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学良与“不抵抗主义”及其责任 |
胡玉海
|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4
|
|
2
|
张学良、蒋介石与“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主义——基于张学良回忆的讨论 |
李东朗
|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3
|
|
3
|
“不抵抗主义”剖析 |
魏宏运
|
《文史哲》
|
1987 |
3
|
|
4
|
一·二八抗战和不抵抗主义 |
韩明华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2 |
0 |
|
5
|
试析“不抵抗主义” |
杨晓榕
|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
1986 |
0 |
|
6
|
蒋介石、张学良与不抵抗政策之关系 |
关志钢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5
|
|
7
|
蒋介石对日不抵抗政策探源 |
李云峰
|
《安徽史学》
|
1999 |
3
|
|
8
|
张学良“九·一八”不抵抗原因新析 |
丛彩娥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9 |
1
|
|
9
|
也谈“托尔斯太主义”——与马家骏同志商榷 |
倪蕊琴
|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78 |
1
|
|
10
|
宿命论不等于无为主义 |
郁淼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79 |
1
|
|
11
|
张学良与“九·一八”事变 |
张德良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3
|
|
12
|
国民党第五次代表大会是其政策转向抗日的起点 |
袁武振
梁月兰
|
《中共党史研究》
|
1988 |
0 |
|
13
|
论冯玉祥的抗战诗歌 |
李保均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2 |
0 |
|
14
|
在历史教学中注入文学性的尝试 |
李盛源
|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
1995 |
0 |
|
15
|
广州建设史上应“浓墨重彩”的人——记原华南工学院一级教授罗明燏 |
黄焰
|
《高教探索》
|
1988 |
0 |
|
16
|
“一二八”到“八一三”蒋介石对日态度变化之客观原因 |
吴珍美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6 |
0 |
|
17
|
鲁迅杂文《“友邦惊诧”论》浅析 |
陆予圻
|
《现代中文学刊》
|
1994 |
0 |
|
18
|
“五卅运动”在北京 |
张莉莉
杨从瑀
|
《北京档案》
|
1987 |
0 |
|
19
|
学一点汉语拼音的写法(三) |
倪海曙
|
《语文建设》
|
1984 |
0 |
|
20
|
张学良的一念之差 |
|
《农业开发与装备》
|
199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