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饮食模式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的影响及胃食管酸反流机制 被引量:11
1
作者 孙晓红 柯美云 +1 位作者 王智凤 刘晓红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28-633,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饮食模式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TLESR)的影响及胃食管酸反流机制。方法8例GERD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36~59岁,中位年龄43.5岁。所有患者随机交叉接受标准餐和高脂餐。同步记录餐前30min和餐后2... 目的探讨不同饮食模式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TLESR)的影响及胃食管酸反流机制。方法8例GERD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36~59岁,中位年龄43.5岁。所有患者随机交叉接受标准餐和高脂餐。同步记录餐前30min和餐后2h内食管动力和食管pH值的变化。结果餐后1hTLESR频率及时限明显高于餐前及餐后2h(P<0.05)。但标准餐和高脂餐后1hTLESR的频率及时限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标准餐后2hTLESR的频率及时限与餐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高脂餐后2hTLESR的频率及时限明显高于餐前和相应时间段的标准餐(P<0.05)。与标准餐比较,高脂餐后LES压力(LESP)明显降低(P<0.05)。两种试餐对与吞咽相关的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后蠕动收缩波幅(Post-LESRA)和食管远端蠕动收缩波幅及有效收缩率无明显影响(P>0.05)。高脂餐后酸反流发生的次数和pH<4的时间明显增加(P<0.05)。标准餐后61.7%的酸反流发生于TLESR,而高脂餐后37.8%酸反流发生于TLESR和50.2%发生于LESP下降。结论标准餐和高脂餐能明显增加GERD患者餐后TLESR发生的频率。高脂餐后酸反流的程度明显重于标准餐后,高脂餐通过增加餐后TLESR发生率和降低餐后LESP双重途径引起胃食管反流,而标准餐后酸反流发生的机制与餐后TLESR频率的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 食管反流 饮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对犬下食管括约肌的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斌 张忠兵 +1 位作者 顾晓红 陆月良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325-1327,共3页
目的:研究A型肉毒毒素(BTA)对犬下食管括约肌(LES)的作用机制,为临床BTA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胃镜下对BTA组(10条犬)LES分4点注射BTA,对照组(10条犬)注射生理盐水,分别于注射前、注射后1周测定LES的压力,同时测定LES中... 目的:研究A型肉毒毒素(BTA)对犬下食管括约肌(LES)的作用机制,为临床BTA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胃镜下对BTA组(10条犬)LES分4点注射BTA,对照组(10条犬)注射生理盐水,分别于注射前、注射后1周测定LES的压力,同时测定LES中Ach的含量和AchE活性,并观察AchE阳性神经末梢和Ach囊泡的超微结构。结果:注射BTA后1周BTA组LES压力、Ach含量和AchE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在光镜下发现,运动终板色泽变淡,数目减少;在电镜下发现,神经末梢内含Ach的囊泡明显减少,末梢内AchE阳性反应物也明显减少。结论:犬LES局部注射BTA后,可引起LES压力明显下降,这可能是由于BTA破坏或抑制局部胆碱能神经末梢运动终极中的囊泡,导致局部Ach含量和AchE活性明显降低而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下食管括约肌 实验 贲门失弛缓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全身麻醉对小儿下食管括约肌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卫民 张秉钧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200-202,共3页
下食管括约肌是防止胃内容反流的重要屏障。本文通过对52例小儿胃食管压力的测定,观察了几种全麻过程中药物对小儿下食管括约肌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醚使屏障压(下食管括约压与胃压之差,BrP)先升后降,50min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0min时... 下食管括约肌是防止胃内容反流的重要屏障。本文通过对52例小儿胃食管压力的测定,观察了几种全麻过程中药物对小儿下食管括约肌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醚使屏障压(下食管括约压与胃压之差,BrP)先升后降,50min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0min时比对照下降约1.60kPa(12mmHg)。普鲁卡因静复液麻醉对下食管括约肌的影响比乙醚轻,BrP呈缓慢下降趋势。羟丁酸钠和氯胺酮对BrP无明显影响,不增加反流发生的可能性。但麻醉手术中反流发生的机制比较复杂,尚待进一步阐明。日前,减少胃内容和保护好呼吸道仍非常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 下食管括约肌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氧化氮对犬下食管括约肌压力的作用
4
作者 向正国 张忠兵 +4 位作者 朱樑 张兴荣 马述春 杨秀疆 沈建伟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7-270,共4页
目的 :应用苄基二甲基十四烷氯化铵 (benzyldim ethyltetradecyl amm onium chloride,BAC)建立犬下食管括约肌(L ES)无神经动物模型 ,研究一氧化氮 (NO)对 L ES压力的作用。方法 :将 BAC环周注入犬 L ES,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 ,均于... 目的 :应用苄基二甲基十四烷氯化铵 (benzyldim ethyltetradecyl amm onium chloride,BAC)建立犬下食管括约肌(L ES)无神经动物模型 ,研究一氧化氮 (NO)对 L ES压力的作用。方法 :将 BAC环周注入犬 L ES,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 ,均于注射前及注射后 6周测定 L ES压力 ;并观察 L -精氨酸、D -精氨酸、硝普钠及一氧化氮合酶 (NOS)抑制剂 N-硝基 - L -精氨酸 (L - NNA)对 L ES压力的影响 ;此外还测定了两组犬 L ES中 NO含量和 NOS活性。结果 :BAC处理组 L ES压力 [(4 2 .43±4.19) m m Hg,1m m Hg=0 .133 k Pa]显著高于对照组 [(2 2 .71± 5 .19) mm Hg]。 L -精氨酸可使对照组 L ES压力降低 ;L - NNA使其增高 ,但对 BAC处理组 L ES压力均无影响。硝普钠可降低两组犬 L ES压力。对照组 L ES中 NO为 (6 .0 5 8± 2 .0 6 7)μm ol/g,NOS为 (1.45 8± 0 .146 ) U /mg;而 BAC处理组 NO为 (1.797± 0 .873)μmol/g,NOS为 (0 .46 3± 0 .0 39) U /m g,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0 .0 1)。 结论 :BAC可使犬 L ES压力增高 ,其机制可能与 L ES局部 NO减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食管括约肌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酶 苄基二甲基十四烷氯化铵 L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食管括约肌组织结构及其在抗返流屏障中的作用
