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栽培模式对韭菜采后贮藏品质及风味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周新原 陶杰杰 +8 位作者 刘明池 左进华 武占会 郑鄢燕 康欣娜 梁浩 牟建楼 陈婕 季延海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4-213,共10页
为探究不同栽培模式(水培、土培和基质培)对韭菜采后贮藏品质及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水培、土培和基质培3种栽培方式种植‘航研791’韭菜,采后放入20℃、相对湿度80%~85%的冷库中贮藏,测定其贮藏期间生理品质和风味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 为探究不同栽培模式(水培、土培和基质培)对韭菜采后贮藏品质及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水培、土培和基质培3种栽培方式种植‘航研791’韭菜,采后放入20℃、相对湿度80%~85%的冷库中贮藏,测定其贮藏期间生理品质和风味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培和基质培栽培方式能够较好地维持韭菜在贮藏期间的质量损失率和腐烂率,水培韭菜则质量损失率和腐烂率都较高,与水培相比,土培和基质培韭菜能够较好地维持VC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具有较高的膳食纤维含量,土培还能促进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和木质素含量的积累,基质培韭菜的木质素呈下降趋势,水培韭菜在贮藏过程中纤维素含量呈下降趋势,木质素含量则基本不变。韭菜的风味物质主要是醛类、醇类、酯类、醚类、杂环类化合物等,α-松油醇、丁酸异戊酯、水杨酸甲酯和苯乙醛等物质是3种韭菜贮藏前后的主要风味物质。土培韭菜能够在贮藏过程中更好地维持韭菜的品质和风味物质,耐贮性最强,其在贮藏过程中品质劣变以衰老为主,基质培次之,水培韭菜则耐贮性最差,品质劣变以软化腐烂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栽培方式 韭菜 贮藏品质 挥发性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密度对‘泰丰优79’生长特性及其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董雁 唐康桐 +1 位作者 潘绍禄 马会会 《种子科技》 2025年第7期4-7,共4页
为筛选出适用于天柱县泰丰优79杂交水稻最佳栽培密度,设计了6个处理组并统计调查其生育周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等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各个处理之前生育周期在148~152 d,最短为T6处理,各处理间株高、穗长、结实率和千粒质量等不存在显著性... 为筛选出适用于天柱县泰丰优79杂交水稻最佳栽培密度,设计了6个处理组并统计调查其生育周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等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各个处理之前生育周期在148~152 d,最短为T6处理,各处理间株高、穗长、结实率和千粒质量等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各个处理间穗实粒数、水分含量和折干率之间有明显差异。同时,不同栽培密度处理对泰丰优79产量的影响很大,其中产量最高的是T3处理,为13 699.95 kg/hm^(2),最低的是T1处理,为12 100.05 kg/hm^(2)。通过隶属函数分析各个隶属值,其大小排序为T6>T2>T3>T5>T4>T1,综合来看T6处理为栽培密度方案中的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柱县 不同栽培密度 泰丰优79 生长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对油茶成活率及土壤影响分析
3
作者 林志锋 王文辉 《林业科技情报》 2024年第4期24-26,共3页
不同栽培模式和不同嫁接方式对油茶的成活率有不同的影响,对土壤也有不同的影响,作者利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的方式对新种植的油茶林进行多种模式的套种(套种大豆、花生、玫瑰花、豇豆、西瓜、香瓜、红薯、茶树、杂草),对土壤水热状况测... 不同栽培模式和不同嫁接方式对油茶的成活率有不同的影响,对土壤也有不同的影响,作者利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的方式对新种植的油茶林进行多种模式的套种(套种大豆、花生、玫瑰花、豇豆、西瓜、香瓜、红薯、茶树、杂草),对土壤水热状况测定并对生长指标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将木屑覆盖在油茶的白膜或者黑膜的状态下,土壤含水量最高的为套种香瓜的林地,滴灌方式比喷灌方式含水量更高;不同覆盖材料和灌溉手段会明显影响油茶的土壤水热状况,影响油茶成活率的因素包括不同的嫁接方式、单一覆盖方式等,在滴灌的条件下,油茶能够达到100%的成活率。针对新种植的茶林套种香瓜或者白膜上覆盖木屑,会明显增加土壤的含水量,提升油茶的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不同栽培模式 成活率 土壤影响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地区的三七总砷及无机砷含量分析 被引量:20
