的下传,过程风力最强时位涡高值区(≥2.0 PVU)由200 h Pa下传至520 h Pa。(5)扬沙的产生主要是冷平流和感热通量形成的热力不稳定共同作用的结果,变压风和动量下传大风是扬沙的输送机制,次级环流缺失和冷平流中心过低(750 h Pa)对沙尘输送高度的抑制作用是沙尘天气偏弱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沙 动量下传 感热通量 冷平流 变压风 不稳定层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海棠”特大暴雨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1
13
作者 余贞寿 高守亭 任鸿翔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64-876,共13页
在福建中北部登陆的台风,往往会严重影响浙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台风引起特大暴雨经常会发生在浙江东南沿海的南雁荡山区和北雁荡山区,2005年在福建省连江黄歧登陆的台风"海棠"(0505)对浙江东南沿海造成严重影响,是这类台风比... 在福建中北部登陆的台风,往往会严重影响浙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台风引起特大暴雨经常会发生在浙江东南沿海的南雁荡山区和北雁荡山区,2005年在福建省连江黄歧登陆的台风"海棠"(0505)对浙江东南沿海造成严重影响,是这类台风比较典型个例。文中利用非静力模式MM5模拟"海棠"台风在浙东南沿海造成的特大暴雨,模拟结果与实况对比分析表明,模式较好地模拟了台风降水强度和分布,特别是成功模拟出南雁荡山区特大暴雨中心(南部暴雨区)和雁荡山区特大暴雨中心(北部暴雨区);运用高时空分辨率模拟资料对特大暴雨成因进行诊断分析表明,南部暴雨区涡度低层到高层向西倾斜结构和北部暴雨区高低空强辐散辐合的耦合结构有利于形成暴雨区强烈上升运动,环境风场垂直切变产生次级环流进一步加强暴雨区上升运动;暴雨区持续不稳定层结和特殊水汽输送通道为特大暴雨提供热力条件和水汽条件。最后对浙南闽北地形对台风特大暴雨影响进行数值敏感性试验表明,温州南、北雁荡山脉地形等高线与台风水汽输送路径正交是造成特大暴雨的重要原因,地形使暴雨增幅明显,地形越高对暴雨增幅越明显,降水分布更加不均匀。比较台风造成南、北特大暴雨条件,发现两者既有环境风场垂直切变产生次级环流进一步加强暴雨区上升运动、持续不稳定层结以及地形对暴雨增幅作用等相同之处,又有动力结构、维持持续不稳定层结条件以及水汽输送等不同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特大暴雨 垂直切变 不稳定层结 地形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东北部一次致灾大到暴雪天气分析 被引量:60
14
作者 孟雪峰 孙永刚 姜艳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77-883,共7页
应用基本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一次漏报的内蒙古东北地区致灾大到暴雪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大暴雪天气过程与内蒙古大雪、暴雪天气学概念模型有所不同,没有强劲的水汽输送建立,垂直上升运动大值区集中在850~500 hP... 应用基本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一次漏报的内蒙古东北地区致灾大到暴雪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大暴雪天气过程与内蒙古大雪、暴雪天气学概念模型有所不同,没有强劲的水汽输送建立,垂直上升运动大值区集中在850~500 hPa层,强降雪呈现时间短、强度大、范围小、灾害严重的中尺度特点。这次过程中,850 hPa有很强的暖平流配合500 hPa西南气流中弱冷平流,对流层中低层温度平流随高度减小,有利于对流层中低层的不稳定层结的建立;地面副冷锋与气旋合并加强,850 hPa中尺度低涡强烈发展,加强了对流层低层的辐合上升运动,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是强降雪形成的主要原因。边界层"冷垫"作用对强降雪有一定的增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预报 温度平流 不稳定层结 冷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阳市一次强风雹天气过程的成因分析
15
作者 徐红梅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18期245-245,247,共2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从天气形势、层结稳定度等方面分析了2013年6月27日500 h Pa受丁字槽影响,朝阳市发生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在锋前暖区内,高空弱冷空气的侵入对不稳定能量释放起触发作用,中低空的风...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从天气形势、层结稳定度等方面分析了2013年6月27日500 h Pa受丁字槽影响,朝阳市发生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在锋前暖区内,高空弱冷空气的侵入对不稳定能量释放起触发作用,中低空的风切变和地面辐合线为强对流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抬升条件,大气的不稳定层结和良好的水汽条件有利于强天气的形成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字槽 弱冷空气 切变 不稳定层结 辽宁朝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辽市一次飑线天气过程分析
16
作者 李伟 《江西农业》 2017年第21期35-35,共1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7月28日通辽市一次飑线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在副高北抬、东北冷涡东移的环流背景下发生的,低层暖湿空气的输送对强对流天气的发...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7月28日通辽市一次飑线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在副高北抬、东北冷涡东移的环流背景下发生的,低层暖湿空气的输送对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提供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条件,地面辐合线是此次强对流的触发条件,雷达产品可以作为强对流判据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云顶亮温 不稳定层结 通辽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掖市一次局地暴洪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17
