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寿光不同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状况及其变化 被引量:45
1
作者 曾希柏 白玲玉 +1 位作者 李莲芳 苏世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737-3746,共10页
通过对山东省寿光市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相关性质的比较,探讨了农田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状况,并分析了设施菜地种植年限与有机质、全量氮磷含量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山东寿光农田土壤有机质和全量氮磷含量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比... 通过对山东省寿光市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相关性质的比较,探讨了农田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状况,并分析了设施菜地种植年限与有机质、全量氮磷含量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山东寿光农田土壤有机质和全量氮磷含量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比较均有较大幅度增加,其中以设施菜地增加幅度最大,分别达120%、160%和364%,但全钾含量的增加幅度很小、仅为17.5%;不同利用方式比较,设施菜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均明显高于露天菜地、小麦/玉米地及棉花地,而全钾含量则低于小麦/玉米地和棉花地;从养分含量的分级结果看,设施菜地有机质、全量氮磷钾含量主要分布于>20g.kg-1、>1.2g.kg-1、>1.0g.kg-1、20~25g.kg-1的级别中;设施菜地种植年限与土壤有机质、全量氮磷含量变化间有显著相关性,且均可用Y=a+bX+cX2的形式来表示,即随种植年限增加,有机质与氮磷含量首先呈逐步增加的趋势,并分别在第9.6年、8.9年和11.4年时达到最高值,之后则有随种植年限延长而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寿光 不同利用方式 有机质 氮磷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地优势植物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41
2
作者 徐沙 龚吉蕊 +3 位作者 张梓榆 刘敏 王忆慧 罗亲普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5-53,共9页
在内蒙古温带草原围封、放牧和割草3种不同利用方式下,测定了大针茅、冷蒿和羊草3种优势种植物的化学计量元素,探讨了草地不同利用方式下优势种植物的化学计量特征响应机制。结果表明,3种优势种植物的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在不同利用... 在内蒙古温带草原围封、放牧和割草3种不同利用方式下,测定了大针茅、冷蒿和羊草3种优势种植物的化学计量元素,探讨了草地不同利用方式下优势种植物的化学计量特征响应机制。结果表明,3种优势种植物的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在不同利用方式下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不同利用方式、不同物种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均对N、P含量及C∶N、C∶P和N∶P有显著的影响,其中,C含量比较稳定,不同的利用方式对其无显著影响,N含量在整个生长季内总体呈下降趋势,放牧样地3种植物叶片的N、P含量均高于割草和围封样地,说明放牧增加了植物N、P的含量。植物生长普遍受到N的限制,土壤养分特征在不同利用方式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围封样地表现为更加缺N,而放牧样地更加缺P。放牧样地有机质、C、N和P含量均高于割草和围封样地,说明适度放牧能提高土壤养分的含量,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 不同利用方式 优势种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坝牧区草地不同利用方式与程度对植被碳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杨树晶 李涛 +4 位作者 干友民 王永 纪磊 宋中齐 刘焘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25-332,共8页
为探讨不同利用方式与程度对草地植被碳含量的影响,对阿坝牧区不同利用方式草地(封育天然割草地、人工栽培、放牧草地)和植物生长季不同利用程度草地植被的地上部分、地下根系和枯落物的碳含量进行调研。结果表明,1)草地地上植被... 为探讨不同利用方式与程度对草地植被碳含量的影响,对阿坝牧区不同利用方式草地(封育天然割草地、人工栽培、放牧草地)和植物生长季不同利用程度草地植被的地上部分、地下根系和枯落物的碳含量进行调研。结果表明,1)草地地上植被碳含量在不同利用方式上表现为封育天然割草地、冬春放牧草地和人工栽培草地显著高于夏秋放牧草地(P〈0.05);生长季不同利用程度上冬春和夏秋轻度放牧草地显著高于重度和中度放牧草地(P〈0.05)。2)草地枯落物碳含量在不同利用方式与程度上差异均不显著。3)从根系总碳含量来看,不同利用方式上夏秋放牧草地和封育天然割草地显著高于冬春放牧草地和人工栽培草地(P〈0.05);生长季不同利用程度上夏秋中度和轻度放牧草地显著高于夏秋重度和冬春放牧草地(P〈0.05),且各种利用方式与程度草地地下根系总碳含量均从表层向下依次显著的递减(P〈0.05),o~10cm的根系碳含量占总量的65%以上,10~30cm各草地根系碳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数量关系得出,草地植被碳含量在利用方式上表现为封育天然割草地(356.509g/m^2)〉冬春放牧草地(297.780g/m^2)〉人工栽培草地(164.953g/m^2)〉夏秋放牧草地(137.577g/m^2),地上植被碳含量分别为地下根系碳含量的15.334,17.130,9.167和5.146倍;在生长季不同利用程度上表现为冬春放牧草地(297.780g/m^2)〉夏秋轻度放牧草地(217.002g/m^2)〉夏秋重度放牧草地(113.849g/m^2)〉夏秋中度放牧草地(81.882g/m^2),地上植被碳含量分别为地下根系碳含量的17.130,8.636,4.412和2.430倍。