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即刻种植体支持式义齿修复的血管化髂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
1
作者 康一帆 葛严军 +3 位作者 吕晓鸣 谢尚 单小峰 蔡志刚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4,共7页
目的:总结使用即刻种植体支持式义齿修复的血管化髂骨瓣重建下颌骨的临床效果,探讨本方法的可行性及适应证。方法:回顾2020年6月至2023年8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行即刻种植体支持式义齿修复的血管化髂骨瓣重建下颌骨的患者10例,患者术前... 目的:总结使用即刻种植体支持式义齿修复的血管化髂骨瓣重建下颌骨的临床效果,探讨本方法的可行性及适应证。方法:回顾2020年6月至2023年8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行即刻种植体支持式义齿修复的血管化髂骨瓣重建下颌骨的患者10例,患者术前活检病理均确诊为良性肿瘤。通过三维色谱分析评价术后下颌骨重建的精确度,通过测量颈部平台偏差、根尖偏差、颈部平台深度偏差、角度偏差评价术后种植体植入的精确度,通过计算种植体累积生存率及测量术后颈部骨吸收情况评价远期效果。结果:10例患者共植入38枚种植体,中位随访时间为23.5个月,在随访期内均未出现伤口感染、钛板暴露、钛板折断、种植体松动、种植体折断、基台折断以及义齿折断等术后并发症。术后下颌骨表面偏差≤1 mm的区域占67.82%±10.16%,≤2 mm的区域占82.14%±6.58%,≤3 mm的区域占90.61%±4.62%;平均最大表面偏差为(6.10±0.89)mm,整体平均表面偏差为(1.14±0.31)mm;术后种植体颈部平台偏差为(2.02±0.58)mm,根尖偏差为(2.25±0.66)mm,颈部平台深度偏差为(1.26±0.51)mm,轴向角度偏差为1.84°±1.10°。随访期内有1例患者出现种植体周围炎,4例患者出现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种植体存留率为100%,种植体的累积生存率为97.37%,种植体颈部平均骨吸收为0.94 mm。结论:使用即刻种植体支持式义齿修复的血管化髂骨瓣重建下颌骨在临床实践中切实可行,但仍需要更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和更长期的术后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重建 植入物支持义齿 种植即刻修复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骨缺损修复后颞下颌关节位置变化的临床分析
2
作者 李审绥 田旭东 +2 位作者 吴亚东 王伟丽 唐正龙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2-430,共9页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下颌骨缺损修复术后髁突及颞下颌关节位置改变的影响因素,并评估骨瓣重建后对髁突及颞下颌关节位置的影响,以期为确定下颌骨缺损修复方案和颞下颌关节重建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本研究选取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下颌骨缺损修复术后髁突及颞下颌关节位置改变的影响因素,并评估骨瓣重建后对髁突及颞下颌关节位置的影响,以期为确定下颌骨缺损修复方案和颞下颌关节重建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本研究选取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19年6月—2024年5月收治的90例下颌骨截断切除并同期行骨瓣修复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严格筛选后,最终纳入50例完整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基本资料、骨缺损大小、位置及修复方式等临床信息,并获取术前(T0)、术后7~10 d(T1)、术后3月(T2)及术后6月(T3)4个时间节点的颌面部CT数据。运用Mimics 2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后,通过Kamelchuk法测量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后间隙及上间隙,根据Pullinger公式计算Ln值(后间隙/前间隙)大小以确定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同时Vitral法和Krisjane法测量下颌骨线距(下颌升支长度、髁突内外极点到矢状面的距离及角度)和关节窝形态指标,并使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下颌骨缺损大小和位置是术后髁突位置变化的重要因素(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髁突前间隙、后间隙及上间隙均显著增加(P<0.001)。