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不可移动文物时空分布特征及协同保护利用策略
1
作者 曾娟 莫颖心 刘原希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65,共9页
以广东25362处不可移动文物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其时空分布主要特征,并提出保护利用策略。研究发现:不可移动文物呈现“一心多点、分级集聚”的总体空间格局,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潮汕平原地区为文物分布热点区域,不同等级文物空间分布特征... 以广东25362处不可移动文物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其时空分布主要特征,并提出保护利用策略。研究发现:不可移动文物呈现“一心多点、分级集聚”的总体空间格局,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潮汕平原地区为文物分布热点区域,不同等级文物空间分布特征相似;广东不可移动文物时空演变经历了集聚粤北山区的发育期(先秦时期),集聚粤西的发展期(秦汉至宋元时期),集聚粤中珠三角地区和粤东潮汕地区的繁荣期(明清至近现代时期)。依据文物时空分布主要特征,提出宏观层面的保护建议,包括划定不同侧重保护区、排查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重点区、形成“节点—廊道—片区”的省域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空间结构。在文物活化利用上,制定广东制糖工业、商业贸易、华侨文化特色文物主题游径,加强跨区域文物资源整合与协同保护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移动文物 时空分布 区域协同 保护利用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图生成的领域特定语言 被引量:1
2
作者 胡轶涵 杜金莲 +1 位作者 苏航 高红雨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158,共7页
针对当前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图生成领域需求快速增长、经常变更,而现有程序及工具无法满足实际使用需要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构建语义模型的方法,在语义模型的基础之上,为不可移动文物领域专家设计了一种贴近自然语言的领域特定语言(... 针对当前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图生成领域需求快速增长、经常变更,而现有程序及工具无法满足实际使用需要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构建语义模型的方法,在语义模型的基础之上,为不可移动文物领域专家设计了一种贴近自然语言的领域特定语言(DSL)。首先,通过对不可移动文物本体各项指标数据、风险图生成方法和流程进行深入研究,提取出业务模型。之后,通过分析业务模型,抽象出风险值计算规则的元计算单元,构建语义模型。在此基础之上,设计出一种可表述语义模型中所有语义的领域特定语言。该语言脚本可由领域专家自行编写,能快速高效地生成风险图,且易于扩展,满足需求经常变更的要求。与目前国内外主流的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方法生成风险图相比,利用DSL生成风险图可缩短66.7%以上的工作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域特定语言 语义模型 领域抽象 风险图 不可移动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暴雨下不可移动文物脆弱性分析——以河南“7·20”暴雨为例
3
作者 赵超辉 万金红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3-292,共10页
暴雨灾害往往会对不可移动文物造成极大破坏,对灾后文物的损毁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可为不可移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工作提供重要参考。通过对2021年河南“7.20”暴雨中188处不可移动文物灾后调查资料的整理统计,分析了受灾文物损毁情况的差... 暴雨灾害往往会对不可移动文物造成极大破坏,对灾后文物的损毁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可为不可移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工作提供重要参考。通过对2021年河南“7.20”暴雨中188处不可移动文物灾后调查资料的整理统计,分析了受灾文物损毁情况的差异性特征,归纳不可移动文物在暴雨灾害中的损毁形式表现为暴雨冲刷、积水浸泡造成的缓慢侵蚀破坏和洪水冲击、泥石流破坏造成的急剧动力破坏形式。另外,选取过程降雨量来表征暴雨灾害的危险性强度,构建了基于Lognormal概率分布函数的受灾文物损失状态脆弱性曲线模型,分别从结构材料、建筑规模、保存状态三方面综合分析不可移动文物的脆弱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砖土结构文物相比于砖木、砖石结构文物的脆弱性更强,当降雨量超过100 mm时有较高概率发生严重破坏,砖木、砖石结构文物在降雨量超过340 mm时有较高概率发生严重破坏;建筑面积在100 m2以下文物的脆弱性最高,极端暴雨灾害更容易对其造成严重破坏;相同降雨量下保存状态越差,文物脆弱性越强,其中保存状态较差的文物在极低降雨量(≤25 mm)有较高概率发生严重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移动文物 暴雨灾害 灾后调查 破坏特征 脆弱性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机遥感在大型不可移动文物三维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34
4
作者 于丙辰 陈刚 +2 位作者 段淼然 曹飞飞 张笑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3-46,61,共5页
针对大型不可移动文物三维重建技术存在的困难,本文基于无人机遥感等平台,利用基于图片的三维重建技术,设计了一种低成本、简便高效、较高精度的大型不可移动文物的表面精细几何纹理获取与三维重建的技术流程,对建模中的技术问题进行了... 针对大型不可移动文物三维重建技术存在的困难,本文基于无人机遥感等平台,利用基于图片的三维重建技术,设计了一种低成本、简便高效、较高精度的大型不可移动文物的表面精细几何纹理获取与三维重建的技术流程,对建模中的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精度和实用性进行了评价。其结果较好地满足了文物测量的精度要求;为文物保护与展示等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能全方位、近距离面向公众做三维展示;结果带有精确的地理位置信息,可作为三维GIS平台新的数据采集方法和数据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朝陵墓石刻 无人机遥感 不可移动文物 三维重建 地理信息采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上不可移动文物价值评价对古都文化空间格局保护的作用——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个案研究区域 被引量:14
