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学良与“不抵抗主义”及其责任 被引量:4
1
作者 胡玉海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210-214,共5页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军奉行"不抵抗主义",致使日军在一夜之间占领沈阳,四个多月就占据了全东北。不抵抗政策造成东北军不战而溃,使东北山河转瞬沦陷;不抵抗政策给东北人民带来沉重灾难,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危机。...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军奉行"不抵抗主义",致使日军在一夜之间占领沈阳,四个多月就占据了全东北。不抵抗政策造成东北军不战而溃,使东北山河转瞬沦陷;不抵抗政策给东北人民带来沉重灾难,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危机。事变前张学良曾主张武力抵抗,是"力避冲突"方针导致"不抵抗主义"的产生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学良 九一八事变 不抵抗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学良、蒋介石与“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主义——基于张学良回忆的讨论 被引量:3
2
作者 李东朗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8-58,共11页
张学良关于"九一八"事变不抵抗命令的回忆,提供了研究不抵抗主义的新证据、新视角,也引发了不抵抗主义谁之过的认识分歧。揆诸史实,张学良关于不抵抗命令出自自己、蒋介石并无此令的回忆,是确实的;但他关于对日军侵略情况误... 张学良关于"九一八"事变不抵抗命令的回忆,提供了研究不抵抗主义的新证据、新视角,也引发了不抵抗主义谁之过的认识分歧。揆诸史实,张学良关于不抵抗命令出自自己、蒋介石并无此令的回忆,是确实的;但他关于对日军侵略情况误判的回忆,以及蒋介石和不抵抗主义没有关联的回忆,是不准确的。张学良服膺蒋介石、东北外交完全归国民党中央办理的约定和蒋介石在万宝山事件后的相关指示,是张学良下达不抵抗命令的真正原因。"九一八"事变前后,张蒋在"力求避免与日人发生冲突"上达成高度共识,其实行结果就是不抵抗。实际上,不抵抗、诉之国联是国民党当局应对日本侵略东北的基本方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 不抵抗主义 张学良 蒋介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抵抗主义”剖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魏宏运 《文史哲》 1987年第2期26-29,共4页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七个年头中,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侵华始终采取了一种奇特的对应政策,即不抵抗主义。正是这个主义,解除了国民党北方军队的武装,使中国丧失了东三省领土,造成了华北危机,并导致了芦沟桥事变。...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七个年头中,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侵华始终采取了一种奇特的对应政策,即不抵抗主义。正是这个主义,解除了国民党北方军队的武装,使中国丧失了东三省领土,造成了华北危机,并导致了芦沟桥事变。对日本的侵华,举国愤慨,国民党军政要员也发表了不少声明和演讲,但语多灰色阴沉,即或有慷慨激昂之词,也是空话,毫无抗日主张和计划。事变的第二天,吴铁城在北平召集省市两整委会谈话时说:“希望对日军占沈事,以慎重沉着态度,表示意见。”(1931年9月20日《申报》)9月22日李石曾在北平市党部扩大纪念周上讲:“沈阳事件,吾人可证实国人须和平奋斗,不要感情冲动,须团结内部,一致抗日,自可成功。”(1931年9月22日《申报》)外交部长王正廷,则完全寄希望于国联的裁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学良 华北 北平 军队 不抵抗主义 江西 蒋介石 南京政府 国民党军 红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二八抗战和不抵抗主义
4
作者 韩明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4期100-106,共7页
一九三二年,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上海,制造“一·二八”事件,蒋光鼐、蔡廷锴领导十九路军在人民的热烈支援下守土御侮,抗命出战,沉重打击了日寇的侵华凶焰,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爱国主义的光辉篇章。然而它终于失败了,原因就在于蒋介... 一九三二年,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上海,制造“一·二八”事件,蒋光鼐、蔡廷锴领导十九路军在人民的热烈支援下守土御侮,抗命出战,沉重打击了日寇的侵华凶焰,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爱国主义的光辉篇章。然而它终于失败了,原因就在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介石 十九路军 不抵抗主义 国民党政府 不抵抗政策 抗战 日本帝国主义 南京政府 日寇 中国近代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不抵抗主义”
5
作者 杨晓榕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1986年第2期76-82,共7页
