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精粗比日粮对泌乳山羊肝脏蛋白表达谱及乳脂肪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姜雪元 张树坤 张源淑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7-103,共7页
采用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E)结合MAIDI-TOF/TOF质谱方法分析不同精粗比日粮条件下肝脏蛋白/酶表达谱的差异,探讨不同精粗比日粮条件下肝脏糖脂代谢与乳脂肪合成的关系及可能机制。8只健康的泌乳中期山羊随机分... 采用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E)结合MAIDI-TOF/TOF质谱方法分析不同精粗比日粮条件下肝脏蛋白/酶表达谱的差异,探讨不同精粗比日粮条件下肝脏糖脂代谢与乳脂肪合成的关系及可能机制。8只健康的泌乳中期山羊随机分为2组,日粮精粗比分别为4∶6(低精料)和6∶4(高精料),采用2×2拉丁方设计,2次重复。取乳样,测定产奶量和乳中甘油三酯(TG)的含量,并进行活体肝脏穿刺取样,应用双向电泳技术对肝脏样品进行蛋白表达谱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与低精料组相比,高精料组山羊日平均产奶量显著增高(P<0.05),而乳中TG含量显著降低(P<0.05)。经PDQuest 7.1软件分析和MAIDI-TOF/TOF质谱分析发现在两种日粮模式下表达量存在3倍以上差异的蛋白点有34个,其中15个得到鉴定。被鉴定的蛋白主要涉及物质代谢和能量转移。其中,当精料比例提高时,脂肪分解代谢的关键酶脂酰CoA合成酶(ACS)和细胞色素b5的表达上调;糖异生作用的关键酶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PEPCK)表达下调,参与糖分解代谢的烯醇化酶的表达上调。结论:饲喂高精料日粮,产奶量增加而乳中TG含量降低,其机制可能与肝脏中糖脂分解代谢加强,糖异生作用受阻,竞争消耗了乳腺TG合成前体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精粗比日粮 泌乳山羊 肝脏 蛋白表达谱 乳脂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粗精比日粮对产琥珀酸优势放线杆菌体内外发酵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凌 欧海龙 +2 位作者 夏成 孙斌 邵红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0年第5期51-55,共5页
用从健康奶牛瘤胃液中分离的产琥珀酸放线杆菌3株即HL1、HL2、HL3,进行体内外发酵试验。体外发酵试验是按瘤胃液是否添加菌株分为对照组(C),添加HL1组(T1),添加HL2组(T2),添加HL3组(T3),以便筛选出产酸能力最强的菌株。体内发酵试验是... 用从健康奶牛瘤胃液中分离的产琥珀酸放线杆菌3株即HL1、HL2、HL3,进行体内外发酵试验。体外发酵试验是按瘤胃液是否添加菌株分为对照组(C),添加HL1组(T1),添加HL2组(T2),添加HL3组(T3),以便筛选出产酸能力最强的菌株。体内发酵试验是将筛选出产酸能力最强的菌株添加到粗精比60∶40组(T4),粗精比50∶50组(T5),粗精比40∶60(T6)日粮中,对照组(C)为不添加菌株的各自日粮,检测该菌株在日粮变化的情况下在瘤胃中产酸的能力。试验结果显示:(1)在体外发酵试验中,三组pH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均明显低于C(p<0.05);T1组中乙酸、丙酸、丁酸浓度均显著高于C、T2和T3(p<0.05),而T2和T3却不显著高于C(p>0.05);T1组和T3组乳酸浓度明显低于C(p<0.05)。(2)在体内发酵试验中,T4组与自C相比,pH显著降低(p<0.05),丙酸、丁酸浓度显著升高(p<0.05),乙酸和乳酸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T5组与自C相比,pH未明显降低(p>0.05),乙酸、丙酸、丁酸浓度显著升高(p<0.05),乳酸浓度显著减少(p<0.05);T6组与自C相比,pH明显降低(p<0.05),乙酸、丙酸、丁酸浓度显著升高(p<0.05),乳酸浓度未显著降低(p>0.05)。研究结果表明,筛选出的最强的产琥珀酸放线杆菌(HL1)体内外均能提高乙酸、丙酸、丁酸等挥发性脂肪酸浓度,降低乳酸的浓度,对反刍动物的能量代谢和酸中毒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琥珀酸放线杆菌 不同比日 体内外发酵 挥发性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