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壮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性生活体验的质性研究
1
作者 万子凤 王建宁 +2 位作者 李立群 于梦佳 房凡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8-21,共4页
目的探讨青壮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性生活体验及需求,为制订针对性的指导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对15例青壮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内容分析法,并借助Nvivo11软件对资料进行整理与... 目的探讨青壮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性生活体验及需求,为制订针对性的指导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对15例青壮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内容分析法,并借助Nvivo11软件对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归纳出渴望专业评估治疗与指导、主动回避、危机感、对社会支持系统的期望和疾病创伤后成长5个树状节点及其13个子节点,并构建了性生活体验层次图。结论青壮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康复期患者的性生活体验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医护人员应重视其性知识教育、性心理健康,通过建立专业性康复团队为其提供支持,满足患者对性康复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青壮年患者 性生活体验 性康复 主动回避 危机感 质性研究 康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和步行功能的疗效 被引量:12
2
作者 潘钰 郄淑燕 +5 位作者 刘畅 甄巧霞 刘晓磊 丁永红 杨等 邰志红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62-665,共4页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18例C2~T12节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AIS D级)随机分为治疗组(n=10)和对照组(n=8)。治疗组于Cz部位给予rTMS,对照组患者给予假刺激。两组...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18例C2~T12节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AIS D级)随机分为治疗组(n=10)和对照组(n=8)。治疗组于Cz部位给予rTMS,对照组患者给予假刺激。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比较ASIA下肢运动评分(LEMS)、改良Ashworsh量表(MAS)、10 m步行速度、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WISCIⅡ)和脊髓功能独立性评定(SCIM)。治疗后随访2周。结果治疗后,治疗组LEMS、10 m步行速度、SCIM均有改善(P〈0.05),随访2周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仍有提高(P〈0.05);对照组随访2周与治疗前比较SCIM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LEMS改善更多,随访2周LEMS仍优于对照组(P〈0.05);MAS、10 m步行速度、WISCIⅡ和SCIM治疗后及随访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rTMS可进一步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重复经颅磁刺激 运动 步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中太极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金龙 丛芳 +4 位作者 宋桂芸 司凤山 姚斌 贾威 崔尧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55-958,共4页
目的观察水中太极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5年3月至12月,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在水中运动训练池中对3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水中太极拳训练,每次30 min,每周5次,共5周。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 目的观察水中太极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5年3月至12月,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在水中运动训练池中对3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水中太极拳训练,每次30 min,每周5次,共5周。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和平衡测试仪对患者进行平衡功能评分以及睁眼和闭眼时重心移动总轨迹长、重心移动面积、重心X轴及Y轴偏移、稳定极限范围及达到目标总时间进行测试。结果训练后BBS评分显著提高(t=-9.652,P<0.001);静态睁、闭眼重心移动总轨迹长、重心移动面积明显减小(t>3.528,Z>-2.590,P<0.01);静态睁、闭眼重心X轴及Y轴位移无明显变化(P>0.05);动态稳定极限范围明显扩大(t=-4.516,P<0.01);到达目标总时间显著缩短(t=4.530,P<0.001)。结论水中太极可以提高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平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太极拳 水中运动疗法 平衡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元灸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8
4
作者 刘承梅 高玲莉 冯晓东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48-1151,共4页
目的:观察益元灸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益元灸20min/次,1次/天,6d/周,... 目的:观察益元灸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益元灸20min/次,1次/天,6d/周,共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彩超监测两组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并于8周后对两组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治疗结束时彩超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对两组疗效分析显示:对照组有效率55%,治疗组有效率90%,两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益元灸是一种能够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减少并发症,促进膀胱功能恢复的有效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元灸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尿潴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泉水疗对改善胸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肌痉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7
5
作者 张志杰 刘春龙 +2 位作者 冯亚男 刘佳 王俊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5期472-473,共2页
