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能谱CTA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支架效果显示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黄欣 丁宁宁 +5 位作者 周丽 赵文哲 李达亮 刘哲 杨健 金超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8-183,共6页
目的 探讨能谱CT单能量成像技术在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支架置入CT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及支架显示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接受下肢动脉能谱CTA检查的20例下肢动脉慢性闭塞性疾病支架植入患者的图像资料[年龄(65.61&#... 目的 探讨能谱CT单能量成像技术在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支架置入CT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及支架显示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接受下肢动脉能谱CTA检查的20例下肢动脉慢性闭塞性疾病支架植入患者的图像资料[年龄(65.61±9.65)岁;男/女:16/4]。原始图像重建为7组单能量图像(40~100 keV)、120 kVp、虚拟平扫(VUE)和去金属伪影(MAR)技术图像。图像经去骨处理后,以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显示支架,并进行客观和主观评估,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与其他重建组图像相比,80 keV和MAR图像评分最高(P<0.01)。结论 80 keV单能量成像技术和MAR提高了下肢动脉支架内腔和结构的图像质量,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更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慢性闭塞性疾病 能谱CT血管成像 单能量成像 下肢动脉 动脉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涂球囊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冉坤 王超 +1 位作者 赵渝 向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566-1572,共7页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药涂球囊(DCB)对比非药涂球囊(UCB)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DCB和UCB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文...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药涂球囊(DCB)对比非药涂球囊(UCB)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DCB和UCB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再狭窄率、晚期管径丢失、术后1年靶病变血运重建率、术后1年通畅率、术后1年的死亡率及截肢率。结果共纳入11个试验,1853名患者共有2150处动脉病变,其中DCB组有1110名患者,1288处动脉病变;UCB组有743名患者,862处动脉病变。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UCB组相比,DCB成形术明显降低了术后6个月的再狭窄率(15.2%vs 39.0%;OR:0.28;95%CI:0.17~0.48;P<0.000 01)、晚期管径丢失(-0.05~0.56 vs 0.54~1.7;WMD:-0.57;95%CI:-0.93^-0.21)和术后1年靶病变血运重建率(13.0%vs 28.1%;OR:0.39;95%CI:0.23~0.64;P=0.0002),提高了术后1年的通畅率(71.8%vs 52.9%;OR:2.32;95%CI:1.21~4.43;P=0.001),而两组的死亡率(4.8%vs 5.0%;OR:1.00;95%CI:0.62~1.63;P=0.99)及截肢率(3.4%vs 2.9%;OR:1.41;95%CI:0.74~2.70;P=0.3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UCB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相比,DCB成形术是一种疗效更显著,安全性无明显差异的腔内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腔内成形术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 药涂球囊 非药涂球囊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进展 被引量:37
3
作者 颜荣华 肖恩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2期205-209,共5页
关键词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 治疗进展 血管内介入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 介入治疗技术 临床治疗 设备要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林 田春梅 +3 位作者 栾顺莲 刘泉源 范万峰 郭兰田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675-677,共3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下肢动脉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对63例临床诊断为下肢动脉疾病病人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其中52例做了DSA检查,11例行手术治疗并有术后病理。以CT横断面图像为基础,结合VR、MPVR图像,对...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下肢动脉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对63例临床诊断为下肢动脉疾病病人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其中52例做了DSA检查,11例行手术治疗并有术后病理。以CT横断面图像为基础,结合VR、MPVR图像,对病变进行分析然后将分析结果与DSA和手术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显示了所有检查动脉,其中动脉硬化性闭塞症51例(16例合并血栓形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6例,动脉栓塞4例,多发性大动脉炎并动脉硬化性闭塞症2例。与DSA对比,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显示主干血管的狭窄与闭塞,符合率达100%。对2级及其以上股动脉分支血管病变显示的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98.04%,灵敏度为97.22%,特异度为100%,符合率为98.84%。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够清晰显示下肢动脉病变范围、形态、管腔内及管壁情况,还能对血管管腔狭窄程度进行分级,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下肢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超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姚立芳 张晓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1996年第6期444-445,共2页
彩超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应用姚立芳①张晓波本文回顾性总结了41例双下肢动脉的检查结果,旨在对彩超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作用及局限性做进一步探讨。1资料和方法1.1资料1994年8月至1996年6月共经彩超检... 彩超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应用姚立芳①张晓波本文回顾性总结了41例双下肢动脉的检查结果,旨在对彩超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作用及局限性做进一步探讨。1资料和方法1.1资料1994年8月至1996年6月共经彩超检查下肢动脉41例,其中20例检查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疾病 动脉闭塞性疾病 彩超 超声波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评价 被引量:29