在术后7~10 d内,髁突位置前移现象最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切除髁突的患者,术后关节间隙和角度显著增大;而保留髁突的患者,仅关节上间隙及前间隙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T1~T2时间段内,髁突内极点到矢状面的距离、关节上间隙、前间隙的变化量与术前髁突位置呈负相关(P<0.05);在T0~T1时间段内,髁突内极点到矢状面的距离、关节后间隙、关节结节角的变化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值得注意的是,髁突长轴与冠状轴的夹角的变化量从T1至T3时间段内持续表现出负向变化趋势(P<0.05)。结论下颌骨缺损骨瓣修复术后,髁突位置的改变与骨缺损的大小和位置相关,同时术后颞下颌关节间隙发生适应性改建。术后早期(7~10 d)髁突前移现象随随访时间延长呈现复位趋势,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缺损 修复 髁突位置 下颌关节位置改变 颌面部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血管化游离骨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周旺 吕伟华 +3 位作者 王希乾 仝春实 武洋 彭利伟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59-1064,共6页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口腔颌面外科近几年收治的因各种原因导致下颌骨缺损的病例,比较血管化游离腓骨瓣和髂骨瓣的优缺点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血管化游离腓骨瓣及髂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适应证、围手术期信息和预后情况。结果:2...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口腔颌面外科近几年收治的因各种原因导致下颌骨缺损的病例,比较血管化游离腓骨瓣和髂骨瓣的优缺点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血管化游离腓骨瓣及髂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适应证、围手术期信息和预后情况。结果:27例腓骨瓣及32例髂骨瓣均成活,两者在一般资料、面部外形和功能恢复(术后6个月后)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在下颌骨缺损类型和长度、手术时间、ICU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上比较明显不同。结论:下颌角处缺损优先考虑血管化游离髂骨瓣修复,跨越中线的缺损优先考虑血管化游离腓骨瓣修复,Brown分类方法能够很好指导骨瓣选择的类型。缺损大于90 mm优先考虑腓骨修复,且可以同时携带皮岛修复软组织缺损,小于90 mm不伴有软组织缺损优先考虑髂骨修复,小于90 mm伴有软组织缺损携带阔筋膜张肌瓣修复。血管化游离髂骨瓣在手术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优于血管化游离腓骨瓣。血管化游离腓骨瓣和髂骨瓣均能很好地恢复患者面部外形和口腔功能,且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化游离腓 血管化游离髂 下颌缺损 修复重建外科 功能及外形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骨缺损的修复重建
4
作者 李茹 蔡华京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36-536,共1页
关键词 下颌缺损 修复 重建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重建板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于永红 李祖兵 +1 位作者 胡铁霞 戈春城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5年第1期79-81,共3页
目的:研究钛重建板在修复下颌骨缺损,维持下颌骨连续性和面部形态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科自 1999~2004年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在行根治合并下颌骨部分切除术后,用钛重建板即刻修复,对饮食功能、面部 形态恢复及并发症的发生进行... 目的:研究钛重建板在修复下颌骨缺损,维持下颌骨连续性和面部形态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科自 1999~2004年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在行根治合并下颌骨部分切除术后,用钛重建板即刻修复,对饮食功能、面部 形态恢复及并发症的发生进行回访评价。结果:回访中,对于功能和外形,有21例病人成功维持了下颌骨的连续 性,并有20例病人能饮食一般性食物,患者的开口度和开口型基本正常。对于并发症,有2例发生金属外露和1 例发生钛重建板折断,均发生在手术半年以后。