5
作者 周尚意 赵继敏 姜苗苗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1-84,共4页
地上不可移动文物属于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文化景观,同时也是城市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本文以北京西城区地上不可移动文物资源为研究对象,借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它们的相对价值。并利用资源经济学中的若干资产价值确定方法,在实地调查... 地上不可移动文物属于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文化景观,同时也是城市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本文以北京西城区地上不可移动文物资源为研究对象,借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它们的相对价值。并利用资源经济学中的若干资产价值确定方法,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计算地上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绝对价值。通过层次分析法的分析计算,作者发现在西城地上不可移动文物资源中,价值相对突出的是西城区以水体为核心景观的园林文物资源,而且这些园林的正外部效益也是最大的。本文为西城区“文化兴区战略”提出了空间规划上的建议,即以南海、中海、北海、什刹海一系水体为依托,营造“都城水景文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上不可移动文物 价值评价 城市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本体的不可移动文物信息参考模型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4
6
作者 吴琼 鲍泓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3-116,212,共5页
数字博物馆是建立以存储、管理和展示文物为目的的信息系统,以往的大都是面向可移动文物的。本文研究基于地理本体的数据表示模型,基于本体的方法可以为不可移动文物添加丰富的语义信息,而GIS可以为不可移动文物提供地理信息上的支持,... 数字博物馆是建立以存储、管理和展示文物为目的的信息系统,以往的大都是面向可移动文物的。本文研究基于地理本体的数据表示模型,基于本体的方法可以为不可移动文物添加丰富的语义信息,而GIS可以为不可移动文物提供地理信息上的支持,结合两者,将可以构建面向不可移动文物的信息参考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DOC CRM 地理本体 融合 不可移动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文物保护立法的若干问题探析——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中心 被引量:7
7
作者 张松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30,41,共9页
本文针对上海市文物资源状况和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特征,探讨上海文物保护地方立法前期研究的相关课题,通过分析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亟待完善的制度缺陷,论述在《文物保护法》制度框架下,制定符合地方实际条件的文物保护条例的必要... 本文针对上海市文物资源状况和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特征,探讨上海文物保护地方立法前期研究的相关课题,通过分析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亟待完善的制度缺陷,论述在《文物保护法》制度框架下,制定符合地方实际条件的文物保护条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建立与历史文化风貌保护机制协调驱动的文物保护条例和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与法规体系的可能路径。最后,建议尽快修订《文物保护法》,以完善国家文物保护制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移动文物 文物资源 文物建筑 保护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异构数据环境下不可移动文物灾害风险图构建方法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费智涛 郭小东 王志涛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00-709,共10页
为在多尺度、多层级展示不可移动文物灾害风险评估结果,提供一种多源异构数据环境下不可移动文物风险管理的工具,采用概念推演、实证研究方法,基于灾害风险表达和“数据-服务-应用”的多层次框架,提出包含多维度模型、要素转换模式和数... 为在多尺度、多层级展示不可移动文物灾害风险评估结果,提供一种多源异构数据环境下不可移动文物风险管理的工具,采用概念推演、实证研究方法,基于灾害风险表达和“数据-服务-应用”的多层次框架,提出包含多维度模型、要素转换模式和数据集成量化规则的不可移动文物灾害风险图构建方法。其中,多维度模型关联了尺度、粒度和风险要素(致灾因子、承灾体、孕灾环境)3个维度,要素转换模式给出了空间尺度变换、粒度缩放的方法,数据集成量化规则包括直接量化、组合量化及空间映射3种风险指标量化方式。以山西省、孝义市2个不同空间尺度为例,构建了古建筑-地震灾害风险图,可以直观展示风险程度与空间分布及其专题评估结果,为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移动文物 灾害风险图 风险图构建方法 多源异构数据集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研究标准化体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周萍 周伟强 齐扬 《文博》 2015年第2期80-85,共6页
