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竖向荷载和不平衡弯矩共同作用下板柱节点的设计 被引量:7
1
作者 许清风 蒋永生 +1 位作者 王孔藩 穆保岗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43-646,共4页
在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给出了普通板柱节点和配置抗冲切钢筋板柱节点的受冲切承载力计算公式 ,同时给出了板柱节点在竖向荷载和不平衡弯矩共同作用下等效竖向荷载设计值的计算方法 ,简化了复杂受力条件下板柱节点的设计 .试验... 在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给出了普通板柱节点和配置抗冲切钢筋板柱节点的受冲切承载力计算公式 ,同时给出了板柱节点在竖向荷载和不平衡弯矩共同作用下等效竖向荷载设计值的计算方法 ,简化了复杂受力条件下板柱节点的设计 .试验研究表明 ,抗冲切锚栓是有效的抗冲切钢筋类型 ,不但能提高板柱节点的受冲切承载力 ,而且能改善板柱节点的延性 .抗冲切锚栓的布置方式包括正交布置和径向布置 ,且抗冲切锚栓应在柱周边区域均匀分布 .本文给出了板柱节点抗冲切的设计步骤和方法 ,并给出抗冲切锚栓的设计方法和构造措施 .同时给出了板柱节点配置抗冲切锚栓的算例 ,验证了抗冲切锚栓的设计方法 ,可用于板柱节点的工程实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平衡弯矩 板柱节点 竖向荷载 抗冲切锚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平衡弯矩作用下板柱节点抗冲切性能非线性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陈建伟 苏幼坡 丁峰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5-79,共5页
通过研究不平衡弯矩作用下板柱节点变参数、刚度变化等受力性能的特点和规律,为弥补试验研究的局限性,全面认识板柱节点的受力特征、内力分布规律提供新的研究途径,同时也为工程设计与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应用OpenSees(Open System for E... 通过研究不平衡弯矩作用下板柱节点变参数、刚度变化等受力性能的特点和规律,为弥补试验研究的局限性,全面认识板柱节点的受力特征、内力分布规律提供新的研究途径,同时也为工程设计与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应用OpenSees(Open System for Earthquake Engineering Simulation)有限元计算平台建立了与试验相同的三维网格梁数值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可行性.对不同的板厚,以不平衡弯矩水平、配筋率及混凝土强度为变参数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不同的不平衡弯矩水平对节点抗冲切性能影响显著,配筋率的变化对构件开裂荷载、极限承载力以及延性影响显著.因此,合理地建立有限元模型可较好地模拟不平衡弯矩作用下板柱节点的受力性能;随着不平衡弯矩水平的增大,极限承载力显著降低,随着配筋率的增大,极限承载力显著增大、延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柱结构 不平衡弯矩 抗冲切 OpenSe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空间拉压杆模式对同时传递剪力和不平衡弯矩板柱中节点的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徐坚 蒋永生 黄晓晖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0-163,共4页
现有的经验方法无法准确计算同时传递竖向剪力和不平衡弯矩的钢筋混凝土板柱中节点的极限承载力 .本文采用空间拉压杆原理将节点简化为由一系列钢筋拉杆及混凝土压杆组成的结构体系 .以受拉钢筋和抗冲切元件屈服为标志 ,推导出了 4种极... 现有的经验方法无法准确计算同时传递竖向剪力和不平衡弯矩的钢筋混凝土板柱中节点的极限承载力 .本文采用空间拉压杆原理将节点简化为由一系列钢筋拉杆及混凝土压杆组成的结构体系 .以受拉钢筋和抗冲切元件屈服为标志 ,推导出了 4种极限状态下中柱节点的极限承载力表达式 ,以此计算结果为基础可以作出相应的节点极限承载力折线图 .与较多实验结果的对比证明该方法计算简便 ,结果合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拉压杆模式 剪力 不平衡弯矩 钢筋混凝土板柱 节点分析 极限承载力 结构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平衡弯矩平行于短边时钢筋砼板的受冲切承载力计算 被引量:2
4
作者 邹银生 石清林 狄谨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2-78,91,共8页
