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大通不同林地类型林下植被与土壤水分的关系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莉 林莎 +3 位作者 李远航 陈梦飞 贺康宁 童国艳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5-35,共11页
为探究青海高寒山区典型退耕林地土壤水分与林下植被及其相互间关系。以青海大通县青海云杉林、华北落叶松林、祁连圆柏林3种典型人工林分为研究对象,原生荒草地为对照,通过实地调查和室内实验,研究不同林地类型林下植被和0~200 cm土层... 为探究青海高寒山区典型退耕林地土壤水分与林下植被及其相互间关系。以青海大通县青海云杉林、华北落叶松林、祁连圆柏林3种典型人工林分为研究对象,原生荒草地为对照,通过实地调查和室内实验,研究不同林地类型林下植被和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及其相互间关系。结果表明:1)该研究区林地内土壤水分相对缺乏,林下草本多为披碱草、白莲蒿、早熟禾等旱生植物占明显优势。华北落叶松林下草本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最好,青海云杉林次之,祁连圆柏林下植被与荒草地较为接近。2)不同林地类型与荒草地土壤平均含水量由大到小顺序为青海云杉林(23.79%)、荒草地(21.29%)、祁连圆柏林(19.02%)、华北落叶松林(16.93%)。3)对表层土壤(0~20 cm)而言,林地的持水能力均优于荒草地,在20~60 cm土层时青海云杉林地持水能力最好,华北落叶松林地持水能力最差。4)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与其生物量和林地土壤含水量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P<0.05)。且其相互的影响程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断减小,但其作用主要集中于0~120 cm土层土壤水分情况。综上所述,青海云杉可作为营造水源涵养林的主要造林树种,华北落叶松可作为在土壤水分相对缺乏地区营造水土保持林的主要营林树种,祁连圆柏林下植被与荒草地较为接近,可以有效的形成林草复合结构体系;因此,可将华北落叶松和祁连圆柏作为该地区植被建设的主要树种,同时兼顾对本地物种的引入,从而加快植被恢复的进程,有助于实现通过植树造林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完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林地类型 土壤水分 林下植被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人为干扰下林地类型对传粉昆虫的影响——以河南省巩义市为例 被引量:18
2
作者 王美娜 卢训令 +2 位作者 崔洋 王梦茹 丁圣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64-474,共11页
不同类型的林地为人类提供着十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维持着社会的稳定发展,其对传粉昆虫的保护也有着积极的效应。在巩义市选取24个采样点,3种林地类型(栓皮栎林、泡桐林、杨树林)进行取样,结合当地的植物群落特征,分析不同人为干扰梯... 不同类型的林地为人类提供着十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维持着社会的稳定发展,其对传粉昆虫的保护也有着积极的效应。在巩义市选取24个采样点,3种林地类型(栓皮栎林、泡桐林、杨树林)进行取样,结合当地的植物群落特征,分析不同人为干扰梯度下生态系统对传粉昆虫的影响;共捕获传粉昆虫8386头,分属6个目,83个科,分属于膜翅目类、双翅目类、鞘翅目类、鳞翅目类、半翅目类与缨翅目类共六个传粉功能群。选取膜翅目、双翅目、鞘翅目和鳞翅目4类主要传粉昆虫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栓皮栎林中传粉昆虫的个体数量和优势度要大于泡桐林和杨树林,但泡桐林中传粉昆虫多样性大于栓皮栎林和杨树林;就传粉昆虫的多度而言,栓皮栎林与泡桐林(P<0.05)和杨树林(P<0.01)间有显著差异,而泡桐林和杨树林间的差异不明显;(2)非度量多维度法(NMDS)和非参数二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显示,泡桐林中传粉昆虫群落组成分别与栓皮栎林和杨树林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栓皮栎林与杨树林间无显著差异;(3)在所研究的7个环境因子中,根据冗余分析(RDA)显示,海拔高度和乔木盖度2个环境因素对传粉昆虫群落组成有显著影响(P<0.05)。不同林地类型中传粉昆虫群落的组成差异明显,生境和植被的多样为物种带来更多的食源及栖息环境,因此,加强不同林地类型的保护、保障传粉昆虫生境的多样性对本区传粉昆虫的发展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粉昆虫多样性 生态系统服务 人为干扰 不同林地类型 巩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安福不同类型毛竹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特征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余林 李万和 +3 位作者 徐海宁 肖复明 曾伟 刘广路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0-85,共6页
