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BCT对成人下颌管分支的影像学研究
1
作者 徐娜 荆文凡 +4 位作者 王春燕 郜珍燕 李莉 张彬 孙俊毅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7-503,共7页
目的通过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技术,深入探究下颌管分支的类型和发生率,以提高对下颌管分支的认知,从而减少因下颌管分支内神经血管束受到创伤而引起的并发症。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803例患者的CBCT数据,采用Naitoh分类... 目的通过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技术,深入探究下颌管分支的类型和发生率,以提高对下颌管分支的认知,从而减少因下颌管分支内神经血管束受到创伤而引起的并发症。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803例患者的CBCT数据,采用Naitoh分类法对下颌管分支的类型及发生率进行统计。结果下颌管分支的发生率为54.05%,其中磨牙后管和前行管的发生率分别为26.40%、32.75%。结论为了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建议口腔临床医师采用CBCT获得三维图像,以便精确评估下颌管分支的情况,避免围手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 下颌管分支 磨牙后管 前行管 解剖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管分支的锥形束CT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郭毅 张巧红 韩晓倩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8-160,共3页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分析下颌管分支发生的概率及其类型。方法选取拍摄CBCT影像的216例(女104例,男11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CBCT的下颌管分支影像进行观测并进行分类。结果 216例(432侧)患者中,39例(18.06%)50侧(11.57%)观测到下颌...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分析下颌管分支发生的概率及其类型。方法选取拍摄CBCT影像的216例(女104例,男11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CBCT的下颌管分支影像进行观测并进行分类。结果 216例(432侧)患者中,39例(18.06%)50侧(11.57%)观测到下颌管分支,其中女18例(17.31%),男21例(18.75%)。下颌管分支分为4类,第Ⅰ类17侧(3.94%),第Ⅱ类11侧(2.55%),第Ⅲ类20侧(4.63%),第Ⅳ类2侧(0.46%)。结论 CBCT对下颌管分支的检出率较高,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在进行下颌手术时应注意下颌管分支这一解剖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管分支 锥形束CT 解剖学 放射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对83例中国人下颌神经管的位置测量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王朝 徐淑兰 +3 位作者 周磊 姚钟雄 杨烁 钟丹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61-763,共3页
目的:探究下颌神经管与下颌骨的位置关系,为种植及植骨手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83名中国人下颌神经管的锥形束CT扫描数据,对其双侧下颌神经管的数据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下颌神经管到下颌骨颊侧壁的距离为(5.32±1.29)^(7.24... 目的:探究下颌神经管与下颌骨的位置关系,为种植及植骨手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83名中国人下颌神经管的锥形束CT扫描数据,对其双侧下颌神经管的数据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下颌神经管到下颌骨颊侧壁的距离为(5.32±1.29)^(7.24±1.29)mm,到下颌骨舌侧壁的平均距离为(3.43±0.99)^(3.93±1.17)mm,到下颌骨下缘的平均距离为(8.81±1.90)^(10.02±2.19)mm,内径的平均值为(2.27±0.44)^(2.61±0.40)mm。男性与女性在下颌管距下颌骨颊侧壁、下颌下缘以及下颌骨内径的平均值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前襻的出现率是70.9%,长度为(2.76±1.14)mm。下颌管分支的出现率为10.84%,长度为(10.72±5.29)mm。结论:中国人下颌管在下颌骨内的位置变异较大,前襻和下颌管分支在下颌骨中发生率较高,植骨及种植手术前应仔细检查,减小神经损伤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神经 锥形束CT 下颌神经管 前襻 下颌管分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