利用方式和放牧强度是影响草地植被碳含量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利用方式草地 生长季不同放牧程度草地 地上植被 枯落物 地下根系 碳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坝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储量对不同利用方式与程度的响应 被引量:12
4
作者 杨树晶 李涛 +4 位作者 干友民 王永 纪磊 宋中齐 刘焘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17,共6页
为探讨阿坝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储量对不同利用方式与程度的响应,选取不同利用方式(天然割草地、人工栽培、放牧草地)和生长季不同利用程度(冬春放牧草地、夏秋轻度放牧草地、夏秋中度放牧草地和夏秋重度放牧草地)等18个样地,用土钻... 为探讨阿坝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储量对不同利用方式与程度的响应,选取不同利用方式(天然割草地、人工栽培、放牧草地)和生长季不同利用程度(冬春放牧草地、夏秋轻度放牧草地、夏秋中度放牧草地和夏秋重度放牧草地)等18个样地,用土钻法分0~5、5~10、10~20、20~30、30~50、50~70、70~100cm共7个土壤层次取样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储量表现为夏秋放牧草地(28.338kg)〉冬春放牧草地(24.477kg)〉天然割草地(20.942kg)〉人工栽培草地(17.814kg);生长季不同利用程度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夏秋轻度放牧草地(36.253kg)〉夏秋重度放牧草地(29.423kg)〉冬春放牧草地(24.477kg)〉夏秋中度放牧草地(18.054kg)。(2)土壤有机碳储量占草地有机碳储量的98%以上,远远大于植被有机碳储量,约为植被的58.83~258.10倍。(3)土壤表层(0~20cm)有机碳储量占土壤总有机碳储量的35%以上,表层聚集明显。利用方式与放牧程度对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不同利用方式 不同利用程度 土壤有机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栽培草地土壤微生物特征对不同利用方式的响应 被引量:1
5
作者 徐丽君 杨桂霞 +1 位作者 王波 徐大伟 《草业与畜牧》 2015年第4期24-30,共7页
为了解我国北方栽培草地土壤微生物的特征变化,研究退化草地(对照)与栽培草地改变利用方式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磷(MBP)和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季节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MBC、MBN、MBP、MBC/MBN和微生物数量在不... 为了解我国北方栽培草地土壤微生物的特征变化,研究退化草地(对照)与栽培草地改变利用方式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磷(MBP)和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季节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MBC、MBN、MBP、MBC/MBN和微生物数量在不同植被类型和生长阶段存在差异性(P<0.05)。MBC、MBN和MBP在整个生长季的变化总体显示为生长初期>生长中期>生长末期,MBC/MBN与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为生长中期>生长末期>生长初期;对MBC、MBN、MBP与微生物数量间进行相关分析,显示MBC与真菌、固氮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MBN与细菌、固氮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MBP与放线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在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后,微生物生物量方面,栽培草地总体上高于对照,微生物菌群数量方面,对照高于栽培草地。长期监测退化天然草地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后的栽培草地与天然草地的微生物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草地 微生物特征 不同利用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利用方式下内蒙古典型草原群落物种相互关系的年际变化 被引量:6
6
作者 高韶勃 刘磊 +3 位作者 王宇坤 李静鹏 赵念席 高玉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6562-6570,共9页
