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形神共调”针刺法治疗老年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
作者 司丽丽 徐翠香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4年第7期141-142,143,共3页
目的探讨“形神共调”针刺法对老年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5月许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共76例,以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目的探讨“形神共调”针刺法对老年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5月许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共76例,以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传统阳明经穴针刺法,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形神共调”针刺法。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扩展Barthel指数(EBI指数)、痉挛指数(CSI指数)以及肌电图。结果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EBI指数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CSI指数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CSI低于对照组(P<0.05);肌电图结果显示,两组胫骨前肌、腓肠肌、股四头肌的肌电值(iEMG)和均方根(RMS)均较治疗前增加,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形神共调”针刺法治疗老年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提高患者的下肢肌力,改善患者的生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神共调 针灸 老年 脑卒中 下肢痉挛性瘫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醒神调气通络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下肢痉挛性瘫痪临床效果
2
作者 董恒 玄丽娜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2期158-161,共4页
目的观察醒神调气通络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下肢痉挛性瘫痪临床效果。方法将2021年11月至2023年1月泰安市中医医院康复科收治的72例脑卒中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醒神调气通络针刺法)与对照组(传统阳明经穴针刺法),... 目的观察醒神调气通络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下肢痉挛性瘫痪临床效果。方法将2021年11月至2023年1月泰安市中医医院康复科收治的72例脑卒中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醒神调气通络针刺法)与对照组(传统阳明经穴针刺法),每组各3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级、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脑卒中患者MAS分级、CS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AS分级优于对照组,观察组CS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脑卒中患者的FMA、MBI评分较治疗前均得到明显提高,且观察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神调气通络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下肢肌张力、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临床效果优于传统针刺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神调气通络针刺法 康复训练 脑卒中 下肢痉挛性瘫痪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Meta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婉莹 张齐娟 +3 位作者 段婉娥 余晗 吴赛 刘正茂 《巴楚医学》 2024年第2期111-117,共7页
目的:评价针刺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全面检索国内外各大数据库,包括Pubmed、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BM)、维普(VIP)和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13—2023年,纳入数据库中所有比较针刺联... 目的:评价针刺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全面检索国内外各大数据库,包括Pubmed、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BM)、维普(VIP)和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13—2023年,纳入数据库中所有比较针刺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下肢痉挛性偏瘫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对所有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后应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个RCTs,包含1329例患者,针刺联合康复治疗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后下肢偏瘫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OR=5.23,95%CI:3.28,8.34,P<0.001)、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MD=5.01,95%CI:4.05,5.97,P<0.001)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ADL)(MD=11.58,95%CI:4.68,18.49,P=0.001),降低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MAS)(MD=-0.33,95%CI:-0.47,-0.19,P<0.001)。结论:针刺联合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缓解肌肉痉挛,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康复 脑卒中 下肢痉挛性偏瘫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筋膜松解手法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
4
作者 蒋惠瑜 刘海潮 +2 位作者 陈燕青 李菊惠 王兆伟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8期901-905,共5页
目的探讨肌筋膜松解(MFR)手法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疗效及电生理机制。方法选择80名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Bobath康复技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肌筋膜松解手法治疗。对... 目的探讨肌筋膜松解(MFR)手法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疗效及电生理机制。方法选择80名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Bobath康复技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肌筋膜松解手法治疗。对比2组康复治疗前后下肢屈肌群肌张力的改善情况,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CSI)、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以及改良Bae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分析2组表面肌电图(sEMG)并对比不同康复时间段下肢股直肌、腘绳肌、胫前肌及腓肠肌的均方根(RMS)值,分析RMS值变化与下肢痉挛及功能的相关性。结果康复治疗后,2组MAS得分及CSI均较康复前降低,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康复治疗后,2组FMA-LE评分和MBI均改善。观察组得分显著提升(P<0.05)。2组下肢肌RMS值均呈明显升高趋势(P<0.05),于康复后第2周即有明显下肢肌RMS值差异,观察组腘绳肌、胫前肌及腓肠肌的RMS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康复第4周及第6周,观察组股直肌、腘绳肌、胫前肌及腓肠肌RMS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肌RMS值变化与MAS评分及CSI呈负相关(P<0.05),与FMA-LE评分及MBI呈正相关(P<0.05)。结论肌筋膜松解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的下肢张力,提高下肢功能,且功能性改变与下肢肌肌电信号的增强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松解手法 脑卒中 下肢痉挛 电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TOmed智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下肢痉挛的疗效观察及肌电图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卉 沈玄霖 +1 位作者 周菁 张剑平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5年第2期156-159,共4页
