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富氟花岗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及其成岩成矿效应 被引量:44
1
作者 李建康 张德会 +1 位作者 王登红 张文淮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5-183,共9页
除了结晶分异模式外,富氟花岗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也是伟晶岩成岩成矿的重要机制。熔体包裹体和实验研究表明,富氟花岗岩浆的液态不混溶会形成富挥发份的贫硅熔体和与其共轭的富硅酸盐熔体。花岗岩中的异离体型伟晶岩和贯入状脉型伟晶岩... 除了结晶分异模式外,富氟花岗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也是伟晶岩成岩成矿的重要机制。熔体包裹体和实验研究表明,富氟花岗岩浆的液态不混溶会形成富挥发份的贫硅熔体和与其共轭的富硅酸盐熔体。花岗岩中的异离体型伟晶岩和贯入状脉型伟晶岩,挥发份、助熔剂等元素和同位素组成在不混溶相间的突变性是该类不混溶作用的主要标志。富氟花岗岩浆不混溶作用不但可以解释伟晶岩的特征性矿物分带,对传统的伟晶岩成岩理论提出了挑战;还对稀有金属有高度富集作用,这主要归功于F、B、P等挥发份对稀有金属元素的亲和力。然而,目前该类不混溶作用成矿效应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这主要要归因于没有理想的地质对象。甲基卡矿床是亚洲最大的固体锂矿床,初步研究表明该矿床发生了富氟花岗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是研究氟花岗岩浆液态不混溶过程中稀有金属的分配、迁移、富集规律和机制的理想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氟花岗岩 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 成矿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煌斑岩—硫化物熔体液态不混溶作用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黄智龙 朱成明 +1 位作者 肖化云 刘丛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113-118,1191,共7页
本文以云南老王寨金矿区煌斑岩和黄铁矿为初始物,在1.5~3.0GPa、1162~1560℃条件下进行了煌斑岩—硫化物熔体液态不混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煌斑岩-硫化物熔体的液态不混溶作用可能发生于岩浆演化的早期(高压条件),但如有硫存在,在岩... 本文以云南老王寨金矿区煌斑岩和黄铁矿为初始物,在1.5~3.0GPa、1162~1560℃条件下进行了煌斑岩—硫化物熔体液态不混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煌斑岩-硫化物熔体的液态不混溶作用可能发生于岩浆演化的早期(高压条件),但如有硫存在,在岩浆演化的各个阶段(高压条件→低压条件)均可能出现煌斑岩-硫化物熔体的液态不混溶作用;与煌斑岩熔体分离的硫化物熔体在温度场、压力场中作定向运移,逐渐聚集于相对低温、低压区;由于硫化物熔体的密度相对较大,因而与煌斑岩熔体之间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煌斑岩-硫化物熔体 液态不混溶作用 高温高压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态不混溶作用:成矿机制之一 ——以太行山地区的金矿为例 被引量:10
3
作者 朱永峰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8-11,共4页
太行山地区的许多金矿产在花岗质岩体内部及其附近的围岩中,产出形式以金属硫化物石英脉为主(如蔡术庵金矿、土石金矿、九集庄金矿等),部分金矿以爆破角砾岩体的形式出现(如窑沟金矿),另一部分则以含矿金属硫化物浸染在花岗岩... 太行山地区的许多金矿产在花岗质岩体内部及其附近的围岩中,产出形式以金属硫化物石英脉为主(如蔡术庵金矿、土石金矿、九集庄金矿等),部分金矿以爆破角砾岩体的形式出现(如窑沟金矿),另一部分则以含矿金属硫化物浸染在花岗岩破碎带中的形式产出(如上明峪金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 不混溶作用 太行山 成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阳原岩体辉石岩—正长岩组合与岩浆不混溶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侯增谦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90年第2期53-64,共12页
河北阳原杂岩体可分为两个岩石系列:辉石岩系和正长岩系,具辉石岩-正长岩“双峰”岩石组合特征。本文从两个岩系的矿物化学,主要是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诸方面论证了辉石岩系-正长岩系是岩浆不混溶作用和结晶分异作用的综合作用产物。研... 河北阳原杂岩体可分为两个岩石系列:辉石岩系和正长岩系,具辉石岩-正长岩“双峰”岩石组合特征。本文从两个岩系的矿物化学,主要是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诸方面论证了辉石岩系-正长岩系是岩浆不混溶作用和结晶分异作用的综合作用产物。研究提出阳原初始母岩浆不混溶形成辉石岩岩浆单元和正长岩岩浆单元。在1100~850℃揾度范围内,两岩浆单元处于互不混溶、平衡共存状态;当温度降至850℃时,两岩浆单元外始了各自的结晶分异作用,形成辉石岩系和正长岩系。本文最后指出,岩浆的成核作用是岩浆不混溶的重要方式。岩浆体系的对流循环可以有效地使不混溶的两液相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石岩 正长岩 岩浆 不混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岩浆不混溶作用的外部条件的讨论 被引量:1
5
作者 朱云鹤 牛贺才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3-35,48,共4页
文中介绍了以安基山花岗闪长斑岩作试样所进行的成岩、成矿实验结果,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影响岩浆不混溶作用的外部条件.
