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不同性质降水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17
1
作者 肖玉华 何光碧 +1 位作者 顾清源 高文良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31-339,共9页
利用MM5模式的4种边界层方案(ETA方案、MRF方案、Blackadar方案、Gayno-Seman方案),对2008年9月22~27日发生在四川盆地先是对流性,后来是稳定性的暴雨过程进行了该4种不同边界层方案的数值模拟比较试验。整体而言,ETA方案对雨带的预报... 利用MM5模式的4种边界层方案(ETA方案、MRF方案、Blackadar方案、Gayno-Seman方案),对2008年9月22~27日发生在四川盆地先是对流性,后来是稳定性的暴雨过程进行了该4种不同边界层方案的数值模拟比较试验。整体而言,ETA方案对雨带的预报能力较差,但对对流性降水有一定的预报能力;MRF方案对雨带(特别是稳定性降水)的预报能力相对最强;Blackadar方案对后24h强降水最具能力,且对对流性和稳定性降水的预报能力没有太大差别;Gayno-Seman方案对后24 h强降水预报能力较差。边界层对物理量场的影响随时间增大。在预报积分的前10 h以内,各方案的涡度、相对湿度、垂直速度等物理量预报几乎无异;积分10~24 h,它们的量值间出现差异;24 h后,不同方案的预报不仅量值上有差异,甚至变化趋势都不尽相同。高度场受边界层的影响最小,受边界层方案影响最大的是U场,V场受边界层的影响呈高度和时间的分段函数,湿度场受到的影响有明显的时间滞后性特征。对于温度场而言,600 hPa似乎是温度场受边界层影响的一个拐点,边界层影响在通过600 hPa后改变了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 不同性质降水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高原东北部2种不同性质强降水的雷达特征对比分析
2
作者 张令振 谢启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1期215-220,共6页
从影响系统及雷达强度、径向速度、切变特征方面对2018年6月30日—7月1日以西宁为中心的青海高原东北部出现的对流性和稳定性2种不同性质的区域性强降水天气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流性强降水是在副高内缘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产生,由... 从影响系统及雷达强度、径向速度、切变特征方面对2018年6月30日—7月1日以西宁为中心的青海高原东北部出现的对流性和稳定性2种不同性质的区域性强降水天气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流性强降水是在副高内缘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产生,由中小尺度系统触发;云系强度较强、移动速度较快、持续时间短;强降水发生在雷达最大反射率因子(DBZM)、垂直液态水含量(VIL)与最大反射率因子高度(HT)上升至最大后下降及风暴顶高(TOP)下降至最小的时段,且最大(小)值出现时间较降水开始有较大的提前量;径向速度即风辐合较强,垂直风场上低-中层的层结不稳定,有利于对流的发展;综合切变较强。稳定性强降水是在副高撤退后低槽东移过程中产生的;云系强度较弱、移动速度非常慢、持续时间很长;强降水发生在DBZM和VIL上升至最大后持续的时段,且最大值出现时间较降水开始也有提前量,但HT与TOP的变化不明显;风场呈现明显的“牛眼”结构,垂直风场上存在深厚且较强的暖平流;综合切变较弱。强降水落区与地形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性质降水 雷达特征 影响系统 青海高原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夏季风区中尺度地形降水结构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26
3
作者 朱素行 徐海明 徐蜜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1-82,共12页
采用高分辨率TRMM、AIRS卫星实测资料,从气候态的降水微物理过程角度分析了亚洲夏季风期间中尺度山脉对不同性质降水垂直结构和水平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尺度山脉迎风、背风坡均以层云降水为主,层云降水强度在迎风坡强于背风坡;对流... 采用高分辨率TRMM、AIRS卫星实测资料,从气候态的降水微物理过程角度分析了亚洲夏季风期间中尺度山脉对不同性质降水垂直结构和水平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尺度山脉迎风、背风坡均以层云降水为主,层云降水强度在迎风坡强于背风坡;对流降水在迎风坡主要为浅对流,背风坡主要为深对流,对流降水强度在背风坡强于迎风坡。沿西南季风推进方向依次经过的中尺度山脉,其两侧发生降水像素个数、降水微物理特征等差异逐渐减小,其中,对流降水迎风坡向背风坡转变明显,而层云降水背风坡向迎风坡转变明显。大气稳定度与对流降水在迎风、背风坡的分布相一致。另外,对中尺度地形降水的研究为区域气候模式模拟高精度地形降水分布提供了实测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性质降水 中尺度地形 亚洲夏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