6
作者 丁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83-484,共2页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是指各种因素所致的髂动脉以下肢体动脉的狭窄乃至闭塞的一组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长期以来,动脉X线数字减影造影(DSA)一直是诊断此病的金标准。新近出现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对肢体动脉的形态学和血...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是指各种因素所致的髂动脉以下肢体动脉的狭窄乃至闭塞的一组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长期以来,动脉X线数字减影造影(DSA)一直是诊断此病的金标准。新近出现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对肢体动脉的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作出评价,不少研究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 闭塞性疾病彩超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3
7
作者 孙利坤 王兵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2415-2418,共4页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arteriosclerosisobliterans,ASO)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局部表现,好发于下肢股腘动脉和膝下动脉,未经正规、有效治疗,最终进展为严重肢体缺血(criticallimbischemia,CLI)。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arteriosclerosisobliterans,ASO)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局部表现,好发于下肢股腘动脉和膝下动脉,未经正规、有效治疗,最终进展为严重肢体缺血(criticallimbischemia,CLI)。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ASO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在年龄大于70岁的人群中,患病率高达15%~20%[1]。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plainoldballoonangioplasty,POBA)通过球囊或配合支架,扩张狭窄或闭塞段,达到血管再通的目的,但术后1年再狭窄率高达40%~60%[2-3],往往需要二次手术治疗。近年来,基于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balloon,DCB)的新技术开始应用于ASO和POBA术后再狭窄,正逐渐成为下肢动脉疾病介入治疗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血管成形术 下肢动脉硬化 闭塞性疾病 药物涂层 动脉粥样硬化 严重肢体缺血 下肢动脉疾病 再狭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球囊扩张成形术在膝下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郭晓华 张焱 +6 位作者 胡宪清 何建荣 金红来 林开勤 胡晓钢 吴素理 梅英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21-424,共4页
目的探讨膝下血管微球囊扩张成形术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以膝下动脉闭塞为主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32例,共38条肢体,均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闭塞或严重狭窄病变。结果 38条肢体中技术成功36条(94.7... 目的探讨膝下血管微球囊扩张成形术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以膝下动脉闭塞为主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32例,共38条肢体,均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闭塞或严重狭窄病变。结果 38条肢体中技术成功36条(94.73%)。主要并发症有动脉穿孔(1例)、痉挛(1例)及穿刺点血肿(1例)。随访6个月,临床成功率92.11%(35/38)。11例坏疽患者中,1例膝上截肢,救肢率90.91%(10/11)。结论血管微球囊扩张成形术为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 膝下动脉 血管成形术 微球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点穿刺技术在复杂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腔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佟铸 谷涌泉 +8 位作者 郭连瑞 李学锋 崔世军 郭建明 武欣 刘梦霞 李建新 汪忠镐 张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72-574,共3页
目的探讨多点穿刺的类型、优势及适应证。方法 2011年10月—2013年10月采用多点穿刺技术对46例复杂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进行46例次腔内治疗,分析该组病例的病变分型、多点穿刺优势及经多点穿刺技术行腔内治疗的成功率。结果多点穿刺... 目的探讨多点穿刺的类型、优势及适应证。方法 2011年10月—2013年10月采用多点穿刺技术对46例复杂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进行46例次腔内治疗,分析该组病例的病变分型、多点穿刺优势及经多点穿刺技术行腔内治疗的成功率。结果多点穿刺可分为3种类型,Ⅰ型为相反方向处理同一靶血管,Ⅱ型为直接穿刺靶血管,Ⅲ型为相同方向处理不同靶血管。腔内治疗成功率为80.4%。结论多点穿刺技术有助于提高复杂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腔内治疗的成功率。充分认识多点穿刺的优势、良好的术前设计、精准的穿刺技术及合适介入器材的应用有助于多点穿刺技术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多点穿刺 下肢动脉 腔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与普通球囊治疗股腘动脉闭塞性疾病:Meta分析
10
作者 曹明昆 尹玉霞 +3 位作者 卢天恒 侯文博 邹英华 张海军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2-147,共6页
目的采用Meta分析对比药物涂层球囊(DCB)与普通球囊成形术(POBA)治疗股腘动脉闭塞性疾病效果差异。方法检索中国知网、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和ISI 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自建库至今DCB... 目的采用Meta分析对比药物涂层球囊(DCB)与普通球囊成形术(POBA)治疗股腘动脉闭塞性疾病效果差异。方法检索中国知网、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和ISI 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自建库至今DCB与POBA治疗股腘动脉闭塞性疾病的随机对照研究。以R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包括晚期管腔丢失(LLL)、再狭窄、靶病变血运重建(TLR)、截肢和死亡。结果共入选18篇文献,DCB组1400例,POBA组1002例;组间LLL[MD=-0.98,95%CI(-1.11,-0.86),P<0.001]、再狭窄[RR=0.33,95%CI(0.27,0.42),P<0.001]和TLR[RR=0.44,95%CI(0.36,0.55),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截肢[RR=0.57,95%CI(0.30,1.09),P=0.091]和死亡[RR=0.70,95%CI(0.39,1.23),P=0.2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CB用于治疗股腘动脉闭塞性疾病整体效果优于POB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动脉疾病 下肢 动脉 动脉 闭塞性动脉硬化 球囊 荟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国Augsburg医疗中心1996年到2003年收治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行截肢术,旁路分流术和经皮血管内成形术(PTA)的发生率研究