放牧和刈割作为内蒙古草原主要利用方式,对大针茅群落演替以及建群种更替有着重要影响。以内蒙古典型草原大针茅群落为研究对象,2013—2015年连续3年对放牧和刈割两种利用方式下大针茅群落小尺度格局进行定点观测,其中,2014年气候极端... 放牧和刈割作为内蒙古草原主要利用方式,对大针茅群落演替以及建群种更替有着重要影响。以内蒙古典型草原大针茅群落为研究对象,2013—2015年连续3年对放牧和刈割两种利用方式下大针茅群落小尺度格局进行定点观测,其中,2014年气候极端干旱且温度较高;运用Ecosim7.72软件计算C-score和V-ratio来反映群落物种间相互作用关系,并分析相互作用关系的年际变化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3年和2015年温度和降水与该区域年均值比较接近,放牧和刈割两种利用方式下群落植物间相互作用关系均为竞争;(2)2014年为极端干旱和高温的年份,放牧和刈割两种利用方式下群落植物间相互作用的值或方向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放牧利用加剧植物间的竞争,而刈割利用方式下植物间相互作用为促进。(3)所得结果表明气候波动是影响群落物种间相互作用的主要因素,而在极端年份,利用方式会影响群落物种间相互作用的方向和大小,这不仅为胁迫梯度假说的完善提供了实验数据,而且可为该区域草原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利用方式 典型草原群落 小尺度格局 物种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利用方式土壤颗粒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12
7
作者 管光玉 范燕敏 +1 位作者 武红旗 闫德智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8-262,共5页
本文研究了不同利用方式下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原0-50cm土层土壤颗粒组成及其分形特征与土壤有机碳库活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区土壤颗粒以粉粒为主,分形维数分布在2.675-2.845之间,与0.05mm粒径关系密切。长期封育和重度放牧分形维数随... 本文研究了不同利用方式下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原0-50cm土层土壤颗粒组成及其分形特征与土壤有机碳库活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区土壤颗粒以粉粒为主,分形维数分布在2.675-2.845之间,与0.05mm粒径关系密切。长期封育和重度放牧分形维数随土层加深而降低,且与碳库活度显著相关;短期封育和中度放牧分形维数变化小,与碳库活度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原 不同利用方式 分形特征 碳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利用方式对内蒙古典型草原主要群系生态用水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泽 孙贺阳 +4 位作者 郑云暖 王敏 清华 杨劼 包铁军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0,共10页
水分是干旱半干旱典型草原区最主要的限制性因子之一,放牧和刈割是典型草原的两种主要利用方式。对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内蒙古典型草原主要群系(大针茅、羊草)群落蒸散量、土壤贮水量及生态用水量特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其他利用方式相比... 水分是干旱半干旱典型草原区最主要的限制性因子之一,放牧和刈割是典型草原的两种主要利用方式。对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内蒙古典型草原主要群系(大针茅、羊草)群落蒸散量、土壤贮水量及生态用水量特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其他利用方式相比,刈割会显著降低典型草原大针茅群落蒸散量、土壤贮水量以及生态用水量(P<0.05)。典型草原大针茅群落、羊草群落蒸散量均在生长季中期(7月份)达到最大值;不同利用方式下,中度放牧下的群落蒸散量最高。此外,围封利用方式下大针茅群落土壤贮水量和生态用水量较高;轻度放牧利用方式下的羊草群落土壤贮水量和生态用水量高于其他放牧利用(P<0.05)。研究典型草原主要群落生态用水对不同利用方式的响应,可以为草原生态系统水分循环研究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 不同利用方式 蒸散 土壤贮水 生态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利用方式对荒地退化红壤肥力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叶伟建 黄春应 +1 位作者 翁俊基 林明添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4年第2期108-109,共2页
通过采用以荒地退化红壤为对照,与造林、种稻、种植果树3种处理进行比较,研究在不同利用方式下对退化红壤肥力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对退化红壤的土壤养分状况、土壤酶活性等有显著的影响,其影响效果表现为:造林>水田>... 通过采用以荒地退化红壤为对照,与造林、种稻、种植果树3种处理进行比较,研究在不同利用方式下对退化红壤肥力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对退化红壤的土壤养分状况、土壤酶活性等有显著的影响,其影响效果表现为:造林>水田>果园;同时还针对退化红壤提出了不同的合理利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红壤 不同利用方式 肥力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利用方式河套平原盐碱土盐分特征 被引量:9
10
作者 景宇鹏 李跃进 +5 位作者 高娃 蔺亚莉 李秀萍 王文曦 张欣昕 狄彩霞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72-379,共8页
