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非对比增强在下肢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初探 被引量:1
1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9-169,共1页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研究人员发表论文,旨在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对比分析磁共振非对比增强血管成像(3D—NC—MRA)在下肢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指出,3D—NC—MRA可用于诊断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对...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研究人员发表论文,旨在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对比分析磁共振非对比增强血管成像(3D—NC—MRA)在下肢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指出,3D—NC—MRA可用于诊断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对下肢缺血病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应用价值 下肢血管成像 对比增强 磁共振 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下肢动脉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CT血管成像对比剂注射方案的优化 被引量:5
2
作者 周燕 李小虎 程琦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12-1215,共4页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CT血管成像对比剂注射方案在下肢血管成像的应用效果。方法 59例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采用单筒注射器对比剂注射方案,速度4.0~4.5ml/s,对比剂用量130~140ml,留置针为一次性使用留置针18G)和改...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CT血管成像对比剂注射方案在下肢血管成像的应用效果。方法 59例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采用单筒注射器对比剂注射方案,速度4.0~4.5ml/s,对比剂用量130~140ml,留置针为一次性使用留置针18G)和改良组(注射为30例,采用双筒注射器对比剂注射,并追加生理盐水方案,速度为3.2~3.5ml/s,对比剂用量90ml,生理盐水用量40ml,连续无间断注射,留置针为一次性使用留置针20G),采用自定标准,盲式评估方法对两组扫描方案下的图像质量及安全可靠性进行评估比较。结果 通过CT三维重建后得出改良的扫描方法下肢远端血管的显影比传统的方法图像更为清楚、更安全可靠性。改进方案注射后的扫描图像质量能达到医学影像诊断要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肢CT血管成像采用改良的注射方案进行扫描能提高图像质量,可作为下肢CT血管成像检查的常规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CT血管成像 对比剂用量 流速 留置针 体层摄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0 kVp联合像素闪烁算法在直接法下肢静脉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郁仁强 吕发金 +4 位作者 周旸 彭刚 张志伟 褚志刚 潘聚东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355-1358,共4页
目的:评价80k Vp联合像素闪烁(pixel shine,PS)算法在直接法下肢静脉CT血管成像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方法:采用直接法下肢静脉CT血管成像,将41例临床诊断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80 k V)和对照组(100 k V),对照组采用滤波... 目的:评价80k Vp联合像素闪烁(pixel shine,PS)算法在直接法下肢静脉CT血管成像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方法:采用直接法下肢静脉CT血管成像,将41例临床诊断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80 k V)和对照组(100 k V),对照组采用滤波反投影(filtered back projection,FBP)算法重建,实验组采用PS算法重建。比较2种成像技术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面积乘积(DLP)。分别选取腰5锥体层面图像、股骨头层面图像和腘窝层面图像,由2名放射科医师对以上图像的图像质量和噪声做主观评分,并测量、计算静脉血管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和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结果:实验组的CTDIvol和DLP明显低于对照组(t=-89.95,P<0.01;t=-35.83,P<0.01);2名医师的主观图像质量评价的一致性较好(κ=0.78,P<0.01),2组图像主观质量评分在下腔静脉、股静脉和腘静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7,P=0.92,P=0.75);2组患者在图像噪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在血管CT值、SNR和CNR上,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80kVp联合像素闪烁算法可以常规在直接法下肢静脉CT血管成像中使用,降低辐射剂量,提高血管增强CT值、SNR和CN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像素闪烁 计算机断层成像 直接法下肢静脉CT血管成像 辐射剂量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下肢深静脉间接血管成像合理延迟时间的选择 被引量:5
4
作者 周良平 郭青 +1 位作者 徐香玖 黄刚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02年第5期348-350,共3页
