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大青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CO_(2)通量及其对土壤温湿度的响应 被引量:2
1
作者 匡艳华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38-43,共6页
为研究大青山典型植被土壤CO_(2)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内蒙古大青山主要植被类型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次生林、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na)灌木林、荒草坡地土壤CO_(2... 为研究大青山典型植被土壤CO_(2)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内蒙古大青山主要植被类型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次生林、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na)灌木林、荒草坡地土壤CO_(2)的排放规律及与土壤温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4种植被类型在观测期内土壤CO_(2)通量范围为11.00~673.47 mg.m^(-2).h^(-1),均为大气CO_(2)的源;(2)各样地土壤CO_(2)通量平均值大小为:荒草坡地<油松人工林<虎榛子灌木林<白桦次生林;(3)土壤温度是影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CO_(2)通量的主要因子,土壤含水量影响不明显;(4)大青山4种植被类型土壤呼吸Q10值范围为1.07~5.64,不同植被类型间Q10值存在较大差异,Q10均值大小为:白桦次生林>荒草坡地>油松人工林>虎榛子灌木林。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准确估算大青山典型植被土壤CO_(2)通量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植被类型 CO_(2)通量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Q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遗鸥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覆盖下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2
作者 王瑞平 宋秀敏 +2 位作者 靳玉荣 王丽霞 曹治明 《草原与草业》 2024年第3期31-37,共7页
本实验主要选取鄂尔多斯遗鸥湿地保护区周边的不同植被覆盖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并布设一条长500 m宽50 m的样带确定研究植被的类型,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土壤质量指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土壤质量综合评价。得出以下结论:(1)盐爪爪样地和苦豆... 本实验主要选取鄂尔多斯遗鸥湿地保护区周边的不同植被覆盖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并布设一条长500 m宽50 m的样带确定研究植被的类型,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土壤质量指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土壤质量综合评价。得出以下结论:(1)盐爪爪样地和苦豆子样地的土壤容重和含水率较高,为1.9 g/cm^(3)和1.96 g/cm^(3);柽柳的孔隙度最大,为44%;芨芨草样地和盐爪爪样地电导率最高。(2)本次实验样地土壤为碱性,pH值均在8以上;莳萝蒿样地的有机质含量最高,为8.22 g/kg。(3)各种植被类型土壤质量评估排序为,莳萝蒿样地>油蒿样地>盐爪爪样地>芨芨草样地>苦豆子样地>柽柳样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植被类型 主成分分析 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不同植被类型的物候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42
3
作者 贾文雄 赵珍 +3 位作者 俎佳星 陈京华 王洁 丁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7826-7840,共15页
基于1982—2006年GIMMS NDVI和2000—2014年MODIS NDVI遥感数据,利用double logistic拟合方法提取了1982—2014年祁连山区不同植被的生长季始期、生长季末期和生长季长度3个重要的物候参数,分析了不同植被物候期的时间变化趋势、空间分... 基于1982—2006年GIMMS NDVI和2000—2014年MODIS NDVI遥感数据,利用double logistic拟合方法提取了1982—2014年祁连山区不同植被的生长季始期、生长季末期和生长季长度3个重要的物候参数,分析了不同植被物候期的时间变化趋势、空间分异特征及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祁连山区不同植被的生长季始期和生长季末期随年际变化表现出波动提前或推迟,其中沼泽植被的变化波动最大;草甸植被、灌丛植被、阔叶林植被和栽培植被生长季长度出现延长趋势;(2)祁连山区植被生长季始期集中在5月初,其中阔叶林植被生长季开始最早,荒漠植被生长季开始最晚,植被生长季末期集中在9月,栽培植被生长季结束较早,荒漠植被、沼泽植被生长季结束较晚,植被生长季长度集中在110—140 d,其中阔叶林植被、针叶林植被生长季长度较长,而荒漠植被、高山植被生长季长度较短;(3)祁连山植被物候期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表明植被生长季始期、生长季末期主要表现为提前不明显和推迟不明显,生长季长度主要表现为缩短不明显和延长不明显;(4)物候要素与气候要素相关性表明前期温度的积累有利于植被的开始生长,但当年3月的降水量对植被生长季始期同样有重要作用,不同植被生长季末期与8月、9月温度相关性较大,而与10月、11月降水的相关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候参数 不同植被类型 时空变化 气候响应 祁连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养分效应研究——以安塞纸房沟流域为例 被引量:29