为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盐渍化土壤盐分特征影响,以河套平原5种利用方式(盐碱荒、改良地、牧草地、农用地、林地)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取样与室内分析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土壤剖面全盐量、盐分剖面类型以及盐分离子组成的变化规律... 为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盐渍化土壤盐分特征影响,以河套平原5种利用方式(盐碱荒、改良地、牧草地、农用地、林地)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取样与室内分析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土壤剖面全盐量、盐分剖面类型以及盐分离子组成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盐分离子以SO4^2-,HCO-3,Ca^2+,K^++Na^+为主;剖面盐分离子分布不均匀,具有中、强变异性;总体表现为:SO4^2->HCO-3>Ca 2+>Na++K+>Mg 2+>Cl->CO3^2-;土壤盐分变化与Ca^2+,Mg^2+,SO4^2-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即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全盐含量及其离子组成的影响显著,盐荒地和改良地剖面土壤全盐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农用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牧草地随土层深度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林地土壤全盐量剖面垂直变化幅度不大,且土壤剖面(0-100 cm)平均全盐含量依次为盐荒地>改良地>牧草地>林地>农用地;人类活动使得土壤盐分含量下降了41.92%~79.33%,盐分类型由苏打氯化物型转化为苏打硫酸盐型,降低了盐碱的危害,且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全盐量与SO4^2-,CO3^2-,HCO^-3,Ca^2+,Mg^2+,K^++Na^+均呈显著的正相关,而与Cl^-成反比。本研究的结论对于提高盐渍化土地的利用潜力即耕地后备资源极其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土 土壤盐分特征 不同利用方式 河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利用方式对天山北坡典型牧户草地植物群落的影响
11
作者 毛新安 吾力布森.艾力巴依 +1 位作者 荀其蕾 安沙舟 《新疆畜牧业》 2016年第5期27-29,32,共4页
以天山北坡中段的昌吉市阿什里哈萨克民族乡为研究区域,选择典型牧户,采用现场实测的方法,比较分析了"暖季放牧、冷季舍饲"和"暖季放牧、冷季放牧+补饲"生产经营方式与传统自由放牧方式下草地植物群落变化特征,为... 以天山北坡中段的昌吉市阿什里哈萨克民族乡为研究区域,选择典型牧户,采用现场实测的方法,比较分析了"暖季放牧、冷季舍饲"和"暖季放牧、冷季放牧+补饲"生产经营方式与传统自由放牧方式下草地植物群落变化特征,为典型草原家庭牧场选择一种相对合理的草地利用方式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放牧时间的延续,示范户和对照户草地群落盖度、高度、密度及地上生物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7月、8月达到最高值。示范户1和示范户2的草地群落盖度分别比对照户平均高6.01%、27.59%。示范户1和示范户2的草地群落高度分别比对照户平均提高10.86%、29.47%。示范户1和示范户2的草地群落密度分别比对照户平均提高47.02%、42.98%。示范户1地群落地上生物量比对照户平均提高26.07%。示范户2的草地群落地上生物量比对照户降低3.08%。不同牧户草地群落盖度、高度、密度、地上生物量表现为示范户2>示范户1>对照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利用方式 草地植被 阿什里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石漠化地区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和重金属质量分数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邵晗 王虎 +3 位作者 王妍 徐红枫 苏倩 刘云根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35-643,共9页
【目的】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肥力和重金属污染的特征及土壤养分与土壤重金属之间的关系。【方法】以云南省西畴县三光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的撂荒地、灌草地、人工林地、自然林地、玉米Zea mays地、核桃Juglans regia林地和猕猴... 【目的】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肥力和重金属污染的特征及土壤养分与土壤重金属之间的关系。【方法】以云南省西畴县三光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的撂荒地、灌草地、人工林地、自然林地、玉米Zea mays地、核桃Juglans regia林地和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地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养分和重金属质量分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自然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P<0.05),灌草地土壤[土壤肥力综合指数(IFI)为0.915]和撂荒地土壤(IFI=0.913)较为肥沃,猕猴桃地土壤(IFI=0.485)和核桃林地土壤(IFI=0.501)较为贫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灌草地重金属污染风险最低[生态风险指数(IR)为66.91],猕猴桃地重金属污染风险最高(IR=169.16)。