按照文物保护标准化建设的需要,分析了国内外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标准现状,在标准体系框架构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标准体系框架构建的指导思想、目标,构建了由专业门类、专业序列和层次构成的三维框架结构,形成了不可... 按照文物保护标准化建设的需要,分析了国内外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标准现状,在标准体系框架构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标准体系框架构建的指导思想、目标,构建了由专业门类、专业序列和层次构成的三维框架结构,形成了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标准体系框架结构图和专业序列结构图。该体系框架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和可扩展性的优点,可为今后的相关政策制定和标准编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移动文物 标准体系 框架 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不可移动文物暴雨灾害风险评估——以山西省为例 被引量:7
10
作者 徐澯 宫阿都 包文轩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5-35,共11页
以山西省为例,将不可移动文物作为灾害的影响对象,通过分析暴雨灾害对其的影响因素构建指标体系,通过文物损毁情况划分风险并作为输出数据,将山西省6325处受灾不可移动文物按照6∶2∶2划分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分别使用随机森林模型... 以山西省为例,将不可移动文物作为灾害的影响对象,通过分析暴雨灾害对其的影响因素构建指标体系,通过文物损毁情况划分风险并作为输出数据,将山西省6325处受灾不可移动文物按照6∶2∶2划分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分别使用随机森林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逻辑回归模型进行训练和验证,选取出最优模型,并对山西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不同重现期暴雨下的风险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机器学习的不可移动文物暴雨风险评估方法是可行且结果较为优异的;在3种模型中,随机森林的验证集准确率最高,为95.75%,测试集精度为94.70%;在山西省5、20、50 a重现期暴雨下的不可移动文物风险均呈现出北方低、南方高的态势,且在5 a重现期下高风险文物占比最多,高风险文物以古建筑和古遗址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移动文物 暴雨风险 随机森林 支持向量机模型 LOGISTIC回归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砖石质不可移动文物本体监测/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吴宜峰 赵金鑫 +2 位作者 乔云飞 李爱群 邓扬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23-637,共15页
砖石质不可移动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自然灾害、周边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其本体健康状况始终处于风险之中。鉴于此,首先总结了砖石质不可移动文物本体的主要病害及成因,包括变形、渗漏水、风化与内部劣化;然后针... 砖石质不可移动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自然灾害、周边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其本体健康状况始终处于风险之中。鉴于此,首先总结了砖石质不可移动文物本体的主要病害及成因,包括变形、渗漏水、风化与内部劣化;然后针对不同病害综述了对应的多种监测/检测技术的原理及特征,并根据实际工程案例进一步分析了各监测/检测技术的应用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比了各技术的优势与缺陷并给出了实用性的建议。研究发现,针对砖石质不可移动文物本体上述病害的监测/检测技术已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监测设备种类多、特征不一,鉴于砖石质不可移动文物的易损性与不可代替性以及各种技术自身的局限性,在技术选择时,需要结合监测的多样化需求,如无损、实时、低成本等,确定出最优的监测方案。最后,根据现有的监测/检测技术研究基础,提出了灵活调整监测策略、提高监测/检测技术的普适性、加强监测/检测内容的针对性、探索多技术的联合应用、注重关键技术与协作模式的创新等若干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砖石质不可移动文物 监测/检测技术 监测内容 技术原理 技术应用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山市不可移动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特征及保护建议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兴冰 马源 +1 位作者 肖博鸿 郭浩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50-59,共10页
佛山是广府文化和岭南文化的发源地,遗产资源丰富,但鲜有对其不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特征分析与遗产资源整合的研究。运用GIS技术对佛山的413条市级及以上不可移动文物和131条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佛山是广府文化和岭南文化的发源地,遗产资源丰富,但鲜有对其不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特征分析与遗产资源整合的研究。运用GIS技术对佛山的413条市级及以上不可移动文物和131条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佛山不可移动文物在结构类型上以古建筑为主,占比约66%,在分布特征上整体呈现“东密西疏、北稀南聚”聚集分布格局;(2)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结构特征上传统技艺类型突出,传统戏剧资源匮乏,在分布特征上与不可移动文物相似;(3)佛山遗产资源丰富,不可移动文物较多分布在西江、北江沿岸,但没有较好整合。因此提出遗产廊道体系构建的保护建议,通过河流遗产廊道的形式跨区域协同保护与利用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移动文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 遗产廊道 协同保护与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不可移动文物洪涝灾害风险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汪怡 梁龙 +3 位作者 孙延忠 宫阿都 刘颖慧 陈云浩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5-47,共13页