5
作者 陈中献 蒋学武 +3 位作者 胡廷泽 韦福康 刘文英 李福玉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6期487-488,共2页
下食管区域存在一高压带已得到公认,但该区域有无解剖结构上存在的下食管括约肌,还是仅为一个综合功能存在,尚未形成共识,为了阐明“下食管括约肌”结构特点及其在抗返流屏障中的作用。
关键词 下食管括约肌 抗返流屏障 组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食管括约肌球囊扩张建立咽喉反流性疾病兔模型 被引量:4
6
作者 孙喆喆 王刚 +7 位作者 黄鑫 赵晓波 王磊 韩浩伦 李保卫 刘红丹 李连勇 吴玮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4-189,共6页
目的探讨通过下食管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扩张建立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phyngeal reflux disease,LPRD)模型的可行性。方法1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10只和对照组8只,对实验组动物进行LES测压定位后,使用球囊对... 目的探讨通过下食管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扩张建立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phyngeal reflux disease,LPRD)模型的可行性。方法1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10只和对照组8只,对实验组动物进行LES测压定位后,使用球囊对LES进行注水扩张,对照组同法置入球囊,但不进行球囊注水。扩张前1周及扩张后2周行咽喉及食管下段pH监测,LES平均静息压检测;扩张前1周、扩张后2周及8周行喉镜检查,进行喉镜下反流体征评分;扩张后8周处死动物,对其喉部及食管下段黏膜取材,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扩张后pH监测验证实验组造模成功8只(80.0%,8/10),实验组扩张前咽喉酸反流时间百分比(%)、反流事件数(次)、反流最长时间(s)分别为0(0,0)、0(0,0)、0(0,0),扩张后分别为17.5(8.2,29.4)、3(1,5.5)、17.2(10.2,30.8),较扩张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扩张前食管下段pH监测酸反流时间百分比、反流事件数、反流最长时间分别为0(0,0.7)、0(0,1)、0(0,1.2),扩张后分别为23.1(4.8,49.5)、3(1,6)、25.9(11.5,56.8),较扩张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扩张前LES压力28.0±5.6 mmHg,较扩张后(17.2±3.3 mmHg)升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01);实验组扩张前RFS评分3.1±1.2分,扩张后2周为3.6±1.4分,扩张后8周为8.6±2.5分,扩张前和扩张后2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2),但扩张前与扩张后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病理检查示实验组喉部及食管黏膜均可观察到不同程度慢性炎症。结论食管下括约肌球囊扩张可安全、有效地建立LPRD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喉反流 模型 动物 球囊扩张 下食管括约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食管反流病的食管动力功能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虹 田园 丁燕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65-469,共5页
目的探讨无效食管运动及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与食管黏膜损害程度及酸反流之间的关系。方法符合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标准的89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接受食管pH监测及食管压力测定,其中77例患者同期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结果无效食... 目的探讨无效食管运动及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与食管黏膜损害程度及酸反流之间的关系。方法符合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标准的89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接受食管pH监测及食管压力测定,其中77例患者同期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结果无效食管运动及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常见现象。伴有无效食管运动和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的患者远端食管反流指数、合计反流时间、长反流时间高于单纯无效食管运动组、单纯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组和非无效食管运动非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组患者(P<0.05);远端食管反流指数、合计反流时间、反流周期、长反流时间与食管炎程度呈正相关(P<0.05),而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远端食管收缩振幅呈负相关(P<0.05);远端食管收缩振幅与食管炎严重程度呈负相关(P<0.05);食管炎严重程度与无效食管运动的程度无相关性(P>0.05);无效食管运动伴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者中,重度食管炎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轻度食管炎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食管反流病是多因素参与的疾病过程,无效食管运动和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可能参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过程,但仅用一种机制难以解释所有病理现象。胃食管反流病也许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反流病 无效食管运动 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 远端食管酸暴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rrett's食管组织中环氧合酶-2的表达及食管动力学测定 被引量:3