目的观察胸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患者经过温泉水疗结合康复治疗后的疗效。方法将25例胸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患者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疗法,治疗组在常规康复疗法基础上加温泉水疗。治疗前、... 目的观察胸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患者经过温泉水疗结合康复治疗后的疗效。方法将25例胸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患者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疗法,治疗组在常规康复疗法基础上加温泉水疗。治疗前、后进行改良的Ashworth痉挛评分法(MAS)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AS评分较治疗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并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泉水疗能有效改善胸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肌痉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疗 胸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痉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辅助治疗对急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疗效 被引量:11
6
作者 白晔 庄明华 +3 位作者 谢泽宇 丁山 乡志雄 骆健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7期582-583,共2页
目的探索针刺配合神经外科治疗急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照组9例,根据手术指征确定术式,并予药物治疗;治疗组7例,除上述神经外科治疗外,采用电针刺激夹脊穴及辨证取穴。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对照组显效2例,好转4例,无效3... 目的探索针刺配合神经外科治疗急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照组9例,根据手术指征确定术式,并予药物治疗;治疗组7例,除上述神经外科治疗外,采用电针刺激夹脊穴及辨证取穴。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对照组显效2例,好转4例,无效3例;治疗组治愈6例,好转1例。结论配合针刺治疗能提高急性脊髓损伤手术后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中消肿止痛合剂辅助治疗术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郭铁峰 罗林钊 +7 位作者 邓强 张彦军 杨镇源 王鹏 李中锋 刘晓雪 李家明 韩俊秋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2年第8期5-8,共4页
目的分析陇中消肿止痛合剂在术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病历资料,随访患者出院后恢复情况,分析患者在陇中消肿止痛合剂辅助治疗后的疗效分析。结果基础治疗组与中药治疗组... 目的分析陇中消肿止痛合剂在术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病历资料,随访患者出院后恢复情况,分析患者在陇中消肿止痛合剂辅助治疗后的疗效分析。结果基础治疗组与中药治疗组在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后,中药治疗组ASIA运动评分优于基础治疗组;中药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基础治疗组。结论陇中消肿止痛合剂在辅助治疗术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恢复有治疗效果,并且在改善患者双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相比基础治疗组有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陇中消肿止痛合剂 通督脉 行气血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个体化分阶段护理 被引量:21
8
作者 谭护群 宋苏闽 +2 位作者 欧杏枝 吴均玲 黎庆卫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54-257,共4页
目的 :探讨个体化分阶段护理模式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SCI)患者的护理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将我院2015年2月~2016年4月收治的60例IS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中女性10例,男性20例;年龄19~57岁,平均42.16±... 目的 :探讨个体化分阶段护理模式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SCI)患者的护理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将我院2015年2月~2016年4月收治的60例IS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中女性10例,男性20例;年龄19~57岁,平均42.16±4.27岁;ASIA分级B级9例、C级10例、D级11例,脊髓损伤发生于颈段5例,胸段10例,腰段15例。观察组中女性8例,男性22例,年龄21~55岁,平均45.23±6.72岁;ASIA分级B级10例、C级8例、D级12例,脊髓损伤发生于颈段6例,胸段9例,腰段1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脊髓损伤节段及ASIA分级等情况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予个体化分阶段护理,包括对个性化分阶段的心理康复、功能锻炼与呼吸道、肠道、泌尿系管理,对照组住院期间给予常规护理。治疗前及治疗后(90d时)依次采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康复效果评定表(ISNCSCI-2013)、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SDS评分)、运动和感觉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SDS评分治疗前61.51±2.3分,治疗后40.11±2.1分;对照组治疗前62.22±2.9分,治疗后50.50±3.1分。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治疗前47.8±10.2分,治疗后68.4±13.2分;对照组治疗前47.4±11.3分,治疗后60.1±13.5分。观察组感觉功能评分治疗前87.2±14.5分,治疗后102.5±19.3分;对照组治疗前88.3±14.7分,治疗后94.1±18.3分。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治疗前55.4±8.7分,治疗后78.1±9.5分;对照组治疗前55.2±9.2分,治疗后69.6±11.4分。观察组在心理健康状态、运动和感觉功能恢复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肺部感染(6.67%)、泌尿系感染(3.33%)、便秘并发症发生率(10%)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3.33%、16.67%及23.33%)(P<0.05)。结论 :个体化分阶段护理模式对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心理健康、功能康复及其减少并发症具有优势,值得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脊椎骨折 个体化分阶段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步态训练机器人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态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郭素梅 李建民 +2 位作者 吴庆文 沈海涛 刘广天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76-679,共4页
