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植被覆盖区ICESat-2和GF-7卫星地表高程信息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覃志刚 尤号田 +3 位作者 黄元威 王玉 李立存 陈建军 《航天返回与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1-104,共14页
卫星立体影像和星载激光雷达是获取区域数字表面模型(DSM)的主要技术手段,为进一步研究利用两类数据获取地表高程结果的差异,文章选取冰云陆地高程卫星(ICESat-2)与“高分七号”卫星(GF-7)立体影像,在不同植被覆盖情况下对利用两类数据... 卫星立体影像和星载激光雷达是获取区域数字表面模型(DSM)的主要技术手段,为进一步研究利用两类数据获取地表高程结果的差异,文章选取冰云陆地高程卫星(ICESat-2)与“高分七号”卫星(GF-7)立体影像,在不同植被覆盖情况下对利用两类数据生成的地表高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耕地、草地、森林三种不同植被覆盖区域下,ICESat-2强波束与GF-7生成DSM的相关性较好,相关性与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98/6.56m、0.99/8.76m、0.95/35.17m,弱波束的相关性与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00/4.45 m、0.99/7.09 m、0.96/29.36 m;在森林区域两类数据结果差异相对较大,两者相关性弱于草地和农田,经重新滤波处理后两类数据相关性得到提升,其强/弱波束与GF-7生成DSM的相关性均可达到0.99,均方根误差与绝对误差的平均值也大幅减小,且随着统计尺度的增加逐渐下降。同时,基于官方滤波算法所得强/弱波束数据均会高估数字表面高程,且弱波束反演精度略优于强波,但经重新滤波处理后,强、弱波束反演精度相近,且弱波束出现低估数字表面高程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高程信息 不同植被覆盖类型 重新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坡地侵蚀泥沙养分流失与粒径分布的关系 被引量:8
2
作者 周梦玲 郭建斌 +4 位作者 崔明 李桂静 王磊 陆雅佩 武建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4-60,71,共8页
在丹江口库区喀斯特地区,研究分析自然降雨条件下5种不同植被覆盖类型(疏林地(C1)、乔木林地(C2)、坡耕地(C3)、荒草地(C4)、灌草地(C5))坡面侵蚀泥沙的氮、磷、钾养分流失及泥沙粒径分布特征,探讨泥沙养分流失与粒径分布的关系。结果表... 在丹江口库区喀斯特地区,研究分析自然降雨条件下5种不同植被覆盖类型(疏林地(C1)、乔木林地(C2)、坡耕地(C3)、荒草地(C4)、灌草地(C5))坡面侵蚀泥沙的氮、磷、钾养分流失及泥沙粒径分布特征,探讨泥沙养分流失与粒径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1)侵蚀泥沙以粉粒(2~50 μm)、砂粒(50~2 000 μm)为主,0~20 μm颗粒含量随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减少。0~2 μm颗粒富集度集中在3.08~6.62,2~20 μm颗粒富集度集中在2.48~3.58,20~2 000 μm颗粒富集度集中在1左右。C4的0~2 μm颗粒含量及其富集度明显高于其他植被覆盖类型。(2)速效钾的流失量远高于速效氮、磷流失量。氮素富集度集中在1左右,TP富集度集中在1.41~1.96,AP富集度集中在5.00~8.77,AK富集度集中在1.79~3.05,泥沙对磷、钾养分有明显富集作用,而对氮素富集作用很小。不同植被覆盖类型中,C4的TP、AK含量显著高于C1、C2、C3、C5(P<0.05),C4有增加TP、AK养分含量的作用,且C2、C4的氮、磷富集度相对较大。C3的养分流失总量最大,C1、C2、C4、C5有明显减小养分流失的作用,其中C2控制养分流失的效果最明显。(3)侵蚀泥沙的TN、TP、AP、AK含量与0~2,2~20,20~50 μm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且与0~2 μm的相关性显著(P<0.05),侵蚀泥沙的养分含量会随着0~50 μm颗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植被覆盖类型 泥沙 粒径分布 养分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