4
作者 阿守珍 卜耀军 +2 位作者 温仲明 焦峰 杨勤科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8-62,共5页
分析了纸房沟流域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养分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植被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均向土壤表层富集,但对养分的影响不同,从剖面上看,0~20cm〉20~40cm〉40~60cm;从不同植被类型看(全磷除外),乔木〉... 分析了纸房沟流域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养分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植被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均向土壤表层富集,但对养分的影响不同,从剖面上看,0~20cm〉20~40cm〉40~60cm;从不同植被类型看(全磷除外),乔木〉灌丛〉草本。土壤全氮、水解氮与土壤有机质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关系,而土壤全磷与土壤有机质的线性关系不显著。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全磷含量变化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不同植被类型 养分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金沙江流域不同植被类型水源涵养能力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孟广涛 方向京 +4 位作者 李贵祥 柴勇 和丽萍 张正海 李宁云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4期160-163,共4页
通过对金沙江流域不同植被类型的林分截流、渗透性能、持水能力及径流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林分的层次不同,持水能力也有较大差异,其中乔木层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灌木层是灌木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草本层针阔... 通过对金沙江流域不同植被类型的林分截流、渗透性能、持水能力及径流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林分的层次不同,持水能力也有较大差异,其中乔木层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灌木层是灌木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草本层针阔混交林】灌木林】阔叶林】针叶林;枯枝落叶层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针叶林。(2)渗透系数以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较强,针叶林和灌木林较差。(3)地表径流的径流深、径流系数及泥沙量均以余甘子灌木林最高,不同植被类型的地表径流总体上是针叶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阔叶林地表径流和泥沙量均很小,基本上没有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流域 不同植被类型 水源涵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南坡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粒度特征 被引量:12
6
作者 袁杰 曹生奎 +4 位作者 曹广超 赵青林 刁二龙 陈真 陈治荣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6-82,共7页
[目的]对祁连山南坡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粒度特征进行分析,为区域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祁连山南坡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进行标准化土壤样品采集,利用Mastersizer 2000型激光粒度仪测定75件样品,通过福克... [目的]对祁连山南坡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粒度特征进行分析,为区域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祁连山南坡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进行标准化土壤样品采集,利用Mastersizer 2000型激光粒度仪测定75件样品,通过福克和沃德公式计算粒度参数,最后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①青海云杉、祁连圆柏、高寒草甸为粉砂—黏粒级(<63μm),混合灌丛和高山草地为砂粒级(>63μm),粒级组成上林地质地最细,高寒草甸次之,混合灌丛和高山草地土壤质地粗颗粒成分较多,有退化趋势;②平均粒径(M_z)表现为:青海云杉(6.15Ф)>祁连圆柏(5.81Ф)>高寒草甸(5.22Ф)>混合灌丛(5.07Ф)>高山草地(5.04Ф);分选系数(σ)表现为:高山草地(2.65)>高寒草甸(2.45)>混合灌丛(2.33)>青海云杉(2.17)>祁连圆柏(2.11);偏度(SK)高寒草甸(0.19)>高山草地(0.12)>混合灌丛(0.035)>青海云杉(0.032)>祁连圆柏(-0.05);峰度(K_G)表现为:青海云杉(0.968)>混合灌丛(0.966)>祁连圆柏(0.929)>高寒草甸(0.887)>高山草地(0.867);③各植被类型频率曲线存在异同,其中林地和灌丛为近对称单峰态,高寒草甸和高山草地粒度频率曲线呈多峰态,说明草地类型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大,物源混杂。[结论]在自然环境影响和人类活动强度大的情况下,高寒草甸和高山草地粒径将进一步粗化,荒漠化风险程度最大,是该区相对来说亟需保育的植被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南坡 土壤粒度 不同植被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上游天涝池流域不同植被类型下露水凝结规律 被引量:9