不可移动文物作为文化遗产中占地面积大且相对较难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临洪涝灾害风险时所受损害的风险相对较大。针对不可移动文物洪涝灾害风险防范需求,以山西省三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遗址、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共422个为... 不可移动文物作为文化遗产中占地面积大且相对较难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临洪涝灾害风险时所受损害的风险相对较大。针对不可移动文物洪涝灾害风险防范需求,以山西省三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遗址、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共422个为例,基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及文物本体3个方面构建洪涝灾害对不可移动文物风险评估方法,以山西省域尺度下洪涝灾害对不可移动文物风险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整体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南部地区的洪涝风险相对较高;时间分布上而也存在显著差异,洪涝风险在7月份达到峰值,汛期相对其他时期较高,主要集中于夏季(7~9月)。洪涝灾害风险时空分布差异结果可为不可移动文物防灾减灾规划与监测防范措施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移动文物 洪涝灾害 风险评估 层次分析法 指标体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城区不可移动文物消失过程研究——以1978-2014年长沙历史城区不可移动文物消失过程为例 被引量:6
14
作者 黄伟欣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3-109,114,共8页
以长沙历史城区不可移动文物作为研究对象,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长沙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发展历程,同时归纳出在此背景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长沙不可移动文物消失的阶段性特征与成因,进而指出长沙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制度本身缺乏约束力... 以长沙历史城区不可移动文物作为研究对象,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长沙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发展历程,同时归纳出在此背景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长沙不可移动文物消失的阶段性特征与成因,进而指出长沙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制度本身缺乏约束力与前瞻性的问题,同时提出应抓住目前城市发展方式转向的时间节点,丰富城市设计方法,将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真正融入到城市功能转型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沙 历史城区 不可移动文物 消失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遥感技术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中的探索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天华 庄国京 周会珍 《航天返回与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30,共8页
不可移动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优秀中华文明资源,具有特别重要的文化价值。中国不可移动文物数量众多,面临集中管理难度大、责任划分不明确、防灾减灾能力弱、缺少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区内的环境演变信息等方面的挑战。卫星遥感技术... 不可移动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优秀中华文明资源,具有特别重要的文化价值。中国不可移动文物数量众多,面临集中管理难度大、责任划分不明确、防灾减灾能力弱、缺少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区内的环境演变信息等方面的挑战。卫星遥感技术具有长周期性、科学性和大范围监测等特点,针对不可移动文物在普查登记、精细化管理、灾害监测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工作需要,利用高分辨率光学、SAR等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基于智能解译、定量反演等遥感技术方法,可以为普查登记、精细化管理、防灾减灾、环境演变监测等方面提供多方位支撑,助力不可移动文物的高质量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移动文物 环境监测 灾害监测 高质量保护 遥感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雕画汉韵”数字艺术特展——一个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展示模式的创新
16
作者 邓又溪 郭振 柴秋霞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1-106,128,共7页
在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展示的当前模式中,较为明显地表现出数字展示的眼球效应与文化传承创新的持续效应之间合而不融,这使得大部分数字展示面临“数字拼贴”的问题。结合案例“雕画汉韵”数字艺术展的实践经验提出:不可移动文物的原境特... 在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展示的当前模式中,较为明显地表现出数字展示的眼球效应与文化传承创新的持续效应之间合而不融,这使得大部分数字展示面临“数字拼贴”的问题。结合案例“雕画汉韵”数字艺术展的实践经验提出:不可移动文物的原境特征与历史场景,可在数字技术辅助下融入时代场景;观众共时共在的文化体验,通过数字艺术的创作来实现和创新;在与相关作品的互动中,观众能获得对不可移动文物及其历史内涵的主体性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雕画汉韵 不可移动文物 数字展示 数字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不可移动文物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以福建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寺及石刻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澯 黄智卿 +1 位作者 宫阿都 巴婉茹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49-455,共7页