结论:钛重建板即刻修复下颌骨缺损,在功能和外形方面,大多可 以获得良好效果,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选择性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建 下颌 缺损 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CT测量及移植骨成形技术在下颌骨节段性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程瑞修 张圃 +5 位作者 付兴茂 吴宝磊 马建辉 李树亮 于杰 常征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29-832,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CT测量及移植骨成形技术在下颌骨节段性缺损修复重建应用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在CT三维重建图像上,对12例不同原因造成的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患者完成缺损测量,获得下颌支的高度和下颌体及颏部的长度,以及下颌支与下颌体、下... 目的:探讨三维CT测量及移植骨成形技术在下颌骨节段性缺损修复重建应用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在CT三维重建图像上,对12例不同原因造成的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患者完成缺损测量,获得下颌支的高度和下颌体及颏部的长度,以及下颌支与下颌体、下颌体与颏部的角度,根据测量数据对血管化游离腓骨瓣或髂骨瓣塑形植入.结果:术后所有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随访0.5~4.0年,颜面外形恢复良好,重建下颌骨弧度恢复满意,植入骨瓣截骨各段及其与下颌骨残端间均骨性愈合,无供区与受区并发症.结论:利用CT三维重建技术修复重建下颌骨可提高手术的精确性,简化移植骨的塑形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扫描 三维重建 下颌节段性缺损 修复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多孔和支撑结构的修复体重建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郭芳 黄硕 +3 位作者 刘宁 薛洋 胡敏 刘昌奎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76-782,共7页
目的设计一种具有多孔和支撑结构的个性化钛下颌修复体,通过有限元分析其应力分布特征,评估修复体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应用前景。方法拔除比格犬右侧下颌第4前磨牙及磨牙,愈合3个月后拍摄螺旋CT并建立下颌三维模型,模拟手术过程切除3 cm下... 目的设计一种具有多孔和支撑结构的个性化钛下颌修复体,通过有限元分析其应力分布特征,评估修复体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应用前景。方法拔除比格犬右侧下颌第4前磨牙及磨牙,愈合3个月后拍摄螺旋CT并建立下颌三维模型,模拟手术过程切除3 cm下颌骨并用个性化修复体重建,该修复体由基牙、支柱、实体单元、多孔单元及固位单元组成。建立个性化钛下颌修复体有限元模型A,分析负荷时修复体的峰值应力,当构成假体每部分的最大应力均小于其材料的屈服强度时进行下一步研究;构建假体、下颌骨以及螺钉装配完成的有限元模型B,加载咀嚼力,记录下颌骨的应力、应变及位移分布。结果当基牙垂直加载载荷100 N时,修复体实体、多孔结构的峰值应力分别为147.03、75.36 MPa,均小于其材料的屈服强度;皮质骨、松质骨的峰值应力分别为53.713、4.216 7 MPa,应变分别为3.753 6、3.562 5;修复体最大位移338.3μm。结论以犬下颌骨为例,通过有限元分析表明,设计的具有多孔和支撑结构的个性化修复体应力分布均匀,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研究结果为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假体设计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缺损 修复重建 多孔结构 有限元分析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髁状突钛板下颌重建系统修复放射性下颌骨坏死的缺损 被引量:1
8
作者 彭国光 吴俊伟 +1 位作者 李嘉朋 陈巨峰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00-503,共4页
【目的】观察带髁状突下颌钛板重建一侧放射性下颌骨坏死缺损的疗效。【方法】13例14侧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患者作髁状突和部分下颌骨体部切除,并置入带纯钛髁状突的下颌重建钛板。记录伤口愈合情况和术后并发症、术前和术后的最大开口... 【目的】观察带髁状突下颌钛板重建一侧放射性下颌骨坏死缺损的疗效。【方法】13例14侧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患者作髁状突和部分下颌骨体部切除,并置入带纯钛髁状突的下颌重建钛板。记录伤口愈合情况和术后并发症、术前和术后的最大开口度、咀嚼效率,并由患者对术后外形作评价。随访平均为15个月。【结果】13例患者共14侧作带髁突下颌重建,伤口一期愈合。