关键词 岩浆 不混溶作用 温度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生碳酸岩型稀土矿床中磷酸盐作用研究综述 被引量:2
6
作者 许丹妮 宋文磊 +3 位作者 杨金昆 陈倩 刘涛涛 徐亦桐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97-1112,共16页
碳酸岩型稀土矿床是全球稀土最主要的来源。磷酸盐是该成矿体系中常见的组分,但对其在碳酸岩稀土成矿过程中的具体作用仍缺少系统的认识。笔者等综述了磷酸盐在碳酸岩岩浆形成、演化和稀土富集成矿过程中作用,并提出现存问题和研究展望... 碳酸岩型稀土矿床是全球稀土最主要的来源。磷酸盐是该成矿体系中常见的组分,但对其在碳酸岩稀土成矿过程中的具体作用仍缺少系统的认识。笔者等综述了磷酸盐在碳酸岩岩浆形成、演化和稀土富集成矿过程中作用,并提出现存问题和研究展望。磷在碳酸盐熔体中具有很高的溶解度。磷的存在有利于稀土在地幔极低程度部分熔融过程和碳酸盐—硅酸盐液态不混溶过程中优先进入碳酸盐熔体,形成初始碳酸盐熔体中稀土的预富集。碳酸岩岩浆演化过程中,稀土将优先进入到不混溶的磷酸盐熔体或独居石和磷灰石等磷酸盐矿物中,这些熔体和矿物的行为很可能是控制体系中稀土行为和成矿潜力的关键因素。岩浆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富稀土磷酸盐矿物还可为热液阶段稀土矿化提供成矿物质来源。磷酸盐还是热液过程中稀土的有效沉淀剂,有利于轻重稀土矿物在流体晚期阶段成矿。未来工作应更多关注磷酸盐在碳酸岩岩浆演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中重稀土的富集机理研究,针对具体成岩成矿过程开展实验岩石学和熔体包裹体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岩 稀土富集 磷酸盐 部分熔融 不混溶作用 分离结晶 热液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地区富碱斑岩中地幔流体作用踪迹及其成矿作用意义 被引量:55
7
作者 刘显凡 蔡永文 +5 位作者 卢秋霞 陶专 赵甫峰 蔡飞跃 李春辉 宋祥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4-136,共23页
滇西地区大量产出的富碱斑岩及其包体岩石的形成和演化与该区新生代陆内变形、构造作用、幔源岩浆和深源流体活动,及其与此有关而广泛发育的内生多金属矿产存在必然的联系。本文通过岩相学、岩石化学、电子探针、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较... 滇西地区大量产出的富碱斑岩及其包体岩石的形成和演化与该区新生代陆内变形、构造作用、幔源岩浆和深源流体活动,及其与此有关而广泛发育的内生多金属矿产存在必然的联系。本文通过岩相学、岩石化学、电子探针、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较为系统地分析论证了这一关联的内在统一制约和联系的纽带即深部地质过程和由此相伴的含矿地幔流体作用,初步揭示了这种深部过程和地幔流体作用的微观踪迹和方式可以直接表现为:(1)呈脉状和浸染状穿插于深源包体岩石中的富钠玻璃,透光镜下呈微晶和雏晶,颜色随成分差异而不均匀,化学成分以高硅、铝、钠、铁,低钾、钙、镁为特征,矿物成分以钠长石、角闪石、磁铁矿(镜铁矿)、钛铁矿组合为特征,是富碱岩浆携带包体岩石之前即已存在的上地幔流体;(2)呈脉状、团块状和浸染状穿插于主岩和各类包体岩石的富铁玻璃;(3)呈独立包体产出于霓辉正长斑岩中的富铁熔浆包体。后两者物质在透光镜下无光性,呈黑色不透明,反光镜下不反光,但在电子显微镜下呈显微晶质结构,化学成分以高硅、铝、铁,低钙、镁、钠、钾为特征,矿物组成上以硅酸盐和石英为主,含有碳硅石、含铬自然铁、钛铁矿、磷灰石等地幔标志矿物,其中微晶金属和非金属矿物之间呈熔离结构交生,反映了地幔流体的熔浆性质及其与富碱岩浆不混溶的特征;由地幔流体对岩石的交代浸染作用,引起主岩和包体岩石中普遍发育各种蚀变作用,如角闪石化、硅化和绿泥石化等,并导致矿物组合总体上表现为暗色矿物由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绿泥石的退变序列。该地幔流体微观踪迹的三种表现形式与富碱岩浆共存,并共同运移,但两者由于组成和性质的差异而互不混溶;结合透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理论和本文论证的综合分析认为,当富碱岩浆和地幔流体系统封闭较好,地幔流体则伴随富碱岩浆的结晶过程对富碱斑岩进行同步自交代蚀变,在斑岩体或其深部形成矿床,构成正岩浆成矿体系,典型成矿实例如马厂箐斑岩钼矿床;若在此成岩成矿过程中发生构造作用扰动,则地幔流体进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或紧邻接触带的地层围岩中进行交代蚀变成矿,构成接触带成矿体系,典型成矿实例如马厂箐矿区中赋存于夕卡岩—大理岩带中的斑岩型铜矿和主要赋存于地层围岩中的斑