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0篇文章
< 1 2 8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方式下渭-库绿洲土壤养分评价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唐梦迎 王雪梅 +2 位作者 丁建丽 刘玉贞 董淼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83-1188,共6页
为了解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和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恢复治理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以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2013年Landsat 8 ETM+遥感影像和野外采样数据为数据源,在ENVI软件下进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并运用SPSS和DPS... 为了解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和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恢复治理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以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2013年Landsat 8 ETM+遥感影像和野外采样数据为数据源,在ENVI软件下进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并运用SPSS和DPS统计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方式下的土壤养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和林地的土壤养分综合水平显著高于草地和盐渍地,其中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对综合评价土壤养分起到主要作用。通过了解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覆盖方式下的土壤养分差异,可为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评价 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方式 渭—库绿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布齐沙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组分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2
作者 姚彤 白珩 +3 位作者 季晓莲 李蒙 胡斯乐 康永祥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3-161,共9页
以库布齐沙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小叶杨林地、沙蒿草地和马铃薯农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沙地为对照,对比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100 cm土壤有机碳(S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EOC)以及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分布特征,并探... 以库布齐沙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小叶杨林地、沙蒿草地和马铃薯农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沙地为对照,对比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100 cm土壤有机碳(S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EOC)以及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分布特征,并探究其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沙地脆弱生态系统土壤碳循环研究以及沙漠化土地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各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SOC含量及储量分别为0.5~8.1 g/kg和1.76~22.57 t/hm^(2),均表现为草地>林地>农田>沙地。2)土地利用方式、土层深度对MBC、EOC和DOC具有显著影响(P<0.05),MBC、EOC和DOC含量分别为3.29~274.49 mg/kg、0.10~2.11 g/kg和19.04~225.48 mg/kg,均表现为草地>林地>农田>沙地;在垂直分布上,草地表层土壤(0~40 cm)MBC含量显著高于40~100 cm土层,林地、农田以及沙地在0~20 cm土层含量较高,存在明显的表层聚集现象;EOC含量在土层上的分布特征与SOC较为一致,而DOC含量在各土地利用方式中均表现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且在不同土层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3)敏感性分析表明,MBC对土地利用方式及其土层变化的响应大于其他有机碳组分。此外,冗余分析显示,全氮(R^(2)=0.76,P=0.001)、硝态氮(R^(2)=0.56,P=0.001)以及pH(R^(2)=0.42,P=0.001)为影响碳组分变化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碳 活性组分 敏感性分析 库布齐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海自然保护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氮初级转化速率研究
3
作者 郎漫 聂浩 +1 位作者 朱四喜 李平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5-715,共11页
为明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中无机氮转化的过程速率,深入理解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土壤氮循环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云贵高原草海自然保护区的湿地、旱地、菜地和林地土壤为对象,通过室内培养试验,采用^(15)N同位素成对标记技术和FLUAZ数... 为明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中无机氮转化的过程速率,深入理解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土壤氮循环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云贵高原草海自然保护区的湿地、旱地、菜地和林地土壤为对象,通过室内培养试验,采用^(15)N同位素成对标记技术和FLUAZ数值优化模型研究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氮初级转化速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氮初级转化速率具有显著影响。湿地土壤的氮初级矿化速率(11.95 mg·kg^(−1)·d^(−1),以N计,下同)和固定速率(6.13 mg·kg^(−1)·d^(−1))最高,林地土壤的氮初级矿化速率最低(2.39 mg·kg^(−1)·d^(−1)),但是氮初级固定速率(2.09 mg·kg^(−1)·d^(−1))与旱地土壤(2.29 mg·kg^(−1)·d^(−1))和菜地土壤(1.52 mg·kg^(−1)·d^(−1))没有显著差异。林地土壤的初级硝化速率(0.77 mg·kg^(−1)·d^(−1))显著低于湿地土壤(2.68 mg·kg^(−1)·d^(−1))、旱地土壤(6.33 mg·kg^(−1)·d^(−1))和菜地土壤(5.39 mg·kg^(−1)·d^(−1))。旱地土壤和菜地土壤的初级硝化速率与铵态氮固定速率之比以及氮初级矿化速率与初级固定速率之比均大于1,而湿地土壤和林地土壤的初级硝化速率与铵态氮固定速率之比均小于1,且林地土壤的氮初级矿化速率与初级固定速率之比接近1。结果表明,林地土壤相对于其他三种土壤而言,土壤中氮素矿化和固定过程耦合更为紧密,从而减少了硝化作用的发生及硝态氮的淋溶风险。本研究结果可为草海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合理布局及生态修复工程的环境效应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氮初级转化速率 矿化 固定 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含水量季节动态
