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DSA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6
1
作者 许建荣 杨之晖 +4 位作者 姚秋英 沈加林 殷焱 宋子江 顾达彬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3年第5期349-356,共8页
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影像学检查在明确病变类型和性质的同时,还需了解病变部位、范围、程度、分支及整个血循环状态,以便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指导治疗过程以及评估预后。目前,DSA仍是最为可靠的诊断工具,MRA和CTA可作为下肢动脉疑... 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影像学检查在明确病变类型和性质的同时,还需了解病变部位、范围、程度、分支及整个血循环状态,以便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指导治疗过程以及评估预后。目前,DSA仍是最为可靠的诊断工具,MRA和CTA可作为下肢动脉疑似病例的筛选性初步诊断方法,超声多用于随访复查。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治疗方法包括临床维护性治疗、溶栓、球囊扩张、支架、内旋切、激光治疗、取栓、内膜剥离、搭桥术、截肢等,各种方法对各种病变特点均有其明确的适应证,但更强调联合多种方法予以综合性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 DSA诊断 旁路搭桥 血管成形术 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洗脱球囊抑制下肢动脉狭窄性病变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文俐 杜润 +4 位作者 朱政斌 朱劲舟 应晨 刘慧竹 张瑞岩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23-426,共4页
目的探讨新型药物洗脱球囊(DEB)在下肢动脉狭窄性病变(PAD)中可能具有的抑制管腔丢失、减少内膜增生作用。方法以雄性新西兰纯种兔(体重2.5~3.0kg)为实验对象,于兔腹主动脉近心端及远心端各植入Mustang裸支架1枚,模拟PAD模... 目的探讨新型药物洗脱球囊(DEB)在下肢动脉狭窄性病变(PAD)中可能具有的抑制管腔丢失、减少内膜增生作用。方法以雄性新西兰纯种兔(体重2.5~3.0kg)为实验对象,于兔腹主动脉近心端及远心端各植入Mustang裸支架1枚,模拟PAD模型,并分别用裸球囊(胛A组)及药物洗脱球囊(DEB组)在血管支架段行后扩张,术后28d处死动物,收集腹主动脉支架标本,塑料包埋并行Masson染色,比较各组内膜增生程度,同时行DEB药物(紫杉醇)靶点B.微管蛋白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形态学上,与PrrA组比较,DEB组内膜增生及管腔狭窄率明显下降。同时B.微管蛋白免疫组化检测显示.与门A组相比,DEB组血管内膜p-微管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结论动物实验初步显示,DEB具有潜在的有效地抑制管腔丢失、减少内膜增生作用,初步证实该新型DEB的优良性能,提示该新型DEB远期应用于临床治疗PAD的潜在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狭窄性病 药物洗脱球囊 紫杉醇 内膜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镜辅助下内膜切除术治疗长段股-腘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护理
3
作者 李振香 郑莉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年第7期54-55,共2页
目的探讨血管镜辅助下半闭合式内膜切除术治疗长段股-腘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甲顾分析了35例血管镜辅助下半闭合式内膜切除术治疗长段股-腘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5例半闭合式内膜切除术技术成功率为... 目的探讨血管镜辅助下半闭合式内膜切除术治疗长段股-腘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甲顾分析了35例血管镜辅助下半闭合式内膜切除术治疗长段股-腘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5例半闭合式内膜切除术技术成功率为100%,其中5例同时行股深动脉扩大成形术,3例行髂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1例行髂外动脉内膜切除术。随访1~24个月,平均12个月,累积通畅率为85.7%,保肢率为100%。结论血管镜辅助下半闭合式内膜切除术治疗长段股-腘动脉闭塞性病变是安全有效的,术前、术后实施合理的护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病 内膜切除术 半闭合式 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介入诊治 被引量:3
4
作者 施国兴 许顺良 赵建岗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3期308-310,共3页
关键词 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病 介入治疗 介入诊断 导管溶栓 球囊扩张 取栓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支架植入术后血清miR-140-5p与1年内支架内再狭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张克 杨涛 郝斌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55-559,共5页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患者支架植入术后血清微小核糖核酸(miR)-140-5p表达水平与1年内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在山西白求恩医院接受支架植入术治疗的136例LEAO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患者支架植入术后血清微小核糖核酸(miR)-140-5p表达水平与1年内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在山西白求恩医院接受支架植入术治疗的136例LEAO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ISR分为ISR组(n=52)和非ISR组(n=84).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患者血清miR-140-5p表达,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miR-140-5p预判支架植入术后1年内ISR的价值,logistic回归分析miR-140-5p与支架植入术后1年内ISR的关系.结果 ISR组泛大西洋学会联盟(TASC)Ⅱ分型B+C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CRP)比例均高于非ISR组(均P<0.05).ISR组手术前后miR-140-5p相对表达水平均低于非ISR组(均P<0.05).两组术后miR-140-5p相对表达水平均高于术前(均P<0.05),ISR组miR-140-5p相对表达升高程度低于非ISR组(P<0.05).