4
作者 张文斌 曾鸿超 +3 位作者 冯光泉 王勇 高明菊 马妮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91-293,共3页
目的:用原子荧光光谱法,对不同地区栽培的三七中总砷及无机砷进行分析。方法:三七试样经湿法消解,加入硫脲-抗坏血酸使五价砷还原为三价砷,用硼氢化钾使其还原生成砷化氢,测其荧光强度,得总砷;三七试样在6 mol/L盐酸和水浴条件下,无机... 目的:用原子荧光光谱法,对不同地区栽培的三七中总砷及无机砷进行分析。方法:三七试样经湿法消解,加入硫脲-抗坏血酸使五价砷还原为三价砷,用硼氢化钾使其还原生成砷化氢,测其荧光强度,得总砷;三七试样在6 mol/L盐酸和水浴条件下,无机砷以氢化物形式被提取,同总砷原理在2 mol/L盐酸条件下测定。结果:通过测定分析,讨论了不同地区栽培的三七砷残留毒性,以及无机砷在总砷中所占含量的百分比。结论:三七外延区三七砷含量有超标现象,文山境内三七砷含量安全,建议七农种植三七前慎重选地,避免三七砷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栽培地区 三七 总砷 无机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不同栽培区杨树品系及其病害种类 被引量:39
5
作者 徐梅卿 周旭东 朴春根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05-714,共10页
我国产有杨树达53种之多,遍及22个省(区、市)。我国杨树林总面积达1 000万hm2,总蓄积量为42 596.5万m3,平均60.5 m3.hm-2。全国杨树人工林面积为700多万hm2,约占我国人工林总面积的19%。其中用材林面积为309万hm2,约占杨树人工林面积的... 我国产有杨树达53种之多,遍及22个省(区、市)。我国杨树林总面积达1 000万hm2,总蓄积量为42 596.5万m3,平均60.5 m3.hm-2。全国杨树人工林面积为700多万hm2,约占我国人工林总面积的19%。其中用材林面积为309万hm2,约占杨树人工林面积的40%。2002—2007年,经国家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杨树良种有28个。中国杨树委员会将杨树生长的地理区域划为5个。本文汇总了近40年来有关杨树病害的文献,统计了98种(包括品种、无性系、栽培种)杨树上的生物病原物246种,其中真菌205种(子囊菌门38种、担子菌门99种、有丝分裂孢子真菌68种)、细菌12种、病毒1种、线虫11种、螨类6种、寄生性种子植物11种。又在每一杨树品种下列出各自的病原物种类。并分别统计5大派杨树病原真菌种类数量和出现频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不同栽培区杨树品系 杨树病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各生育期光合生理指标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王志军 叶春秀 +4 位作者 李有忠 董永梅 陈林 孙国清 谢宗铭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5-134,共10页
为明确膜下滴灌与常规水作栽培的光合生理差异。通过对膜下滴灌和淹灌2种栽培模式下,4个水稻品系(T-04、T-43、T-66、T-69)在分蘖、孕穗、抽穗、乳熟、蜡熟期倒一叶的光合色素含量、光合-叶绿素荧光参数、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渗透调节物质... 为明确膜下滴灌与常规水作栽培的光合生理差异。通过对膜下滴灌和淹灌2种栽培模式下,4个水稻品系(T-04、T-43、T-66、T-69)在分蘖、孕穗、抽穗、乳熟、蜡熟期倒一叶的光合色素含量、光合-叶绿素荧光参数、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等光合生理指标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滴灌模式下,4个参试材料在5个关键生育期的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光合速率(Pn)均低于淹灌,胞间CO_2浓度(Ci)总体上略低于淹灌,大部分时期差异不显著(P>0.05);叶绿素荧光参数、光系统Ⅱ有效量子产量(ΦPSⅡ)、最大荧光(Fm)、暗适应光系统Ⅱ最大量子产量(Fv/Fm)总体上低于淹灌,大部分时期差异不显著,最小荧光(Fo)高于淹灌,荧光淬灭系数(q P、NPQ)在2种栽培模式下差异不大,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总体上低于淹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2种栽培模式下差异不显著,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含量总体上高于淹灌,可溶性蛋白(SP)含量总体上低于淹灌,可溶性糖(SS)含量差异不显著。水稻膜下滴灌栽培整个生育期均无水层覆盖,可能受到水分胁迫,导致其整个生育期大部分光合生理指标均低于淹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栽培模式 水稻 不同生育期 光合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方式下苹果纺锤形冠层光照分布及产量品质效应 被引量:7