4
作者 霍海霞 鞠孟辰 +1 位作者 霍军文 崔乐乐 《陕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56-62,共7页
探究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含水量季节动态,为区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对该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200 cm土层的含水量进行了动态监测和分析。(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含水量呈显著的季节动... 探究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含水量季节动态,为区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对该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200 cm土层的含水量进行了动态监测和分析。(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含水量呈显著的季节动态和空间异质性,不同季节依次表现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由高到低依次为:耕地(7.87%)>灌木林地(6.75%)>乔木林地(6.55%)>草地(6.53%)>撂荒地(6.12%)。(2)土壤含水量变异程度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表层(0~5 cm)变异系数最大,随深度增加呈先降低后缓慢增加趋势。(3)土壤含水量垂直分布表现出季节性差异,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夏秋季节先降低后增加,冬季先增加后降低,春季呈波动性增加趋势。(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与耕地呈显著正相关,与撂荒地、砂粒含量和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总之,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含水量呈明显的季节性动态变化,且显著受到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沟壑区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含水量 季节动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塬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对次降雨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赵意茹 高钰琪 +4 位作者 王中琦 房凤如 韩晓阳 刘文兆 朱元骏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42,共9页
[目的]探究土壤水分对次降雨响应过程,揭示该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水分特征,进而为缺水地区降水利用和农业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观测依据。[方法]对2021年黄土塬区苜蓿草地、休闲地、高产农田(正常施肥)和低产农田(长期不施肥)4种... [目的]探究土壤水分对次降雨响应过程,揭示该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水分特征,进而为缺水地区降水利用和农业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观测依据。[方法]对2021年黄土塬区苜蓿草地、休闲地、高产农田(正常施肥)和低产农田(长期不施肥)4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水分进行了定位监测,并分析其对大于30 mm的3次降雨事件响应过程。[结果]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苜蓿草地、休闲地、高产农田和低产农田的降雨入渗和水分再分布深度也呈增大趋势,最大水分入渗深度分别为300,500,500,500 cm。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含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月均土壤含水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小值分别出现在8月、1月、1月和6月,最大值均在10月。雨季后,土壤水分仍处于再分布过程,12月底苜蓿草地、休闲地、高产农田和低产农田水分再分布深度分别达到400,700,800,700 cm;土壤储水量变化滞后于降雨量,9—10月土壤储水量变化最强烈,苜蓿地、休闲地、高产农田和低产农田土壤储水量增幅分别为390.6,197.5,299.8,157.4 mm。[结论]4种土地利用方式中,亏缺严重的苜蓿草地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最为敏感,最大响应深度可达400 cm,土壤储水量变化幅度也最大,水分再分布过程导致其变化滞后于降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入渗深度 土地利用方式 次降雨 黄土塬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6
作者 黎俊 杜馨如 +9 位作者 莫小亮 张婷 黄婧 贺同鑫 裴广廷 宋立全 孙立飞 孙建飞 胡宝清 张伟东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0-742,共13页