目的:探讨螺旋CT下肢深静脉间接血管成像合理的延迟时间。材料与方法:51例无心脏及下肢血管病变者,以3ml?s注射速率从周围静脉注入100mlOmnipaque300,在行增强扫描或血管成像后于大转子水平行同层动态扫描,每隔30秒扫描1次,连续扫描10... 目的:探讨螺旋CT下肢深静脉间接血管成像合理的延迟时间。材料与方法:51例无心脏及下肢血管病变者,以3ml?s注射速率从周围静脉注入100mlOmnipaque300,在行增强扫描或血管成像后于大转子水平行同层动态扫描,每隔30秒扫描1次,连续扫描10次。测量每一层面股动脉和股静脉的强化CT值,并绘制时间-密度曲线。结果:股静脉的强化峰值为54~83Hu,平均67.7Hu;92%(46?51)股静脉的强化峰值大于60Hu。股静脉强化达峰值时间差异较大,为126~263秒,平均178.6秒。在180秒时间段股静脉平均强化CT值为63.1Hu,88%(45?51)股静脉的强化CT值超过其峰值的90%;在150秒及210秒时间段股静脉平均强化CT值分别为58.3Hu和59.4Hu,92%(47?51)和96%(49?51)股静脉的强化CT值超过其峰值的80%。结论:①150~210秒以峰值180秒为中心1分钟的时间段为ISCTV检查的适当扫描时间;②在扫描范围较长,1分钟的扫描时间无法完成ISCTV扫描时,扫描时间以向后延伸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间接血管成像 合理延迟时间 选择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0 kV双球管模式下肢CT血管成像检查:与单源模式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赵艺涵 韩丹 +1 位作者 韦文彦 黄益龙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342-1346,共5页
目的:评估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双球管模式超低管电压(70 k V)下肢CTA检查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方法:收集90例腹主动脉及下肢动脉CTA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70 k V管电压,双球管模式,SAFIRE-3;B组:100 k V管电压,单球管模式,... 目的:评估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双球管模式超低管电压(70 k V)下肢CTA检查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方法:收集90例腹主动脉及下肢动脉CTA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70 k V管电压,双球管模式,SAFIRE-3;B组:100 k V管电压,单球管模式,滤波反投影(filtered back projection,FBP);C组:70 k V管电压,单球管模式,SAFIRE-3。测量腹主动脉、髂总动脉、股动脉、腘动脉的4个血管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CT值,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和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ratio,CNR)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并比较3组间辐射剂量。结果:①双球管70 k V组(A组)和单源70 k V组(C组)腹主动脉、髂总动脉、股动脉的3个血管ROI的CT值高于单源100 k V组(B组),双球管70 k V组SNR及CNR明显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远端细小分支的显示双球管70 k V组(A组)明显优于B、C组,而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3组CT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volume,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A>C,双球管70 k V组(A组)较单源70 k V组(C组)辐射剂量升高约24%,但较单源100 k V组(B组)辐射剂量降低约18%。结论:大螺距双球管模超低管电压70 k V联合迭代重建技术下肢CTA检查,可降低辐射剂量,明显提高图像质量,并有利于远端细小血管分支的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管电压 双球管模式 下肢CT血管成像 辐射剂量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技术对糖尿病足患者末梢动脉准确显示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衡 冉启胜 +1 位作者 夏传江 邓洋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351-1354,共4页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技术在糖尿病足患者末梢动脉精准显示的优化扫描方案及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使用64排CT对75例糖尿病患者行下肢动脉血管造影(CTA),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优化组。对照组单时相注射...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技术在糖尿病足患者末梢动脉精准显示的优化扫描方案及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使用64排CT对75例糖尿病患者行下肢动脉血管造影(CTA),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优化组。对照组单时相注射对比剂,总碘量=体质量(kg)×450 mg,碘流率=注射总碘量/28/s,locator定位于腹主动脉远端,动脉CT阈值达到300触发扫描,移床准备时间8 s后开始扫描,参数Rotation time 1s,Pitch 0.9。优化组双时相分段连续注射对比剂,第一段注射对比剂碘量=体质量(kg)×450 mg×60%,碘流率=第一次注射碘量/14/s,第二段注射对比剂碘量=体质量(kg)×450 mg×40%,碘流量(流速)=第二次注射碘量/14/s,locator定位于腘动脉,动脉CT阈值达到90触发扫描,参数Rotation time 0.7 s,Pitch 0.9。用EBW后处理工作站处理图像,由一名高年资技师测量下肢血管每节段的CT值,对其结果进行客观评分,由两名中级职称以上的医师对后处理的图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对照组37例患者图像中26例满足诊断需求,其中11例图像双侧下肢末梢动脉(足背动脉)显示不清,优化组38例患者图像36例满足诊断需求,其中2例图像双侧下肢末梢动脉(足背动脉)显示不清,末梢动脉得分分别为0.910±0.072和0.950±0.050(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区域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05)。远端末梢动脉客观评价得分分别为129.0±27.7和90.0±13.8,髂动脉得分分别为426.0±54.5和392.0±46.2(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余区域得分P>0.05,无统计学差异,可见优化组不但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末梢动脉图像,还可以降低近端血管CT值使之获得均一性更佳的血管图像。结论:CTA技术在糖尿病足患者检查中的优化设计,大大提高了糖尿病足这类有血液循环障碍患者的下肢末梢动脉精准显示,末梢动脉显示成功率提高24.4%。在能满足诊断要求的同时,提高了下肢末梢动脉的图像质量,提供了更加真实、丰富的诊断信息,使糖尿病足患者能得到更好的影像医疗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 locator 末梢动脉 碘流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