结合 GBJ10 -89国家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修订课题 ,对不平衡弯矩平行于短边时钢筋砼板的受冲切承载力的计算 ,从荷载效应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一种计算等效集中反力设计值的简化方法。该方法与美国 ACI规范公式相比较 ,计算简便 。
关键词 钢筋砼板 受冲切承载力 钢筋混凝土板 不平衡弯矩 计算方法 等效集中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柱结构的中柱节点传递剪力和不平衡弯矩的冲切承载力 被引量:8
5
作者 舒兆发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5-60,共6页
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新增加了一节(7.7.5):在板柱结构中柱节点传递剪力和不平衡弯矩的受冲切承载力的设计方法.然而,在国内讨论这个课题的论文很少.本文讨论了文献中报导的试验结果,阐述了板的破坏形态和特征.基... 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新增加了一节(7.7.5):在板柱结构中柱节点传递剪力和不平衡弯矩的受冲切承载力的设计方法.然而,在国内讨论这个课题的论文很少.本文讨论了文献中报导的试验结果,阐述了板的破坏形态和特征.基于剪应力线性分布假定,推导出校核由剪力传递不平衡弯矩系数α0的公式,并对试验结果作了验证.文中提出了这类构件受冲切承载力计算方法,按此方法计算所得值与国内外试验结果的符合程度较好.文中也验证了新规范(GB50010-2002)冲切计算公式的计算值偏于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柱结构 中柱节点 剪力 不平衡弯矩 冲切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平衡弯矩作用下基桩全为受压桩的厚承台受力性能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郭宏磊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36-142,共7页
进行不平衡弯矩作用下基桩全为受压桩的厚承台试验、有限元与理论研究,描述该种承台从开裂前到开裂后直至冲切三个阶段的破坏情况,指出该承台的破坏为以冲切为主的弯冲破坏,说明承台在冲切破坏阶段的基桩反力可近似采用线弹性阶段的数值... 进行不平衡弯矩作用下基桩全为受压桩的厚承台试验、有限元与理论研究,描述该种承台从开裂前到开裂后直至冲切三个阶段的破坏情况,指出该承台的破坏为以冲切为主的弯冲破坏,说明承台在冲切破坏阶段的基桩反力可近似采用线弹性阶段的数值,阐述该种承台存在空间桁架传力机理,表明因所设计的模型承台的斜压杆传力体系中存有单个对称轴,而使其应力集中程度有所下降的破坏特点,显示出承台的上部结构宜对称布置的设计原则,给出这一承台承载力计算的全过程,并经试验结果的验证,证明计算的合理性。所得结论可对工程设计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平衡弯矩 受压桩 厚承台 空间桁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柱节点考虑弯剪相关性的受冲切承载力计算方法
7
作者 郑文忠 吕盛先 +1 位作者 郑博文 王英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6,共12页
对于同时受到竖向荷载和不平衡弯矩作用的板柱节点,目前已有方法大多将不平衡弯矩等效为竖向荷载,从而给出其受冲切承载力计算方法。但该方法所涉及的不平衡弯矩比例系数的计算还存在较大争议,且没有考虑竖向荷载与不平衡弯矩耦合的影... 对于同时受到竖向荷载和不平衡弯矩作用的板柱节点,目前已有方法大多将不平衡弯矩等效为竖向荷载,从而给出其受冲切承载力计算方法。但该方法所涉及的不平衡弯矩比例系数的计算还存在较大争议,且没有考虑竖向荷载与不平衡弯矩耦合的影响。因此,本文首先通过推导给出仅有竖向荷载作用的板柱节点受冲切承载力计算公式和仅有不平衡弯矩作用的板柱节点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所提公式的合理性。然后基于板柱节点在竖向荷载和不平衡弯矩共同作用下的试验结果,拟合得到板柱节点考虑弯剪相关性的受冲切承载力计算公式。最后对所提计算方法与不同规范计算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计算方法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板柱节点受冲切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柱节点 竖向荷载 不平衡弯矩 受冲切承载力 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板柱边节点在剪力和弯矩作用下的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吕西林 马云昌 杨震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57-361,共5页
以试验研究为基础,用塑性极限分析方法,建立了混凝土板柱边节点在剪力和不平衡弯矩作用下的抗弯和抗冲切强度相关方程,所得到的公式简便实用.与国内外有关的试验数据比较表明,这一计算公式具有较高的精度,可以在实际工程中应用.