7
作者 高云飞 赵传燕 +3 位作者 王清涛 杨晓凯 葛红元 林梅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2-177,共6页
选择祁连山中段黑河上游天涝池小流域作为研究区,在草地、灌丛冠层和下层、青海云杉林1.8、1.0 m和地面(苔藓)处进行露水凝结量的观测,并用相应的公式对草地、灌丛冠层和青海云杉林实际露水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非降雨日露日数较多,... 选择祁连山中段黑河上游天涝池小流域作为研究区,在草地、灌丛冠层和下层、青海云杉林1.8、1.0 m和地面(苔藓)处进行露水凝结量的观测,并用相应的公式对草地、灌丛冠层和青海云杉林实际露水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非降雨日露日数较多,露日频数大.除青海云杉林下层(苔藓)外,其他观测到的露水强度都有两个峰值,一个出现在6月下半月,另一个出现在8月.草地、金露梅和鬼箭锦鸡儿冠层生长季估算露水量所占同期降雨量的比例分别为5.58%、6.67%、3.65%;青海云杉林距地面1.8、1.0、0 m观测的露水量分别占同期降雨量的2.28%、2.82%、3.16%.总体来看,研究区降雨事件较多,非降雨日中出现露水的概率较大.草地和灌丛的露水量大于青海云杉林地面层(苔藓)的,青海云杉林1.8、1.0 m处的露水量最小.草地、灌丛和青海云杉林3种生态系统进行比较,露水对青海云杉林生态系统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苔藓是青海云杉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水强度 露水量 不同植被类型 天涝池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典型土壤在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呼吸特征 被引量:8
8
作者 胡乐宁 苏以荣 何寻阳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218-1222,共5页
为了研究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类型覆盖下的典型土壤呼吸变化规律,采取野外原位观测的方法,监测了2种典型植被类型(林地和灌草地)下的红壤、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在不同时刻的土壤呼吸过程。通过对土壤呼吸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在旱季... 为了研究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类型覆盖下的典型土壤呼吸变化规律,采取野外原位观测的方法,监测了2种典型植被类型(林地和灌草地)下的红壤、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在不同时刻的土壤呼吸过程。通过对土壤呼吸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在旱季、雨季的差异的分析,探讨了喀斯特典型土壤的土壤呼吸规律。结果表明,3种土壤不同植被呼吸速率相比,旱季红壤和棕色石灰土的土壤呼吸速率均有:林地>灌草地(P<0.05),黑色石灰土的土壤呼吸速率有:灌草地>林地(P<0.05);雨季为红壤:灌草地>林地(P<0.05),石灰土:林地>灌草地(P<0.05)。灌草地土壤呼吸速率对温度湿度的响应比林地敏感。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呼吸特征的变化因植被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不同的植被覆盖状况会影响到土壤呼吸对不同土壤类型的敏感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不同植被类型 土壤呼吸 日变化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WAT模型的参数灵敏度分析——以贡嘎山海螺沟不同植被类型流域为例 被引量:16
9
作者 陈建 梁川 陈梁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11年第2期41-45,共5页
目前分布式水文模型在我国各种流域的水文过程模拟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了深入了解不同分布式水文模型参数在水文循环过程中的影响程度,文中针对贡嘎山海螺沟4种不同植被类型流域,采用扰动分析方法定义模型参数的灵敏度并根据灵敏度的... 目前分布式水文模型在我国各种流域的水文过程模拟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了深入了解不同分布式水文模型参数在水文循环过程中的影响程度,文中针对贡嘎山海螺沟4种不同植被类型流域,采用扰动分析方法定义模型参数的灵敏度并根据灵敏度的取值分为5级,基于SWAT(Soil&Water Assessment Tool)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了模型参数灵敏度在年内夏季和冬季的变化及其对水文过程模拟结果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冬季模型参数的灵敏度普遍偏高,会出现枯水期径流过程模拟误差较大的现象,而夏季模型参数的灵敏度相对降低;但在同时模拟汛期和枯期的径流过程情况下,前者的误差会小于后者。通过对SWAT模型参数在不同植被类型流域的灵敏度分析,将会有助于减少水文模拟的不确定性或能获得更好的估计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螺沟 不同植被类型流域 SWAT模型参数 灵敏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比较 被引量:18