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为创口口内瘘管形成,局部疼痛和浅化现象。85%(11/13)的患者对术后的外形满意。术前和术后的平均最大开口度分别为(20.0±2.0)mm和(21.7±1.6)mm,平均增加(1.7±1.6)mm(P<0.05),咀嚼效率术前平均为0.23±0.09,术后平均为0.42±0.10,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带髁突钛下颌骨重建系统可作为下颌放射性骨坏死颌骨切除后重建修复的一种简便、安全和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下颌坏死 缺损 带髁状突钛板 下颌重建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血管化游离骨肌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林文清 胡砚平 张文峰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1-84,共4页
目的:评价血管化游离髂骨肌瓣和腓骨肌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比较两种修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对44例血管化髂骨肌瓣和腓骨肌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两种骨肌瓣修复后对患者面部外形与口腔功能的影响... 目的:评价血管化游离髂骨肌瓣和腓骨肌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比较两种修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对44例血管化髂骨肌瓣和腓骨肌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两种骨肌瓣修复后对患者面部外形与口腔功能的影响,对比供受区并发症的差异。结果:20例髂骨肌瓣,24例腓骨肌瓣均成活;二者在恢复面部外形与口腔功能上无明显差异,在移植骨长度上,两者有明显不同。结论:血管化游离髂骨肌瓣与腓骨肌瓣作为下颌骨缺损修复的常用方法,可以满足不同类型下颌骨缺损修复的需要,但根据两种骨肌瓣的特点,对于缺损长度低于8cm,可优先考虑髂骨瓣,而缺损范围大于8cm的可选腓骨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缺损修复与重建 血管化游离髂肌瓣 血管化游离腓肌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髂深动脉穿支嵌合髂骨皮瓣修复下颌骨复合性缺损 被引量:13
10
作者 陈洁 蒋灿华 +3 位作者 闵安杰 任辉 高政阳 翦新春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76-280,共5页
目的探讨旋髂深动脉穿支嵌合髂骨皮瓣(DCIAPF)在下颌骨复合性缺损重建中的应用价值与优缺点。方法 2014年3—7月应用DCIAPF游离移植一期修复6例下颌骨及软组织复合缺损患者。根据术前定位的旋髂深动脉皮肤穿支设计并逆行切取皮岛,随后... 目的探讨旋髂深动脉穿支嵌合髂骨皮瓣(DCIAPF)在下颌骨复合性缺损重建中的应用价值与优缺点。方法 2014年3—7月应用DCIAPF游离移植一期修复6例下颌骨及软组织复合缺损患者。根据术前定位的旋髂深动脉皮肤穿支设计并逆行切取皮岛,随后于腹股沟区顺行解剖血管蒂并切取髂骨瓣,继续解剖旋髂深血管直至终末段与皮岛相续。完成DCIAPF切取后供区分层严密关闭以预防腹疝。结果 6例患者所制备的髂骨瓣长5.0~11.0 cm,皮岛3.5 cm×5.0 cm^7.0 cm×10.0 cm,供区均一期关闭未行植皮。1例皮岛穿支来自旋髂浅血管需另行吻合,其余5例成功制备为DCIAPF。移植的髂骨皮瓣均成活,仅1例因行皮岛修薄处理出现表皮剥脱和少量边缘坏死,经修剪及换药处理后愈合。术后随访3~6个月,牙槽嵴高度恢复满意,供区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 DCIAPF血运丰富可靠,能提供足够的骨量供下颌骨重建并恢复牙槽嵴高度,为后期义齿修复创造有利条件;其皮肤穿支解剖较为恒定,携带皮岛组织量大,摆放灵活,供区隐蔽,是下颌骨复合性缺损修复重建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髂深动脉 穿支嵌合皮瓣 下颌缺损 修复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快速成型技术的下颌骨缺损重建术 被引量:27
11
作者 刘彦普 龚振宇 +2 位作者 何黎升 赵晋龙 于擘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23-524,共2页
关键词 快速成型技术 下颌缺损重建 CT 影像诊断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血管蒂游离腓骨瓣移植-期修复下颌骨缺损 被引量:23
12
作者 周训银 文家福 +3 位作者 陈希哲 吴红 赵文星 徐永清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6-8,共3页
采用带血管蒂的游离腓骨瓣移植,一期修复下颌骨大型骨缺损的手术设计与手术方法,并就手术设计的解剖学基础,此法的优点与不足、手术操作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13例移植骨瓣全部成活,术后下颌骨的功能与外形恢复良好.