术后miR-140-5p预判支架植入术后1年内IS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高于术前miR-140-5p、miR-140-5p差值(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ASCⅡ分型、LDL-C、CRP均为LEAOD患者支架植入术后1年内ISR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术后miR-140-5p是术后1年内ISR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LEAOD患者支架植入术后miR-140-5p与术后1年内ISR相关,检测其表达可辅助临床做出更好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核糖核酸-140-5p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支架内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C型凝集素样受体-2水平与介入术后2年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懿 陆舜钦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98-501,共4页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LEAOD)患者支架植入术后血浆C型凝集素样受体(CLEC)-2水平与术后2年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在安顺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03例LEAO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LEAOD)患者支架植入术后血浆C型凝集素样受体(CLEC)-2水平与术后2年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在安顺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03例LEAO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CLEC-2水平,分析其与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结果103例患者支架植入术均获成功并随访2年。41例(39.8%)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组和未狭窄组患者血浆CLEC-2水平随时间进展呈降低趋势(P<0.05)。术后7 d血浆CLEC-2评价支架内再狭窄的效能,显著高于术前和术后1 d CLEC-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泛大西洋学会联盟(TASC)Ⅱ分型、术后7 d CLEC-2是LEAOD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浆CLEC-2是LEAOD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检测血浆CLEC-2有助于判断LEAOD介入术后再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动脉粥样硬化闭塞 介入治疗 C型凝集素样受体-2 支架内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颅外段血流动力学参数对颅内段闭塞性病变的准确性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李秋萍 华扬 +3 位作者 贾凌云 杨洁 高明杰 夏明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639-644,共6页
目的通过超声检测椎动脉颅外段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估椎动脉颅内段闭塞性病变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因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而住院,行常规头颈部血管超声检... 目的通过超声检测椎动脉颅外段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估椎动脉颅内段闭塞性病变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因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而住院,行常规头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经CT血管成像(CTA)和(或) DSA检查确诊为单侧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或闭塞患者共275例,记录椎动脉颅外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阻力指数(RI),以DSA检查结果为参照计算PSV、EDV、RI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上述各血流动力学参数在不同取值下评估椎动脉颅内段闭塞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结果 (1)经ROC曲线比较,发现评估椎动脉颅内段发出小脑后下动脉(PICA)之前闭塞,EDV、RI值具有较大的AUC(分别为0. 985和0. 977);评估发出PICA之后闭塞,EDV和PSV具有较大的AUC (分别为0. 959和0. 922); PSV、EDV、RI评估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的AUC相对较低(分别为0. 875、0. 894、0. 826)。(2)当EDV≤0 cm/s或RI≥1. 00时,诊断椎动脉颅内段发出PICA之前闭塞的准确性均为97. 8%,特异度和敏感度均分别为98. 7%、91. 9%。当EDV≤10 cm/s时,诊断椎动脉发出PICA之后闭塞的准确性为89. 1%,敏感度91. 2%,特异度87. 9%; PSV≤39 cm/s、RI≥0. 76时,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6. 2%、84. 7%。椎动脉颅外段血流动力学参数EDV、PSV、RI评估颅内段重度狭窄的准确性均未达到85. 0%。结论椎动脉颅外段血流动力学参数能够准确诊断椎动脉颅内段闭塞,并且能够区分闭塞部位,但是对重度狭窄的诊断准确性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闭塞性病 超声诊断 颅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血管狭窄性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叶长青 黄一宁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7期1-5,共5页
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ICAD)可能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是远期致残、致死的主要因素之一,并且成为人口老龄化社会的主要健康问题。在美国,ICAD导致的脑卒中约占10%;在亚洲则高达50%。在美国,ICAD在黑人和西班牙裔人中更常见,研... 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ICAD)可能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是远期致残、致死的主要因素之一,并且成为人口老龄化社会的主要健康问题。在美国,ICAD导致的脑卒中约占10%;在亚洲则高达50%。在美国,ICAD在黑人和西班牙裔人中更常见,研究显示,在中国,发生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ICAD的发生比例分别为33%~50%和5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缺血性卒中 粥样硬化性 颅内血管 狭窄性病 动脉自旋标记 颅内动脉狭窄 去氧血红蛋白 血管狭窄程度 闭塞性脑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动脉炎肾动脉狭窄/闭塞的介入治疗及临床观察 被引量:5
9
作者 钟红珊 徐克 +3 位作者 张曦彤 苏洪英 冯博 梁松年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870-1875,共6页
