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镁合金JeRP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杨庆磊 尹庆水 +2 位作者 黄金龙 马向阳 夏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06-711,共6页
目的比较镁合金及钛合金Jefferson骨折复位钢板(Jefferson-fracture reduction plate,JeRP)内固定系统对于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的固定效果和应力分布。方法通过CT扫描获取寰椎的空间结构信息,运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JeRP内固定系统固... 目的比较镁合金及钛合金Jefferson骨折复位钢板(Jefferson-fracture reduction plate,JeRP)内固定系统对于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的固定效果和应力分布。方法通过CT扫描获取寰椎的空间结构信息,运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JeRP内固定系统固定寰椎前弓双骨折三维实体模型,利用Ansys软件模拟寰椎生理载荷中立位、屈伸、侧弯及旋转运动状态进行有限元分析,比较镁合金及钛合金JeRP系统内固定后的应力分布,计算骨折端的移位和内固定材料的形变量分析内固定效果。结果 (1)所建JeRP内固定系统固定寰椎前弓双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几何相似性好,应力分布合理。(2)JeRP系统内固定术后,在所有运动状态下,内固定系统主要应力均集中在JeRP钢板的中部及螺钉根部。屈伸运动时螺钉尖部以及侧弯运动时同侧螺钉中部亦承受较大应力。(3)生理载荷下,两种材料JeRP系统的钢板及螺钉最大应力均小于材料的屈服强度,内固定材料的形变量及骨折端的位移均非常小,骨折端均存在一定应力,但镁合金组大于钛合金组。结论两种材料JeRP内固定系统固定寰椎前弓双骨折时均具有足够的力学强度及良好的内固定效果,但理论上镁合金组在促进骨折愈合方面优于钛合金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 镁合金 JeRP内固定系统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口咽JeRP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的生物力学和初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焦云龙 尹庆水 +2 位作者 夏虹 马向阳 艾福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33-739,共7页
目的 :评估Jefferson骨折复位钢板(Jefferson fracture reduction plate,Je RP)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的生物力学实验结果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2012年5月~2014年3月于郑州市骨科医院收集人体上颈椎尸体标本6例,2014年6月... 目的 :评估Jefferson骨折复位钢板(Jefferson fracture reduction plate,Je RP)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的生物力学实验结果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2012年5月~2014年3月于郑州市骨科医院收集人体上颈椎尸体标本6例,2014年6月模拟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中的前弓双骨折类型,以Je RP内固定系统模拟进行复位内固定术,并以三维运动实验机对标本C0-3节段在正常、骨折、内固定3种状态的负载(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加载的水平方向载荷为20N,左旋转、右旋转采用的载荷为2.0N·m的力矩)六向运动中性区及运动范围(ranges of motion,ROM)进行检测及分析。(2)2008年4月~2014年1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收治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患者8例,男6例,女2例;年龄29~67岁,平均39岁;均以颈项部疼痛、活动受限为主,其中7例无脊髓及神经损伤症状,1例合并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为D级,寰椎环3处骨折5例,单侧前后弓骨折3例;术前MRI均显示寰椎横韧带完整。8例均采用经口咽Je RP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并应用CT扫描及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评估寰枢椎稳定性。结果:骨折组中性区与正常组中性区在屈伸、侧屈、旋转3个运动维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的三维中性区值均明显大于正常组;固定组的中性区与正常组中性区在3个运动维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组的ROM与正常组ROM在3个运动维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例患者术后随访6~15个月,平均7.2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枕颈部疼痛不适症状均获得改善,1例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术后6个月Frankel分级由D级改善至E级。所有患者口咽后壁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发生,术后CT示骨折均达良好复位;术后6个月CT示骨折均骨性愈合,未见寰枢椎失稳及活动受限,初期临床应用效果良好。结论:Je RP内固定系统固定在实现对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复位及固定的基础上保留了上颈椎活动度,为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的临床手术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efferson骨折 稳定 寰椎 jefferson骨折复位钢板 经口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eRP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的应用解剖及生物力学评价 被引量:7
3
作者 焦云龙 尹庆水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0-343,共4页
