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颌骨重建术后患者咀嚼功能评估工具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张悦 顾芬 +2 位作者 王悦平 杨文玉 赵小妹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7-522,共6页
下颌骨重建是指通过移植自体骨等技术恢复下颌骨的连续性,从而恢复患者的基本容貌,重建咬合关系,恢复张口、咀嚼、吞咽等功能,达到口腔颌面形态和功能的统一。由于咀嚼需要咀嚼肌、下颌、牙列及舌的共同配合,因此咀嚼功能的恢复,不仅可... 下颌骨重建是指通过移植自体骨等技术恢复下颌骨的连续性,从而恢复患者的基本容貌,重建咬合关系,恢复张口、咀嚼、吞咽等功能,达到口腔颌面形态和功能的统一。由于咀嚼需要咀嚼肌、下颌、牙列及舌的共同配合,因此咀嚼功能的恢复,不仅可以作为判断手术成功的有利依据,且能够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使其尽早回归正常生活。目前,针对下颌骨重建术后患者的口腔功能康复,临床上已在吞咽、咬合及言语评估领域建立了标准化工具并开展针对性训练,取得了显著疗效。然而,咀嚼功能相关研究仍面临两大挑战:其一,现有评估工具多侧重单一维度,如咀嚼效率或主观感受,尚未建立整合咬合力分布、口腔感知觉等多维度的评估体系;其二,虽已有个别研究探讨影响术后咀嚼功能的因素,但尚未形成系统性共识,导致临床干预缺乏精准性和个性化,显著延长了患者的康复周期。该文综述现有下颌骨重建术后患者咀嚼功能评估工具的适用范围及局限性,并系统解析影响术后咀嚼功能的关键因素,旨在推动临床从“结构重建”向“功能-感知协同康复”的理念转变,为构建循证导向的个性化咀嚼康复方案提供理论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重建术 咀嚼功能 康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即刻种植体支持式义齿修复的血管化髂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
2
作者 康一帆 葛严军 +3 位作者 吕晓鸣 谢尚 单小峰 蔡志刚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4,共7页
目的:总结使用即刻种植体支持式义齿修复的血管化髂骨瓣重建下颌骨的临床效果,探讨本方法的可行性及适应证。方法:回顾2020年6月至2023年8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行即刻种植体支持式义齿修复的血管化髂骨瓣重建下颌骨的患者10例,患者术前... 目的:总结使用即刻种植体支持式义齿修复的血管化髂骨瓣重建下颌骨的临床效果,探讨本方法的可行性及适应证。方法:回顾2020年6月至2023年8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行即刻种植体支持式义齿修复的血管化髂骨瓣重建下颌骨的患者10例,患者术前活检病理均确诊为良性肿瘤。通过三维色谱分析评价术后下颌骨重建的精确度,通过测量颈部平台偏差、根尖偏差、颈部平台深度偏差、角度偏差评价术后种植体植入的精确度,通过计算种植体累积生存率及测量术后颈部骨吸收情况评价远期效果。结果:10例患者共植入38枚种植体,中位随访时间为23.5个月,在随访期内均未出现伤口感染、钛板暴露、钛板折断、种植体松动、种植体折断、基台折断以及义齿折断等术后并发症。术后下颌骨表面偏差≤1 mm的区域占67.82%±10.16%,≤2 mm的区域占82.14%±6.58%,≤3 mm的区域占90.61%±4.62%;平均最大表面偏差为(6.10±0.89)mm,整体平均表面偏差为(1.14±0.31)mm;术后种植体颈部平台偏差为(2.02±0.58)mm,根尖偏差为(2.25±0.66)mm,颈部平台深度偏差为(1.26±0.51)mm,轴向角度偏差为1.84°±1.10°。随访期内有1例患者出现种植体周围炎,4例患者出现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种植体存留率为100%,种植体的累积生存率为97.37%,种植体颈部平均骨吸收为0.94 mm。结论:使用即刻种植体支持式义齿修复的血管化髂骨瓣重建下颌骨在临床实践中切实可行,但仍需要更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和更长期的术后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重建术 植入物支持义齿 种植即刻修复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快速成型技术的下颌骨缺损重建术 被引量:27
3
作者 刘彦普 龚振宇 +2 位作者 何黎升 赵晋龙 于擘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23-524,共2页
关键词 快速成型技术 下颌缺损重建术 CT 影像诊断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术后义齿修复的临床分析
4
作者 王聪伟 高敏 +2 位作者 于尧 章文博 彭歆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73,共8页
目的:分析游离腓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患者术后义齿修复情况,并对义齿功能进行评价。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154例因炎症、外伤、肿瘤等原因实施下颌骨节段切除,并采用血管化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患者,回顾相关资料并... 目的:分析游离腓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患者术后义齿修复情况,并对义齿功能进行评价。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154例因炎症、外伤、肿瘤等原因实施下颌骨节段切除,并采用血管化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患者,回顾相关资料并随访调查患者义齿修复的相关情况,同时对义齿修复功能评价的各指标进行专家权威赋值,获得义齿功能评分。采用SPSS 18.0软件对纳入研究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患者义齿修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患者术后义齿修复率为17.5%,其中,下颌骨良性肿瘤患者采用腓骨瓣修复的术后义齿修复率为25.0%(18/72例),明显高于恶性肿瘤患者的术后义齿修复率11.0%(9/82例,P<0.05)。缺损累及髁突和不累及髁突的患者在义齿修复率和义齿功能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义齿修复患者的义齿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活动义齿修复的患者(P<0.05)。根据Brown分类,缺损累及下颌骨前牙区患者的义齿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未累及下颌骨前牙区的患者(P<0.05)。因口内条件差而未行义齿修复的患者约占未行义齿修复患者总数的37.9%,是未行义齿修复的最主要原因。结论:游离腓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的义齿修复情况与肿瘤性质、口内条件等关系密切,种植义齿的临床修复效果更佳,是未来颌骨重建后义齿修复的更优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组织瓣 移植 下颌骨重建术 牙种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