关键词 移植 下颌缺损 血管吻合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快速成型技术即刻精确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董青山 郭家平 +4 位作者 李志进 王翔 孙传孔 侯君 唐建军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11期1134-1137,共4页
目的:探索应用快速成型技术对下颌骨部分缺损进行即刻、精确与功能性修复的方法。方法:5例下颌骨缺损需即刻行外形和功能修复的患者,先行三维CT扫描获得颌面部影像数据,在计算机内进行三维重建;应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颌面部实体模型,在... 目的:探索应用快速成型技术对下颌骨部分缺损进行即刻、精确与功能性修复的方法。方法:5例下颌骨缺损需即刻行外形和功能修复的患者,先行三维CT扫描获得颌面部影像数据,在计算机内进行三维重建;应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颌面部实体模型,在模型上进行模拟外科,确定手术部位、截骨点、重建钛板的方向和角度;同时,制作出缺损区骨质的树脂模型,指导修整移植骨块。术中,切除部分下颌骨后,根据术前模拟的方案,进行血管化的髂骨移植加重建钛板固定,或者单纯重建钛板固定。结果:5例下颌骨病变切除后均即刻行修复重建治疗。手术过程明显快捷、顺利,移植骨和重建钛板均简单修整即就位植入,术后患者的双侧面形对称,余留牙咬合关系良好、稳定,医患满意度均较高。结论:应用快速成型技术,对精确、快速地修复下颌骨缺损、恢复面部对称性、重建咬合功能等,是一种简便、有效、可推广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成型 下颌缺损 功能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骨缺损重建植入材料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李祖兵 余世斌 +1 位作者 东耀峻 赵吉宏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7-39,共3页
目的 :通过对 3 0年来我院经治患者随访结果进行分析 ,评价下颌骨缺损重建中不同材料、方法和不同缺损部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武汉大学口腔医院近 3 0年下颌骨缺损修复患者 467例进行随访。结果 :回访 3 95例 (84.6% ) ,男 2 3 8例 ,... 目的 :通过对 3 0年来我院经治患者随访结果进行分析 ,评价下颌骨缺损重建中不同材料、方法和不同缺损部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武汉大学口腔医院近 3 0年下颌骨缺损修复患者 467例进行随访。结果 :回访 3 95例 (84.6% ) ,男 2 3 8例 ,女 15 7例 ,年龄 4~ 72岁。 3 95例患者中植入非生物材料者 10 1例 ,骨移植者 2 94例。骨移植组骨生长状况明显优于非生物材料组 (P <0 .0 1)。面部外形和张口度的恢复效果依次为 :冷冻自体病变骨与髂骨复合移植 (FALB IBCG)优于单纯髂骨移植 ,冷冻自体骨、肋骨移植优于羟基磷灰石、有机玻璃。结论 :自体骨移植成骨快 ,FALB IBCG面部外形恢复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缺损 重建 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反求与快速原型技术修复下颌骨缺损 被引量:10
15
作者 赵晋龙 刘彦普 +3 位作者 商洪涛 薄斌 周丽斌 何黎升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4-217,共4页
目的:探索应用反求与快速原型技术对下颌骨节段缺损进行功能性修复的方法。方法:6例下颌骨缺损畸形的患者,先行CT扫描获得颌面部影像数据,在计算机内进行三维重建;应用反求技术行缺损修复、设计修复体;应用快速原型技术制作修复体模型,... 目的:探索应用反求与快速原型技术对下颌骨节段缺损进行功能性修复的方法。方法:6例下颌骨缺损畸形的患者,先行CT扫描获得颌面部影像数据,在计算机内进行三维重建;应用反求技术行缺损修复、设计修复体;应用快速原型技术制作修复体模型,然后通过铸造获得钛修复体并植入体内。同时在修复体上设计义齿固位装置,其中1例6个月后行二期手术,义齿修复。结果:手术过程快捷,伤口一期愈合,治疗过程顺利。术后患者的面形双侧对称,余留牙咬合关系良好、稳定。平均随访4年以上,外形满意。结论:应用反求与快速原型技术对下颌骨缺损进行修复是恢复面部对称性、重建功能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求 快速成型 下颌缺损 功能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髂深动脉穿支的解剖与旋髂深动脉穿支嵌合髂骨皮瓣修复下颌骨复合缺损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永锋 洪虓 +5 位作者 刘亮 展昭均 李孝亮 蒲春华 陈士文 廖圣恺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54-759,共6页