土壤有机碳(SOC)矿化直接影响土壤养分循环和大气CO_(2)浓度,对维持土壤肥力和全球碳循环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探究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矿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深入理解喀斯特地区碳循环和石漠化生态恢复有重要意... 土壤有机碳(SOC)矿化直接影响土壤养分循环和大气CO_(2)浓度,对维持土壤肥力和全球碳循环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探究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矿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深入理解喀斯特地区碳循环和石漠化生态恢复有重要意义。在广西马山县选取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玉米地、草地、金银花、人工林和灌木林),通过为期30 d的矿化培养,结合土壤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等指标变化,探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SOC矿化特征及其调控机制。结果表明:(1)相较于玉米地而言,灌木林和人工林的SOC矿化显著提高,而金银花和草地无显著差异。由于人工林SOC矿化潜力大且碳存留能力相对较弱,在人为干扰或全球变化背景下更容易发生碳流失。而灌木林、草地和金银花具有较高的固碳能力,能存留更多的SOC,因此可作为石漠化区退耕还林的优选模式。(2)表层土壤的有机碳矿化高于深层土壤,但其高的碳输入、较低的有机碳矿化常数和相当的固碳能力促进表层SOC存留。(3)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性质解释了SOC矿化特征的65.50%,其中SOC、微生物碳、可溶性碳和Ca^(2+)是解释喀斯特SOC矿化的重要土壤因子。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分别解释了有SOC矿化特征的66.50%和19.80%,其中拟杆菌门细菌、放线菌门细菌和被孢霉门真菌是调控SOC矿化的主要微生物类群;而细菌多样性和真菌多样性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的变化均无显著影响。综上,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导致土壤碳底物和Ca^(2+)的变化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别是特定微生物组群,进而调控SOC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土地利用方式 有机碳矿化 有机碳累积矿化率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江口库区典型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7
作者 刘福君 胡玉洁 +3 位作者 郭忠录 曾建辉 李东耀 肖智远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121,共9页
为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破碎机制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差异的影响,以丹江口库区五龙池流域为例,通过野外调查、实地采样和室内分析,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林地、灌木林、坡耕地和梯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 为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破碎机制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差异的影响,以丹江口库区五龙池流域为例,通过野外调查、实地采样和室内分析,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林地、灌木林、坡耕地和梯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黏粒(clay)、粉粒(silt)和孔隙度(porosity)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上具有显著差异,坡耕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高于梯田土壤;林地有机质含量最高,全氮含量最低,灌木林与之相反;坡耕地和梯田土壤黏粒与粉粒含量大于林地和灌木林土壤;有机质、容重和孔隙度在不同土壤深度上有显著差异,坡耕地和梯田土壤孔隙度小于灌木林土壤。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孔隙度降低,容重增加。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土壤结构稳定性指数(SSI)受土地利用方式的显著影响。SSI表现为林地>灌木林>坡耕地>梯田,SSI值均大于7%,土壤结构退化风险较低。所有样品的快速湿润(MWD_(fw))、预湿润振荡(MWD_(ws))和慢速湿润(MWD_(sw))分别为0.28~2.20、0.83~2.44、0.41~2.30 mm。林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高,梯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差。4种土地利用方式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从大到小均为MWD_(ws)、MWD_(sw)、MWD_(fw),表明研究区土壤团聚体的破坏主要是由消散作用导致的。路径分析结果显示,有机质对团聚体稳定性呈显著正向影响,且路径系数最大。而全氮与团聚体稳定性呈显著负向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土地利用主要通过影响有机质、全氮、黏粒、孔隙度和粉粒间接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Le Bissonnais法 团聚体稳定性 路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肥力评价
8
作者 马宁 李霞 +4 位作者 万晓凡 陈刚 罗沛 刘锋 张亮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16期44-49,共6页
为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农田土壤肥力的影响,本研究以湖南常德石门县水田、旱地、园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pH及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肥力特征的变化规律... 为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农田土壤肥力的影响,本研究以湖南常德石门县水田、旱地、园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pH及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肥力特征的变化规律,运用主成分分析与隶属度函数加权计算土壤肥力指数并进行分级,为研究区及类似地区生产上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肥力特征表现出较大的空间变异性,就变异系数而言,速效养分高于全量养分(全氮),旱地和园地高于水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pH、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均表现为水田>旱地>园地,土壤碱解氮、速效钾与有效磷含量均表现为园地>旱地>水田。土壤综合肥力评价得分显示,园地和旱地土壤肥力水平偏高,水田中等。主成分土壤全氮的贡献率最高,土壤速效钾的权重占比最大,因此在施肥时应注重速效养分肥料的科学施用。针对土壤酸化现象尤其是果园土壤,建议多施用有机肥料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对土壤酸化的缓冲能力,同时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通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肥力评价 隶属度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西南平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综合肥力的影响
9
作者 姚起 陈露露 +4 位作者 王磊 刘涛 郭强 丁文娜 王彤彤 《甘肃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17-28,共12页