以福建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寺及石刻为例,基于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理论,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以及文物本体脆弱性3个方面,构建不可移动文物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结合对文物的实地调查,采用综合指数法、熵权法、... 以福建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寺及石刻为例,基于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理论,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以及文物本体脆弱性3个方面,构建不可移动文物的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结合对文物的实地调查,采用综合指数法、熵权法、专家打分法等计算得到福建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寺及石刻的地震灾害风险值,并利用自然断裂法划分风险等级.结果表明:1)福建省地震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呈现南高北低的态势,较高危险性的地区占福建省总面积的1/3左右;2)福建省地震孕灾环境敏感性内陆地区较高,沿海地区较低,山地区域敏感性最高;3)福建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寺及石刻中,有66%左右处于中等风险及以上,其中鼓山摩崖石刻脆弱性最高,需予以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 风险评估 不可移动文物 指标体系 熵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品视野下的不可移动文物管理——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为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朱明月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19,126,共9页
遗址本体是考古遗址博物馆最具特色的不可移动文物和特殊藏品。因遗址环境的脆弱性和复杂性,且持续的考古发掘和原址展示对遗址本体有一定的要求和影响,相较于综合博物馆,考古遗址博物馆在藏品管理工作中面临更多的困难。秦始皇帝陵博... 遗址本体是考古遗址博物馆最具特色的不可移动文物和特殊藏品。因遗址环境的脆弱性和复杂性,且持续的考古发掘和原址展示对遗址本体有一定的要求和影响,相较于综合博物馆,考古遗址博物馆在藏品管理工作中面临更多的困难。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作为我国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先行者,多年来深入思考与积极探索不可移动文物的管理、保护、研究、利用,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科学管理+全面监测”共同作用下的不可移动文物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了藏品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遗址博物馆 不可移动文物 藏品管理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对不可移动文物的温、湿度保护环境质量的定量评价方法
19
作者 杨天民 《绿色科技》 2018年第7期235-237,共3页
以不可移动文物的温、湿度环境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用温、湿度保护窗口M(h,t)和温、湿度质量系数P二个参数指标来定量评价文物保存环境质量的方法。该法应用温、湿度相位图的引入,改变了以往对温、湿度监测数据的处理方式和观察角度,... 以不可移动文物的温、湿度环境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用温、湿度保护窗口M(h,t)和温、湿度质量系数P二个参数指标来定量评价文物保存环境质量的方法。该法应用温、湿度相位图的引入,改变了以往对温、湿度监测数据的处理方式和观察角度,一方面能直观反映出温、湿度保护窗口M(h,t)和温、湿度质量系数P的关系,另一方面直接显现出温、湿度的变化范围、极值和量值分布情况。其对研究温、湿度环境对文物本体病害的影响,更科学、客观地评价文物保存的环境质量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和可借鉴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移动文物 温、湿度质量系数P 温、湿度相位图 文物保存环境质量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陕西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分布量化方法初探 被引量:2
20
作者 喻刚 尹夏清 《文博》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7-61,共5页
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数量、保护级别、保存状态、产权等因素是对其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依据。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确定4个因素在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分布量化中的权重,进而构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分布量化模型。运用该模型对陕西不可移动革命... 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数量、保护级别、保存状态、产权等因素是对其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依据。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确定4个因素在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分布量化中的权重,进而构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分布量化模型。运用该模型对陕西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分布进行了量化,给出了各地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分布规律及特点,为陕西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分布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