为了掌握毛竹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特征,以江西省安福林区的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竹杉混交林这3种不同类型毛竹林地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以中亚热带阔叶林和杉木纯林林地为对照,对其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的季节变化情况及其... 为了掌握毛竹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特征,以江西省安福林区的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竹杉混交林这3种不同类型毛竹林地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以中亚热带阔叶林和杉木纯林林地为对照,对其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的季节变化情况及其在各土层的剖面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毛竹林地的SMBC含量间差异较大,不同类型林地0~60 cm土层的SMBC含量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为竹阔混交林(157.62 mg·kg^(-1))>毛竹纯林(143.17 mg·kg^(-1))>竹杉混交林(110.19 mg·kg^(-1))>阔叶林(101.07 mg·kg^(-1))>杉木林(86.56 mg·kg^(-1));各林分类型的SMBC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季的SMBC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季节;各林分类型其SMBC含量的平均值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其分布在各土层的含量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土壤表层的积聚作用明显;毛竹林地的SMBC占土壤总有机碳(TOC)的比率为1.01%~1.11%,高于阔叶林地的0.67%和杉木林的0.79%;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和竹杉混交林的SMBC与TOC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1、0.55和0.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不同类型林地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总有机碳 江西安福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林地细根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4
作者 窦莉 张伟 +2 位作者 覃蒙尔 梁月明 潘复静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2-464,共13页
植物细根养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是植被适应土壤环境的一种策略。为了解喀斯特地区不同林地类型细根碳(C)氮(N)磷(P)的生态化学计量比值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该文研究了喀斯特地区灌木林和乔木林活细根和死细根的C、N、P含量和比值及... 植物细根养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是植被适应土壤环境的一种策略。为了解喀斯特地区不同林地类型细根碳(C)氮(N)磷(P)的生态化学计量比值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该文研究了喀斯特地区灌木林和乔木林活细根和死细根的C、N、P含量和比值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总体上乔木林两类细根C、N、P含量高于灌木林,表明乔木物种细根对养分的吸收和储存比灌木物种更强。另外,两种林地类型活细根C含量显著高于死细根(P<0.05),而活细根N、P含量则低于死细根。(2)两种林地类型的两类细根C含量在雨季均低于旱季;灌木林活细根N、P含量在雨季高于旱季,而乔木林相反。灌木林活细根C∶N、C∶P和N∶P比值在雨季均低于旱季;乔木林两类细根的C∶N和C∶P比值在雨季高于旱季,而N∶P比值则是雨季低于旱季。雨季较低的活细根N∶P比值,表明灌木林和乔木林的植物在雨季的P限制程度较低。(3)两种林地类型上坡两类细根的C含量均高于中坡和下坡,而灌木林下坡N、P含量相对较高,乔木林中坡N、P含量相对较高;灌木林上坡两类细根C∶N、C∶P、N∶P比值相对较高,乔木林下坡两类细根的C∶N比值高于其他坡位而C∶P和N∶P比值是上坡高于其他坡位,表明两种林地中的植物在上坡受P限制影响较强,在中下坡受影响较弱。(4)冗余分析表明,林地类型、有效磷、季节是细根C、N、P养分含量及比值的主要影响因子,它们的单独解释量分别为18.8%、6.6%、6.5%。上述结果表明,在人工促进植被恢复时应考虑适当的林地类型、季节以及坡位差异造成的N∶P比值变化的影响,以便加快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生态系统 不同林地类型 细根养分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