11
作者 Wohlgemuth WA Freitag MH +3 位作者 Wlfle K D Bohndorf K Kirchhof K 杨海涛 《放射学实践》 2006年第12期1265-1265,共1页
关键词 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 经皮血管内成形术 下肢截肢术 医疗中心 分流术 发生率 旁路 德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消蚀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20例 被引量:20
12
作者 谷涌泉 郭连瑞 +11 位作者 齐立行 崔世军 郭建明 李杨 高喜翔 佟铸 齐一侠 张成超 吴中俭 杨盛家 张建 汪忠镐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79-782,共4页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消蚀术(ELA)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20例接受ELA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成功19例(95%),症状消失...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消蚀术(ELA)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20例接受ELA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成功19例(95%),症状消失,静息痛症状缓解;失败1例(伴发腹主动脉瘤、静息痛),瘤腔内大量血栓多次脱落至远端动脉,足部动脉完全闭塞,且取栓后效果不佳,终因剧烈疼痛予膝下截肢。1例前半足截肢患者于术后第7日左下肢动脉形成血栓,经溶栓后症状有所缓解。术后踝-肱指数(ABI)与术前比较,7例(36.8%)提升<0.3,8例(42.2%)提升0.3~0.5,4例(21.0%)提升>0.5。18例患者平均随访4(1~8)个月,症状均缓解,未再次干预;1例足趾溃疡患者溃疡愈合。结论ELA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所致缺血安全、有效,但仍需更大样本量和更长随访时间临床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下肢 准分子激光消蚀术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减容治疗术中并发症及其处理 被引量:17
13
作者 李承志 林印胜 +3 位作者 张红 刘玉龙 李王海 张艳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05-409,共5页
目的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减容治疗术中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接受减容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88肢),按照不同减容治疗方式分为溶栓组(43例46肢,接受置管溶栓术)、取栓组(42例49肢,接受机械血栓清除术)及旋切组... 目的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减容治疗术中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接受减容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88肢),按照不同减容治疗方式分为溶栓组(43例46肢,接受置管溶栓术)、取栓组(42例49肢,接受机械血栓清除术)及旋切组(82例93肢,接受定向斑块旋切术)。分析各组术中并发症的种类、发生率、处理方式及治疗有效性。结果对溶栓组46条患肢均行置管溶栓术。取栓组中,16肢采用Angiojet取栓导管治疗,33肢采用Rotarex取栓导管治疗。旋切组中,21肢采用Silverhawk斑块旋切系统治疗,72肢采用Turbohawk斑块旋切系统治疗。减容治疗技术成功率为98.94%(186/188)。溶栓组、取栓组、旋切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26%(13/46)、6.12%(3/49)及6.45%(6/93)。术中并发症包括血管破裂出血14例、栓子脱落引发栓塞5例、急性血栓形成2例及导丝断裂1例(1条患肢),分别给予压迫止血、覆膜支架植入、栓子抽吸、置管溶栓及断裂导丝抓捕处理,未出现治疗相关死亡者。3组间血管破裂出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术后全部患者Rutherford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Z=2.730,P=0.002)。结论减容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确切。血管破裂出血是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且于置管溶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高;及时干预有利于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动脉闭塞性疾病 减容治疗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ntaineⅡ期及以上分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肱踝指数与CTA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蕾 周莹 +2 位作者 刘雨成 刘永保 黄小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1-233,共3页
目的:对比并探讨肱踝指数(ABI)、CT血管造影技术(CTA)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OD)FontaineⅡ期及以上分期中的评估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FontaineⅡ期及以上分期PAOD患者31例(患肢36侧),对其ABI值、下肢动脉CTA检查结果与数字减影... 目的:对比并探讨肱踝指数(ABI)、CT血管造影技术(CTA)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OD)FontaineⅡ期及以上分期中的评估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FontaineⅡ期及以上分期PAOD患者31例(患肢36侧),对其ABI值、下肢动脉CTA检查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进行统计学对照分析,分别计算ABI值、CTA对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与DSA对照,以ABI 0.9为阈值,ABI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86%、100%、83.33%、100%、14.29%;以动脉管径狭窄50%为阈值,CTA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6.36%、97.89%、95.24%、100%。结论:对于FontaineⅡ期及以上分期PAOD的血管狭窄度的判断,ABI具有较高特异性,CTA具有更高敏感性及准确性,二者联合应用可为PAOD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准确可信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动脉闭塞性疾病 肱踝指数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规范化治疗探讨 被引量:34
15
作者 刘昌伟 叶炜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15,共4页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逐渐成为显著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的疾病。本文就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外科治疗原则、适应证和不同病变部位治疗方法的选择进行了讨论,提出对于下肢...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逐渐成为显著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的疾病。本文就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外科治疗原则、适应证和不同病变部位治疗方法的选择进行了讨论,提出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重症患者(Rutherford分级4-6级)应当采取积极的外科治疗;对于TASC分级为A、B级患者应当以腔内治疗为主;对于膝下动脉狭窄和糖尿病足患者应首选膝下动脉球囊扩张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 适应证 血管外科手术 血管腔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25
