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接触电极探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于生宝 王忠 +1 位作者 王兆明 武欣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13-415,共3页
介绍不接触电极电法测量的基本原理,分析视电阻率测量与视阻抗探测方法,进行视电阻率模型试验;提出视阻抗测量的理论模型,并进行了金属和非金属异常体模型试验,验证了视阻抗测量方法的正确性,可以适用于不同环境探测,区分介质的导电性... 介绍不接触电极电法测量的基本原理,分析视电阻率测量与视阻抗探测方法,进行视电阻率模型试验;提出视阻抗测量的理论模型,并进行了金属和非金属异常体模型试验,验证了视阻抗测量方法的正确性,可以适用于不同环境探测,区分介质的导电性差异和介电性差异,为工程探测提供一种快速、方便、准确的多参数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接触电极 视阻抗 拖动电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间隙不接触电极及其测量绝缘材料ε_r和tanδ的技术 被引量:5
2
作者 刘英 曹晓珑 李学敏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5-49,共5页
针对IEC和我国国家标准即将推行的绝缘材料εr和tanδ测量方法,利用我们自行研制的变间隙不接触三电极系统,研究了相应的测量技术。通过对板材以及薄膜试样的测量,验证了研制的电极系统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并对测试过程的有关影... 针对IEC和我国国家标准即将推行的绝缘材料εr和tanδ测量方法,利用我们自行研制的变间隙不接触三电极系统,研究了相应的测量技术。通过对板材以及薄膜试样的测量,验证了研制的电极系统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并对测试过程的有关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为正确测量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间隙不接触电极 εr和tanδ板材 薄膜'口…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接触电极测试薄膜的相对电容率和介质损耗因数技术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先锋 李学敏 罗光生 《绝缘材料》 CAS 2006年第3期57-60,共4页
采用一种新的测试方法不接触电极测聚丙烯(PP)、聚酰亚胺(PI)薄膜的相对电容率(εr)和介质损耗因数(tanδ)。对不接触电极两种测量方法可行性进行验证。对测试过程中影响介质损耗因数(tanδ)主要因素———静电进行分析,并采用两种方法... 采用一种新的测试方法不接触电极测聚丙烯(PP)、聚酰亚胺(PI)薄膜的相对电容率(εr)和介质损耗因数(tanδ)。对不接触电极两种测量方法可行性进行验证。对测试过程中影响介质损耗因数(tanδ)主要因素———静电进行分析,并采用两种方法消除其影响,确保测试数据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 相对电容率 介质损耗因数 不接触电极 静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接触电极复电阻率法仿真与实验(英文) 被引量:1
4
作者 于生宝 王忠 朱凯光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26-629,共4页
岩利用电性参数的频散特性进行地层评价是目前定义的复电阻率勘探的主要特点,国内外已经有人在实验室内进行了复电阻率测量,但均未从仪器的角度进行讨论,因此,引入不接触电极电法复电阻率探测方法。对基于损耗角正切测量的复电阻率探测... 岩利用电性参数的频散特性进行地层评价是目前定义的复电阻率勘探的主要特点,国内外已经有人在实验室内进行了复电阻率测量,但均未从仪器的角度进行讨论,因此,引入不接触电极电法复电阻率探测方法。对基于损耗角正切测量的复电阻率探测进行仿真计算,特别是相对介电常数随频率变化的模型进行仿真,使复电阻率探测更接近实际地质情况。选择合适的人工模型和已知的地质构造,进行了复电阻率探测实验,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接触电极 复电阻率 拖动电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膜测量的变间距不接触三电极技术 被引量:2
5
作者 刘英 曹晓珑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5-39,共5页
针对电气绝缘用薄膜材料相对电容率εr和介质损耗角正切tanδ的测量,IEC推荐了变间距不接触三电极方法。为了配合我国国家标准的制定及推广,自行研制了高精度的空气媒质变间距不接触三电极系统,其测量电极直径为38mm,保护间隙宽度为0.2... 针对电气绝缘用薄膜材料相对电容率εr和介质损耗角正切tanδ的测量,IEC推荐了变间距不接触三电极方法。为了配合我国国家标准的制定及推广,自行研制了高精度的空气媒质变间距不接触三电极系统,其测量电极直径为38mm,保护间隙宽度为0.2mm,满足极薄(厚度小于30μm)的薄膜材料测量的特殊技术需求,可将εr的测量误差控制在5%以内,tanδ可测到10-5数量级。通过大量试验及理论分析,系统研究了影响测量准确度的关键因素,并将两种不接触电极方法进行了比较,以供相关技术人员作为实际应用时的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间距不接触电极 极薄的薄膜 相对电容率 介质损耗角正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间隙不接触三电极薄膜材料介电参数的测量
6
作者 刘英 王磊 +1 位作者 曹晓珑 李兆林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04-708,共5页
利用自行研制的高精度变间隙不接触三电极系统,研究了在薄膜材料(厚度小于30μm)相对电容率(rε)和介质损耗角正切(tanδ)测量中的相关技术问题,包括试样厚度测量的准确度,薄膜多层总厚度的合理选择,试样与电极间预留空气间隙的大小等.... 利用自行研制的高精度变间隙不接触三电极系统,研究了在薄膜材料(厚度小于30μm)相对电容率(rε)和介质损耗角正切(tanδ)测量中的相关技术问题,包括试样厚度测量的准确度,薄膜多层总厚度的合理选择,试样与电极间预留空气间隙的大小等.此外,还对两种不接触电极方法(变间隙法和变电容法)作了比较,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研究结果表明,空气介质的变间隙不接触电极方法可成功应用于板材和薄膜试样rε和tanδ的测量,rε的测量值误差可控制在5%以内,tanδ可测到10-5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介质 变间隙 不接触电极 介电参数 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