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不同恢复方式下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林地土壤温室气体通量
被引量:
7
1
作者
梁东哲
赵雨森
+1 位作者
曹杰
辛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7950-7959,共10页
为研究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在不同恢复方式下林地土壤CO2、CH4和N2O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在2017年生长季(6月—9月)对3种恢复方式(人工更新、天然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地土壤温室气体CO2、CH4、N2O通量进...
为研究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在不同恢复方式下林地土壤CO2、CH4和N2O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在2017年生长季(6月—9月)对3种恢复方式(人工更新、天然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地土壤温室气体CO2、CH4、N2O通量进行了原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3种恢复方式林地土壤在生长季均为大气CO2、N2O的源,CH4的汇;生长季林地土壤CO2排放通量大小关系为人工促进天然更新((634.40±246.52)mg m^-2 h^-1)>人工更新((603.63±213.22)mg m^-2 h^-1)>天然更新((575.81±244.12)mg m^-2 h^-1),3种恢复方式间无显著差异;人工更新林地土壤CH4吸收通量显著高于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天然更新林地土壤N2O排放通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恢复方式。(2)土壤温度是影响3种恢复方式林地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关键因素;土壤水分仅对人工更新林地土壤N2O通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3种恢复方式林地土壤CO2通量与大气湿度具有极显著的响应(P<0.01);土壤pH仅与天然更新林地土壤CO2通量显著相关(P<0.05);土壤全氮含量仅与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地土壤CH4通量显著相关(P<0.05)。(3)基于100年尺度,由3种温室气体计算全球增温潜势得出,人工促进天然更新(1.83×10^4 kg CO2/hm^2)>人工更新(1.74×10^4 kg CO2/hm^2)>天然更新(1.67×10^4 kg CO2/hm^2)。(4)阿木尔地区林地土壤年生长季CO2和N2O排放量为8.85×10^6 t和1.88×10^2 t,CH4吸收量为1.05×10^3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烧迹地
不同恢复方式
林地土壤
温室气体
全球增温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火烧迹地在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氮素含量研究
被引量:
14
2
作者
李金享
春雪
+1 位作者
辛颖
赵雨森
《森林工程》
2020年第4期12-20,共9页
为揭示大兴安岭地区重度火烧迹地在植被恢复后土壤氮素分布特征,本研究选取以1987年"5·6"大火后的重度火烧迹地经过人工恢复、人工促进天然恢复和天然恢复的林分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全氮、14 d可矿化氮、无机氮(铵态...
为揭示大兴安岭地区重度火烧迹地在植被恢复后土壤氮素分布特征,本研究选取以1987年"5·6"大火后的重度火烧迹地经过人工恢复、人工促进天然恢复和天然恢复的林分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全氮、14 d可矿化氮、无机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和微生物量氮进行探究。结果表明:①3种不同恢复方式下,天然恢复的林分土壤全氮储量最高,全氮含量均为上层土壤大于下层土壤。②土壤14 d可矿化氮与铵态氮分布规律相似,其由大到小顺序为:天然恢复、人工促进天然恢复、人工恢复。硝态氮与微生物量氮含量由大到小顺序为:天然恢复、人工恢复、人工促进天然恢复。天然恢复的硝态氮与微生物量氮含量显著大于人工恢复和人工促进天然恢复(P<0.05)。③土壤有机碳、pH、容重与全氮、有机氮和微生物量氮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碳氮比(C/N)与硝态氮和铵态氮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在土壤氮素各指标之间,微生物量氮与全氮、有机氮和14 d可矿化氮呈极显著相关关系。植被生长主要从土壤中吸收无机氮,本文通过对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14 d可矿化氮在不同恢复方式下的分布规律和结果表明,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在天然恢复30 a后土壤中无机氮更利于植被的生长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重度火烧迹地
不同恢复方式
土壤氮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马尾松林土壤及凋落物持水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
3
3
作者
李贵玉
张卫强
+2 位作者
甘先华
王明怀
魏龙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159-164,169,共7页
以南亚热带低效马尾松林下套种改造(马尾松改造模式Ⅰ和马尾松改造模式Ⅱ)和白然更新(马尾松自然更新Ⅲ)3种试验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马尾松林土壤及凋落物持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试验林间土壤容重、孔隙度...