岩型金矿,若金矿出现在斑岩体内,则一般受控于穿切斑岩体的成岩后断裂;若岩浆和流体运移通道的深大断裂体系发育,环境相对开放,则地幔流体伴随富碱岩浆的成岩过程而脱离岩浆沿分支断裂通道进入远离岩体的不同地层岩石中进行交代蚀变成矿,构成远程热液成矿系统,典型成矿实例如兰坪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在这一成矿过程中,地幔流体可以随深度和环境变化引起的物理化学条件变化,其性质由熔浆→超临界流体→液相流体转化,并运载和沿途活化成矿物质至适宜容矿部位集中,促使幔壳物质叠加成矿;进而有利于深部成矿并形成大型和超大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碱斑岩 富铁熔浆包体 富钠与富铁玻璃 地幔流体与岩浆不混溶作用 流体交代蚀变成矿 滇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H_2O流体不混溶对Au溶解度的影响——以贵州省贞丰县水银洞金矿床为例 被引量:18
8
作者 李保华 顾雪祥 +4 位作者 李黎 徐仕海 付绍洪 陈翠华 董树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66-772,共7页
运用热力学原理和方法,研究了CO2-H2O流体不混溶作用对Au的溶解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贵州水银洞金矿床的成矿流体是一种富含挥发分(fCO2=70.79MPa)、酸性(pH=3.71)、还原性(fO2=0.50×10-36MPa)、中温(267℃)、具有超压(180MPa)性质... 运用热力学原理和方法,研究了CO2-H2O流体不混溶作用对Au的溶解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贵州水银洞金矿床的成矿流体是一种富含挥发分(fCO2=70.79MPa)、酸性(pH=3.71)、还原性(fO2=0.50×10-36MPa)、中温(267℃)、具有超压(180MPa)性质的含Au(a∑Au=3.744×10-8mol/L)流体。当超压流体的封闭层——炭质页岩因断裂作用而被破坏时,热液体系的压力发生骤降(28.50~35.30MPa),CO2-H2O流体发生不混溶作用,并有大量CO2溢出。CO2的流失可使成矿溶液的CO2逸度和O2逸度降低(fCO2=0.80MPa、fO2=2.512×10-42MPa),酸碱度升高(pH=4.32),同时伴随温度的下降(224℃),成矿热液中Au溶解度的降低(a∑Au=3.790×10-9mol/L),从而快速沉淀下来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银洞金矿床 流体包裹体 CO2-H2O流体 不混溶作用 Au的溶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富碱斑岩中特殊包体岩石的流体包裹体幔源不混溶特征 被引量:13
9
作者 赵甫峰 刘显凡 +4 位作者 楚亚婷 李春辉 宋祥峰 吴冉 肖继雄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05-323,共19页
滇西地区沿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带产出了一套新生代富碱斑岩,其中发现了与镁铁-超镁铁质深源包体岩石共生的含石英的方解石包晶(体)、石英钠长石伟晶岩包体和含玻璃包裹体的纯石英包晶(体)以及富铁熔浆包体。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滇西地区沿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带产出了一套新生代富碱斑岩,其中发现了与镁铁-超镁铁质深源包体岩石共生的含石英的方解石包晶(体)、石英钠长石伟晶岩包体和含玻璃包裹体的纯石英包晶(体)以及富铁熔浆包体。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四类特殊包体的形成与富含CO2流体持续减压而造成的不混溶作用有关;而玻璃包裹体与水溶液包裹体以及CO2包裹体共生,表明它们被捕获时是一种熔体与液体共存的不混溶状态。稀土和微素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显示流体源自富集地幔;纯石英包晶(体)和富铁熔浆包体的Zr、Hf含量呈现相反的异常,表明这些特殊包晶(体)为同一地幔流体(熔体或流体)伴随上升减压引发不混溶作用的产物,同时也显示了地幔流体在上涌至地表的过程中由熔体向液体转化的可能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殊包体岩石 玻璃包裹体 流体包裹体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不混溶作用 地幔流体 流体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天山尾亚钒钛磁铁矿矿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作用 被引量:9