目的主要观察MOTOmed智能训练系统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肌痉挛的治疗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60例为脊髓损伤组,其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35~62岁,平均年龄47.45岁... 目的主要观察MOTOmed智能训练系统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肌痉挛的治疗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60例为脊髓损伤组,其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35~62岁,平均年龄47.45岁。同时选取同年龄段的非截瘫肌电图受检者30例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30~68岁,平均年龄46.30岁。分别记录双下肢胫神经的F波的最小潜伏期、最大潜伏期和F波的出现率,计算F波的时间离散度(即F波的最小潜伏期与F波的最大潜伏期的差值)及F波的平均出现率,比较F波的时间离散度及F波的平均出现率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及非截瘫患者之间的差异。将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MOTOmed组(MOTOmed+常规康复训练)30例和常规治疗组(常规康复训练)30例,进行了MOTOmed智能训练治疗的临床对比分析。结果脊髓损伤患者F波的时间离散度值比正常对照者高,分别为(9.0±1.8)ms vs(5.5±1.0)ms(P〈0.01)。脊髓损伤患者F波的平均出现率比正常对照者低[(84.5±6.2)%vs(89.5±5.7)%;P〈0.01]。脊髓损伤MOTOmed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OTOmed组F波的时间离散度值比常规治疗组低[(8.9±2.1)ms vs(10.4±2.2)ms;P〈0.01]。MOTOmed组F波的平均出现率比常规治疗组高[(84.2±7.1)%vs(80.4±6.8)%;P〈0.05]。结论 MOTOmed智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下肢痉挛的临床对比研究发现,采用智能训练的患者疗效明显好于常规治疗的患者,提示MOTOmed智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下肢痉挛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TOmed 智能训练 脊髓损伤 下肢痉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在脑卒中后下肢痉挛偏瘫患者小腿肌肉痉挛程度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6
作者 阮坚 潘永寿 +3 位作者 皮永前 蒋云秀 欧淼 路海燕 《山东医药》 CAS 2021年第29期61-63,共3页
目的探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在脑卒中后下肢痉挛偏瘫患者小腿肌肉痉挛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脑卒中下肢痉挛偏瘫患者30例为卒中组、同期健康志愿者30例为正常组,应用实时SWE测量卒中组治疗前健患两侧、治疗3周后患侧以及正常... 目的探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在脑卒中后下肢痉挛偏瘫患者小腿肌肉痉挛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脑卒中下肢痉挛偏瘫患者30例为卒中组、同期健康志愿者30例为正常组,应用实时SWE测量卒中组治疗前健患两侧、治疗3周后患侧以及正常组右侧小腿三头肌[腓肠肌内侧头(MG)、腓肠肌外侧头(LG)及比目鱼肌(S)]的杨氏模量最大值(Emax),卒中组于康复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CSI)评价患侧下肢痉挛程度。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卒中组治疗前后患侧小腿三头肌(MG、LG、S)Emax与CSI、MAS评分的关系。结果卒中组治疗前患侧MG、LG、S Emax高于卒中组健侧及正常组右侧(P均<0.01),卒中组治疗3周后患侧MG、LG、S Emax与CSI、M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卒中组治疗前后患侧MG、LG、S Emax与CSI评分存在相关性(P均<0.05),与MAS评分无相关性。结论实时SWE能够量化痉挛肌肉组织的弹性及硬度的变化,其检查获得的Emax与SCI评分呈正相关,在评价脑卒中后下肢痉挛偏瘫患者小腿肌肉痉挛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作为评估患者病情及康复疗效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弹性成像 脑卒中后下肢痉挛偏瘫 小腿三头肌 肌肉痉挛 应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肉毒毒素注射联合蜡疗对脑性瘫痪下肢痉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7
作者 易爱文 常燕群 +4 位作者 梁伟燕 黄双苗 张金桥 黄振波 郭爽萍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20期14-15,共2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联合蜡疗对脑性瘫痪下肢痉挛的影响。方法 80例脑性瘫痪下肢痉挛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BTX-A注射下肢痉挛肌肉群联合蜡疗及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联合蜡疗对脑性瘫痪下肢痉挛的影响。方法 80例脑性瘫痪下肢痉挛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BTX-A注射下肢痉挛肌肉群联合蜡疗及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两组患儿在不同治疗时间段进行综合痉挛量表(CSS)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CSS评分、GMFM-88评分分别为(8.95±1.28)、(62.19±5.50)分,均优于对照组的(10.30±1.42)、(59.21±6.41)分(P<0.05)。结论超声引导BTX-A注射联合蜡疗能快速缓解脑性瘫痪儿童下肢痉挛状态,改善其运动能力,提高整体康复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蜡疗 脑性瘫痪下肢痉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腰骶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双下肢痉挛性脑瘫232例 被引量:1
8
作者 衣英豪 毕复海 +2 位作者 冯承泉 窦建 赵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1998年第8期21-21,共1页
选择性腰骶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双下肢痉挛性脑瘫232例武警山东总队医院(250101)衣英豪毕复海冯承泉窦建赵奎1992~1996年,我院采用选择性腰骶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双下肢痉挛性脑瘫患者232例,效果满意... 选择性腰骶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双下肢痉挛性脑瘫232例武警山东总队医院(250101)衣英豪毕复海冯承泉窦建赵奎1992~1996年,我院采用选择性腰骶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双下肢痉挛性脑瘫患者23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瘫 下肢痉挛性脑瘫 治疗 腰骶 脊神经后根切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双下肢痉挛型脑性瘫痪21例报告 被引量:1
9
作者 郭海滨 徐华 +1 位作者 徐迎军 鹿子燕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4期86-86,共1页
