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儿腰骶部隐性脊柱裂MRI表现及下肢功能障碍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曾凡森 吴丽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90-893,共4页
目的:研究小儿隐性脊柱裂(spina bifida occulta,SBO)的腰骶部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下肢功能障碍表现,进行脊柱裂神经功能量表(Spina Bifida Neurological Scale,SBNS)评分,探讨小儿SBO腰骶部MRI表现及下肢... 目的:研究小儿隐性脊柱裂(spina bifida occulta,SBO)的腰骶部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下肢功能障碍表现,进行脊柱裂神经功能量表(Spina Bifida Neurological Scale,SBNS)评分,探讨小儿SBO腰骶部MRI表现及下肢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对106例小儿腰骶部隐性脊柱裂及下肢功能障碍患儿行腰骶部MRI,对每位患者按SBNS量表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分析小儿SBO腰骶部MRI表现及下肢功能障碍的关系。结果:腰骶部MRI表现简单性畸形时,下肢功能障碍以轻度运动功能障碍及足畸形为主,腰骶部MRI表现复杂性畸形时,下肢功能障碍以重度运动障碍及足畸形为主;腰骶部MRI表现简单性与复杂性畸形的SBNS评分均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4.548,P=0.023)。结论:MRI在小儿SBO及脊髓畸形诊断中有重要的意义;小儿腰骶部SBO患者SBNS评分越低,下肢功能障碍越严重,MRI表现越复杂合并脊髓畸形越多;SBNS量表评分在SBO及下肢功能障碍中是比较有意义的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隐性脊柱裂 下肢功能障碍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面肌电图分析靳三针结合镜像疗法治疗脑梗死下肢功能障碍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许明珠 林润 +6 位作者 温华能 王逸潇 刘璐 王碧涵 陈科汛 禤春宇 崔韶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2162-2168,共7页
背景脑梗死常导致患者下肢功能障碍,降低生活质量。研究显示针刺结合镜像疗法可改善脑梗死患者下肢功能障碍,但研究尚少,且评价方法有待补充。目的 基于表面肌电图(sEMG)分析靳三针结合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 背景脑梗死常导致患者下肢功能障碍,降低生活质量。研究显示针刺结合镜像疗法可改善脑梗死患者下肢功能障碍,但研究尚少,且评价方法有待补充。目的 基于表面肌电图(sEMG)分析靳三针结合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7—12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康复医学科、神经内科住院部的90例脑梗死下肢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靳三针组、镜像组、靳三针+镜像组,每组30例。三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靳三针组在基础治疗上增加靳三针治疗,镜像组在基础治疗上增加膝关节镜像训练,靳三针+镜像组则在基础治疗上增加靳三针治疗和膝关节镜像训练。三组均治疗1次/d,5次/周,共治疗4周。采用s EMG评估治疗前后患侧下肢肌肉神经系统功能,包括时域指标[均方根值(RMS)]和频域指标[中位频率(MF)];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中的下肢部分(FMA-LE)评分评估下肢运动功能。结果 镜像组与靳三针组患者患侧股二头肌、胫骨前肌、股直肌、腓肠肌治疗4周后RMS、M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靳三针+镜像组患者患侧股二头肌、胫骨前肌、股直肌、腓肠肌治疗4周后RMS、MF均高于靳三针组、镜像组(P<0.05)。靳三针+镜像组患者患侧股二头肌、胫骨前肌、股直肌、腓肠肌治疗4周后RMS、MF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靳三针+镜像组患者治疗4周后FMA-LE评分高于靳三针组、镜像组(P<0.05)。结论 与靳三针、镜像疗法单独治疗相比,靳三针结合镜像疗法能更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下肢肌肉神经系统功能及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下肢功能障碍 靳三针 镜像疗法 表面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针灸方法治疗缺血性卒中下肢功能障碍疗效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5
3
作者 林润 罗菁 +2 位作者 许明珠 唐纯志 崔韶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7-94,共8页
缺血性卒中又称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的特点^([1])。据统计,我国城市和农村的脑卒中发病率分别为219/10万和195/10万,致残率约为70%—80%^([2])。而缺血性卒中占所有卒中的87%^([1])... 缺血性卒中又称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的特点^([1])。据统计,我国城市和农村的脑卒中发病率分别为219/10万和195/10万,致残率约为70%—80%^([2])。而缺血性卒中占所有卒中的87%^([1])。缺血性卒中引起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尤为常见,下肢功能障碍表现为下肢肌力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功能障碍 缺血性卒中 脑卒中发病率 高复发率 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下肢肌力 高死亡率 不同针灸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功能障碍患者的矫形器康复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年贵 印红梅 王英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3年第12期716-716,共1页