10
作者 肖凡 王敏芳 +1 位作者 郭晓南 陈继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995-5006,共12页
尾亚矿床是东天山铜镍硫化物矿床—钒钛磁铁矿床—磁铁矿(钴)矿床成矿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野外宏观地质现象为基础,通过对尾亚矿床开展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认为具有Nb,Ta负异常,Ce正异常,w(La)/w(Nb)比均大于1,w(Nb)/w(U)较小(<... 尾亚矿床是东天山铜镍硫化物矿床—钒钛磁铁矿床—磁铁矿(钴)矿床成矿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野外宏观地质现象为基础,通过对尾亚矿床开展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认为具有Nb,Ta负异常,Ce正异常,w(La)/w(Nb)比均大于1,w(Nb)/w(U)较小(<30),w(Th)PM/w(Ta)PM较大(大多数大于1)等特征,说明成矿岩浆起源于受俯冲物质影响较小的亏损型地幔,在侵入地壳过程中,发生地壳物质混染。同时,对矿石中的磁铁矿进行氧同位素测试,δ18OSMOW>6‰,也说明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为弄清贯入式矿体的成因,尝试从氧化物熔体不混溶的角度探讨这种矿体的成矿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就尾亚矿床而言,地壳物质混染、偏基性矿物分离结晶、岩浆体系P含量增加和较高氧逸度等因素,共同促使氧化物熔体不混溶作用的发生,为贯入式矿体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尾亚矿区内黑云母辉长岩中锆石U-Pb成岩年龄为(253.16±0.8)Ma,形成于晚二叠世,指示成岩构造环境为准噶尔板块和塔里木板块聚合之后的后碰撞伸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钛磁铁矿床 岩石地球化学 氧化物熔体不混溶作用 尾亚矿床 东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长花岗岩与液态分异及钨多金属矿成矿作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祝新友 王艳丽 +1 位作者 程细音 傅其斌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415-416,共2页
南岭地区钨矿床的成矿作用主要与燕山早期花岗岩成因演化有关。南岭花岗岩是我国研究程度最高的地质学领域之一,大量的研究工作尤其关注于岩浆岩成因的研究,早在80年代初已建立起重熔、同熔型岩浆岩的成因理论,近年来有关其A型、S型的... 南岭地区钨矿床的成矿作用主要与燕山早期花岗岩成因演化有关。南岭花岗岩是我国研究程度最高的地质学领域之一,大量的研究工作尤其关注于岩浆岩成因的研究,早在80年代初已建立起重熔、同熔型岩浆岩的成因理论,近年来有关其A型、S型的成因也一直争论不休,但对于这些花岗岩名称等一些基本地质问题长期被忽视。南岭花岗岩系列包括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细粒斑状花岗岩、花岗斑岩等。对南岭地区瑶岗仙、杮竹园、黄沙坪、新田岭等20余处钨矿区系统的岩浆岩分析测试工作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分异 包体 花岗岩体 南岭地区 成矿作用 地质作用 钾长石 碱性长石 过渡态 不混溶作用 石英脉型钨矿床 岩浆房 流体包裹体 矿物包体 骑田岭岩体 云英岩 交代岩 碱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锡田锡钨多金属矿床岩体地球化学与成矿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艳丽 祝新友 +2 位作者 杨毅 程细音 李顺庭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169-170,共2页
湖南锡田锡钨多金属矿床位于湖南省东南部与江西省交界处,地处华夏地块北部诸广山-万洋山隆起的北端,紧邻钦杭缝合带南侧,属于南岭锡钨多金属矿带的北部。沿钦杭缝合带及其两侧分布着柿竹园、香花岭、荷花坪、瑶岗仙、黄沙坪、芙蓉、姑... 湖南锡田锡钨多金属矿床位于湖南省东南部与江西省交界处,地处华夏地块北部诸广山-万洋山隆起的北端,紧邻钦杭缝合带南侧,属于南岭锡钨多金属矿带的北部。沿钦杭缝合带及其两侧分布着柿竹园、香花岭、荷花坪、瑶岗仙、黄沙坪、芙蓉、姑婆山、新田岭、珊瑚等多处大型-超大型规模的钨锡铅锌多金属矿田(床)。多个大型矿床的分布与南岭区域广泛分布的花岗岩有密切关系,与锡田锡钨多金属矿床成矿密切相关的便是矿区内的锡田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金属矿床 铅锌多金属矿 诸广山 瑶岗仙 棋梓桥组 钨锡 万洋山 香花岭 液态不混溶作用 姑婆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南瓦渣W-Be矿床中含铍伟晶岩成因研究