关键词 局部注射治疗 A型肉毒毒素 痉挛型脑性瘫痪 下肢 下肢痉挛 脑瘫患儿 疗效满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透析患者下肢痉挛致横纹肌溶解症1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卫华 秦韶华 《中国血液净化》 2012年第2期112-112,共1页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4岁,3年前诊断为'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慢性肾小球肾炎',并开始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现采用费森4008B血液透析机,金宝14L合成膜透析器,透析液温度36℃、透析液流速为500ml/min,电导度为14mS/cm,血流速为250m...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4岁,3年前诊断为'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慢性肾小球肾炎',并开始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现采用费森4008B血液透析机,金宝14L合成膜透析器,透析液温度36℃、透析液流速为500ml/min,电导度为14mS/cm,血流速为250ml/min,每周透析3次,每次透析4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横纹肌溶解症 透析液温度 合成膜透析器 下肢痉挛 电导度 慢性肾小球肾炎 常规透析 透析间期 双肺呼吸音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54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庄志江 张丽红 《中国民间疗法》 2015年第1期13-14,共2页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疾病,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1]。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是常见并发症,其中尤以下肢痉挛为主。本研究旨在探讨针刺法配合西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疾病,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1]。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是常见并发症,其中尤以下肢痉挛为主。本研究旨在探讨针刺法配合西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的疗效,为临床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痉挛 针刺得气 猝然昏仆 口角歪斜 肌张力 随机数字法 中脑梗死 阳明经 常规内科 观察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肌电信号的下肢痉挛信号特征分析与识别 被引量:5
12
作者 姜亚斌 邹任玲 +2 位作者 刘建 徐秀林 胡秀枋 《电子科技》 2017年第11期38-41,共4页
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偶发性下肢肌肉痉挛,会给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带来危害隐患问题。因此,如何能在训练过程中识别痉挛并及时中断训练,文中通对下肢表面肌电信号的采集,采用基于形状的模版匹配法来识别痉挛信号,具体以皮尔逊相... 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偶发性下肢肌肉痉挛,会给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带来危害隐患问题。因此,如何能在训练过程中识别痉挛并及时中断训练,文中通对下肢表面肌电信号的采集,采用基于形状的模版匹配法来识别痉挛信号,具体以皮尔逊相关系数来实现表面肌电信号的下肢痉挛信号的模版匹配分析测得下肢痉挛信号。测试结果表明,模版匹配法在个人痉挛信号识别中的准确性,显示了在泛用痉挛信号识别中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信号 下肢痉挛信号 模板匹配法 皮尔逊相关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电生物反馈及悬吊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后下肢痉挛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龚巧鹭 张建梅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1年第2期110-113,共4页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及悬吊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后下肢痉挛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4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收治的120例脊髓损伤后下肢痉挛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和C组,各40例。三组均进行...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及悬吊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后下肢痉挛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4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收治的120例脊髓损伤后下肢痉挛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和C组,各40例。三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A组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及悬吊运动训练,B组进行肌电生物反馈训练,C组进行悬吊运动训练,均干预2个月。比较三组干预后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分级情况及干预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结果干预后2个月,A组FAC分级情况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个月,三组MAS评分、CS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A组低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个月,三组BB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A组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及悬吊运动训练可改善脊髓损伤后下肢痉挛患者的痉挛情况,促进患者平衡功能与运动功能恢复,更利于提升下肢痉挛患者的步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下肢痉挛 肌电生物反馈 悬吊运动 步行功能 平衡功能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及平衡步态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闫玉林 于璐 邵杨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14期81-85,共5页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及平衡步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7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88例。对照组以常规康复+核心肌...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及平衡步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7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88例。对照组以常规康复+核心肌力训练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2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平衡步态参数,评价治疗安全性。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临床痉挛指数(CSI)均低于治疗前,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评估(FMA-LE)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CSI低于对照组,BBS、FMA-L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屈髋峰值、屈膝峰值、步幅、步频、步速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偏瘫下肢痉挛的治疗效果良好,能提高患者下肢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 核心肌力训练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下肢痉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湿热敷法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金伟林 王颖 《中国民间疗法》 2021年第5期61-63,共3页