7
作者 曲俊贤 范崇辉 +2 位作者 杜荣 苏渤海 韩明玉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13-217,共5页
为探讨渭北南部苹果产区不同栽培方式苹果纺锤形冠层光照分布对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以9年生细长纺锤形的双矮富士、矮化富士和自由纺锤形乔化富士树为试材,测定了不同冠层枝类组成、光照分布、产量和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3种栽培方式... 为探讨渭北南部苹果产区不同栽培方式苹果纺锤形冠层光照分布对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以9年生细长纺锤形的双矮富士、矮化富士和自由纺锤形乔化富士树为试材,测定了不同冠层枝类组成、光照分布、产量和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3种栽培方式树体适宜光合区比例分别为67.84%、64.58%和56.28%,按株产折合产量分别为4078.43、499.8和2183.6 kg/667 m2。双矮富士的果实产量和品质优于矮化富士和乔化富士,矮化富士的果实产量和品质优于乔化富士。细长纺锤形双矮富士和矮化富士树冠光照好,果实产量高,品质优,是生产上值得大力推广的树形和栽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栽培方式 纺锤形 冠层 光照 产量和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及径流NPK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20
8
作者 刘红江 郭智 +2 位作者 郑建初 陈留根 周炜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790-1796,共7页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水稻品种苏101为供试材料,设置超高产生产技术、常规生产技术和减肥生产技术3个处理,研究不同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及农田径流NPK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超高产生产技术水稻产量比常规生产技术增加了11.1%,减肥生产技...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水稻品种苏101为供试材料,设置超高产生产技术、常规生产技术和减肥生产技术3个处理,研究不同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及农田径流NPK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超高产生产技术水稻产量比常规生产技术增加了11.1%,减肥生产技术与常规生产技术产量差异不大;试验年度稻季农田总径流深为3.9×102mm;稻田地表径流水体总N、总P和K流失量从高到低均依次为超高产生产技术、常规生产技术和减肥生产技术,处理间的差异多达到显著水平;减肥生产技术与常规生产技术稻田地表径流NPK流失率差异不大,但均显著大于超高产生产技术;不同栽培技术条件下水稻N肥的偏生产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减肥生产技术>常规生产技术>超高产生产技术;超高产生产技术在显著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也增加了稻田地表径流NPK流失量,虽然采取秸秆还田和耕翻措施可使其NPK流失率显著降低,但其N肥偏生产力显著降低,而采取秸秆还田的减肥生产技术,水稻产量与常规生产技术大致相当,且稻田地表径流NPK流失量显著降低,N肥的偏生产力显著增加,因而是一种更为环保型的栽培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栽培技术 水稻产量 地表径流 NPK流失量 NPK流失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技术对稻季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刘红江 郭智 +3 位作者 郑建初 陈留根 张岳芳 周炜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22-1027,共6页