10
作者 杨满元 杨宁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80-385,共6页
探讨湖南省衡阳市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碳循环和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选取草地区(GZ)、草地森林区(GFZ)和森林区(FZ)0~10和10~20cm土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活性有机碳组分的研究,为土壤碳循环和不同植被类型对有机碳组分... 探讨湖南省衡阳市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碳循环和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选取草地区(GZ)、草地森林区(GFZ)和森林区(FZ)0~10和10~20cm土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活性有机碳组分的研究,为土壤碳循环和不同植被类型对有机碳组分及稳定性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大小顺序为FZ>GZ>GFZ(P<0.05),可溶性有机碳为FZ>GFZ>GZ(P<0.05),FZ轻组有机碳显著高于GZ和GFZ;0~10cm土层活性有机碳有效性高于10~20cm土层;相对于GFZ,GZ中草本植物能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活性有机碳 不同植被类型 紫色土 湖南省衡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季拉山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曹丽花 刘合满 +1 位作者 孙巧 张华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2-86,共5页
2012年通过对色季拉山冷杉、金露梅等11种主要分布的植被林下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林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0~10cm土层〉10~20em土层;在0—10cm土层中,林下有机碳含量变化规律为冷杉〉紫菀〉金露梅〉... 2012年通过对色季拉山冷杉、金露梅等11种主要分布的植被林下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林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0~10cm土层〉10~20em土层;在0—10cm土层中,林下有机碳含量变化规律为冷杉〉紫菀〉金露梅〉高山柏〉云杉〉乌柳〉荚蓬〉花楸〉峨眉蔷薇〉杜鹃〉小檗;在10-20cm土层中,林下有机碳含量变化规律为冷杉〉金露梅〉荚莲〉云杉〉紫菀〉峨眉蔷薇〉乌柳〉高山柏〉小檗〉杜鹃〉花楸,且0~10cm土层中有机碳含量变异系数高于10-20cm土层;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的分布与铵态氮、硝态氮、全氮、速效磷、速效钾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7582、0.9032、0.67、0.6924、0.5853;而与全磷关系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山 不同植被类型 土壤 有机碳 速效磷 速效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澜沧江上游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仕艳 原海红 +2 位作者 陆梅 杨国仲 向仕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79-182,共4页
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及室内实验分析的方法,选取原生植被旱冬瓜林地作为对照,对澜沧江上游山区不同植被类型云南松林、桉树纯林、生态混交林(桤木+圣诞树)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3大类微生物的数量及总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大类微生物分... 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及室内实验分析的方法,选取原生植被旱冬瓜林地作为对照,对澜沧江上游山区不同植被类型云南松林、桉树纯林、生态混交林(桤木+圣诞树)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3大类微生物的数量及总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大类微生物分布均表现为A层大于B层。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变化趋势均为旱冬瓜林>生态混交林>桉树林>云南松林,且A、B层消长趋势一致;不同植被类型A层土壤放线菌数量变化趋势为云南松林>桉树林>生态混交林>旱冬瓜林,B层土壤放线菌数量变化趋势则为生态混交林>云南松林>桉树林>旱冬瓜林;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总数变化趋势为旱冬瓜林>生态混交林>桉树林>云南松林,A、B层消长趋势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江上游 不同植被类型 细菌 真菌 放线菌 微生物总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天山北麓中段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13