以南亚热带低效马尾松林下套种改造(马尾松改造模式Ⅰ和马尾松改造模式Ⅱ)和白然更新(马尾松自然更新Ⅲ)3种试验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马尾松林土壤及凋落物持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试验林间土壤容重、孔隙度和土壤持水能力差异不显著,不同植被恢复对土壤容重、孔隙度和土壤持水能力影响不显著.土壤容重介于1.36~1.39 g/cm3,土壤最大持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表现为马尾松改造模式Ⅰ>马尾松改造模式Ⅱ>马尾松自然更新Ⅲ,毛管持水量表现为马尾松改造模式Ⅱ>马尾松自然更新Ⅲ>马尾松改造模式Ⅰ,而田间持水量大小为马尾松自然更新Ⅲ>马尾松改造模式Ⅱ>马尾松改造模式Ⅰ.3种试验林间凋落物蓄积量差异不显著,其蓄积量介于13.74~18.56t/hm^2之间.马尾松改造模式Ⅱ和马尾松自然更新模式Ⅲ凋落物最大持水量、最大拦蓄量和有效拦蓄量显著高于马尾松改造模式Ⅰ,凋落物拦蓄地表径流功能优于马尾松改造模式Ⅰ.马尾松改造模式Ⅰ、马尾松改造模式Ⅱ和马尾松自然更新模式Ⅲ凋落物最大持水量仅为其0~20 cm土壤最大持水量的2.26%、3.02%和3.28%.研究结果为低效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改造、可持续经营及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
植被
恢复
方式
低效马尾松人工林
土壤和凋落物持水
南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体能快速恢复舱恢复过程中肌氧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
4
4
作者
陈万
田诗彬
+3 位作者
张晓辉
刘振宇
黄超
李岳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3-77,共5页
目的:研究同一疲劳模式下,不同方式恢复过程中肌肉氧含量变化特点及特征指标的关联性,探讨下肢负压-常压体能快速恢复舱对运动性疲劳恢复的快速有效性。方法:运动员通过设计的运动训练疲劳模式运动后,分别采用进舱恢复、传统恢复(15 mi...
目的:研究同一疲劳模式下,不同方式恢复过程中肌肉氧含量变化特点及特征指标的关联性,探讨下肢负压-常压体能快速恢复舱对运动性疲劳恢复的快速有效性。方法:运动员通过设计的运动训练疲劳模式运动后,分别采用进舱恢复、传统恢复(15 min慢跑和15min人工按摩)和自然恢复(静止休息)三种恢复方式(30 min)进行运动性疲劳恢复。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实时监测受试者在不同方式恢复过程中股外侧肌组织肌氧参数变化,计算并分析肌氧恢复幅度(H)、半恢复时(TR),肌氧半恢复速率(RHb O2);同时记录受试者的主观感觉疲劳程度和心率等参数。结果:1)30 min恢复期的第10 min时,进舱恢复组肌组织氧合血红蛋白浓度的增量(ΔCHb O2)高于自然恢复组(P<0.05),且5 min至10 min之间ΔCHb O2呈上升趋势,而此时传统恢复组肌组织ΔCHb O2和自然恢复组无差异(P>0.05)。2)恢复过程后期肌氧的变化:进舱恢复组的恢复效果与传统恢复组基本相同,且明显好于自然恢复组(P<0.01)。3)恢复后即刻相关指标变化:心率和主观疲劳感觉无明显差异。结论:1)在恢复初期,快速恢复舱这种早期的快速恢复肌肉氧含量的优势可以较好地运用于实战比赛,如举重等的短时间休息间隙。2)体能快速恢复恢复舱在整个恢复过程中具有加速血液和淋巴系统循环,改善毛细血管功能,促进肌氧含量快速恢复的作用,为运动员的体能快速恢复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恢复方式
肌肉氧含量
肌氧
恢复
幅度(
H)
半
恢复
时(
TR)
半
恢复
速率(
RHbO2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恢复方式下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林地土壤温室气体通量
被引量:
7
1
作者
梁东哲
赵雨森
曹杰
辛颖
机构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7950-7959,共10页
基金
重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BAD08B02)
文摘
为研究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在不同恢复方式下林地土壤CO2、CH4和N2O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在2017年生长季(6月—9月)对3种恢复方式(人工更新、天然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地土壤温室气体CO2、CH4、N2O通量进行了原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3种恢复方式林地土壤在生长季均为大气CO2、N2O的源,CH4的汇;生长季林地土壤CO2排放通量大小关系为人工促进天然更新((634.40±246.52)mg m^-2 h^-1)>人工更新((603.63±213.22)mg m^-2 h^-1)>天然更新((575.81±244.12)mg m^-2 h^-1),3种恢复方式间无显著差异;人工更新林地土壤CH4吸收通量显著高于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天然更新林地土壤N2O排放通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恢复方式。