13
作者 漆群佳 孙涛 +3 位作者 殷顺媛 夏自辛 马致远 李泽姗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2-1021,共20页
【研究目的】铍属于稀有金属,在国民经济建设以及国防科技等领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瓦渣钨铍矿床位于滇东南老君山花岗岩体东北接触带,矿区主要出露老君山岩体二云母花岗岩、古元古代南秧田岩组第二段云母片岩、片麻岩和伟晶岩脉... 【研究目的】铍属于稀有金属,在国民经济建设以及国防科技等领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瓦渣钨铍矿床位于滇东南老君山花岗岩体东北接触带,矿区主要出露老君山岩体二云母花岗岩、古元古代南秧田岩组第二段云母片岩、片麻岩和伟晶岩脉;铍矿化均发生在伟晶岩脉中,具明显分带性;探讨含铍伟晶岩的成因,对区域钨铍矿床成因研究以及铍矿找矿勘查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含铍伟晶岩脉开展LA-ICP-MS锆石U-Pb定年、全岩主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和绿柱石包裹体研究,探讨含铍伟晶岩成因。【研究结果】含铍伟晶岩脉形成年龄为(187.9±1.4)Ma,岩脉具有高硅、富铝、富碱特征;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富集Rb、Th、U、T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Ba、Nd、Sm、Ti等高场强元素;伟晶岩的(^(87)Sr/^(86)Sr)i=0.702740~0.732013,(^(143)Nd/^(144)Nd)i=0.512017~0.512039,ε_(Nd)(t)=-10.3~-10.6,显示伟晶岩具有富集特征。【结论】伟晶岩成矿流体为中温、中盐度的NaCl-H_(2)O-CO_(2)-CH_(4)±N_(2)体系,形成于陆壳物质部分熔融,在成矿过程中发生过流体不混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年代学 流体不混溶作用 含铍伟晶岩成因 瓦渣W-Be矿床 滇东南 矿产勘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老君山片麻岩穹隆中含绿柱石石英脉的显微构造与流体特征及地质意义
14
作者 李清松 曹淑云 +4 位作者 李孝文 田韵 刘忠 范建伟 王淑婷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9-282,共24页
绿柱石是重要的铍铝硅酸盐矿物,具有极高的经济和工业价值。老君山片麻岩穹窿位于华南陆块与印支陆块的结合部位,经历了多期构造-岩浆作用,并发育有锡、铜、锌等多金属矿床与祖母绿矿床。本研究重点针对区域中出露的绿柱石及其共生石英... 绿柱石是重要的铍铝硅酸盐矿物,具有极高的经济和工业价值。老君山片麻岩穹窿位于华南陆块与印支陆块的结合部位,经历了多期构造-岩浆作用,并发育有锡、铜、锌等多金属矿床与祖母绿矿床。本研究重点针对区域中出露的绿柱石及其共生石英脉开展了详细的宏观与微观构造特征分析,并结合流体包裹体与石英EBSD组构开展了形成与变形温度环境限定。研究结果表明,绿柱石与石英中都保存有丰富的流体包裹体,其中绿柱石中存在低温-高盐度两相与高温-低盐度三相流体包裹体类型,石英中存在低温-低盐度两相流体包裹体类型。绿柱石石英脉中的石英变形特征主要为发育底面滑移系叠加次要的柱面<c>滑移系,指示低温(约350~400℃)为主的变形环境,局部叠加相对高温变形。燕山中晚期的岩浆流体伴随片麻岩穹窿隆升/剥露,带来了丰富的成矿元素,其中包括绿柱石成矿所需的主要Be元素。区域片麻岩穹隆从深部至浅部的剥露过程为成矿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构造容矿流体通道,伴随流体不混溶现象的出现,成矿流体pH值增高,进而促进成矿元素赋存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柱石 流体包裹体 显微观测 变形EBSD组构 流体不混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阿尔金余石山含金石英脉地质构造特征与流体作用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孝文 曹淑云 +5 位作者 刘建华 周丁奎 李文轩 蒋少涌 曹汉琛 吴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61-1093,共33页