本研究旨在评价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综合肥力的影响。以鲁西南平原区林地、草地和耕地三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采集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系统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土... 本研究旨在评价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综合肥力的影响。以鲁西南平原区林地、草地和耕地三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采集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系统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土壤总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林地>草地>耕地的分布特征;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以草地最高,林地次之,耕地最低;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呈现林地>耕地>草地的趋势。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各组分间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负相关,与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3)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综合得分表现为林地>草地>耕地。研究表明,在鲁西南平原区,林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恢复与提升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酶活性 土壤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盐碱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有机物三维荧光特征
10
作者 田宇鑫 董芷毓 +4 位作者 于婷 吴彭冰 明龙 谢修鸿 刘骞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9-146,共8页
为探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盐碱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物特性的影响,本试验以吉林西部盐碱草地、盐碱湿地及盐碱稻田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盐碱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及水溶性有机物(WSS)三维荧... 为探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盐碱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物特性的影响,本试验以吉林西部盐碱草地、盐碱湿地及盐碱稻田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盐碱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及水溶性有机物(WSS)三维荧光特征。结果表明,三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WSOC含量均呈现随土层加深而减少的趋势,表现为稻田>湿地>草地,且稻田中土壤WSOC的含量显著高于湿地、草地;土壤WSS组成中均以类腐植酸和类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为主。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在草地和稻田中,土壤WSS的自生源指数(BIX)值均与荧光指数(FI)、腐殖化指数(HIX)值及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在湿地中BIX值均与FI、HIX值及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结果对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物的形成与转化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为土地管理和盐碱化土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盐碱土壤 水溶性有机物 水溶性有机碳 荧光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覆盖对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功能的约束效应
11
作者 员学锋 陈蓓 +2 位作者 杨悦 赵雨 安健吉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8-297,共10页
[目的]明确植被覆盖与土地利用功能的相关关系和阈值效应,为促进区域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生态修复政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表征植被覆盖强度,量化土地利用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借助斯皮尔... [目的]明确植被覆盖与土地利用功能的相关关系和阈值效应,为促进区域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生态修复政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表征植被覆盖强度,量化土地利用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借助斯皮尔曼秩相关系数和约束线法分析植被覆盖对土地利用功能的影响方式及影响阈值。[结果] 2000—2020年归一化植被指数呈波动式上升态势,93.29%的区域植被覆盖明显改善,退化区域不足1%;不同土地利用功能空间分异特征明显,生产功能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生活功能主要分布在各区县的中心城区,生态功能表现为南高北低的特征,3种土地利用功能均值变化情况分别为-24.19%,74.70%和25.96%;植被覆盖对生产功能的约束作用无明显阈值,对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存在明显阈值,且研究期间阈值逐渐增加至0.415,0.603。[结论]陕北黄土高原应注重生产、生活、生态三者间的均衡发展,适度规模推进生态工程建设,结合各县域土地资源特点调整生态恢复管理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土地利用功能 约束线 陕北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风沙土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储水与结构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勇 任胜男 +4 位作者 文雪 高睿璐 毕利东 温艳茹 尧水红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4,共11页