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对重金属质量分数的影响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而不同,且在灌草地、人工林地和自然林地中较为显著(P<0.05),在撂荒地和作物种植地中并不显著(P>0.05)。【结论】自然属性较强的地区土壤肥力水平高,且重金属污染风险低,说明人为干扰是影响石漠化地区进行植被恢复的重要因素。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土壤质量,应适当减少人为活动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养分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地区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土力学特性垂直变化特征 被引量:4
13
作者 孙泉忠 郭菁 +1 位作者 王钰 彭璨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3年第3期287-291,共5页
以黔中岩溶地区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土壤黏聚力c、内摩擦角φ及紧实度随不同土壤利用方式、不同土层深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黏聚力c总体随土层深度不断增大,在0-35cm内受不... 以黔中岩溶地区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土壤黏聚力c、内摩擦角φ及紧实度随不同土壤利用方式、不同土层深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黏聚力c总体随土层深度不断增大,在0-35cm内受不同土壤利用方式的影响比较明显;土壤内摩擦角φ在0-50cm土层内,呈"S"形变化,受母质影响显著,三种不同土壤利用方式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林地、灌草地、坡耕地土壤在垂直剖面上都存在着上松下紧的状况,在0-20cm内,坡耕地土壤紧实度均小于林地和灌草地,20cm以下坡耕地和灌草地土壤紧实度基本一致,但均大于林地,三者均保持着不断增大的趋势。研究表明:植被生长对于改善土壤力学性能具有一定的影响。因而通过加强植被保护与管理和调整坡耕地利用方式是改善土壤力学性能,防治土壤侵蚀和控制石漠化的主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区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土力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结构、碳库组分与微生物特征的影响
14
作者 乔文艳 王霞磊 +1 位作者 黄绍文 栾好安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0,共10页
针对我国太行山区因不合理土地利用导致土壤质量趋劣等问题,以4种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库、团聚体结构以及微生物特性等指标的变异特征,以期为太行山区土壤质量提升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采... 针对我国太行山区因不合理土地利用导致土壤质量趋劣等问题,以4种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库、团聚体结构以及微生物特性等指标的变异特征,以期为太行山区土壤质量提升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改良Walkley-Black法、改进干筛法、磷脂脂肪酸分析技术和荧光微型版酶检测技术,以撂荒地、农田(花生-玉米轮作)、经济林地(核桃)和防护林地(油松)表层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SOC)及碳库组分、团聚体稳定性、微生物群落和胞外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1)与撂荒地相比,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尤其是防护林)促进大粒径(2~8 mm)团聚体形成,从而增加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增幅为8.4%~18.8%);(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SOC及其碳库构成存在显著差异,SOC与活性碳库(高度、低度和中度活性碳库)含量均表现为防护林>经济林和农田>撂荒地,而惰性碳库在各处理间则无显著差异;同时,防护林地SOC活度系数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增幅为11.7%~27.5%;(3)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群落结构影响较大,以防护林地中微生物量最丰富(65.2 nmol/g),经济林(46.8 nmol/g)和农田(46.3 nmol/g)次之,撂荒地最低(34.0 nmol/g),而真菌/细菌值则表现出相反趋势(撂荒地>经济林和农田>防护林);冗余分析结果显示,SOC和碳氮比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4)土壤水解酶(如葡萄糖苷酶、几丁质酶等)活性在防护林中最高,经济林和农田次之,撂荒地最低;氧化酶(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则表现出相反趋势(撂荒地、经济林和农田>防护林)。综上,与撂荒和种植农作物相比,林业用地方式可改善土壤结构,促进SOC积累并提高其活性,增加微生物数量,表明其在改善太行山区土壤质量等方面具有较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团聚体 碳库 微生物 胞外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蒸发和植被蒸腾规律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王晓燕 陈洪松 王克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41-45,共5页