目的探讨全自动步态机器人训练与评定系统在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10例采用Lokomat系统行步态训练12周。分别于训练前,训练后6周、12周记录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LEMS)、步速、步长、... 目的探讨全自动步态机器人训练与评定系统在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10例采用Lokomat系统行步态训练12周。分别于训练前,训练后6周、12周记录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LEMS)、步速、步长、双支撑期、单支撑期及对称指数(SI)、运动平板速度、运动平板步行距离、减重量。结果全部患者完成规定训练。LEMS、左下肢步长、右下肢步长、左下肢双支撑期、右下肢双支撑期、左下肢单支撑期、右下肢单支撑期及对称指数、运动平板速度、运动平板步行距离、地面步速、减重量,训练前、中、后比较均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步态训练机器人有助于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异常步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康复机器人 步态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督脉器灸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赵娜娜 刘烜玮 +2 位作者 盛鹏杰 王玉龙 曾科学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1056-1058,共3页
目的:探讨督脉器灸对脊髓损伤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将70例符合脊髓损伤诊断标准的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每组各3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2个月,而实验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另加督脉器灸... 目的:探讨督脉器灸对脊髓损伤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将70例符合脊髓损伤诊断标准的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每组各3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2个月,而实验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另加督脉器灸,每次进行30 min,6次为1个疗程,相隔2个疗程间休息1 d,持续2个月。通过表面肌电图测定时域指标AEMG的变化特征,并通过躯干控制能力(Sheikh)评分、Berg平衡功能评分、脊髓损伤独立性测量(SCIM)评定治疗前后康复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AEMG的变化特征变化、Sheikh评分、Berg评分和SCIM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结束后,实验组的Sheikh评分、Berg评分和SCI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虚拟现实训练更加有利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及平衡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督脉灸 躯干控制能力 平衡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在重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一吉 李建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1-43,共3页
重建运动功能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非常重要,主要取决于自身的恢复和有效的康复。康复工程学正努力研发用于辅助步行功能训练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过去10年中,用于重建步行功能训练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已有了很大发展,本文综述用于恢... 重建运动功能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非常重要,主要取决于自身的恢复和有效的康复。康复工程学正努力研发用于辅助步行功能训练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过去10年中,用于重建步行功能训练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已有了很大发展,本文综述用于恢复患者步行功能和治疗师评估运动康复疗效的一些新技术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外骨骼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步行功能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孟宪国 范晓华 +1 位作者 宫艺 刁健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8期714-716,共3页
目的研究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SCI)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36例ISCI患者(分类为ASIAC或D),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减重组(各18例)。所有患者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减重组还在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接受减重平板步行训练3个... 目的研究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SCI)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36例ISCI患者(分类为ASIAC或D),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减重组(各18例)。所有患者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减重组还在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接受减重平板步行训练3个月。在训练前后对患者进行ASIA下肢运动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定(FIM)步行能力评定、10m步行速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结果减重组患者ASIA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10m步行速度的恢复好于对照组(P<0.05)。康复治疗前后减重组与对照组ADL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减重平板步行训练能够提高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步行能力 减重平板步行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康复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7
13
作者 黄露 韩杉 +4 位作者 罗丽莉 龙姣礼 韩群 安兴梅 张丹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78-81,共4页
目的探讨实施协同康复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58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9例。对照组实施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常规康复护理,干预组实施护理人员-患者-照护者协... 目的探讨实施协同康复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58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9例。对照组实施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常规康复护理,干预组实施护理人员-患者-照护者协同康复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3个月后,两组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实施协同康复训练能有效提高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协同康复训练 自我护理能力 生活质量 康复护理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杨潇潇 杨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62-368,共7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纳入2015年3月~2021年3月我院诊治的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为C~D级、...