在有关九·一八事变的研究中,对于国民党当局推行的“不抵抗主义”,我以为有进一步深入分析的必要。在短短不到四个半月的时间内,日本侵略军以不足二万人的兵力,侵占了相当于日本本土三倍的中国东北地区,无疑与“不抵抗主义”... 在有关九·一八事变的研究中,对于国民党当局推行的“不抵抗主义”,我以为有进一步深入分析的必要。在短短不到四个半月的时间内,日本侵略军以不足二万人的兵力,侵占了相当于日本本土三倍的中国东北地区,无疑与“不抵抗主义”有直接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抵抗主义 中国东北地区 日本侵略军 日本本土 国民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蒋介石、张学良与不抵抗政策之关系 被引量:5
6
作者 关志钢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105-110,共6页
九一八事变以前,蒋介石、张学良已就对日不抵抗达成共识。事变后,在错误判断形势、过分依赖国际联盟干预方面,二人看法也基本一致。不抵抗政策是包含局部(或部分)抵抗的总体不抵抗。张学良执行不抵抗政策是主动的,作为东三省的最... 九一八事变以前,蒋介石、张学良已就对日不抵抗达成共识。事变后,在错误判断形势、过分依赖国际联盟干预方面,二人看法也基本一致。不抵抗政策是包含局部(或部分)抵抗的总体不抵抗。张学良执行不抵抗政策是主动的,作为东三省的最高军政长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抵抗政策 蒋介石 九一八事变 南京国民政府 “九一八” 张学 中国国民党 安内攘外 不抵抗主义 诉诸国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蒋介石对日不抵抗政策探源 被引量:3
7
作者 李云峰 《安徽史学》 1999年第1期69-76,共8页
对于蒋介石的对日不抵抗政策或不抵抗主义,多年来史学界已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可喜的学术成果。但是,由于历史、政治、资料、角度诸多因素的制约,人们的认识并非完全一致,有些问题则有待于补充和完善。为了深化认识,本文... 对于蒋介石的对日不抵抗政策或不抵抗主义,多年来史学界已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可喜的学术成果。但是,由于历史、政治、资料、角度诸多因素的制约,人们的认识并非完全一致,有些问题则有待于补充和完善。为了深化认识,本文拟就这一政策究竟发端于何时和当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介石 不抵抗政策 九一八事变前 南京政府 不抵抗主义 中国国民党 安内攘外 济南惨案 前引书 日本帝国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学良“九·一八”不抵抗原因新析 被引量:1
8
作者 丛彩娥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5期18-21,共4页
张学良“九·一八”事变不战而退 ,不仅仅是奉行了蒋介石“不抵抗”命令的结果 ,还有其错综复杂的内在原因。他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形势估计不足 ;对蒋介石、日本政府、国际联盟抱有幻想 ;事变前东北防备松弛 ,事变后希求事态... 张学良“九·一八”事变不战而退 ,不仅仅是奉行了蒋介石“不抵抗”命令的结果 ,还有其错综复杂的内在原因。他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形势估计不足 ;对蒋介石、日本政府、国际联盟抱有幻想 ;事变前东北防备松弛 ,事变后希求事态不扩大 ,轻易撤兵 ,延误了战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 蒋介石 张学良 日本关东军 日本政府 不抵抗主义 依赖国联 不扩大方针 “九·一八事变” 顾维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谈“托尔斯太主义”——与马家骏同志商榷 被引量:1
9
作者 倪蕊琴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8年第3期59-61,共3页
在学习列宁论托尔斯太的文章时,我们常常碰到“托尔斯太主义”这个词。对这个词的含义、概念有不同的理解。那么,什么是“托尔斯太主义”?它的内容是什么?产生在什么时代?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它? 列宁说:“托尔斯太主义的现实的历史内容,... 在学习列宁论托尔斯太的文章时,我们常常碰到“托尔斯太主义”这个词。对这个词的含义、概念有不同的理解。那么,什么是“托尔斯太主义”?它的内容是什么?产生在什么时代?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它? 列宁说:“托尔斯太主义的现实的历史内容,正是这种东方制度、亚洲制度的思想体系。因此也就有禁欲主义,也就有不用暴力抵抗邪恶的主张,也就有深沉的悲观主义调子……也就有对‘精神’、对‘万物本源’的信仰……”。(《列·尼·托尔斯太和他的时代》) 概括起来说,托尔斯太主义的内容包括:“不以暴力抗恶”、“人类爱”和“道德的自我修养”。其核心是“不以暴力抗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抵抗主义 列宁 自我修养 思想体系 禁欲主义 暴力 历史内容 学说 悲观主义 俄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宿命论不等于无为主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郁淼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4期79-79,共1页