(2)土壤温度是影响3种恢复方式林地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关键因素;土壤水分仅对人工更新林地土壤N2O通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3种恢复方式林地土壤CO2通量与大气湿度具有极显著的响应(P<0.01);土壤pH仅与天然更新林地土壤CO2通量显著相关(P<0.05);土壤全氮含量仅与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地土壤CH4通量显著相关(P<0.05)。(3)基于100年尺度,由3种温室气体计算全球增温潜势得出,人工促进天然更新(1.83×10^4 kg CO2/hm^2)>人工更新(1.74×10^4 kg CO2/hm^2)>天然更新(1.67×10^4 kg CO2/hm^2)。(4)阿木尔地区林地土壤年生长季CO2和N2O排放量为8.85×10^6 t和1.88×10^2 t,CH4吸收量为1.05×10^3 t。
关键词
火烧迹地
不同恢复方式
林地土壤
温室气体
全球增温潜势
Keywords
burned area
different restoration methods
woodland soils
greenhouse gases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分类号
S75 [农业科学—森林经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火烧迹地在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氮素含量研究
被引量:
14
2
作者
李金享
春雪
辛颖
赵雨森
机构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出处
《森林工程》
2020年第4期12-20,共9页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572019BA11)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D08B02)。
文摘
为揭示大兴安岭地区重度火烧迹地在植被恢复后土壤氮素分布特征,本研究选取以1987年"5·6"大火后的重度火烧迹地经过人工恢复、人工促进天然恢复和天然恢复的林分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全氮、14 d可矿化氮、无机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和微生物量氮进行探究。结果表明:①3种不同恢复方式下,天然恢复的林分土壤全氮储量最高,全氮含量均为上层土壤大于下层土壤。②土壤14 d可矿化氮与铵态氮分布规律相似,其由大到小顺序为:天然恢复、人工促进天然恢复、人工恢复。硝态氮与微生物量氮含量由大到小顺序为:天然恢复、人工恢复、人工促进天然恢复。天然恢复的硝态氮与微生物量氮含量显著大于人工恢复和人工促进天然恢复(P<0.05)。③土壤有机碳、pH、容重与全氮、有机氮和微生物量氮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碳氮比(C/N)与硝态氮和铵态氮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在土壤氮素各指标之间,微生物量氮与全氮、有机氮和14 d可矿化氮呈极显著相关关系。植被生长主要从土壤中吸收无机氮,本文通过对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14 d可矿化氮在不同恢复方式下的分布规律和结果表明,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在天然恢复30 a后土壤中无机氮更利于植被的生长和利用。
关键词
大兴安岭
重度火烧迹地
不同恢复方式
土壤氮素
Keywords
Dax Xing’an Mountains
seriously burned area
different restoration methods
soil nitrogen
分类号
S714.2 [农业科学—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马尾松林土壤及凋落物持水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
3
3
作者
李贵玉
张卫强
甘先华
王明怀
魏龙
机构
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出处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159-164,169,共7页
基金
广东省林业科技创新专项(2010KJCX013-02)
广东省矿山开发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修复研究项目
文摘