作者 马辉英 李昕竹 +1 位作者 马鑫钰 贡璐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24-1131,共8页
土壤有机碳受植被类型干扰影响,其含量变化会呈现一定变化,深刻影响森林物质循环过程,从而对植被产生反馈影响。该研究以新疆天山中段云杉林、灌丛地、草地3种植被类型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有机碳组分包括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 土壤有机碳受植被类型干扰影响,其含量变化会呈现一定变化,深刻影响森林物质循环过程,从而对植被产生反馈影响。该研究以新疆天山中段云杉林、灌丛地、草地3种植被类型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有机碳组分包括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轻组分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质量分数特征,并研究这3种植被的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质量分数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轻组分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均具有一定差异。总体趋势表现为云杉林>灌丛地>草地,w(SOC)在云杉林达到峰值(120.68 g·kg^(−1)),并且土壤表层有机碳组分质量分数高于下层(P<0.05)。(2)冗余分析表明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轻组分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且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土壤环境因子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影响的重要性由大到小依次为土壤电导率、土壤pH值、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解释量依次为87.7%,79.4%,67.9%,35.8%),并且4种环境因子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征的影响均为极显著(P<0.01)。探讨有机碳组分质量分数与其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为评估天山森林土壤固碳效应提供科学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森林 不同植被类型 土壤有机碳 碳组分 干旱区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陵江上游低山暴雨区3种不同植被类型氮循环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雪仙 龚固堂 +4 位作者 张发会 陈俊华 朱志芳 慕长龙 张启珍 《四川林业科技》 2011年第6期11-18,共8页
本文通过对嘉陵江上游低山暴雨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初步研究。不同植被类型的氮库总储量分别为:6 787.27 kg.hm-2、7 115.39 kg.hm-2、6 951.06 kg.hm-2。其中不同植被类型中活体生物量分别为:136.43 kg.hm-2、210.40 kg.hm-2、169.66 kg.h... 本文通过对嘉陵江上游低山暴雨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初步研究。不同植被类型的氮库总储量分别为:6 787.27 kg.hm-2、7 115.39 kg.hm-2、6 951.06 kg.hm-2。其中不同植被类型中活体生物量分别为:136.43 kg.hm-2、210.40 kg.hm-2、169.66 kg.hm-2,凋落物层分别为:31.06 kg.hm-2、38.96 kg.hm-2、40.05 kg.hm-2,土壤(0-40cm)中分别为:6 619.73 kg.hm-2、6 866.03 kg.hm-2、6 741.35 kg.hm-2。不同植被类型土壤中的氮分别占总储量的97.53%、96.50%、96.98%,活体生物量分别占2.01%、2.96%、2.44%,而凋落物层分别仅占0.46%、0.55%、0.58%。结果表明,低山暴雨区3种不同植被类型的N主要分布在土壤中,而在活体生物量和凋落物层中只占很少的一部分。3种不同植被类型树干径流的氮含量分别为:0.44 kg.hm-2、0.553 kg.hm-2、0.851kg.hm-2,林分穿透雨氮含量分别为:12.649 kg.hm-2、12.551 kg.hm-2、13.291 kg.hm-2,地表径流氮的输出量分别为:0.55 kg.hm-2、0.55 kg.hm-2、1.27 kg.hm-2。不同植被类型氮的生物循环:湿地松林吸收量、存留量、归还量、循环系数分别为:37.561 kg.hm-2.a-1、6.497 kg.hm-2.a-1、31.064 kg.hm-2.a-1、82.703%,刺槐林吸收量、存留量、归还量、循环系数分别为:48.976 kg.hm-2.a-1、10.019 kg.hm-2.a-1、38.957 kg.hm-2.a-1、79.543%,混交林吸收量、存留量、归还量、循环系数分别为48.127 kg.hm-2.a-1、8.079 kg.hm-2.a-1、40.048kg.hm-2.a-1、83.213%。吸收量、存留量均是刺槐林>混交林>湿地松林,归还量是混交林>刺槐林>湿地松林。结果表明,3种植被类型处于良好的养分积累状态,有利于系统的稳定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植被类型 氮循环 氮归还 氮输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以会泽头塘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肖龙山 《林业科技情报》 2013年第4期10-13,17,共5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地矛盾日益尖锐,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土壤严重退化,因此,恢复植被及恢复土壤生态环境,提高森林或人工林生产力,促进森林尽快发挥其经济与生态功能势在必行。