目的:观察中药湿热敷法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药湿热敷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下肢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肌张力... 目的:观察中药湿热敷法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药湿热敷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下肢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肌张力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28/30),高于对照组的66.7%(20/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肌张力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肌张力分级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湿热敷法能有效改善中风患者下肢痉挛症状,改善肢体功能,临床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下肢痉挛 中药湿热敷法 针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振动治疗仪对偏瘫患者下肢痉挛及三维步态参数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师昉 李福亮 吕泽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29期119-122,共4页
目的探究局部振动治疗仪对偏瘫患者下肢痉挛及三维步态参数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6月北京市东城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偏瘫患者(病情稳定且处于康复期)8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1例。对照组进... 目的探究局部振动治疗仪对偏瘫患者下肢痉挛及三维步态参数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6月北京市东城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偏瘫患者(病情稳定且处于康复期)8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而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局部振动治疗仪进行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估两组患者下肢痉挛程度,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三维步态参数,同时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估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MAS评分、三维步态参数、FMA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三维步态参数(步速、步频、跨步长)、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局部振动治疗仪应用于偏瘫患者中,在改善患者下肢痉挛程度、促进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方面有明显效果,有一定临床推广应用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局部振动治疗仪 下肢痉挛 三维步态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服中药联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患者下肢痉挛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8
17
作者 顾兆一 《中国医药科学》 2015年第3期86-88,共3页
目的观察和研究口服中药联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患者下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接诊的80例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接受西药妙纳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口服自拟... 目的观察和研究口服中药联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患者下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接诊的80例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接受西药妙纳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口服自拟缓筋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两组患者接受两个月的治疗,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对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风后下肢痉挛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口服自拟缓筋汤联合穴位埋线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有效缓解患者的下肢痉挛的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服中药 穴位埋线 中风患者下肢痉挛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R手术治疗脑瘫下肢痉挛53例
18
作者 秦枚才 赵宝泉 +1 位作者 孟祥海 尹玉军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0期24-24,共1页
近2年来,我们采用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水(SPR)治疗脑瘫引起的下肢痉挛53例,均随访,疗效满意。 一、临床资料 男32例,女21例,年龄5~31岁,平均14.3岁。4例术前曾做过软组织手术,效果差,其中2例术后4周又行双足跟腱延长术。病因不明20... 近2年来,我们采用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水(SPR)治疗脑瘫引起的下肢痉挛53例,均随访,疗效满意。 一、临床资料 男32例,女21例,年龄5~31岁,平均14.3岁。4例术前曾做过软组织手术,效果差,其中2例术后4周又行双足跟腱延长术。病因不明20例,早产16例,抽风8例,难产9例,均有病理反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下肢痉挛 SPR手术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针灸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邓小东 曾少文 李盈莹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第17期83-85,96,共4页
目的探究温针灸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7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46例脑中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温针灸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下... 目的探究温针灸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7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46例脑中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温针灸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下肢运动功能及肌张力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4%,高于对照组的75.3%(P <0.05)。观察组治疗后的下肢FMA评分、Ashworth评级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辅以温针灸治疗,有助于缓解过高肌张力,改善下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针灸 脑中风 下肢痉挛性瘫痪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涛针灸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经验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理想 王涛 《中国民间疗法》 2021年第3期14-15,共2页
该文总结王涛副主任医师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经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该病提供方法和借鉴。王涛副主任医师治疗下肢痉挛性瘫痪重视气血,善调气机,选穴精少,疗效显著。
关键词 下肢痉挛性瘫痪 麻痹 膝上三针 梁丘 伏兔 通关 血海 箕门 王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