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FLAC3D多裂隙模型的层状岩质边坡破坏特征及稳定性 被引量:6
1
作者 鲁海峰 姚多喜 +1 位作者 胡友彪 郭鹏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6-41,共6页
采用FLAC3D多裂隙本构关系,建立层状岩坡平面破坏特征的各向异性数值分析模型。运用强度折减法,得出边坡安全系数与层间弱面倾角β、坡角α、坡高H以及岩体抗剪强度之间的关系,并采用灰色关联法给出了各因素对安全系数的影响程度。研究... 采用FLAC3D多裂隙本构关系,建立层状岩坡平面破坏特征的各向异性数值分析模型。运用强度折减法,得出边坡安全系数与层间弱面倾角β、坡角α、坡高H以及岩体抗剪强度之间的关系,并采用灰色关联法给出了各因素对安全系数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顺倾向边坡,当β≤15°时,其破坏形式主要是拉裂-剪切-滑移破坏,滑面不沿层间弱面;当15°<β<α时,产生顺层滑移破坏;当β≥α时,坡顶处沿弱面滑移,坡角处弯折破坏。反倾向边坡,当β<50°时主要为压剪破坏,β较大时(β≥50°)为倾倒破坏。随着β的增大,顺倾向边坡的安全系数呈先减、后增、再减的趋势,且水平层状边坡的稳定性要高于直立边坡;反倾向边坡的安全系数变化趋势与顺倾向边坡相反。当β>α时,顺倾向边坡的稳定性要高于同倾角的反倾向边坡。顺倾向边坡,坡高对其稳定性影响最大,其次为弱面黏聚力和坡角,而弱面倾角和弱面摩擦角相对影响较小;反倾向边坡,各因素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弱面摩擦角、坡角、坡高、弱面黏聚力和弱面倾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模型 层状岩质边坡 稳定 强度折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裂隙岩体稳定性分析的主要问题 被引量:17
2
作者 张勤 陈志坚 +1 位作者 朱代洪 陈松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53-756,共4页
结合小浪底地下厂房及江阴大桥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岩体稳定性研究 ,对层状裂隙岩体稳定分析中的地质模型、计算参数及计算方法等主要问题作了探讨。提出了建立概化地质模型及计算参数的多种方法综合取值 ,并采用考虑结构面变形的非线性有... 结合小浪底地下厂房及江阴大桥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岩体稳定性研究 ,对层状裂隙岩体稳定分析中的地质模型、计算参数及计算方法等主要问题作了探讨。提出了建立概化地质模型及计算参数的多种方法综合取值 ,并采用考虑结构面变形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等 ,计算结果与施工监测成果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裂隙岩体 结构面 概化地质模型 参数取值 计算方法 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介质模型在岩溶地下水流动系统模拟中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吴世艳 周启友 +1 位作者 杨国勇 张晓勇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6-21,共6页
文章采用不稳定层状裂隙水流模型,应用有限元-卷积结合法,模拟了岩溶地下水流动系统。相对于等效多孔介质模型,双重介质模型模拟的水位下降速度更小,达到稳定的时间更长。距抽水井较近的观测孔处,双重介质模型模拟的水位变化过程阶段性... 文章采用不稳定层状裂隙水流模型,应用有限元-卷积结合法,模拟了岩溶地下水流动系统。相对于等效多孔介质模型,双重介质模型模拟的水位下降速度更小,达到稳定的时间更长。距抽水井较近的观测孔处,双重介质模型模拟的水位变化过程阶段性较明显,水位变化过程类似于承压含水层-弱透水层的释水过程,裂隙和孔隙基质分别相当于承压含水层和弱透水层。然后讨论了影响裂隙和孔隙基质间水流交换项的因素,分析了孔组抽水后的渗流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下水流动系统 不稳定层状裂隙水流模型 有限单元-卷积结合法 水流交换项 等效多孔介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