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纳入2015年3月~2021年3月我院诊治的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为C~D级、病程<6个月且认知功能无异常的178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9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ASIA分级、损伤平面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rTMS干预(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10周)。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6、10周时,采用简化的McGill疼痛问卷(short-form of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测定疼痛评级指数(pain rating index,PR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现实疼痛指数(present pain index,PPI),其中PRI包含感觉类(PRI-sensory,PRI-S)和情感类(PRI-affective,PRI-A);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walking index for spinal cord injuryⅡ,WISCIⅡ)、脊髓功能独立性评分(spinal cord independence measure,SCIM)评定肌张力和下肢功能;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定焦虑、抑郁;采用简明健康状况量表(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评定生活质量;采用磁刺激仪测定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波幅、静息运动阈值(resting motor threshold,RMT)。结果:两组干预前PRI-S、PRI-A、VAS、PP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干预6、10周时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前MAS、WISCIⅡ、SCIM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干预6、10周时MA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WISCIⅡ、SCIM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干预6、10周时M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WISCIⅡ、SCI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前HAMA、HAMD、SF-36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干预6、10周时HAMA、HAMD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SF-36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6、10周时HAMA、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前MEP波幅、RMT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6、10周时MEP波幅高于对照组(P<0.05),RMT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TMS可减轻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提高大脑皮质兴奋性、下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减轻焦虑和抑郁,有助于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重复经颅磁刺激 疼痛 运功功能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稳定表面躯干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楼亦文 李琳 陈潜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4-222,共9页
目的:分析不稳定表面躯干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2020年4月至2021年12月胸腰段骨折所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除常规训练外,对照组进行稳定... 目的:分析不稳定表面躯干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2020年4月至2021年12月胸腰段骨折所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除常规训练外,对照组进行稳定表面躯干训练,观察组进行不稳定表面躯干训练。比较两组的步态、下肢肌力、平衡功能、下肢功能、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结果:两组跨步长、步频、舒适步速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均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股四头肌、臀大肌、腘绳肌、胫前肌、腓肠肌肌力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静态睁眼重心移动总轨迹长、静态闭眼重心移动总轨迹长较治疗前均明显缩短(均P<0.05),且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均P<0.05);动态稳定极限范围及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下肢运动评分、Berg平衡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ASIA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不稳定表面躯干训练可有效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步态及下肢肌力,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表面躯干训练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下肢运动功能 平衡功能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6
作者 谢映 朱文新 +3 位作者 李玲 吴汨霞 张鹏程 李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9-233,共5页
目的:观察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对4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治疗组除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每天佩戴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进行患侧腓总神经... 目的:观察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对4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治疗组除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每天佩戴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进行患侧腓总神经、胫前肌电刺激同时步行训练,15—20min。每天2次,每周5—6d,共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4周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行走能力测评、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治疗前后行胫前肌肌力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FIM行走能力、10m最大步行速度、胫前肌MEP潜伏期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FES治疗组FIM行走能力评分提高(P<0.01)、10m最大步行速度提高(P<0.05)、胫前肌MEP潜伏期缩短更明显(P<0.01)。胫前肌肌力治疗前两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肌力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能显著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运动诱发电位为判断脊髓运动传导功能提供了客观、定量的依据,功能性电刺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训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运动诱发电位 步行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治疗的新曙光——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 被引量:1