目的:评价Jefferson骨折复位钢板(Jefferson-fracturereductionplate,JeRP)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的应用解剖及其生物力学性能。方法:(1)60例寰椎标本根据JeRP内固定需要测量寰椎侧块后缘顶点到前缘的矢状面距离(LMAPsup... 目的:评价Jefferson骨折复位钢板(Jefferson-fracturereductionplate,JeRP)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的应用解剖及其生物力学性能。方法:(1)60例寰椎标本根据JeRP内固定需要测量寰椎侧块后缘顶点到前缘的矢状面距离(LMAPsup)、侧块的最短矢状面长度(LMAPmin)、侧块进钉点与前结节距离(AO)、两侧块进钉点距离(AA’)及前弓最小直径(MD);(2)6例新鲜上颈椎标本,模拟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分型中的前弓双骨折,以JeRP模拟行内固定,并对正常、骨折、内固定3种状态标本的活动度进行检测并前后比较。结果:(1)LMAPsup、LMAPmin、AO、AA’及MD分别为(20.60±1.84)、(19.57±1.55)、(18.68±1.89)、(35.46±2.86)及(4.66±0.65)mm;(2)JeRP固定后上颈椎6向运动范围与正常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JeRP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具有解剖学可行性和较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骨折 稳定 jefferson骨折 应用解剖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寰椎钉板系统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 被引量:8
4
作者 覃海飚 韦蒙 +4 位作者 刘义斌 刘智 曾明义 朱耿贇 肖增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3-126,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钉板系统单纯寰椎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2月一2009年10月共收治外伤后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患者10例,男7例,女3例,均有枕颈部疼痛及活动受限,术前VAS评分平均7.5分,4... 目的:探讨后路钉板系统单纯寰椎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2月一2009年10月共收治外伤后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患者10例,男7例,女3例,均有枕颈部疼痛及活动受限,术前VAS评分平均7.5分,4例伴随脊髓功能损伤表现,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3例。均采用后路钉板系统单纯经寰椎椎弓根固定治疗,随访观察临床疗效、骨折复位及稳定性、手术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手术时间70-120min,平均90min;术中出血110-300ml,平均200ml,无脊髓损伤、硬膜破裂及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患者枕颈部疼痛均明显减轻,术后VAS评分平均2.1分;伴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均恢复正常;影像学复查示所有患者达解剖复位,螺钉位置良好。随访8-48个月,平均25个月,患者寰椎骨折均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6个月。患者颈部的前屈与后伸35°-42°,平均38°;左右旋转60°-73°,平均66°;左右侧屈40°-45°,平均42°,颈椎活动度接近正常。结论:后路钉板系统单纯寰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Jefferson骨折具有复位效果好、融合率高、寰枢椎活动度保留完整、手术并发症少等特点,为Jefferson骨折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efferson骨折 寰枢椎后路钉板系统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盆的形态特点与不稳定型骨折内固定治疗评价 被引量:13
5
作者 翁阳华 吴显奎 +1 位作者 彭扬国 欧耀芬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70-472,共3页
目的探讨根据骨盆的形态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固定手术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5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31例TileB型骨折经前入路,将耻骨联合或耻骨支复位用重建钢板固定,其中8例合并髂骨骨折经髂窝入路将之复位用重建钢... 目的探讨根据骨盆的形态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固定手术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5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31例TileB型骨折经前入路,将耻骨联合或耻骨支复位用重建钢板固定,其中8例合并髂骨骨折经髂窝入路将之复位用重建钢板固定;34例TileC型骨折的前环损伤均采用与TileB型骨盆骨折相同的方法处理,后环损伤的固定方法:17例骶骨骨折或骶髂关节脱位之中,复位后在透视引导下从后方经皮骶髂螺钉固定11例,经髂骨的螺栓吲定4例,经后路在双侧髂骨后嵴之间用张力带钢板同定2例;9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之中,经皮骶髂螺钉固定6例,钢板同定3例;8例合并髋臼骨折行重建钢板内吲定。结果通过对术后骨盆X线测量骨折分离移位的最大距离,根据Matta评分标准:小于4mm为优,占86.1%(56例);4-10mm为良,占7.7%(5例);10~20mm为可,占6.2%(4例);大干20mm为差(0例)。本组骨盆X线测量结果总优良率为93.8%。结论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应在血流动力学稳定时尽早根据骨折的类型及骨盆的解剖形态特点选择合理的内固定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骨折 不稳定型 手术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控制骨科理论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救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6