为此,本文以自然植被针叶混交林地为参照,同针叶人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地矛盾日益尖锐,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土壤严重退化,因此,恢复植被及恢复土壤生态环境,提高森林或人工林生产力,促进森林尽快发挥其经济与生态功能势在必行。为此,本文以自然植被针叶混交林地为参照,同针叶人工纯林地、阔叶人工纯林地、针叶人工混交林地进行比较,探讨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物理性状的差异和动态过程,客观揭示土壤物理特性变化与人为干预影响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植被类型 土壤物理性质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不同植被类型归一化植被指数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62
16
作者 耿庆玲 陈晓青 +1 位作者 赫晓慧 田智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557-3568,共12页
不同植被类型对外界干扰和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不同。为厘清中国不同类型植被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响应,综合利用趋势分析、残差分析和情景模拟方法,在明确2000—2015年间我国不同植被类型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空变化基础... 不同植被类型对外界干扰和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不同。为厘清中国不同类型植被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响应,综合利用趋势分析、残差分析和情景模拟方法,在明确2000—2015年间我国不同植被类型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空变化基础上,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两大驱动要素在不同植被类型NDVI变化中的相对贡献进行了定量评估和归因。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我国植被NDVI整体呈增加趋势,且其空间占比高达84.1%。其中,森林植被的改善状况最佳,显著增加的面积占到了森林总面积的82.4%;而荒漠植被的改善状况相对较差,仅有22.3%的区域呈显著增加趋势。(2)人类活动在我国植被变化中占主导地位。植被改善区和植被退化区人类活动的相对贡献分别为76.4%和60.0%,且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更多与管理方式而非土地利用类型转变有关。(3)不同类型植被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差异显著。对于植被改善区,除沼泽外,人类活动对各类型植被NDVI变化的贡献率均在70%以上,尤其是对农作物的贡献率最高,达到80.7%;对于植被退化区,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植被类型为沼泽和农作物,表明2000—2015年间我国沼泽受到了更强烈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研究有助于增强对不同植被类型对全球变化响应机制的理解,并为促进生态建设和植被恢复工作的有效实施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化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不同植被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江流域干热河谷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鹏 姚甜甜 +2 位作者 喻武 万丹 叶红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17,共9页
选取雅江干热河谷地带的巨柏群落、高山松群落、砂生槐群落、铁杆蒿4种典型植被,采集植被下0~20cm土壤,对土壤可蚀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其土壤可蚀性和物理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植被类型下的土壤容重呈极显著差异,土... 选取雅江干热河谷地带的巨柏群落、高山松群落、砂生槐群落、铁杆蒿4种典型植被,采集植被下0~20cm土壤,对土壤可蚀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其土壤可蚀性和物理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植被类型下的土壤容重呈极显著差异,土壤主要以粉粒、砂粒为主,有机质含量为20.19~37.99g/kg;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中,以<0.25mm粒径所占比例最大,经湿筛后,团聚体以>0.25mm粒级为主,团聚体破坏率在17.03%~24.95%。研究区土壤可蚀性K值分布范围在0.1563~0.2230,由大到小依次表现为:砂生槐>高山松>巨柏>铁杆蒿。土壤可蚀性与黏粒含量、粉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呈显著负相关,与非毛管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江流域 干热河谷 不同植被类型 可蚀性K值 EPI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姣 曹四平 +3 位作者 高荣 宗巧鱼 郝宝宝 刘长海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0-66,共7页