为明确红壤坡地土壤水分耗散特征,通过田间定位观测,分析了农作区、茶园和柑园土壤水分蒸发和蒸腾过程。结果表明:蒸发、蒸腾与土壤表层含水率和植被叶面积指数关系密切,不同利用方式日蒸发量大小顺序为遮荫茶园<对照茶园<柑园<... 为明确红壤坡地土壤水分耗散特征,通过田间定位观测,分析了农作区、茶园和柑园土壤水分蒸发和蒸腾过程。结果表明:蒸发、蒸腾与土壤表层含水率和植被叶面积指数关系密切,不同利用方式日蒸发量大小顺序为遮荫茶园<对照茶园<柑园<农作区。茶树和柑蒸腾速率日变化曲线均呈现单峰型,柑日蒸腾速率比对照茶树弱,这两种土地利用方式下6-10月均以蒸腾耗水为主。遮荫可有效削弱茶园土壤蒸发及植被蒸腾。茶园蒸发受微地形条件影响较大,梯地蒸发比梯坎蒸发弱,而农作区和柑园土壤蒸发更多受水分条件的影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适度遮荫可以有效降低红壤坡地土壤水分散失,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防治季节性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坡地 不同利用方式 土壤蒸发 蒸腾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草场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性状变化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乌仁苏都 苏亚拉 包翔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2年第2期33-35,44,共4页
以克鲁伦河下游地区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以传统游牧作为对照,研究探讨了围栏放牧草场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性状变化规律,其研究结果如下:在冬营盘和夏营盘2个营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均表现为游牧放牧区>轮牧放牧区>... 以克鲁伦河下游地区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以传统游牧作为对照,研究探讨了围栏放牧草场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性状变化规律,其研究结果如下:在冬营盘和夏营盘2个营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均表现为游牧放牧区>轮牧放牧区>打草场,且冬营盘大于夏营盘;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在冬营盘0~10 cm土层上游牧区、轮牧区和打草场之间均有显著差异;土壤全钾含量分布状况与其他养分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鲁伦河 典型草原 不同利用方式 土壤养分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中养分和酶活性的研究——以花江为例 被引量:13
17
作者 卢怡 龙健 +5 位作者 廖洪凯 李娟 刘灵飞 郭琴 姚斌 龙治峰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21-829,共9页
为探究土壤团聚体中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分布特征,以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灌木林地、皇竹草地、狼尾草地、花椒林地及荒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团聚体中各粒级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含量,分析了土壤养分与团聚体酶活性之间的相... 为探究土壤团聚体中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分布特征,以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灌木林地、皇竹草地、狼尾草地、花椒林地及荒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团聚体中各粒级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含量,分析了土壤养分与团聚体酶活性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含量在<0.25 mm粒级均最高,脲酶及蔗糖酶活性表现为灌木林地>皇竹草地>狼尾草地>花椒林地>荒草地,碱性磷酸酶表现为花椒林地>灌木林地>皇竹草地>狼尾草地>荒草地;酶活性随着土壤粒级的减小逐渐增大.将团聚体的含量、养分及酶活性结合考虑,发现2—1 mm粒级团聚体中的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对土壤的贡献率最大,土壤团聚体脲酶、蔗糖酶及碱性磷酸酶均与土壤养分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酶活性可作为土壤肥力的指标之一,且充分显示了土壤性质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及不同粒级中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陵平原过渡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DDTs残留及潜在风险 被引量:6
18
作者 林静 杨万勤 +3 位作者 张健 简毅 王奥 周利强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36-740,共5页