作者 王延斌 蒲志超 +2 位作者 谢伟勇 何灿杰 吴润宝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81-1283,共3页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骨科理论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救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06年3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23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骨折采用Tile分型:B1型2例,B2型4例,B3型5例;C1型6例,C2型3例,C3型3例;损伤严重度...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骨科理论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救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06年3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23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骨折采用Tile分型:B1型2例,B2型4例,B3型5例;C1型6例,C2型3例,C3型3例;损伤严重度评分(Injuryseverityscore,ISS)≥25分,平均34.5分。23例患者来院后立刻限制性容量复苏,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80.90mmHg水平,随即行损伤控制性手术,控制骨盆出血,术后持续复苏,患者生理状况允许后,按计划进行确定性手术。结果:成功救治19例,死亡4例,其中2例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MOF),1例死于肺动脉栓塞。19例成功救治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3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7个月。按Matta标准评定疗效:优9例,良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78.9%。结论:损伤控制骨科理论应用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救治,可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及整体疗效,有效预防和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不稳定型 损伤控制骨科 救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动力髋钢板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110例 被引量:20
7
作者 苏厂尧 谢文伟 +2 位作者 姚汉刚 余占洪 李再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2407-2409,共3页
目的:评价人工关节置换、DHS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手术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的11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48例,女62例,平均年龄76岁,95%合并内科疾病。根据手术治疗... 目的:评价人工关节置换、DHS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手术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的11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48例,女62例,平均年龄76岁,95%合并内科疾病。根据手术治疗方式分为两组:DHS固定组(n=65例),人工关节置换组(n=4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并于术后末次随访时应用Harris评分标准评价关节功能及术后有无内科及内植物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2~24个月的随访,平均18个月。DHS固定组,骨折均愈合,其中3例出现髋内翻畸形,无不愈合及死亡病例。人工关节组,2例出现术后早期脱位、人工假体下沉、断裂、松动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日常生活能自理,无严重疼痛、功能障碍,疗效满意。按Harris评分标准,优良率DHS组90%,人工关节组92.3%。两组患者在术后末次随访时应用Harris评分标准评价关节功能、内科及内植物相关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方面人工关节组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可以作为高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之一,但不能代替内固定治疗。对于远期疗效仍需进行观察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关节置换术 骨折内固定术 高龄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早期闭合复位对骨折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王建伟 黄桂成 +4 位作者 马勇 尹恒 王善付 杨金维 张亚峰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7-289,共3页
目的回顾分析早期闭合复位对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GardenⅢ、Ⅳ型)预后的影响,为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获得完整回访资料的409例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采取闭合复位空心钉... 目的回顾分析早期闭合复位对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GardenⅢ、Ⅳ型)预后的影响,为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获得完整回访资料的409例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采取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患者的资料,分为早期闭合复位内固定组(A组)和择期闭合复位内固定组(B组)。其中A组早期行闭合复位内固定,共226例;B组择期行闭合复位内固定,共183例,2组均服用正骨丹作为基础治疗。比较2组骨折不愈合率与股骨头坏死率。结果 A组和B组骨折不愈合率分别为3.98%、4.37%,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和B组股骨头坏死率分别为13.27%、18.58%,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受伤至闭合复位时间越短,股骨头坏死率越低(P<0.05)。结论对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早期闭合复位可显著降低股骨头坏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闭合复位 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 正骨丹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合并伤患者的急救护理 被引量:15
9
