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珠江源头区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地类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特征 被引量:8
1
作者 和丽萍 李贵祥 +2 位作者 孟广涛 王祖芳 柴勇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3-29,共7页
为揭示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地类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积累状况及差异特征,分析了珠江源头区典型流域占马地不同退化地类(灌木林地、疏林地、耕地及荒草地)恢复治理后土壤剖面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密度及其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植被恢复16a后,6... 为揭示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地类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积累状况及差异特征,分析了珠江源头区典型流域占马地不同退化地类(灌木林地、疏林地、耕地及荒草地)恢复治理后土壤剖面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密度及其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植被恢复16a后,6种恢复地类土壤有机碳及全氮的累积量从高到低的顺序均为:荒草地、云南松疏林地、滇青冈林地、萌生栎类灌丛、板栗林地、坡耕地,剖面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层次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说明试验区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表聚作用”明显,且整个试验区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相对分布比较均匀;不同恢复地类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全氮密度差别较大,且在同一恢复地类土壤中,单位深度土壤各土层平均有机碳密度均以表层土(0~20 cm)最大,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试验区有机质分解较为容易、氮素矿质化作用明显,各恢复地类土壤C/N水平相对较低,介于3.92~9.67 g/kg之间,除坡耕地土壤碳氮比呈“Ⅴ”型外,其他5个样地土壤碳氮比大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试验区6种恢复地类0~2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在2.09~3.91 kg/m 2之间,低于我国森林土壤0~20 cm土壤平均碳密度4.24 kg/m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全氮 碳氮比 垂直分布 不同恢复地类 珠江源头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