以南亚热带低效马尾松林下套种改造(马尾松改造模式Ⅰ和马尾松改造模式Ⅱ)和白然更新(马尾松自然更新Ⅲ)3种试验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马尾松林土壤及凋落物持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试验林间土壤容重、孔隙度和土壤持水能力差异不显著,不同植被恢复对土壤容重、孔隙度和土壤持水能力影响不显著.土壤容重介于1.36~1.39 g/cm3,土壤最大持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表现为马尾松改造模式Ⅰ>马尾松改造模式Ⅱ>马尾松自然更新Ⅲ,毛管持水量表现为马尾松改造模式Ⅱ>马尾松自然更新Ⅲ>马尾松改造模式Ⅰ,而田间持水量大小为马尾松自然更新Ⅲ>马尾松改造模式Ⅱ>马尾松改造模式Ⅰ.3种试验林间凋落物蓄积量差异不显著,其蓄积量介于13.74~18.56t/hm^2之间.马尾松改造模式Ⅱ和马尾松自然更新模式Ⅲ凋落物最大持水量、最大拦蓄量和有效拦蓄量显著高于马尾松改造模式Ⅰ,凋落物拦蓄地表径流功能优于马尾松改造模式Ⅰ.马尾松改造模式Ⅰ、马尾松改造模式Ⅱ和马尾松自然更新模式Ⅲ凋落物最大持水量仅为其0~20 cm土壤最大持水量的2.26%、3.02%和3.28%.研究结果为低效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改造、可持续经营及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不同
植被
恢复
方式
低效马尾松人工林
土壤和凋落物持水
南亚热带
Keywords
different vegetation restoration
low-benefit Pinus massoniana plantation
water-holding capacities of soil and litter
southern subtropical region.
分类号
S715.7 [农业科学—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体能快速恢复舱恢复过程中肌氧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
4
4
作者
陈万
田诗彬
张晓辉
刘振宇
黄超
李岳
机构
山东体育学院
山东省微山县实验中学
山东省体育科学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
出处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3-77,共5页
基金
国家体育总局科研项目"体能快速恢复舱的研制与应用研究"(2012B049)
文摘
目的:研究同一疲劳模式下,不同方式恢复过程中肌肉氧含量变化特点及特征指标的关联性,探讨下肢负压-常压体能快速恢复舱对运动性疲劳恢复的快速有效性。方法:运动员通过设计的运动训练疲劳模式运动后,分别采用进舱恢复、传统恢复(15 min慢跑和15min人工按摩)和自然恢复(静止休息)三种恢复方式(30 min)进行运动性疲劳恢复。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实时监测受试者在不同方式恢复过程中股外侧肌组织肌氧参数变化,计算并分析肌氧恢复幅度(H)、半恢复时(TR),肌氧半恢复速率(RHb O2);同时记录受试者的主观感觉疲劳程度和心率等参数。结果:1)30 min恢复期的第10 min时,进舱恢复组肌组织氧合血红蛋白浓度的增量(ΔCHb O2)高于自然恢复组(P<0.05),且5 min至10 min之间ΔCHb O2呈上升趋势,而此时传统恢复组肌组织ΔCHb O2和自然恢复组无差异(P>0.05)。2)恢复过程后期肌氧的变化:进舱恢复组的恢复效果与传统恢复组基本相同,且明显好于自然恢复组(P<0.01)。3)恢复后即刻相关指标变化:心率和主观疲劳感觉无明显差异。结论:1)在恢复初期,快速恢复舱这种早期的快速恢复肌肉氧含量的优势可以较好地运用于实战比赛,如举重等的短时间休息间隙。2)体能快速恢复恢复舱在整个恢复过程中具有加速血液和淋巴系统循环,改善毛细血管功能,促进肌氧含量快速恢复的作用,为运动员的体能快速恢复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不同恢复方式
肌肉氧含量
肌氧
恢复
幅度(
H)
半
恢复
时(
TR)
半
恢复
速率(
RHbO2
)
Keywords
different recovery modes
muscle oxygen content
recovery amplitude of muscle oxygencontent (H)
half recovery time (TR)
half recovery rate ( RHbO2 )
分类号
G804.2 [文化科学—运动人体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不同恢复方式下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林地土壤温室气体通量
梁东哲
赵雨森
曹杰
辛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火烧迹地在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氮素含量研究
李金享
春雪
辛颖
赵雨森
《森林工程》
2020
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马尾松林土壤及凋落物持水能力的影响
李贵玉
张卫强
甘先华
王明怀
魏龙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体能快速恢复舱恢复过程中肌氧变化特征分析
陈万
田诗彬
张晓辉
刘振宇
黄超
李岳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4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