为揭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分和土壤结构特性的影响,选取东北典型风沙土区(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撂荒草地、禁牧草地、人工林地和开垦农田4块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测和采集不同层次土壤,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储... 为揭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分和土壤结构特性的影响,选取东北典型风沙土区(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撂荒草地、禁牧草地、人工林地和开垦农田4块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测和采集不同层次土壤,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储水量及其季节变化、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等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就0~80 cm土层的土壤储水量而言,撂荒草地(157.23~218.40 mm)显著大于禁牧草地、人工林地和开垦农田(42.28~148.55 mm);但其土壤储水季节性变化,禁牧草地(48.71%)>开垦农田(34.31%)和撂荒草地(32.87%)>人工林地(9.37%);(2)无论是0~20 cm还是20~40 cm土层,开垦农田砂粒含量均显著大于撂荒草地、禁牧草地和人工林地,而其粉粒含量则都显著小于这3种土地利用方式;但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表现为撂荒草地(0.85 mm)显著低于禁牧草地、人工林地和开垦农田(0.99~1.01 mm),而20~4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依次为人工林地(0.97 mm)≥撂荒草地(0.95 mm)和开垦农田(0.92 mm)≥禁牧草地(0.87 mm);(3)通过冗余分析发现,表层0~20 cm土壤结构稳定性,除受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其团聚体组成差异的影响外,土壤全磷、粉粒含量和总孔隙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贡献,但亚表层20~40 cm土壤结构稳定性则主要源于>2和0.053~0.25 mm团聚体。综上所述,撂荒显著增加风沙土区土壤剖面储水能力,但人工林土壤储水季节性变化小;垦耕加剧风沙土的粗骨化进程,相较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开垦农田砂粒含量显著增加,而粉粒含量减少;但4种土地利用方式对表层和亚表层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不一,表层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差异除受其团聚体组成的影响外,还有部分是由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带来的理化性状差异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储水 土壤结构 团聚体稳定性 风沙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对紫色土全程及半程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石秀丽 马瑞 蒋先军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79,共10页
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紫色土全程氨氧化细菌(complete ammonia oxidizer,Comammox)、半程氨氧化微生物中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和氨氧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的影响。在重庆紫色土区域采集林地、旱地... 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紫色土全程氨氧化细菌(complete ammonia oxidizer,Comammox)、半程氨氧化微生物中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和氨氧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的影响。在重庆紫色土区域采集林地、旱地及水田土壤,测定土壤硝化势和亚硝酸盐氧化势,分析土壤硝化活性;采用定量PCR技术分析Comammox、AOA及AOB的丰度,通过克隆测序技术分析Comammox两个分支clade A和clade B的群落组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Comammox与半程氨氧化微生物AOA、AOB类似,广泛分布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紫色土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紫色土氨氧化微生物丰度存在差异,AOA amoA基因的丰度在林地中达到最大值,为8.26×10^(7)拷贝数/g,比旱地高出1个数量级;而AOB则更适应水田土壤环境,其丰度达到1.38×10^(7)拷贝数/g,分别是林地和旱地的38.4倍和3.4倍。全程氨氧化细菌的两个分支分别在林地和水田中达到最大丰度值,其中clade A在林地中的丰度达到1.85×10^(8)拷贝数/g,clade B在水田中的丰度达到1.48×10^(7)拷贝数/g。在紫色土中,全程氨氧化细菌归属于Nitrospira inopinata。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AOB与土壤硝化势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clade A与硝化势呈显著负相关(p<0.05),clade B与亚硝酸盐氧化势呈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AOB和全程氨氧化细菌可能是紫色土硝化作用的主要推动者。综合表明: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紫色土全程氨氧化细菌及半程氨氧化微生物生态位分化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紫色土 硝化作用 全程氨氧化细菌 生态位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场地土壤环境容量评价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霞 仓龙 王玉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93-2904,共12页
从土壤功能和环境风险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对场地土壤的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分类,以人体健康、地下水安全、土壤生物为敏感受体,研究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基于不同敏感受体的综合土壤环境阈值计算方法,构建场地土壤环境容量... 从土壤功能和环境风险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对场地土壤的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分类,以人体健康、地下水安全、土壤生物为敏感受体,研究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基于不同敏感受体的综合土壤环境阈值计算方法,构建场地土壤环境容量的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以重金属Cd为模式污染物,计算了我国红壤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环境容量,对场地土壤环境容量的评价方法进行验证.公园用地、居住用地、工矿用地和商服用地的土壤Cd环境容量分别为11.68kg/hm^(2)、28.89kg/hm^(2)、40.84kg/hm^(2)和40.84kg/hm^(2).本研究为基于不同敏感受体的场地土壤的环境阈值和环境容量评估提供了参考方法和案例,为场地土壤环境容量的评价奠定科学基础,对提升我国场地土壤的环境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环境阈值 土壤环境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典型红壤抗蚀性的影响