2014年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水稻品种苏101为供试材料,设置超高产生产技术、常规生产技术和减肥生产技术3个处理组合,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开展了不同栽培技术下水稻生长季田间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原位监测试验,研究... 2014年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水稻品种苏101为供试材料,设置超高产生产技术、常规生产技术和减肥生产技术3个处理组合,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开展了不同栽培技术下水稻生长季田间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原位监测试验,研究不同栽培技术对稻季CH4和N2O排放的影响及其温室效应,以期为稻麦两熟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提供对策。结果表明:(1)不同栽培技术下水稻生长季CH4排放通量总体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CH4排放峰值出现在水稻生育前期,移栽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CH4累积排放量占全生育期排放总量的比例为79.1%~84.5%,而N2O主要在水稻生育中期搁田的时候排放量较大;(2)不同栽培技术对稻季CH4和N2O排放有显著影响,CH4季节排放总量表现为超高产生产技术(423.68 kg·hm^-2)〉减肥生产技术(407.51 kg·hm^-2)〉常规生产技术(195.96 kg·hm^-2),N2O季节排放总量表现为常规生产技术(3.88 kg·hm^-2)〉超高产生产技术(2.96 kg·hm^-2)〉减肥生产技术(2.72 kg·hm^-2);(3)超高产生产技术稻季排放CH4和N2O产生的增温潜势最高(CO2 11 473.6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比常规生产技术(CO2 6 055.7 kg·hm^-2)增加89%,比减肥生产技术(CO2 10 998.4 kg·hm^-2)增加4.3%;(4)超高产生产技术在增加水稻产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太湖地区水稻生长季的温室效应,但是其单位产量的全球增温潜势低于同样实施秸秆还田的减肥生产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栽培技术 稻田 CH4 N2O 增温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方式对灵芝活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4
10
作者 袁学军 陈永敢 +2 位作者 陈光宙 陈忠荫 李艳丽 《中国食用菌》 2012年第5期18-19,共2页
通过5种不同栽培方式对灵芝活性成分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多糖含量最高的为椰糠栽培,最低为太白山栽培,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椰糠、尖峰岭、野生、果园、太白山;蛋白含量最高的为椰糠栽培,最低的为果园栽培,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椰... 通过5种不同栽培方式对灵芝活性成分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多糖含量最高的为椰糠栽培,最低为太白山栽培,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椰糠、尖峰岭、野生、果园、太白山;蛋白含量最高的为椰糠栽培,最低的为果园栽培,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椰糠、尖峰岭、野生、太白山、果园;三萜含量最高的为椰糠栽培,最低的为果园栽培,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椰糠、太白山、野生、尖峰岭、果园。由于不同栽培方式的灵芝活性成分的含量差异极显著,这为选择获得较高的某一活性成分的栽培方式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栽培方式 灵芝 活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对黍子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如达 李海 +2 位作者 田宏先 张翔宇 梁海燕 《陕西农业科学》 2015年第5期1-3,共3页
2014年采用黍子品种晋黍8号进行不同栽培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在5种不同栽培模式下,667 m2播量为9 kg·hm-2时,以机械覆膜方式最佳,主要表现:植株主茎节数减少,为7.4节;有效分蘖多,为2.9个;穗长31.0 cm;穗粒重7.6 g,产量高,为4 677 kg... 2014年采用黍子品种晋黍8号进行不同栽培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在5种不同栽培模式下,667 m2播量为9 kg·hm-2时,以机械覆膜方式最佳,主要表现:植株主茎节数减少,为7.4节;有效分蘖多,为2.9个;穗长31.0 cm;穗粒重7.6 g,产量高,为4 677 kg·hm-2。产投比为3.31,较其它栽培模式增产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黍子 不同栽培模式 产量 产投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水稻制种母本不同栽培方式下的产量性状及效益比较 被引量:9