作者 张艳艳 《南方农业》 2019年第12期164-165,173,共3页
通过环流背景分析、影响系统分析及不稳定层结特征分析,了解2014年8月20日张掖市一次局地暴洪冰雹天气过程,为以后冰雹天气过程的预报奠定基础。
关键词 冰雹 不稳定层结 环流形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春夏季混合强对流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起唤 姚蓉 +2 位作者 周长青 王强 张昆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19期65-74,共10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比分析湖南春季的2019年3月20日(简称“3·20”)和夏季的8月21日(简称“8·21”)混合型强对流天气。结果表明,“3·20”是西风带系统下的暖平流强迫类型,带来冰雹和短...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比分析湖南春季的2019年3月20日(简称“3·20”)和夏季的8月21日(简称“8·21”)混合型强对流天气。结果表明,“3·20”是西风带系统下的暖平流强迫类型,带来冰雹和短时强降水,“8·21”是副高边缘的准正压类型,带来雷暴大风;“3·20”无明显冷暖空气交汇,“8·21”深层垂直风切不显著,这两点易导致预报中对强对流的忽视;两个过程分别有上干下湿和混合型的探空曲线,层结特征的差异有不同指示意义;“3·20”较“8·21”有更好的水汽输送条件,两者的热力条件均有低层暖湿对流不稳定层,上部干冷空气侵入的特点;雷达特征上,两者均产生超级单体风暴,存在三体散射、高悬强回波和径向速度大值区、中层径向辐合等特征差异,指示了以冰雹或雷暴大风为主。春夏季节混合强对流的相似点是预报工作中需关注的重点,对于主要类型、落区等要素预报预警发挥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型强对流 不稳定层结 三体散射 湖南春夏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通市一次罕见大冰雹天气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彩霞 范德新 汤建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9期16358-16361,共4页
使用地面高空观测资料、NCEP6h再分析数据和CINRAD/SA雷达观测资料,对2009年6月14日发生在江苏省南通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的环流形势、大气稳定度、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发生在东北低涡建立起的沿海槽后大尺度背... 使用地面高空观测资料、NCEP6h再分析数据和CINRAD/SA雷达观测资料,对2009年6月14日发生在江苏省南通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的环流形势、大气稳定度、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发生在东北低涡建立起的沿海槽后大尺度背景下,500hPa的冷空气覆盖在中低层暖空气上,为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从雷达回波上分析得知,引起这次强对流天气的风暴具有超级单体风暴的特征,西北边和东南边出现2条明显的出流边界和悬垂结构的特征;对流层中低层较强的垂直切变和合适的冻结层高度也成为了有利于降雹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冰雹 不稳定层结 悬垂特征 有界弱回波区 风垂直切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地区两次强飑线天气过程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41
20
作者 于庚康 吴海英 +2 位作者 曾明剑 尹东屏 张蓬勃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7-59,共13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自动气象站加密观测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6年4月28日和2009年6月14日发生在江苏及周边地区的两次典型飑线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发生前期,对流层低层伴有明显的暖平流,中高...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自动气象站加密观测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6年4月28日和2009年6月14日发生在江苏及周边地区的两次典型飑线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发生前期,对流层低层伴有明显的暖平流,中高层出现冷平流,促进了该地区大气层结不稳定的形成和发展;在飑线移动发展过程中,地面风场中对应一条清晰的辐合线,对飑线的触发和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两次过程中环境场的热动力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就热力条件而言,前者发生在春季,冷空气势力依然较强,对流层低层的暖平流是大气层结不稳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后者发生在暖湿气流相对活跃的夏季,中高层冷空气的侵袭更值得关注;动力条件分析表明,前者低层辐合抬升条件明显好于后者,而后者的热力条件占优势,一旦对流启动,更容易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温度平流 辐合线 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