15
作者 施招 刘婷 +5 位作者 饶宸 张文钊 刘锋 侯海军 陈生勇 何静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90,101,共11页
[目的]探究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典型红壤抗蚀性的影响,为红壤区水土流失防治和红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重要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方法]以湖南省沩水流域的典型红壤为研究对象,选取了第四纪红黏土、砂岩、板页岩和花岗岩风化物等... [目的]探究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典型红壤抗蚀性的影响,为红壤区水土流失防治和红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重要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方法]以湖南省沩水流域的典型红壤为研究对象,选取了第四纪红黏土、砂岩、板页岩和花岗岩风化物等4种典型成土母质发育的旱地、稻田、园地和林地共16个类型组合的红壤,研究了不同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红壤抗蚀性差异特征。[结果]①土地利用方式显著(p<0.05)影响红壤抗蚀性,稻田、园地和林地土壤的抗蚀性和水稳性指数均显著(p<0.05)高于旱地。②不同成土母质发育的红壤抗蚀性无显著(p>0.05)差异,且其与土地利用方式的交互作用对抗蚀性的影响不明显。③土地利用方式显著(p<0.05)改变了>0.25 mm水稳性团聚体(WSA_(0.25))和有机质含量,林地土壤WSA_(0.25)含量显著(p<0.05)高于旱地,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p<0.05)高于旱地、园地和林地。④成土母质对WSA_(0.25)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显著(p<0.05)改变了红壤有机质和黏粒含量,花岗岩风化物发育的红壤有机质和黏粒含量均显著(p<0.05)低于其他成土母质发育的红壤。⑤相关性分析显示红壤抗蚀性和水稳性指数均与WSA_(0.25)和有机质含量呈显著(p<0.05)正相关关系,而与黏粒含量无显著(p>0.05)相关性。[结论]土地利用方式和成土母质可通过改变WSA_(0.25)和有机质含量影响红壤抗蚀性能,但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壤抗蚀性的影响强于成土母质。在红壤水土流失防治过程中应以土地利用方式调整和布局优化为主,兼顾成土母质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抗蚀性指数 成土母质 土地利用方式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江苏段滨岸陆域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及响应研究
16
作者 陶正涛 段学军 +1 位作者 马腾 邹辉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386-2396,共11页
以长江江苏段滨岸陆域为例,基于2017―2021年土地利用数据与归一化植被指数,采用植被覆盖趋势分析、显著性检验和土地利用图谱等方法,从纵深缓冲带视角探究滨岸陆域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及其响应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①研究区非生态... 以长江江苏段滨岸陆域为例,基于2017―2021年土地利用数据与归一化植被指数,采用植被覆盖趋势分析、显著性检验和土地利用图谱等方法,从纵深缓冲带视角探究滨岸陆域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及其响应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①研究区非生态用地扩张,但植被覆盖改善显著,植被覆盖改善的区域占62.91%,土地利用转移中20.95%由非生态用地转化为生态用地;②植被覆盖与土地利用变化存在响应关系,植被覆盖的改善响应更为显著,非生态用地转生态用地导致植被改善的图谱比例为74.8%,而生态用地转非生态用地导致植被退化的图谱比例为59.5%;③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变化表现出明显的纵深空间差异性,不同纵深缓冲带离岸越近,非生态用地向生态用地转移面积越大,植被覆盖改善越明显,深刻反映出长江大保护政策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植被覆盖 滨岸陆域 长江江苏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17
作者 徐佩 吕开云 +2 位作者 龚循强 邓居豪 罗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7期11514-11525,共12页
环鄱阳湖城市群作为江西省一个重要的经济和生态区域,其土地利用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对生态环境具有深远的影响。探讨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对于该区域的土地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 环鄱阳湖城市群作为江西省一个重要的经济和生态区域,其土地利用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对生态环境具有深远的影响。探讨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对于该区域的土地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环鄱阳湖城市群2003年、2009年、2013年、2018年和2022年5期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首先对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其次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等方法研究该区域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探讨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3—2022年,研究区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建设用地面积单调增加,其他地类非单调性变化,但整体上地类面积在减少;耕地、林地面积的增减是研究区最主要的土地变化类型,各地类之间的转换频繁,建设用地增加以耕地和林地转出为主;研究区中部的土地利用强度高于其他地区,东北部的土地利用强度较低;因子探测表明自然因子的解释度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较高,后期社会经济因子的解释度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也在逐渐上升;交互探测结果显示,各个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双因子交互的解释度高于单因子的解释度。可见,土地利用变化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动态度 地理探测器 驱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18
作者 支君 段文标 +3 位作者 高明 胡伟 李猛 王姝人 《植物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3,共12页