12
作者 吴加才 缪文华 +2 位作者 汤顺英 徐勇 潘瑜 《现代农业科技》 2007年第10期111-111,共1页
通过杂交水稻特优175制种组合母本不同栽培方式的试验示范比较,显示母本直播最为省工、节水。然而父母本共生时间长的制种组合,在前茬无法让地的情况下,母本实施抛秧或机插秧比中苗移栽更为有利。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制种 母本 不同栽培方式 产量性状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种胡萝卜不同栽培方法比较试验 被引量:2
13
作者 郭守金 李程 +4 位作者 吴恭信 王惠军 王星琦 邹心蕊 张惠琴 《长江蔬菜》 北大核心 2008年第B08期49-50,共2页
进行春种胡萝卜地膜覆盖加盖塑料小拱棚与地膜覆盖的栽培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加塑料小拱棚栽培的比地膜覆盖栽培的收获期早11d,增产32.19%。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生育期提前,出苗率提高,抽薹率下降,肉质根膨大期处于适宜的生长... 进行春种胡萝卜地膜覆盖加盖塑料小拱棚与地膜覆盖的栽培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加塑料小拱棚栽培的比地膜覆盖栽培的收获期早11d,增产32.19%。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生育期提前,出苗率提高,抽薹率下降,肉质根膨大期处于适宜的生长季节。地膜覆盖加盖塑料小拱棚栽培的每1hm2产值达30479元,收益增加60.88%,故生产上宜推广地膜覆盖加盖小拱棚栽培,既增产增收,又为复(套)种提供了更长的生育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萝卜 春种 不同栽培 方法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不同栽培方式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杨双友 《北方水稻》 CAS 2008年第4期45-46,共2页
通过对3种不同栽培方式的试验研究,经两年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几何图形法和宽窄行插秧的栽培方式比常规栽培增产明显,2006年分别增产21.5 kg/667 m^2和17.8 kg/667 m^2;2007年分蘖多,增产效果更加显著,分别增产60.3 kg/ 667 m^2和19.6 kg/... 通过对3种不同栽培方式的试验研究,经两年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几何图形法和宽窄行插秧的栽培方式比常规栽培增产明显,2006年分别增产21.5 kg/667 m^2和17.8 kg/667 m^2;2007年分蘖多,增产效果更加显著,分别增产60.3 kg/ 667 m^2和19.6 kg/667 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不同栽培方式 试验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砂枇杷不同栽培条件生长结果研究初报 被引量:11
15
作者 陈方永 吴才华 +1 位作者 苏建 任正初 《浙江农业科学》 2008年第2期159-161,共3页
白砂枇杷通过露地套袋、简易大棚、露地不套袋不疏果3种方法的栽培对比试验,表明简易大棚设施栽培果实的综合品质比露地套袋、露地不套袋的果实品质优良、成熟期早、效益极为显著,其次为露地套袋栽培,效益最差的为露地不套袋栽培。
关键词 白砂枇杷 不同栽培方法 初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皮石斛不同栽培方式不同海拔不同部位多糖含量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韩宝银 张倩 +6 位作者 叶迪 张双庆 岳怡梅 张波 潘金高 李剑峰 张桂玲 《智慧农业导刊》 2022年第1期34-36,共3页
为测定不同栽培方式、不同海拔、不同部位铁皮石斛多糖含量,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铁皮石斛多糖含量。得出其附树栽培高于大棚栽培,低海拔高于中海拔,茎高于叶,可加强铁皮石斛综合利用。文章为今后铁皮石斛的质量控制、栽培方式以及资源... 为测定不同栽培方式、不同海拔、不同部位铁皮石斛多糖含量,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铁皮石斛多糖含量。得出其附树栽培高于大棚栽培,低海拔高于中海拔,茎高于叶,可加强铁皮石斛综合利用。文章为今后铁皮石斛的质量控制、栽培方式以及资源综合化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助推石斛相关产业提质增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皮石斛 不同栽培方式 不同海拔 不同部位 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对早酥红梨生长及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马海丽 张凌云 +2 位作者 马希武 王惠萍 殷春 《落叶果树》 2022年第5期16-18,共3页
