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紫色土丘陵区非耕作季节不同种植模式下NP流失模型
被引量:2
- 1
-
-
作者
罗艺
吴福忠
杨万勤
王旭熙
-
机构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
-
出处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17-724,共8页
-
基金
四川省重点公益性项目(2007NGY006)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8BADC2B01
+2 种基金
2008BAD98B03-07)
四川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重大培育计划(2007ZZ024
09ZZ023)
-
文摘
为了解长江上游紫色土丘陵区非耕作季节N、P的流失特征,以长江上游紫色土丘陵区4种典型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室内分析和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于2008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研究了耕作季节后不同种植模式在每次降雨后的N、P流失特征及不完全混合模型的综合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非耕作季节,紫色农耕地均表现出较大的N、P流失量,最大分别达到(0.491±0.079)kg·hm-2和(12.604±13.173)×10-3kg·hm-2。N的流失量均大于P的流失量,并且N、P主要通过地表径流流失。不同种植模式间N、P流失量有较大的差异,其中生姜种植模式的N、P流失量最大,大豆种植模式最小。不完全混合模型可很好应用于研究区域农耕地N、P流失。模型的有效系数均达到0.6以上,其中模拟N流失的有效系数高达0.958。这表明,非耕作季节农耕地N、P流失是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不完全混合模型可成为该区域N、P流失预报和面源污染控制的重要手段。
-
关键词
N、P流失
紫色土
不完全混合模型
种植模式
非耕作季节
-
Keywords
N and P losses
purple soil
semi-mixture model
cropping mode
non-cropping season
-
分类号
X52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