我国的某些辞书和哲学论著中,常把宿命论解释为一种根本否认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完全主张消极无为的学说,实际上是把宿命论和无为主义完全看作一个东西。如郭沫若同志在《十批判书》中根据孔子“颇有积极进取精神”而认为孔子“不象一个... 我国的某些辞书和哲学论著中,常把宿命论解释为一种根本否认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完全主张消极无为的学说,实际上是把宿命论和无为主义完全看作一个东西。如郭沫若同志在《十批判书》中根据孔子“颇有积极进取精神”而认为孔子“不象一个宿命论者”,显然就是把宿命论完全等同于无为主义了,否则便不会认为凡属主张有所作为的就不是宿命论者。认为宿命论者必然是无为主义者,这种看法虽不少见,但并不正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进取精神 孔子 无为主义 宿命论者 辞书 主观能动作用 不抵抗主义 思想史 心理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学良与“九·一八”事变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德良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13-18,共6页
张学良与“九·一八’事变及张学良与西安事变是评价张学良功过的两大热点问题。张学良因发动西安事变而获得“千古功臣”的殊荣,然而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时的是非功过,时至今日仍是争议的焦点。一蒋介石是不抵抗主义的发... 张学良与“九·一八’事变及张学良与西安事变是评价张学良功过的两大热点问题。张学良因发动西安事变而获得“千古功臣”的殊荣,然而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时的是非功过,时至今日仍是争议的焦点。一蒋介石是不抵抗主义的发明人,张学良是不抵抗命令的执行者。东北三省沦陷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学良 千古功臣 蒋介石 东北军 南京 不抵抗主义 参谋长 高级将领 西安事变 省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民党第五次代表大会是其政策转向抗日的起点
12
作者 袁武振 梁月兰 《中共党史研究》 1988年第1期94-95,共2页
目前史学界大多数同志认为西安事变和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是国民党政策由“剿共”转向抗日的起点,但从当时材料看,这个转变始于1935年11月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一、从五全大会的背景来看。
关键词 国民党 全国代表大会 政策转变 西安事变 三中全会 起点 史学界 不抵抗主义 转向 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冯玉祥的抗战诗歌
13
作者 李保均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1期101-106,共6页
冯玉祥(1882——1948)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出身贫寒,十二岁入清营当兵,逐级升迁,历任旧军队各种要职。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主张抗日,组织民众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他坚决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 冯玉祥(1882——1948)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出身贫寒,十二岁入清营当兵,逐级升迁,历任旧军队各种要职。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主张抗日,组织民众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他坚决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和独裁统治。一九三六年,以蒋介石答应抗日为条件,出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一九三七年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不久即被撤职。整个抗日战争阶段,他坚决主张抗日救国,反对卖国投降;保护和营救了不少爱国进步人士和共产党员。抗日胜利后,继续反对蒋介石独裁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玉祥 蒋介石 国民党军事委员会 诗歌 中国近现代史 抗日同盟军 不抵抗主义 抗日战争 独裁政治 抗日救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历史教学中注入文学性的尝试
14
作者 李盛源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92-93,共2页
在历史教学中注入文学性的尝试李盛源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的内容一般写得简明扼要,用叙述性语言多。如果教师仅根据课本内容平铺直叙,虽然能把问题讲清楚,但学生听了味同嚼蜡,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上课不愿听讲。而历史本... 在历史教学中注入文学性的尝试李盛源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的内容一般写得简明扼要,用叙述性语言多。如果教师仅根据课本内容平铺直叙,虽然能把问题讲清楚,但学生听了味同嚼蜡,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上课不愿听讲。而历史本身是生动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有意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文学性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麦哲伦 不抵抗主义 大生产运动 教学效果 社会形态 革命传统教育 “九·一八事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建设史上应“浓墨重彩”的人——记原华南工学院一级教授罗明燏
