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行动的活力形态及其对他心不可观察性的消解
被引量:
4
1
作者
陈巍
《哲学分析》
CSSCI
2021年第3期145-155,199,共12页
他心不可观察性是读心的经典原则。对行动的活力形态的系统考察,有助于澄清他人的心理状态是如何在对他人表达行为的感知中“直接”给予的。背侧中央脑岛通过调节控制运动的皮层回路,在不同活力形态的产生和控制中起着关键作用,并通过...
他心不可观察性是读心的经典原则。对行动的活力形态的系统考察,有助于澄清他人的心理状态是如何在对他人表达行为的感知中“直接”给予的。背侧中央脑岛通过调节控制运动的皮层回路,在不同活力形态的产生和控制中起着关键作用,并通过与大脑镜像神经元系统的联结将对他人活力形态的感觉信息转化为这些形态的运动表征,由此实现主体间的意图调谐。来自行动的活力形态的科学证据酝酿出一种有关心灵的构成性解释,由此彻底消解他心的不可观察性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力形态
直接社会感知
不可观察性
镜像神经元
构成
性
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眼与心:我们如何通眼达心——交互敏感心灵假说
被引量:
3
2
作者
陈巍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4期32-47,170,171,共18页
沿袭现象学传统的直接社会感知理论严肃挑战了读心研究的不可观察性原则,但一直缺少与认知心理学实验设计与理论解释进行对话,并辩护“直接性何以可能”的实例。考察“眼睛”这一器官在直接通达他心(或社会认知)上扮演的角色有助于澄清...
沿袭现象学传统的直接社会感知理论严肃挑战了读心研究的不可观察性原则,但一直缺少与认知心理学实验设计与理论解释进行对话,并辩护“直接性何以可能”的实例。考察“眼睛”这一器官在直接通达他心(或社会认知)上扮演的角色有助于澄清这个问题。以“读眼识心”测试为例,现象学洞见批判了该测试预设的读心两阶段论带入了感知外推理。将身体、眼睛与知觉交流的洞见与凝视信息假说、合作眼睛假说等比较心理学证据整合起来,有望形成一种交互敏感心灵观,赋予眼之“心”功能。眼睛具有超越物理的现象学功能,这使得凝视或目光交换成为一种不可还原的现象学现实,从而实现知觉交流。最终,在本体论层面,混合心灵所具有的身体表达性奠基了我们在行动中看见彼此心灵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观察性
直接社会感知
眼睛
凝视
交互敏感心灵
现象学比较心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行动的活力形态及其对他心不可观察性的消解
被引量:
4
1
作者
陈巍
机构
绍兴文理学院心理学系
出处
《哲学分析》
CSSCI
2021年第3期145-155,199,共12页
基金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新兴交叉学科重大扶持项目“他心直接感知的神经哲学基础与实验研究”(项目编号:21XXJC05ZD)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他心不可观察性是读心的经典原则。对行动的活力形态的系统考察,有助于澄清他人的心理状态是如何在对他人表达行为的感知中“直接”给予的。背侧中央脑岛通过调节控制运动的皮层回路,在不同活力形态的产生和控制中起着关键作用,并通过与大脑镜像神经元系统的联结将对他人活力形态的感觉信息转化为这些形态的运动表征,由此实现主体间的意图调谐。来自行动的活力形态的科学证据酝酿出一种有关心灵的构成性解释,由此彻底消解他心的不可观察性论点。
关键词
活力形态
直接社会感知
不可观察性
镜像神经元
构成
性
解释
Keywords
direct social perception
unobservability
form of vitality
primary intersubjectivity
mirror neurons
分类号
B80 [哲学宗教—思维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眼与心:我们如何通眼达心——交互敏感心灵假说
被引量:
3
2
作者
陈巍
机构
绍兴文理学院心理学系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交叉平台
出处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4期32-47,170,171,共1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他心直接感知的神经哲学进路研究”(21BZX005)。
文摘
沿袭现象学传统的直接社会感知理论严肃挑战了读心研究的不可观察性原则,但一直缺少与认知心理学实验设计与理论解释进行对话,并辩护“直接性何以可能”的实例。考察“眼睛”这一器官在直接通达他心(或社会认知)上扮演的角色有助于澄清这个问题。以“读眼识心”测试为例,现象学洞见批判了该测试预设的读心两阶段论带入了感知外推理。将身体、眼睛与知觉交流的洞见与凝视信息假说、合作眼睛假说等比较心理学证据整合起来,有望形成一种交互敏感心灵观,赋予眼之“心”功能。眼睛具有超越物理的现象学功能,这使得凝视或目光交换成为一种不可还原的现象学现实,从而实现知觉交流。最终,在本体论层面,混合心灵所具有的身体表达性奠基了我们在行动中看见彼此心灵的可能性。
关键词
不可观察性
直接社会感知
眼睛
凝视
交互敏感心灵
现象学比较心理学
分类号
B08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行动的活力形态及其对他心不可观察性的消解
陈巍
《哲学分析》
CSSCI
2021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眼与心:我们如何通眼达心——交互敏感心灵假说
陈巍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