关键词 剪力 不平衡弯矩 塑性分析 钢筋混凝土 板柱节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板受冲切承载力对比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魏巍巍 贡金鑫 田磊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44-56,共13页
对中国规范GB 50010—2002、美国规范ACI 318-08和欧洲规范EN 1992-1-1:2004中钢筋混凝土柱支撑板在无不平衡弯矩和有不平衡弯矩作用下的受冲切承载力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了影响受冲切承载力的因素,并给出了不平衡弯矩作用下等效设... 对中国规范GB 50010—2002、美国规范ACI 318-08和欧洲规范EN 1992-1-1:2004中钢筋混凝土柱支撑板在无不平衡弯矩和有不平衡弯矩作用下的受冲切承载力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了影响受冲切承载力的因素,并给出了不平衡弯矩作用下等效设计剪力系数的简化计算公式。结果表明:中国和美国规范板受冲切承载力计算体系较为接近,但欧洲规范计算体系与中国、美国规范相比差别较大;无不平衡弯矩作用时混凝土强度、板有效高度、柱边长比、抗冲切钢筋等因素对受冲切承载力影响较大;有不平衡弯矩作用时受冲切承载力计算还取决于不平衡弯矩;推导得到的中国、美国和欧洲规范中柱的等效设计剪力系数公式比较接近,即中国、美国和欧洲规范中的不平衡弯矩系数是接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板 受冲切承载力 规范 配筋率 不平衡弯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跨度不对称连续梁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 被引量:9
10
作者 翁方文 吴成 鲁祖泽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8-30,39,共4页
以泉州湾跨海大桥跨径组合为(62.7+110.0+45.7)m的连续梁为实例,建立有限元模型对大跨度不对称连续梁进行受力分析。通过对小边跨梁内分阶段实施永久压重,确保施工及运营全过程结构受力安全,实现不对称连续梁边跨和中跨对称悬臂浇筑施... 以泉州湾跨海大桥跨径组合为(62.7+110.0+45.7)m的连续梁为实例,建立有限元模型对大跨度不对称连续梁进行受力分析。通过对小边跨梁内分阶段实施永久压重,确保施工及运营全过程结构受力安全,实现不对称连续梁边跨和中跨对称悬臂浇筑施工。分析结果表明:有限元模型中主梁施工阶段最大压应力为9.51 MPa,最大拉应力为0.91 MPa;运营阶段结构强度安全系数及抗裂安全系数均满足要求。在小边跨压重荷载不变的前提下进行施工组织优化,采用箱内现浇混凝土+预制铁砂混凝土结合的形式调节压重荷载,确保安全施工,提高了施工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桥梁 悬浇 不对称 不平衡弯矩 设计及施工 压重 施工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柱结构边柱节点的受冲切承载力 被引量:5
11
作者 舒兆发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9-23,共5页
讨论了文献中报导的36个边柱节点的试验结果,描述了板的破坏形态和特征.基于剪应力线性分布假设,推导出校核由剪力偏心传递的部分不平衡弯矩系数α0的表达式,并对试验结果作了验证,发现规范(GB 50010-2002)中的α0值与试验结果不符,取... 讨论了文献中报导的36个边柱节点的试验结果,描述了板的破坏形态和特征.基于剪应力线性分布假设,推导出校核由剪力偏心传递的部分不平衡弯矩系数α0的表达式,并对试验结果作了验证,发现规范(GB 50010-2002)中的α0值与试验结果不符,取值偏大.另外,还指出在板与柱之间不由剪力传递的这部分不平衡弯矩(1-α0)Munb,应通过板受弯来传递,此弯矩所需要的钢筋设置,在规范(GB 50010-2002)中没有条款.最后对边柱节点受冲切设计方法提出了改进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梁楼盖 板柱结构 边柱节点 剪力 不平衡弯矩 受冲切承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公路改扩建上跨铁路非对称转体桥梁设计 被引量:27
12
作者 陈洪涛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25,共6页
滨莱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上跨铁路立交桥为(50+85+50)m连续梁桥,主梁采用单箱三室变截面箱梁,受现场条件限制,采用非对称转体施工,转体时两侧转体悬臂长度相差9 m。主墩采用变截面实体墩,边墩采用柱式桥墩,基础采用群桩基础。在主墩墩底... 滨莱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上跨铁路立交桥为(50+85+50)m连续梁桥,主梁采用单箱三室变截面箱梁,受现场条件限制,采用非对称转体施工,转体时两侧转体悬臂长度相差9 m。主墩采用变截面实体墩,边墩采用柱式桥墩,基础采用群桩基础。在主墩墩底设转体系统,通过对转体桥梁下部结构分析,确定施工过程中容许不平衡弯矩为5.18×10^(4) kN·m。设计将箱梁非对称长度单独分段,并采用混凝土块配重方式消除施工过程中的不平衡弯矩,对施工步骤进行优化,确定采用分次施加和拆除配重的方式。该桥采用优化后步骤施工,称重后现场单个转体配重重量为9600 kN,墩底不平衡弯矩实测值与理论值吻合较好,实际施工过程中最大不平衡弯矩为5.02×10^(4) kN·m,成功完成转体,保证了结构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线桥 连续梁桥 非对称转体 不平衡弯矩 配重 桥梁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桿正交的超静定空间刚架的简化计算法
13
作者 蒋詠秋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1963年第4期18-30,共13页
本文将王光远教授在平面刚架上的计算方法推广到空间刚架,考虑了扭矩的影响。本文分别考虑节点没有移动和节点有移动的两种情况,每种情况都有计算示例。
关键词 刚臂 平面内 杆端 超静定 不平衡弯矩 弯矩分配系数 节点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