作者 朱利红 倪楠楠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3年第6期56-57,共2页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是骨折中比较严重的创伤,由高能量损伤所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多是闭合伤、硬伤,常由于肌肉强烈收缩发生撕脱性骨折;又因盆腔壁内血运丰富,盆内邻近器官多,常合并失血休克、尿道损伤、直肠肛管损伤、神经血管损伤...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是骨折中比较严重的创伤,由高能量损伤所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多是闭合伤、硬伤,常由于肌肉强烈收缩发生撕脱性骨折;又因盆腔壁内血运丰富,盆内邻近器官多,常合并失血休克、尿道损伤、直肠肛管损伤、神经血管损伤,以及其他部位的合并伤,伤后患者常出现休克及其他合并症状,是骨盆骨折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 骨盆骨折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稳定型锁骨远端骨折缝合锚固定术后的康复治疗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晓华 俞瑾 +3 位作者 夏惠芝 朱以明 姜春岩 戴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794-798,共5页
目的:研究不稳定型锁骨远端骨折缝合锚固定术后系统肩关节功能训练的方法,并通过临床病例随访分析其疗效。方法:不稳定锁骨远端骨折缝合锚固钉术后患者68例。在康复治疗前、后及治疗期间,详细评测了肩关节ROM的变化,并采用GEPI方法对评... 目的:研究不稳定型锁骨远端骨折缝合锚固定术后系统肩关节功能训练的方法,并通过临床病例随访分析其疗效。方法:不稳定锁骨远端骨折缝合锚固钉术后患者68例。在康复治疗前、后及治疗期间,详细评测了肩关节ROM的变化,并采用GEPI方法对评测结果进行肩关节定量评定。康复治疗程序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训练内容和侧重点根据病情的改善而不同。结果:术后12周时,患侧主动ROM接近正常,患侧GEPI平均为5.7%±2.06%;与患侧术后7周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平均随访31个月,68例患者的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良好,患者均恢复以前的日常生活活动和运动水平,获得满意的结果。结论:不稳定型锁骨远端骨折应用缝合锚固定术后个性化、系统的肩关节功能训练方法是一种恢复肩关节功能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远端骨折 不稳定型骨折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唑来膦酸在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劲 刘沛 +4 位作者 付纳新 刘飞 黄晖 戴鹏 谭春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2880-2883,共4页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在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符合条件的患者共67例,随机分为2组,A组术后第5天静脉注射唑来膦酸5 mg,B组未接受唑来膦酸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患肢负重...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在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符合条件的患者共67例,随机分为2组,A组术后第5天静脉注射唑来膦酸5 mg,B组未接受唑来膦酸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患肢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前术后血清钙、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浓度、术后1年及术前股骨近端骨密度,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骨折类型构成、住院时间、部分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个月及1年时髋关节功能、术前平均骨密度及术前术后血钙变化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髋关节功能、术后1年平均骨密度及术后1年血清ALP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并发症方面,A组有5例患者出现肌痛或发热。结论:唑来膦酸在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使用,能抑制骨量丢失,增加骨密度,加快术后肢体功能恢复,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锁定钢板 老年 唑来膦酸 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18例诊治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丁焕文 黄山东 +3 位作者 尹飙 郑小飞 尹庆水 王迎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12期1395-1398,共4页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特点及其急诊处理、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18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 ,10例保守治疗 ,8例手术治疗。骨盆前环骨折内固定方法为耻骨上支骨折采用重建钢板固定或拉力螺钉固定 ,耻骨联合分离...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特点及其急诊处理、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18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 ,10例保守治疗 ,8例手术治疗。骨盆前环骨折内固定方法为耻骨上支骨折采用重建钢板固定或拉力螺钉固定 ,耻骨联合分离患者采用双钢板固定 ;骨盆后环骨折固定方法为前路切开复位双钢板固定或CT引导闭合置入骶髂关节螺钉。结果 :18例患者全部恢复行走功能 ,所有保守治疗患者骨盆骨折均畸形愈合 ,但有 6例并发骶髂关节部位酸痛 ,3例有双下肢麻木 ,2例跛行 ;8例手术治疗患者骨盆外形均恢复良好 ,仅 1例患者诉沿髂嵴切口有不适 ,2例CT引导下经皮置入骶髂关节螺钉患者骨盆外形接近完全恢复 ,功能恢复快而满意。结论 :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宜首选内固定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一般宜将骨盆前、后环均做复位固定 ;在骨盆后环固定方面CT引导经皮骶髂关节螺钉置入 ,其操作简单、时间短、出血少、损伤少、固定牢靠 ,是固定骨盆后环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 骶髂关节 置入 CT引导 固定 双钢板 结论 方法 一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制多功能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77-78,共2页