北阿尔金构造带东部余石山地区是近年来新发现的极具勘探潜力的稀有金属矿区,区域内出露有含金石英脉矿化体,矿化体的产出总体上受区域韧性剪切带和断层带共同控制。本文重点针对该矿化体,在宏观和显微构造特征观测的基础上,结合流体包... 北阿尔金构造带东部余石山地区是近年来新发现的极具勘探潜力的稀有金属矿区,区域内出露有含金石英脉矿化体,矿化体的产出总体上受区域韧性剪切带和断层带共同控制。本文重点针对该矿化体,在宏观和显微构造特征观测的基础上,结合流体包裹体性质特征及流体来源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含金石英脉矿化体经历了从成岩‒成矿到被改造的演化过程,其在微观上保留有明显的原生和次生的结构特征。其中原生结构主要包括发育环带的石英及各类金属矿物,而次生结构则为叠加于原生结构之上的蚀变和构造变形特征。石英呈现出明显的韧‒脆性转换构造变形,晶体内发育不同类型的流体包裹体,指示着不同的流体演化环境。其中成矿期流体以富二氧化碳为主要特征,温压环境约为P=125~250 MPa,T=300~365℃,成矿深度约为9~12 km;而改造期流体以贫二氧化碳的水‒盐体系为主要特征,温压环境约为P<100 MPa,T=165~235℃,深度小于8.3 km。流体的不混溶作用在成岩成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韧‒脆性构造转换所造成的流体压力降低是导致流体不混溶作用的关键因素。成矿流体主要以岩浆水为主,但受后期改造作用的影响而混入了大气降水。总体上含金石英脉矿化体产于韧‒脆性转换带并受剪切带及断裂带的控制,呈现出与剪切带型金矿基本一致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金石英脉 石英环带结构 流体包裹体 流体不混溶作用 氢氧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混溶熔体体系的元素分配系数及其影响因素和岩石学、矿床学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干国樑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1993年第1期115-131,151,共18页
不混溶熔体体系的元素分配系数K_i^(M_1-M_2),揭示了岩浆不混溶作用过程中元素的行为规律。本文给出了涉及到超基性(U)、基性(B)、中性(M)、酸性(A)、碱性(AK)硅酸盐熔体和硫化物(S)、氧化物(O)、碳酸盐(C)熔体的岩浆不混溶体系的元素... 不混溶熔体体系的元素分配系数K_i^(M_1-M_2),揭示了岩浆不混溶作用过程中元素的行为规律。本文给出了涉及到超基性(U)、基性(B)、中性(M)、酸性(A)、碱性(AK)硅酸盐熔体和硫化物(S)、氧化物(O)、碳酸盐(C)熔体的岩浆不混溶体系的元素分配系数,指出:①自M^+(包括Al^(+3)、Si^(+4))→M^(+2)→M^(+n)(n≥3),元素的K_i^(U-B)、K_i^(U-M)、K_i^(U-A)、K_i^(B-M)K_i^(B-A)、K_i^(M-A)均逐渐增大,由<1→≥1→》1;②M^+(包括Al^(+3)、Si^(+4))的K_i^(U-A)<K_i^(U-M)<K_i^(U-B)<1,K_i^(B-A)<K_i^(B-M)<1,K_i^(U-A)<K_i^(B-A)<K_i^(M-A)<1,K_i^(U-M)<K_i^(B-M)<1; 而M^(+n)(n≥2)的K_i^(U-A)>K_i^(U-M)>K_i^(U-B)>1,K_i^(B-A)>K_i^(B-M)>1,K_i^(U-A)>K_i^(B-A)>K_i^(M-A)>1,K_i^(U-M)>K_i^(B-M)>1。此外,文中讨论了熔体成分(结构)、元素性质、物理化学条件(T、P、f_(O_2))对K_i^(M_1-M_2)的影响,并从热力学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在熔体中加入高价阳离子、降低温度、升高压力均能加宽熔体的不混溶区,使K_i^(M_1-M_2)>1的元素分配系数增大,使K_i^(M_1-M_2)<1的元素分配系数减小,而加入低价阳离子、升高温度、降低压力则作用相反。最后,分析了K_i^(M_1-M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学 混溶 分配系数 物理化学条件 基性 元素组合 成网阳离子 聚合程度 影响因素 液态不混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甲基卡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矿机制概述 被引量:2
17
作者 韩梓衡 李建康 +1 位作者 刘永超 邓静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841-2862,共22页