8
作者 王瑞华 欧阳钦 +3 位作者 魏兵 常玉英 李国栋 向军英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42-944,共3页
目的:探讨Barrett's食管(BE)食管运动功能、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及其发病机制。方法:收集62例经内镜和病理确诊的BE患者的资料,对其中21例的食管动力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中37例食管黏膜组织中COX-2蛋白... 目的:探讨Barrett's食管(BE)食管运动功能、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及其发病机制。方法:收集62例经内镜和病理确诊的BE患者的资料,对其中21例的食管动力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中37例食管黏膜组织中COX-2蛋白的表达。以2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和23例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作对照。结果:BE组下食管括约肌(LES)压力低于RE组及健康对照组,BE组食管远端收缩波幅较RE组及对照组降低(P均<0.05),而食管近端收缩波幅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十二指肠上皮组织中COX-2无表达,而20/24无不典型增生BE肠化黏膜、12/13不典型增生BE肠化黏膜表达COX-2蛋白,且2者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ES功能失调是BE主要发病机制,COX-2蛋白的表达是BE发生的早期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rrett's食管 食管运动功能 下食管括约肌压力 环氧合酶-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贲门失弛缓症介入治疗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梁新梅 程英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6期444-446,共3页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原发性食管运动障碍疾病,由下食管括约肌(LES)张力增高及松弛不良造成,主要表现为吞咽障碍,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各种治疗方法的目的均为降低LES的紧张性和阻滞性以缓解症状。目前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方法有药物...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原发性食管运动障碍疾病,由下食管括约肌(LES)张力增高及松弛不良造成,主要表现为吞咽障碍,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各种治疗方法的目的均为降低LES的紧张性和阻滞性以缓解症状。目前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方法有药物治疗、肉毒毒素治疗、外科肌松解术、球囊导管成形术和贲门支架成形术。暂时性贲门支架成形术,是近年来使用的新介入治疗法,具有较好的优势和疗效,将成为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首选微创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下食管括约肌 吞咽障碍 球囊导管成形术 贲门支架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饮热水联合硝酸异山梨醇酯对贲门失弛缓的治疗作用
10
作者 臧凤莉 王智凤 +2 位作者 柯美云 方秀才 孙晓红 《协和医学杂志》 2015年第2期106-109,共4页
目的探讨饮热水、含服硝酸异山梨醇酯及两者联合对贲门失弛缓是否具有治疗作用。方法顺序纳入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初治贲门失弛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饮水-联合药物治疗组,20例;B组为药物-联合... 目的探讨饮热水、含服硝酸异山梨醇酯及两者联合对贲门失弛缓是否具有治疗作用。方法顺序纳入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初治贲门失弛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饮水-联合药物治疗组,20例;B组为药物-联合饮水治疗组,22例,疗程4周。A组患者第1周仅予饮水治疗,第2~4周饮水联合药物治疗;B组第1周仅予药物治疗,第2~4周药物联合饮水治疗。所有纳入患者于基线期(治疗前2周)、治疗1周及治疗4周均进行临床症状评估,于基线期和治疗4周行食管动力监测及食管造影检查。结果最终41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A组19例,B组2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线期比较,A组治疗1周和治疗4周症状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4周症状改善明显优于治疗1周(P〈0.05);与基线期比较,B组治疗4周症状明显改善(P〈0.05);A组和B组之间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线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pressure,LESP)和吞咽时下食管括约肌综合松弛压(integrated relaxation pressure,IRP)无明显降低(P〉0.05);然而基线期和治疗4周,饮热水或药物干预后LESP及IRP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与基线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食管宽度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饮水或药物干预通过短暂降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和提高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功能改善临床症状,两者联合干预效果更佳,但饮水、药物或联合干预不能持续改善下食管括约肌压力或松弛功能。饮水联合药物为不能耐受或不接受有创治疗及有创治疗后复发的患者提供一个可供选择的保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 下食管括约肌 综合松弛压 饮热水 硝酸酯类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