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响应在土壤生态功能的预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明确黑土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该研究分析了东北黑土区农田、林地和草地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共现网络结构及功能基因,并采用结... 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响应在土壤生态功能的预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明确黑土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该研究分析了东北黑土区农田、林地和草地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共现网络结构及功能基因,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细菌多样性、细菌群落结构、共现网络和功能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理化性质、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P<0.05),林地和草地的多样性及共现网络平均度显著高于农田(P<0.05)。林地细菌共现网络正相关边的占比高于其他处理,即林地土壤细菌之间存在更强的协同作用。功能基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显著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功能基因丰度(P<0.05)。结构方程模型表明,细菌群落结构对功能基因的直接影响最大,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功能基因的间接影响最大。综上,该研究进一步证实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为黑土区土地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细菌 共现网络 功能预测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银北盐碱地土壤的理化性质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霞 王长军 +2 位作者 樊丽琴 张永宏 王旭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44-49,共6页
以银北地区盐碱地为对象,研究了旱地、水田、灌木林和荒草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对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全钾含量、pH以及全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银北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理... 以银北地区盐碱地为对象,研究了旱地、水田、灌木林和荒草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对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全钾含量、pH以及全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银北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P<0.05)。旱地和水田土壤容重高于灌木林和荒草地,土壤总孔隙度则低于灌木林和荒草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和全量养分含量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表现较为相似,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表现为灌木林最高,旱地和水田次之,荒草地最低;旱地和水田土壤全磷含量显著高于灌木林和荒草地(P<0.05);全钾含量在旱地土壤中最高,水田最低。除旱地20~40 cm土层外,土壤pH和全盐含量均表现为荒草地显著高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P<0.05)。加权灰色关联分析显示,0~20 cm和20~40 cm土层均表现为灌木林土壤理化性质关联度最大,旱地和水田次之,荒草地最小,说明灌木林对改良银北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的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改良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理化性质 灰色关联分析 银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10 m分辨率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数据集(2015、2020年)
20
作者 苏浩东 任彦芳 +3 位作者 马元旭 文陈昊 孙中昶 韩友美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3期168-184,共17页
新疆位于中国西北内陆腹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域,地理位置重要但生态环境脆弱,极易受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资源富集区,新疆的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水资源管理及“一... 新疆位于中国西北内陆腹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域,地理位置重要但生态环境脆弱,极易受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资源富集区,新疆的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水资源管理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目前缺乏高精度、全面反映新疆复杂景观特征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产品,限制了对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深入研究与科学决策支持。针对新疆区域的土地利用特点,本研究利用2015年和2020年前后的多源土地分类数据和高分辨率谷歌地球遥感影像,构建了包含21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样本库,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中的哨兵二号卫星遥感影像,利用监督分类的随机森林算法制作了新疆2015年和2020年10米分辨率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集。基于野外考察和谷歌地球影像,对两期新疆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分类结果进行精度评估。结果显示:2015年总体分类精度为86.70%,Kappa系数为0.85;2020年总体分类精度为85.31%,Kappa系数为0.83。本数据集直观反映了新疆的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变化趋势,为区域生态保护、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科学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 随机森林 监督分类 GEE 样本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