四川甲基卡锂矿床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东南部,是我国已知产量、规模最大的固体锂矿床。甲基卡矿床是花岗伟晶岩型矿床,自内向外依次发育二云母花岗岩、微斜长石型(Ⅰ)、微斜长石-钠长石型(Ⅱ)、钠长石型(Ⅲ)、钠长石-锂辉石型(Ⅳ)、锂-... 四川甲基卡锂矿床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东南部,是我国已知产量、规模最大的固体锂矿床。甲基卡矿床是花岗伟晶岩型矿床,自内向外依次发育二云母花岗岩、微斜长石型(Ⅰ)、微斜长石-钠长石型(Ⅱ)、钠长石型(Ⅲ)、钠长石-锂辉石型(Ⅳ)、锂-白云母型(Ⅴ)伟晶岩,且二云母花岗岩内发育大量的剥离体。元素地球化学组成上,花岗岩与伟晶岩的稀土、微量元素含量表现出显著的突变关系;各类型伟晶岩中石英和锂辉石内发育的包裹体类型主要有气液两相包裹体、含CO_(2)包裹体、纯CO_(2)包裹体、富子晶包裹体和熔体包裹体。包裹体均一实验表明熔体包裹体的完全均一温度在750~800℃之间,对应的捕获压力为550~700MPa。在花岗岩熔体包裹体均一之前,富水熔体和贫水熔体在同一个体系内共存;石英和锂辉石内含硅酸盐子矿物包裹体与熔体-流体过渡型包裹体明显不同。锂辉石和石英中包裹体的C-H-O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且其形成演化处于相对密闭的构造环境。全岩Ba-Sr-Nd-Hf同位素组成指示三叠系西康群变沉积岩是花岗岩的重要源岩。全岩Zn和Li同位素则表明在岩浆侵位过程可能发生过显著的不混溶作用。综上,甲基卡矿床形成演化过程中可能经历了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卡 伟晶岩型锂矿床 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 稀有金属 成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霞石岩的成因及深部碳循环
18
作者 石苡宁 张招崇 程志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38-2254,共17页
霞石岩是以发育霞石和单斜辉石斑晶为特征的过碱性火山岩,其单体出露体积较小,常以碳酸岩-碱性杂岩体或小体积熔岩流的形式广泛分布在板内环境中,产出的时代跨度大(从太古宙至今),产出量总体上随地球的演化而增多。通常认为霞石岩在喷... 霞石岩是以发育霞石和单斜辉石斑晶为特征的过碱性火山岩,其单体出露体积较小,常以碳酸岩-碱性杂岩体或小体积熔岩流的形式广泛分布在板内环境中,产出的时代跨度大(从太古宙至今),产出量总体上随地球的演化而增多。通常认为霞石岩在喷发过程中上升速度快且较少受到地壳物质混染,可以很好地反映地幔源区特征。然而,目前对其源区性质仍存在争议,其争论的焦点在于源区是否存在碳酸盐,即碳酸盐化源区是否是霞石岩形成的必要条件。本文基于全球各地霞石岩的地质-地球化学数据分析,将其分为两组:第一组霞石岩的SiO_(2)和碱含量(Na _(2)O+K_(2)O)变化范围较大,出现Rb、K、Pb、Zr、Hf、Ti、Y元素的负异常,放射性同位素组成普遍较为亏损;第二组相较第一组具有更高的SiO_(2)、碱含量,更低的MgO、TiO_(2)、P_(2)O_(5)含量和Na _(2)O/K_(2)O比值,并出现U、Nb、Pb、Zr元素的正异常以及Ti元素的负异常,Nb-Ta及Zr-Hf发生分馏,放射性同位素组成较第一组更富集。结合实验岩石学结果,研究认为第一组霞石岩的原始熔体为碳酸盐化榴辉岩部分熔融熔体与地幔橄榄岩反应形成的富碳硅酸盐熔体,其直接喷发或只经历低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第二组霞石岩与第一组霞石岩具有相似的源区特征,但熔体经历了强烈的分离结晶及不混溶作用。因此,碳酸盐化源区是霞石岩形成的必要条件。对霞石岩露头的时间分布进行统计发现,霞石岩最早形成于太古宙,但形成量在约550Ma和80Ma突增,碳酸盐俯冲通量的增加可能是导致霞石岩形成量突增的原因,而形成于太古宙的霞石岩说明太古宙地幔中存在局部的“碳”富集或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霞石岩 岩石成因 深部碳循环 碳酸盐化地幔 不混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微山稀土矿矿床成因:来自云母Rb-Sr年龄、激光Nd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的证据 被引量:44
19
作者 蓝廷广 范宏瑞 +2 位作者 胡芳芳 杨奎锋 王永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28-442,共15页