17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I0001-I0001,共1页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多以尿失禁或潴留伴失禁为主,特别是对于一些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他们尚保存一些残余的控制排尿功能,但是控制力又比较差,逼尿肌与尿道括约肌活动不协调,使得患者处于尿失禁...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多以尿失禁或潴留伴失禁为主,特别是对于一些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他们尚保存一些残余的控制排尿功能,但是控制力又比较差,逼尿肌与尿道括约肌活动不协调,使得患者处于尿失禁状态,影响患者康复体验及日常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患者 神经源性膀胱 生物反馈 电刺激 盆底肌 治疗 常见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重步行训练对不完全脊髓损伤大鼠脚桥核可塑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冯杰扬 陈杨葭 +4 位作者 郭磊 钟剑锋 张桂通 刘佳 叶超群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24-630,共7页
目的:探索减重步行训练对不完全脊髓损伤大鼠脚桥核可塑性的影响。方法:将雌性SD大鼠24只分为减重步行训练组、未训练组和假手术组,每组8只,用美国NYU脊髓冲击损伤仪制作大鼠T10脊髓不完全损伤模型。采用PET-CT、免疫荧光染色及BBB评分... 目的:探索减重步行训练对不完全脊髓损伤大鼠脚桥核可塑性的影响。方法:将雌性SD大鼠24只分为减重步行训练组、未训练组和假手术组,每组8只,用美国NYU脊髓冲击损伤仪制作大鼠T10脊髓不完全损伤模型。采用PET-CT、免疫荧光染色及BBB评分观察减重步行训练对不完全脊髓损伤(iSCI)大鼠中脑运动区(MLR)脚桥核可塑性变化和后肢运动功能的改善。结果:减重步行训练组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在造模后4周、7周两个时间点的分值均较未训练组高(P<0.05)。假手术组大鼠在造模后1周、4周、7周3个时间点的BBB评分值均明显高于训练组和未训练组(P<0.01)。虽然训练组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的标准摄取值(SUV)的平均值较未训练组增高,而且假手术组的SUV值最高,但三组SUV值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神经元特异性核抗原(NeuN)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显示训练组、未训练组、假手术组三组间大鼠脚桥核的神经元数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脚桥核2型囊泡谷氨酸转运体(VGLUT2)的积分光密度值(IOD)比较,假手术组IOD表达最高,训练组较未训练组明显增强(P<0.01)。结论:减重步行训练能够明显提高iSCI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及其脚桥核中谷氨酸能信号传递,而且iSCI后大鼠中脑脚桥核的整体代谢及神经元数量无明显改变。因此认为脚桥核的谷氨酸表达增强是减重步行训练使iSCI大鼠后肢步行功能改善的原因之一。减重步行训练能使脚桥核发生神经递质表达层面的可塑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减重步行训练 脚桥核 2型囊泡谷氨酸转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芪桂活血汤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对不完全性颈段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
19
作者 刘绪涛 王耀臣 +1 位作者 谢豪娜 董耀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855-3858,共4页
目的探讨芪桂活血汤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对不完全性颈段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经颅直流电刺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芪桂活血汤,疗程8周。检测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 目的探讨芪桂活血汤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对不完全性颈段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经颅直流电刺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芪桂活血汤,疗程8周。检测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肌力情况(MMT评分)、肌张力情况(MASS评分)、下肢运动功能情况(LEMS、FAC评分)、平衡功能情况(BB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功能情况(BI评分)、神经功能相关因子(NT-3、NGF、BDNF)、安全性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评分、MASS评分降低(P<0.05),MMT评分、LEMS评分、FAC评分、BBS评分、BI评分、神经功能相关因子升高(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2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芪桂活血汤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可安全有效地增强不完全性颈段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桂活血汤 经颅直流电刺激 不完全性颈段脊髓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康复对脊髓损伤患者功能独立性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彭扬国 欧耀芬 +1 位作者 李培 豆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52-953,共2页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世界医学的难题之一,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尽管在脊髓的再生、移植、基因治疗等方面有所发展,但就目前的医疗水平而言,完全性脊髓损伤仍难以恢复;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也会残留不同程度的功能...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世界医学的难题之一,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尽管在脊髓的再生、移植、基因治疗等方面有所发展,但就目前的医疗水平而言,完全性脊髓损伤仍难以恢复;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也会残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因此正确而及时地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患者 早期康复训练 功能独立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世界医学 基因治疗 医疗水平 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