目的 :探讨我院自行研制的多功能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优缺点。方法 :对1 999年 3月~ 2 0 0 2年 5月 34例新鲜骨盆骨折应用上述方法治疗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骨折愈合时间为 8~ 1 2周 ,平均 9周 ,无松动及折断发... 目的 :探讨我院自行研制的多功能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优缺点。方法 :对1 999年 3月~ 2 0 0 2年 5月 34例新鲜骨盆骨折应用上述方法治疗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骨折愈合时间为 8~ 1 2周 ,平均 9周 ,无松动及折断发生 ;2例发生针孔感染 ,未影响治疗 ;随访时间 5~ 31个月 ,34例获得随访 ,平均 8个月。结论 :正确掌握和运用固定支架的使用技术是使骨盆骨折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本治疗方法优点为 :(1 )该装置设计合理 ,固定可靠 ,操作简便利于普及 ;(2 )框架与螺杆整体结构好 ,具有加压、撑开、提拉、抗旋转等多项功能 ;(3)通过机械应力可以刺激和维持组织的再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 外固定器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端第四点固定因素在髓内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14
作者 范振宇 丁晨 +2 位作者 葛鑫宇 纪方 唐昊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23,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髓内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远端第四点固定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治疗的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AO)分型为A2.2~A3.3的不稳定型股... 目的回顾性分析髓内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远端第四点固定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治疗的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AO)分型为A2.2~A3.3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8例。根据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3组:短髓内钉髓腔匹配组(42例)、短髓内钉髓腔不匹配组(40例)、长髓内钉组(26例)。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疗效,其中疗效评价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结果短髓内钉髓腔匹配组、短髓内钉髓腔不匹配组、长髓内钉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致伤原因构成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患者的骨折AO分型存在差异(P<0.01)。短髓内钉髓腔匹配组手术时间为(62.26±31.03)min,短于长髓内钉组[(89.54±26.7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短髓内钉髓腔不匹配组[(64.53±29.22)min]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髓内钉髓腔匹配组术中出血量为(149.19±45.97)mL,少于长髓内钉组[(230.77±57.4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短髓内钉髓腔不匹配组[(153.43±40.30)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髓内钉髓腔不匹配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4.10±2.22)个月,长于短髓内钉髓腔匹配组、长髓内钉组[分别为(11.43±2.95)个月、(12.35±4.47)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短髓内钉髓腔不匹配组Harris评分为(77.33±8.18)分,低于短髓内钉髓腔匹配组、长髓内钉组[分别为(85.52±10.76)分、(89.12±9.1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短髓内钉髓腔匹配组2例患者出现髋内翻畸形,短髓内钉髓腔不匹配组8例患者出现术后复位丢失,长髓内钉组未出现术后并发症,3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检验,P=0.013)。结论运用远端第四点固定技术可以减少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复位的丢失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从而使患者早期负重锻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不稳定型骨折 短髓内钉 长髓内钉 远端固定第四点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型桡骨小头骨折的康复治疗:1例报告 被引量:1
15
作者 焦龙 林爱翠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43-844,共2页
患者,女,40岁,2018年7月11日骑电动车回家途中被撞,右侧肘关节疼痛不能活动,送当地医院急查X光提示:右肘关节在位,右桡骨小头骨皮质毛糙,骨折待排。予前臂超关节支具功能位临时固定,破伤风疫苗注射。次日CT平扫+多层面重建(图1)示:右侧... 患者,女,40岁,2018年7月11日骑电动车回家途中被撞,右侧肘关节疼痛不能活动,送当地医院急查X光提示:右肘关节在位,右桡骨小头骨皮质毛糙,骨折待排。予前臂超关节支具功能位临时固定,破伤风疫苗注射。次日CT平扫+多层面重建(图1)示:右侧桡骨小头皮质不连续,可见透亮线影。诊断结果:右侧桡骨小头稳定性骨折。既往病史:无特殊。无吸烟饮酒史,否认药物过敏史。经骨科医生诊断后,决定仍以前臂超关节支具保持功能位固定4周后复查,服活血化淤药物(盘龙七片)2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小头骨折 康复治疗 稳定型 药物过敏史 关节疼痛 多层面重建 稳定骨折 疫苗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桃红四物汤联合复位外固定术对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9
16
作者 范联鲲 李超雄 +2 位作者 林向全 林勤 郑忠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14-817,共4页