16
作者 庄金满 李选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9期839-843,共5页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 ASO)是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是外周动脉疾病(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PAD)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造成下肢缺血的主要原因,可导致间歇性跛...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 ASO)是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是外周动脉疾病(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PAD)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造成下肢缺血的主要原因,可导致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肢端溃疡和肢体坏疽,且该病多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治疗风险大,致残率及致死率高。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的趋势,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7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到15%~33.8%[1,2]。对于PAD的治疗,目前有较多的方法。选择恰当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减少致残率、致死率,对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意义重大。现将该病的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治疗方法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 ARTERIAL 动脉粥样硬化 外周动脉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 间歇性跛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膝下动脉硬化性狭窄或闭塞致严重下肢缺血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洋 何春水 +7 位作者 张丽峰 曾伟 林瑶 耿彩娟 王科 王奇奇 黄伟 魏海军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678-682,共5页
目的观察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膝下动脉硬化性狭窄或闭塞致严重下肢缺血(CLI)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膝下动脉硬化性狭窄或闭塞致CLI患者,其中50例接受DCB治疗(DCB组)、46例接受普通球囊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治疗效果、安全性及预... 目的观察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膝下动脉硬化性狭窄或闭塞致严重下肢缺血(CLI)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膝下动脉硬化性狭窄或闭塞致CLI患者,其中50例接受DCB治疗(DCB组)、46例接受普通球囊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治疗效果、安全性及预后。结果96例球囊均到达病变部位并成功完成扩张,未植入补救性支架。组间术前及术后即刻踝肱指数(ABI)、Rutherford分级及Wagner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12个月DCB组ABI高于、Rutherford分级及Wagner分级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6、12个月,DCB组一期通畅率均高于、管腔丢失均少于对照组(P均<0.05),组间截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术后12个月,DCB组免于临床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CD-TLR)为89.81%,高于对照组的67.39%(P=0.0088)。结论DCB治疗膝下动脉硬化性狭窄或闭塞致CLI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管疾病 下肢 闭塞性动脉硬化 球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1
18
作者 何青 贺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426-1428,共3页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影像及临床治疗资料,对所有患者的64排螺旋CT薄层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结果所有患者的CTA图像均明确显示责任血管...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影像及临床治疗资料,对所有患者的64排螺旋CT薄层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结果所有患者的CTA图像均明确显示责任血管,经介入或手术治疗后,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中,可发现病变、确定病变性质及范围,并对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成像 下肢 动脉闭塞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内皮素与慢性下肢动脉缺血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任为 张彦 时德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39-440,共2页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与慢性下肢动脉缺血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63例慢性下肢动脉缺血病人的血浆内皮素水平(ET-1),并与正常人比较。其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ASO)28例,间歇性跛行15例,肢(趾)端坏疽13例;血栓闭塞性...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与慢性下肢动脉缺血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63例慢性下肢动脉缺血病人的血浆内皮素水平(ET-1),并与正常人比较。其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ASO)28例,间歇性跛行15例,肢(趾)端坏疽13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35例,间歇性跛行16例,肢(趾)端坏疽19例。结果:TAO肢(趾)端坏疽者血浆ET-1水平  明显高于间歇性跛行者;ASO肢(趾)端坏疽者ET-1也明显高于间歇性跛行者。且TAO的间歇性跛行和肢(趾)端坏疽分别高于对应的ASO组,所有结果均比正常高。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01)。结论:血浆内皮素水平与慢性下肢动脉缺血程度成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 内皮素 慢性下肢动脉缺血 相关性研究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微创介入治疗 被引量:14
20
作者 汪忠镐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12期1057-1060,共4页
关键词 下肢动脉闭塞 微创介入治疗 重症下肢缺血 动脉硬化 闭塞性疾病 间歇性跛行 肢端溃疡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