目的探讨旋髂深动脉(DCIA)穿支血管的解剖与如何提高以旋髂深动脉穿支嵌合髂骨皮瓣(DCIAPF)修复下颌骨复合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6具12侧乳胶灌注动脉血管的成人标本进行解剖,显露DCIA及其穿支血管,观察穿支血管的起始部位、分布... 目的探讨旋髂深动脉(DCIA)穿支血管的解剖与如何提高以旋髂深动脉穿支嵌合髂骨皮瓣(DCIAPF)修复下颌骨复合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6具12侧乳胶灌注动脉血管的成人标本进行解剖,显露DCIA及其穿支血管,观察穿支血管的起始部位、分布、数量及走向,并测量其起始处血管外径。结合解剖学结果和影像学检查,并在数字化手术导板辅助下,设计及切取DCIAPF,修复4例下颌骨体部及软组织复合缺损。结果DCIA穿支血管分为腹壁肌支、肌骨支和肌皮穿支。腹壁肌支全由DCIA的腹股沟段发出的占66.7%,腹股沟段和髂骨段均有穿支发出的占33.3%。肌骨支全由髂嵴内段发出占75%,腹股沟段和髂嵴内段均有穿支发出的占25%,且发自腹股沟段的穿支均为1支。肌皮穿支为1支的占58.3%,为2支的占41.7%。临床应用4例DCIAPF均成活,供区伤口恢复良好。术后1月,患者面部外形及口腔形态恢复满意,咬合关系良好,供区无明显功能障碍,影像学检查示下颌骨缺损重建效果好。结论熟悉DCIA穿支血管的解剖特点,结合影像学检查,在数字化外科技术辅助下,有助于更好的切取DCIAPF和修复下颌骨(体部或下颌角)及口腔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髂深动脉 穿支嵌合皮瓣 下颌缺损 数字化外科 修复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基纳米骨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丽军 王影 +7 位作者 吴燕丽 齐小良 张洁 韩志峰 朱菲 姚丽 胡雪兰 崔福斋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55-157,共3页
目的 研究胶原基纳米骨(nHAC)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一种理想的骨替代材料。方法 在32只成年兔双侧下颌骨形成0.8 mm×0.6mm全层骨膜骨质缺损,每一缺损作为一个实验单位。术后4、5、6、8、10、11、12周取材,行大体标... 目的 研究胶原基纳米骨(nHAC)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一种理想的骨替代材料。方法 在32只成年兔双侧下颌骨形成0.8 mm×0.6mm全层骨膜骨质缺损,每一缺损作为一个实验单位。术后4、5、6、8、10、11、12周取材,行大体标本、X线片、组织学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nHAC与CPC相比同期成骨量大。8周时nHAC成骨情况尚不如Bio-Oss。而12周时已接近Bio-Oss成骨水平。空白缺损则未能修复。结论 nHAC生物相容性好,效果较好于CPC,远期与Bio-Oss相似,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骨替代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基纳米 修复 下颌缺损 实验 替代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应用游离腓骨瓣和前臂皮瓣修复口腔下颌骨复合缺损 被引量:6
18
作者 毛驰 俞光岩 +3 位作者 彭歆 郭传瑸 黄敏娴 张益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28-431,共4页
目的 :分析联合应用游离腓骨瓣和前臂皮瓣在口腔下颌骨复合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 0 0 0 0 3~ 2 0 0 2 0 1期间完成的 2 3例联合应用游离腓骨瓣和前臂瓣行口腔下颌骨缺损修复的病例作回顾性研究 ,分析缺损的类型、受区血... 目的 :分析联合应用游离腓骨瓣和前臂皮瓣在口腔下颌骨复合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 0 0 0 0 3~ 2 0 0 2 0 1期间完成的 2 3例联合应用游离腓骨瓣和前臂瓣行口腔下颌骨缺损修复的病例作回顾性研究 ,分析缺损的类型、受区血管、游离瓣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并分析有可能影响游离瓣成活的各种因素。结果 :2 3例患者中男性 17例 ,女性 6例 ,年龄 3 1~ 72岁 ,平均 5 2 .9岁 ,所采用的游离腓骨复合瓣中 ,腓骨长度 6~ 15cm(平均 10 .6cm) ,皮岛最大面积 12cm× 5cm ,最小 5cm× 3cm(平均 8.4cm×3 .6cm) ,腓骨的截骨次数为 0~ 3次 (平均 1.7次 ) ,所采用前臂皮瓣最大面积 10cm× 8cm ,最小 6cm× 5cm ,平均 7.8cm× 6.4cm。 