15
作者 黄焰 《高教探索》 1988年第1期73-75,共3页
清癯的面孔,颀长的身材,憨拙的神情,淳朴的装束,他的气质鹤然出众;惊人的记忆,敏捷的思维,渊博的学识,斐然的业绩,他的才华光彩夺目,忘我的工作,如渴的学习,坦荡的胸怀,无私的奉献,他的人格为人传颁。他,就是广州建设史上应“浓墨重彩... 清癯的面孔,颀长的身材,憨拙的神情,淳朴的装束,他的气质鹤然出众;惊人的记忆,敏捷的思维,渊博的学识,斐然的业绩,他的才华光彩夺目,忘我的工作,如渴的学习,坦荡的胸怀,无私的奉献,他的人格为人传颁。他,就是广州建设史上应“浓墨重彩”的人物——原华南工学院一级教授罗明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务局 创造发明 飞机结构 陶铸同志 南京政府 不抵抗主义 白云宾馆 土木工程系 航空工程 机器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二八”到“八一三”蒋介石对日态度变化之客观原因
16
作者 吴珍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1期133-137,共5页
从一二八事变到八一三事变,蒋介石对日态度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妥协退让转变为抗日。同样是淞沪抗战,为什么蒋介石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剖析。
关键词 蒋介石 中国国民党 态度变化 国民政府 第二次中日战争 抗日救亡运动 不抵抗主义 日本侵华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九一八事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杂文《“友邦惊诧”论》浅析
17
作者 陆予圻 《现代中文学刊》 1994年第7期27-28,共2页
鲁迅的《"友邦惊诧"论》写于一九三一年十二月,是一篇杂文形式针对"九一八"事变以后十二月十七日南京惨案的时事短评。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军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制造借口,悍然进攻我沈阳,而国民党军队却奉&qu... 鲁迅的《"友邦惊诧"论》写于一九三一年十二月,是一篇杂文形式针对"九一八"事变以后十二月十七日南京惨案的时事短评。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军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制造借口,悍然进攻我沈阳,而国民党军队却奉"绝对不抵抗主义"的指示,不战而逃。仅三个月就使东北三省沦于日本帝国主义魔掌之下。面对南京政府"对外退让,对内用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杂文 不抵抗主义 南京政府 国民党军队 日本帝国主义 东北三省 九一八 九三 第三天 日本侵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卅运动”在北京
18
作者 张莉莉 杨从瑀 《北京档案》 1987年第3期32-34,共3页
“五卅”惨案发生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京、天津、南京、青岛以及广州、香港等全国各大、中城市,纷纷举行反帝游行示威和“三罢”斗争,揭开了大革命高潮的序幕.这里公布一组北京档案馆所藏反映北京各校沪案后援会举行全市大募捐的情... “五卅”惨案发生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京、天津、南京、青岛以及广州、香港等全国各大、中城市,纷纷举行反帝游行示威和“三罢”斗争,揭开了大革命高潮的序幕.这里公布一组北京档案馆所藏反映北京各校沪案后援会举行全市大募捐的情况,以及“九·一八”事变后北京各界联合抗日、纪念“五卅”的档案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高潮 后援会 档案史料 苏维埃政府 东北义勇军 中华苏维埃 不抵抗主义 战争爆发 顾正红 敬启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一点汉语拼音的写法(三)
19
作者 倪海曙 《语文建设》 1984年第3期37-39,共3页
(上一期讲到只连不分中的联合组合的写法。这种联合组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接连式;一种是镶嵌式。下面接着讲接连式。——编者) [例30] 纸老虎皮大衣电冰箱丝袜子孙女儿金嗓子泥菩萨烟蒂头煤末子铁锁链[例31]
关键词 镶嵌式 生产队长 原子能反应堆 不抵抗主义 丢三拉四 帝国主义 红葡萄酒 经济学系 骆驼毛 灯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学良的一念之差
20
《农业开发与装备》 1995年第4期49-50,共2页
1931年9月18日夜,北平大戏院华灯异彩,京剧名流梅兰芳正在这里演出《宇宙锋》。年轻英武的少帅张学良听得入神。一个侍者匆匆走过来,小声告诉张学良场外有人求见。张学良出现片刻不悦和踌躇,随即站起来,大步走出剧场。他的秘书匆匆从他... 1931年9月18日夜,北平大戏院华灯异彩,京剧名流梅兰芳正在这里演出《宇宙锋》。年轻英武的少帅张学良听得入神。一个侍者匆匆走过来,小声告诉张学良场外有人求见。张学良出现片刻不悦和踌躇,随即站起来,大步走出剧场。他的秘书匆匆从他正在疗养的协和医院赶来,言语中流露出禁不住的惊惶:“荣臻打来电话,日本进攻沈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学 蒋介石 协和医院 日本侵华 梅兰芳 北军 “九·一八” 不抵抗主义 外交干涉 波浪汹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