为了解退耕还林区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及结构,阐明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动物多样性特征,选取吴起县大吉沟流域不同植被类型样地进行土壤动物调查。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捕获土壤动物271头,隶属于2门7纲15目,其中优势类群为鞘翅目(Coleoptera)... 为了解退耕还林区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及结构,阐明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动物多样性特征,选取吴起县大吉沟流域不同植被类型样地进行土壤动物调查。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捕获土壤动物271头,隶属于2门7纲15目,其中优势类群为鞘翅目(Coleoptera)、半翅目(Hemi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及革翅目(Dermaptera);2)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动物类群数、个体数及多样性指数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和多样性指数除个别植被类型外,均表现为混交林大于单一植被林;3)各样地相似性系数分析表明,不同植被类型优势类群个体数量受林地植被复杂程度的影响,同时土壤动物结构与类群正在向复杂与稳定发展。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有所差异,同时,会形成与其相适应的土壤动物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植被类型 土壤动物群落 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芝地区不同植被类型退耕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祁凯斌 刘杨军 +2 位作者 池瞻仲 江白旦增 曾加芹 《安徽农学通报》 2013年第14期74-76,88,共4页
对林芝地区退耕地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退耕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存在差异。林芝县布久乡杰麦村退耕还林核桃地内土壤结构疏松,土壤田间持水量大,土壤物理性质最好,其次为同村的退耕还林柳林地、米林... 对林芝地区退耕地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退耕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存在差异。林芝县布久乡杰麦村退耕还林核桃地内土壤结构疏松,土壤田间持水量大,土壤物理性质最好,其次为同村的退耕还林柳林地、米林县羌纳村退耕还林核桃地,后山退耕还草地最差。从化学性质看,米林县羌纳村退耕还林核桃地的有机质、N、P、K等养分含量最高,说明米林县羌纳村退耕还林核桃地的化学性质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芝地区 不同植被类型退耕地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极端气候和人类活动对不同植被类型NDVI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刘海红 殷淑燕 +1 位作者 许丽婷 毛喜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8780-8792,共13页
山东省作为我国华东典型的沿海地区,气候多变,人口密集,开展极端气候和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对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BRT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和残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植被在极端气候和人类活动干扰下的生长状况... 山东省作为我国华东典型的沿海地区,气候多变,人口密集,开展极端气候和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对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BRT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和残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植被在极端气候和人类活动干扰下的生长状况。结果显示:(1)2000—2020年山东省全区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呈增长趋势且具有正持续性(H>0.5)。空间上,鲁西北和鲁西南植被生长状况较好且得到了显著改善,而北部黄河三角洲和莱州湾地区植被覆盖低且得到了显著退化。不同植被类型中草丛植被得到了显著改善(P<0.05),而草甸植被退化较为严重;(2)近年来夜间温度(TMINmean、TN90p)的上升,连续干旱日数CDD和瞬时强降雨RX1d的增加有利于研究区植被的增长,而高温极值TXx的上升以及霜冻日数FDO的减少抑制了植被的增长;(3)对于不同植被类型,整体上受到极端气温的影响较大,且对栽培植物和针叶林的解释度更高,同一指标对不同植被类型的影响程度和正负效应存在较大的差异;(4)人类活动在全区植被变化中占主导地位且起到了显著改善作用(P<0.05)。不同植被类型中草甸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最为明显,而针叶林则更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能对山东省植被未来的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支撑,同时对沿海地区生态环境调控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极端气候 不同植被类型 人类活动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