2 3例患者的 46块游离瓣全部获得成活 ,受区和供区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 0 .4% ,但并发症均不严重 ,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结论 :游离腓骨瓣和前臂皮瓣联合应用在大型口腔下颌骨复合缺损的修复中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安全可靠 ,并能较好地恢复患者的外形和功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 皮瓣修复 下颌 缺损 手术 临床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骨及髂骨组织瓣在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应用比较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邓永强 郑苍尚 +1 位作者 朱耀旻 张洁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6期569-571,共3页
目的:比较腓骨和髂骨组织瓣在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血管化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12例;应用髂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19例,其中血管化骨瓣5例,非血管化骨瓣14例。结合坚固内固定方法恢复下颌骨的形态及功能。结果:血管化... 目的:比较腓骨和髂骨组织瓣在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血管化腓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12例;应用髂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19例,其中血管化骨瓣5例,非血管化骨瓣14例。结合坚固内固定方法恢复下颌骨的形态及功能。结果:血管化腓骨瓣全部成活,骨组织改建良好,下颌骨外形及功能满意,未发现供区组织功能明显障碍。5例血管化髂骨瓣中3例成活,2例血管化失败。另14例非血管化髂骨瓣中有4例出现受区伤口感染。非血管化骨瓣骨组织改建缓慢。髂骨瓣移植患者下颌骨外形恢复欠佳,供区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结论:血管化骨组织瓣移植其骨组织改建快速、稳定,抗感染能力强。血管化腓骨瓣移植因血管吻合成功率高、取骨量充分且可多点截骨塑形重建、供区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下颌骨缺损修复的最佳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缺损 修复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应用及其治疗效果评价 被引量:5
20
作者 孙宾 于子莹 +2 位作者 邵海峰 安继平 张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85-1288,1338,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化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方法,评价其成活率和修复效果。方法:选择采用血管化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颌骨缺损患者16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24~66岁,平均年龄45.2岁。患者选择条件为肿瘤破坏颌骨需行... 目的:探讨血管化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方法,评价其成活率和修复效果。方法:选择采用血管化游离腓骨肌皮瓣修复颌骨缺损患者16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24~66岁,平均年龄45.2岁。患者选择条件为肿瘤破坏颌骨需行颌骨部分或全部切除,有愿望修复重建下颌骨,且全身状态能够耐受长时间手术者。同时进行原发肿瘤切除及血管化游离腓骨肌皮瓣的切取,根据缺损的部位及大小塑形腓骨,重建钛板固定,修复重建下颌骨。术后通过观察皮瓣的颜色、质地、皮温等确定皮瓣是否成活,并通过手术前后患者的面像照片及 X线片评价修复重建的效果。结果:16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受区无严重并发症,供区主要并发症为皮肤紧张,创口裂开,经换药自行愈合;手术前后面像照片及 X线片经2人以上双盲评价认为下颌骨修复效果良好。结论:游离腓骨肌皮瓣成活率高、修复下颌骨效果良好,可以满足各种类型下颌骨缺损修复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缺损 重建 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