关键词 丘陵平原过渡区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DDTs残留 潜在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其矿化特征 被引量:19
19
作者 刘晶 田耀武 张巧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55-261,共7页
以豫西黄土丘陵区阔杂林、刺槐林、灌草地、果园和耕地土壤为对象,应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及其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地之间〉5mm,2-5mm两个粒级风干团聚体含量无显著差异,阔杂林、... 以豫西黄土丘陵区阔杂林、刺槐林、灌草地、果园和耕地土壤为对象,应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及其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地之间〉5mm,2-5mm两个粒级风干团聚体含量无显著差异,阔杂林、刺槐林、灌草地和果园〉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较耕地均显著提高,刺槐林和灌草地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较耕地显著提高;阔杂林、刺槐林、灌草地和果园土壤结构破坏率较耕地均显著降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团聚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较大粒级团聚体形成和稳定性的影响上。不同利用方式地均以0.25-2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高;同一利用方式地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差异较小,但各粒级团聚体对有机碳贡献率差异较大,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主要取决于团聚体的含量。不同利用方式地〉5,2-5,0.25-2mm 3个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累积矿化量和矿化速率均为刺槐林地〉阔杂林地〉灌草地〉果园〉耕地;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矿化速率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拟合符合对数函数;团聚体可矿化有机碳的分配比例随粒级减小而变大,大团聚的固碳能力较小团聚体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宁夏盐渍化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明 马飞 +1 位作者 陈晓娟 王锐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153-2162,共10页
为了解盐渍化土壤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该研究选取盐渍化荒地(CK)、水旱轮作12年玉米地(PD12Y)、连续种植12年水稻地(P12Y)、水旱轮作12年水稻地(DP12Y)以及连续种植12年玉米地(D12Y)的土壤,利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 为了解盐渍化土壤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该研究选取盐渍化荒地(CK)、水旱轮作12年玉米地(PD12Y)、连续种植12年水稻地(P12Y)、水旱轮作12年水稻地(DP12Y)以及连续种植12年玉米地(D12Y)的土壤,利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不同种植年限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特征,并分析土壤理化因子与细菌群落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1)变形菌门是研究区所有土壤中最为优势的菌群,占21.25%~46.87%;其次为芽单胞菌门,占7.10%~25.36%,其丰度在盐渍化荒地(CK)组最高(25.36%),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96.28%~257.18%(P<0.05);第3大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占5.30%~18.87%,放线菌门在CK中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105.00%~261.51%(P<0.05)。(2)在属水平上,由于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盐渍化土壤中耐盐性的Salinimicrobium、unidentified Actinomarinales和Candidatus entotheonella等显著下降(P<0.05)。(3)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结果表明,全氮、碱解氮、全磷在PD12Y和D12Y处理中最高,其中碱解氮在D12Y处理中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全磷在PD12Y处理组最高(P<0.05);速效磷在PD12Y处理组中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土壤pH(P<0.05)、电导率值、含水量在PD12Y处理组最低。(4)冗余分析(dbRDA)与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和总氮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化土壤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细菌群落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