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汉西互译中的不可译因素
- 1
-
-
作者
张珂
-
机构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
出处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28-30,20,共4页
-
文摘
在翻译活动中,我们经常遇到不可译现象。而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正是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本文从语言———即语音、词汇和句法的差异以及文化差异———即词汇缺项、文化空缺等方面分析了汉西互译中不可译现象产生的原因。
-
关键词
不可译因素
文化差异
词汇缺项
文化空缺
西班牙语
-
Keywords
untranslatable factors
difference cultural
lexics vacancy
culture vacancy
Spanish
-
分类号
H059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论翻译中的不可译因素及处理
被引量:3
- 2
-
-
作者
肖运初
陈登
-
机构
湖南教育学院外语系
-
出处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1995年第4期61-65,共5页
-
文摘
本文试图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来分析翻译中的不可译因素,阐明在原文向译文的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变异和损耗,并对具体翻译实践中如何处理这些因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变通方式。
-
关键词
语言
文化
不可译因素
变通方式
-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及解决的方式
被引量:9
- 3
-
-
作者
陈登
-
出处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1期66-70,共5页
-
文摘
翻译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以及两者的限度历来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现代翻译理论已经比较科学地论证了可译性问题,提出语言和思维辩证统一的关系是可译性的根本依据。不同的语言和人类的共识之间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异构同质(即意义)的向心结构,翻译正是以此为自己的基石。 然而,理论上的可译性与翻译的具体实践是有区别的。我们不能因为翻译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而证明可译性是绝对的。同样,也不能因为无法找到绝对完美的译文而断定不可译性是普遍的。法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乔治·穆南指出:“
-
关键词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不可译因素
语言与文化
文体风格
乔治·穆南
现代翻译理论
文学作品
语言和文化
补偿手段
汉语
-
分类号
H315.9
[语言文字—英语]
-
-
题名1995年本刊社会科学论文总目录
- 4
-
-
-
出处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1995年第6期93-94,共2页
-
-
关键词
社会科学论文
总目录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金瓶梅词话》
法律规制
思想政治课教育
《静静的顿河》
人际价值观
不可译因素
陈蒲清
-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