微山稀土矿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的鲁西地块,为与碱性岩相关的伟晶岩型稀土矿床。根据单颗粒云母Rb-Sr定年,其形成于119.5 Ma,属于华北克拉通早白垩世大规模成矿事件的一部分。稀土矿物氟碳铈矿和独居石的激光Nd同位素研究表明,稀土矿... 微山稀土矿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的鲁西地块,为与碱性岩相关的伟晶岩型稀土矿床。根据单颗粒云母Rb-Sr定年,其形成于119.5 Ma,属于华北克拉通早白垩世大规模成矿事件的一部分。稀土矿物氟碳铈矿和独居石的激光Nd同位素研究表明,稀土矿的成矿物质与其围岩碱性岩一样,来源于富集地幔。对稀土矿脉中的石英、萤石和重晶石的流体包裹体研究显示,流体包裹体主要分为以下4类:(1)H2O包裹体(H类),(2)纯CO2包裹体(C类),(3)H2O+CO2包裹体(HC类)和(4)H2O+CO2+子矿物包裹体(HCD类),其中H类包裹体为次生包裹体,其余为原生包裹体,HCD包裹体中的子矿物为无水芒硝、重晶石、天青石、方解石、钾芒硝和钙芒硝等。HC和HCD类包裹体的完全均一温度变化于205~433℃之间,捕获压力在120~200 MPa之间,结合子矿物大量发育,成矿流体应为中压环境下的中高温、高浓度流体。这种流体富含CO 32?、SO 42?、F-阴离子以及Na+、K+、Ca2+、Sr2+和Ba2+等阳离子,并且其中的S同位素组成具有岩浆硫的特征,因此,其可能来自碱性岩浆的分异,通过岩浆-流体不混溶作用形成。C类、HC类和HCD类包裹体的密切共生以及不同充填度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的相似表明流体可能发生不混溶作用。稀土元素主要以[REEF]2+形式运移,运移过程中的流体不混溶作用可能是稀土矿物沉淀的决定因素。成矿晚期可能发生流体混合作用,但对稀土矿的沉淀贡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B-SR等时线年龄 激光Nd同位素 流体包裹体 不混溶作用 微山稀土矿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浆到热液演化的包裹体记录--以骑田岭花岗岩体为例 被引量:20
20
作者 单强 廖思平 +3 位作者 卢焕章 李建康 杨武斌 罗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511-1520,共10页
骑田岭花岗岩是燕山期花岗岩早期多阶段侵入复式岩体,岩石化学的研究表明它是富碱的、高分异的A型花岗岩,形成于板内拉张的构造环境。在其第二阶段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内广泛发育着厘米级至米级似伟晶岩囊状体和石英晶洞,它们是富挥发份... 骑田岭花岗岩是燕山期花岗岩早期多阶段侵入复式岩体,岩石化学的研究表明它是富碱的、高分异的A型花岗岩,形成于板内拉张的构造环境。在其第二阶段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内广泛发育着厘米级至米级似伟晶岩囊状体和石英晶洞,它们是富挥发份岩浆固结的产物,代表岩石形成过程经历了明显的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包裹体显微岩相学研究在骑田岭黑云母花岗岩的石英中发现熔体-流体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共存,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骑田岭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中的似伟晶岩囊状体和石英晶洞是花岗质熔体在岩浆-热液过渡阶段的产物。显微测温结果显示,熔体-流体包裹体的捕获温度大于530℃,说明岩浆热液过渡阶段的温度不低于该温度;闪锌矿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在285~417℃之间,盐度为11.7%NaCleqv,代表了成矿流体的温度和盐度;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72~454℃,代表热液阶段流体的温度。从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到似伟晶岩囊状体再到石英晶洞,岩浆-热液体系经历了富挥份熔体→熔体+高盐度流体→高盐度流体→低盐度流体的完整演化过程,形成了CaCl2-NaCl-H2O-CO2体系的岩浆热液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及激光拉曼探针分析结果显示,在流体包裹体和多晶熔体-流体包裹体中含有长石、方解石、金红石及金属氧化物等子矿物,暗示其所捕获的流体具有较强的成矿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体包裹体 熔体-流体包裹体 岩浆-热液过渡 不混溶作用 骑田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