目的对大动脉炎所致肾动脉狭窄和(或)闭塞的介入治疗进行疗效观察与评价。方法26例大动脉炎所致肾动脉狭窄和(或)闭塞患者均于非活动期接受了经皮肾动脉开通术、经皮肾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RA)和经皮肾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等综合性介入治... 目的对大动脉炎所致肾动脉狭窄和(或)闭塞的介入治疗进行疗效观察与评价。方法26例大动脉炎所致肾动脉狭窄和(或)闭塞患者均于非活动期接受了经皮肾动脉开通术、经皮肾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RA)和经皮肾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等综合性介入治疗。对所有患者受累肾动脉病变特点,术前血压和肾功能指标及抗高血压药物服用情况进行收集和统计。术后根据动脉造影图像判断肾动脉的血流改善情况。术后随访(32.3±4)个月,评价首次治疗开通率,并对术后中远期血压和肾功能指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学评估。结果术前患者均诊断为肾动脉性高血压(服用抗高血压药物后,平均血压178/102mmHg)。非透析状态下平均肾小球滤过率(GFR)81ml/min。26例患者介入治疗的总技术成功率96.2%。其中5例RAO开通术的成功率为80%,开通后接受了PTRA及肾动脉内支架置入术。21例RAS患者接受了PTRA治疗,技术成功率为81%。其中PTRA效果不理想的病例接受了肾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技术成功率100%。在术后随访过程中,1例于术后48个月失访。1例PTRA术后1.5个月在原病变部位形成假性动脉瘤,置入覆膜血管内支架后成功修复。1例患者死于术前即已存在的肾功能衰竭。1年和5年的首次治疗开通率分别为76%和64%。根据末次随访结果,患者血压水平下降至145/83mmHg(P<0.001),平均GFR上升为90ml/min(P<0.05)。结论根据大动脉炎肾动脉狭窄和(或)闭塞的病变特点合理应用多种血管介入技术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动脉狭窄/闭塞性病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介入治疗远期再狭窄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9
10
作者 贾梦潇 李强 +6 位作者 何洪波 赵志钢 张和轩 李英莎 孙芳 祝之明 闫振成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2-167,共6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不同部位介入治疗远期再狭窄率及影响因素。方法入选2008年1月至2018年3月我科收治随访1年以上且资料完整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138例(154条患肢),根据下肢动脉数字血管造影检查(DSA)明确介入治疗...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不同部位介入治疗远期再狭窄率及影响因素。方法入选2008年1月至2018年3月我科收治随访1年以上且资料完整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138例(154条患肢),根据下肢动脉数字血管造影检查(DSA)明确介入治疗方式,采用下肢动脉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植入术进行治疗。观察手术成功率、症状改善、踝肱指数(ABI)、趾肱指数(TBI)、再狭窄率等,分别于术后3 d,1、3、6个月、1年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肝功、肾功、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部分患者行CTA或彩超检测下肢血管。结果 138例患者共154条患肢行介入治疗。术后HDL-C、LDL-C、hs-CRP、HbA1c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 3、 6个月、1年ABI及TBI显著高于术前(P<0.05 or P<0.01)。术后1、 3、 6个月、1年总再狭窄率分别为17.6%、17.8%、20%、20.9%。其中,膝上组术后1、 3、 6个月、1年再狭窄率分别为8.3%、7.7%、5.6%、23.1%;膝下组术后1、 3、 6个月、1年再狭窄率分别为37.5%、30%、37.5%、30.8%;混合组术后1、 3、 6个月、1年再狭窄率分别为7.9%、15.0%、14.0%、10.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术前TC是影响手术疗效的危险因素(R=0.356,P=0.026),术前HbA1c是影响术后再狭窄发生率的危险因素(R=1.348,P=0.040)。在膝下组中,未狭窄组较再狭窄组术后TC、LDL-C下降更为明显。结论糖尿病下肢血管介入治疗使患者下肢血管灌注得到明显改善。手术部位不同,再狭窄存在差异,膝下组术后再狭窄率显著高于膝上组和混合组。控制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术后再狭窄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 介入治疗 狭窄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3例Fontaine Ⅳ级重症下肢动脉缺血的护理
11
作者 张鸿颖 单爱静 施娅雪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7年第11期2883-2885,共3页
关键词 重症下肢缺血 下肢动脉缺血 护理 动脉闭塞性病 缺血性静息痛 缺血性溃疡 组织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腘动脉支架断裂与支架内再狭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段润丹 谢辉 +1 位作者 吕磊 周兆熊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96-499,共4页
目的探讨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接受支架植入患者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与支架断裂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随访分析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采用股浅动脉及近段腘动脉支架一期植入术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患者97例(107条患肢)。通... 目的探讨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接受支架植入患者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与支架断裂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随访分析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采用股浅动脉及近段腘动脉支架一期植入术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患者97例(107条患肢)。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X线平片、增强CT及DSA造影等检查采集影像学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等统计分析相关资料。结果随访期内71例患者(72条患肢)发生ISR,发生率为67.3%(72/107)。支架断裂组、未断裂组ISR发生率分别为84.2%(32/38)、58.0%(40/69),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股腘动脉支架植入后支架断裂是导致ISR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 支架内再狭窄 支架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