目的探讨桃红四物汤联合复位外固定术对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75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给予复位外固定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桃红四物汤,8周为1个疗程。然后,检测总有效率、骨折... 目的探讨桃红四物汤联合复位外固定术对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75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给予复位外固定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桃红四物汤,8周为1个疗程。然后,检测总有效率、骨折修复细胞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钙磷代谢[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LP)]、骨密度、骨代谢指标[骨钙素、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IN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术后恢复、不良反应发生率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骨折修复细胞因子、钙磷代谢显著升高(P<0.05),骨密度、骨代谢指标显著改善(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观察组术后恢复显著更优(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桃红四物汤联合复位外固定术可促进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红四物汤 复位外固定术 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不稳定型老年股骨颈骨折应用全髋与半髋关节置换治疗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17
作者 曲国胜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B06期2108-2108,共1页
目的对比不稳定型老年股骨颈骨折应用全髋与半髋关节置换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不稳定型老年患者116例,分为全髋组(60例)和半髋组(56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髋关节功能等相关指标。结果:两组在优良率、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 目的对比不稳定型老年股骨颈骨折应用全髋与半髋关节置换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不稳定型老年患者116例,分为全髋组(60例)和半髋组(56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髋关节功能等相关指标。结果:两组在优良率、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并发症、手术时间等方面对比,结果表现出显著性(P〈0.05)。结论:两种手术治疗效果显著,但是两组在其他方面各自存在一定的优势。为此,医师应当结合老年患者各方面的情况来选择恰当的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 全髋关节置换 半髋关节置换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椎屈曲型稳定型骨折的体育疗法
18
作者 陈耀福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81年第1期79-82,共4页
体育疗法简称体疗,也称医疗体育。这种疗法可以防治多种慢性疾病,是公认无疑的。对于一般新鲜骨折,普遍认为整复固定是其首要疗法。笔者不用整复固定,而用体育疗法,即体操和按摩治疗8例胸腰椎屈曲型稳定型新鲜骨折,疗程短,功能好,后遗... 体育疗法简称体疗,也称医疗体育。这种疗法可以防治多种慢性疾病,是公认无疑的。对于一般新鲜骨折,普遍认为整复固定是其首要疗法。笔者不用整复固定,而用体育疗法,即体操和按摩治疗8例胸腰椎屈曲型稳定型新鲜骨折,疗程短,功能好,后遗症少。兹作介绍,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遗症 呼吸运动 体育疗法 点支撑 屈曲型 胸腰椎 康复期 合并症 稳定型 新鲜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郑氏正骨法治疗稳定型脊柱压缩性骨折临床报告
19
作者 王洪水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84年第1期89-91,共3页
脊柱压缩性骨折多发生在胸腰段,是腰部较严重的一种损伤。对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方法,一般是采用卧硬板床休息6~8周以上,甚至有的长达16周以上,而且还需要用石膏背心固定三个月。对运动训练所造成的脊柱压缩性骨折,采用这种方法的治疗时... 脊柱压缩性骨折多发生在胸腰段,是腰部较严重的一种损伤。对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方法,一般是采用卧硬板床休息6~8周以上,甚至有的长达16周以上,而且还需要用石膏背心固定三个月。对运动训练所造成的脊柱压缩性骨折,采用这种方法的治疗时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时间 脊柱压缩性骨折 后遗症 临床报告 正骨法 石膏背心 稳定型 运动训练 胸腰段 平均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式颈椎融合手术对上颈椎Jefferson骨折稳定效果的影响
20
作者 毕厚海 赵改平 +3 位作者 许海飞 董自强 杨加静 王宏杰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1-237,共7页
目的建立人体上颈椎C0~3节段Jefferson骨折有限元模型,分析后路寰枢椎融合(posterior atlantoaxial fusion,PSF)和枕颈融合(occipitocervical fusion,OCF)对颈椎椎体生物力学特性和钉棒系统力传导特性的影响。方法基于CT图像建立人体上... 目的建立人体上颈椎C0~3节段Jefferson骨折有限元模型,分析后路寰枢椎融合(posterior atlantoaxial fusion,PSF)和枕颈融合(occipitocervical fusion,OCF)对颈椎椎体生物力学特性和钉棒系统力传导特性的影响。方法基于CT图像建立人体上颈椎C0~3节段Jefferson骨折模型,依据临床手术方案实施PSF、OCF1和OCF2内固定术,施加50 N集中力和1.5 N·m力矩于枕骨底部,研究上颈椎C0~3节段在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运动时,颈椎椎体的应力分布和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钉棒系统最大应力以及椎间盘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OCF1和OCF2椎体ROM较PSF增加,钉棒应力减少,OCF具有较好的固定效果。结论PSF、OCF1、OCF2固定术式均可减少上颈椎ROM,重建上颈椎的稳定性,使椎体和椎间盘应力分布趋向正常水平。研究结果可为临床手术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颈椎 jefferson骨折 寰枢椎融合术 枕颈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