对2015年栽植的早酥红梨树进行垄栽、平栽、沟栽3种栽植模式下植株生长与结果的研究。结果表明,2020-2021年度间,垄栽、平栽、沟栽的植株主干粗度年均增长量分别是14.39、11.54、10.21 mm;主枝粗度年均增长量分别是2.32、1.71、0.88 mm... 对2015年栽植的早酥红梨树进行垄栽、平栽、沟栽3种栽植模式下植株生长与结果的研究。结果表明,2020-2021年度间,垄栽、平栽、沟栽的植株主干粗度年均增长量分别是14.39、11.54、10.21 mm;主枝粗度年均增长量分别是2.32、1.71、0.88 mm;植株外围营养枝年生长量分别是83、77、56 cm。均为垄栽的最大,平栽的次之,沟栽的最小,三者之间差异显著。平均单果重分别是274.5、243.5、215.6 g,垄栽的最大,三者之间差异显著。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12.5%~12.6%之间,差异不明显;果形指数分别是1.19、1.13、1.08,垄栽的最大,果形更接近长圆柱形。单株产量分别为24.6、21.2、17.1 kg,垄栽的最大,三者之间差异显著。灌水后垄栽的无积水,根部环境条件优于平栽和沟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酥红梨 不同栽培模式 植株生长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个优良晚熟桃品种在山东郓城的引种表现及不同栽培模式研究
18
作者 明广增 《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 2020年第5期10-14,共5页
近年来,山东省郓城县桃栽培面积逐年扩大,但品种结构不尽合理,为进一步优化桃品种结构,结合郓城县10万亩桃基地建设工作,郓城县林业局在国有何庄林场西沙河森林果园建立了晚熟桃新品种引种试验基地,开展晚熟桃引种和不同栽培模式试验研... 近年来,山东省郓城县桃栽培面积逐年扩大,但品种结构不尽合理,为进一步优化桃品种结构,结合郓城县10万亩桃基地建设工作,郓城县林业局在国有何庄林场西沙河森林果园建立了晚熟桃新品种引种试验基地,开展晚熟桃引种和不同栽培模式试验研究。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熟桃 栽培 桃品种 引种表现 不同栽培模式 试验基地 山东郓城 新品种引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年限白三叶产草量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何静 毛中丽 曾华 《草业与畜牧》 2007年第12期13-14,共2页
连续3年对不同白三叶品种鲜草产量的测定表明:第一年是白三叶缓慢生长期,第二年和第三年为旺盛生长期,其中海发白三叶是引进品种中表现最好的高产优质牧草,白兰莎白三叶的鲜草产量最低,为一种很好的地被兼观赏植物,作为草坪草观赏是一... 连续3年对不同白三叶品种鲜草产量的测定表明:第一年是白三叶缓慢生长期,第二年和第三年为旺盛生长期,其中海发白三叶是引进品种中表现最好的高产优质牧草,白兰莎白三叶的鲜草产量最低,为一种很好的地被兼观赏植物,作为草坪草观赏是一个好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栽培年限 白三叶 鲜草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措施对荔枝果实生长发育及坐果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邱燕萍 袁沛元 +2 位作者 李志强 凡超 刘翔宇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36-37,47,共3页
以桂味荔枝为试材,设置大棚覆盖、地膜覆盖和生草栽培3种模式,研究不同栽培措施对荔枝果实的生长发育、品质及坐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棚覆盖受到水分胁迫,荔枝单果重降低,果实发育受到抑制,座果率和产量比地膜覆盖和生草栽培模式显著降... 以桂味荔枝为试材,设置大棚覆盖、地膜覆盖和生草栽培3种模式,研究不同栽培措施对荔枝果实的生长发育、品质及坐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棚覆盖受到水分胁迫,荔枝单果重降低,果实发育受到抑制,座果率和产量比地膜覆盖和生草栽培模式显著降低,初步认为地膜覆盖和生草栽培模式比较适宜荔枝生长,大棚覆盖需定期灌溉才能适合果实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 不同栽培措施 果实生长发育 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