目的探讨矫形器训练对改善下肢功能障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作用。方法将 64例下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矫形器组和对照组各 3 2例。对照组采用自我锻炼方法 ,矫形器组安装矫形器 ,两组均同时接受正规康复训练、心理指导及康复护理... 目的探讨矫形器训练对改善下肢功能障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作用。方法将 64例下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矫形器组和对照组各 3 2例。对照组采用自我锻炼方法 ,矫形器组安装矫形器 ,两组均同时接受正规康复训练、心理指导及康复护理。于分组前及分组治疗 4周后评定患者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矫形器组患者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下肢功能障碍患者使用矫形器 4周后即能明显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矫形器 下肢功能障碍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坐位振动训练对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吴雪萍 闻一鸣 孟杰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8-124,共7页
将采用实验法,对20名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中老年男性,经过BODY GREEN轮椅振动训练台为期8周的振动训练后,通过WIN-POD静态平衡仪检测(睁眼、闭眼双足站立),对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探讨坐位振动训练对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者的平衡功能影响... 将采用实验法,对20名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中老年男性,经过BODY GREEN轮椅振动训练台为期8周的振动训练后,通过WIN-POD静态平衡仪检测(睁眼、闭眼双足站立),对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探讨坐位振动训练对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者的平衡功能影响.结果:静态平衡闭眼双足站立的指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动态平衡在TUGT和6MWT的测试为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10m步行测试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坐位振动训练中老年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者的前庭功能和动作协调能力上有显著提高,表明坐位振动训练对平衡功能改善具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振动训练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平衡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穴肌电触发电刺激对脑卒中下肢功能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6
作者 江征 谢秋蓉 +2 位作者 刘雪枫 蔡素芳 王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77-579,共3页
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下肢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目前偏瘫下肢功能障碍治疗以传统运动康复训练配合理疗为主,但是传统运动康复训练存在患者训练主观能动性不足、运动控制欠佳等问题.肌电触发电刺激是一种新兴... 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下肢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目前偏瘫下肢功能障碍治疗以传统运动康复训练配合理疗为主,但是传统运动康复训练存在患者训练主观能动性不足、运动控制欠佳等问题.肌电触发电刺激是一种新兴的康复治疗方法,它结合了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和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有利于增强肌力,改善运动控制.国外很多研究已经证实肌电触发式电刺激能够改善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障碍,但目前国内相关报道尚少.本研究首次将中医传统经穴与肌电触发电刺激相结合,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观察经穴肌电触发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疗效.为今后提高脑卒中患者康复疗效,制定与完善偏瘫康复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触发电刺激 下肢功能障碍 脑卒中患者 疗效观察 经穴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性瘫痪上肢功能障碍康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7
作者 钱旭光 赵勇 刘振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78-882,共5页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为一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症候群[1],这种导致活动受限的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受到非进行性损伤而引起的。脑瘫的运动障碍常伴随感觉、认知、交流、感知和/或行为障碍和/或抽...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为一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症候群[1],这种导致活动受限的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受到非进行性损伤而引起的。脑瘫的运动障碍常伴随感觉、认知、交流、感知和/或行为障碍和/或抽搐障碍,除了共有的下肢功能障碍以外,脑瘫患儿中有很大一部分存在上肢功能障碍;脑瘫是由于脑部受损引起的,尽管损伤是非进行的,但是由此导致的肌肉、骨骼和关节等问题却是进行性地发展着:例如由于胸大肌和肩胛下肌的痉挛和挛缩,会引起肩部内收、内旋,肱二头肌短头和胸小肌的挛缩会导致肱骨头向前方脱位或半脱位,这种改变过程在上肢的其他部位也普遍存在,主要有肘部屈曲、前臂旋前、腕部下垂、手指屈曲或过度伸展、拇指内收等[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功能障碍 脑性瘫痪 进行性损伤 脑瘫患儿 康复 下肢功能障碍 肱二头肌短头 发育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想象与肌电触发电刺激联合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作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朱红军 何怀 +1 位作者 刘传道 杨卫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72-974,共3页
脑卒中是我国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运动想象疗法和肌电触发电刺激疗法是国内近年来开展的康复治疗方法,鲜有此两种疗法联合治疗偏瘫患者的报道。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患者 肌电触发电刺激 下肢功能障碍 运动想象 电刺激疗法 日常生活活动 中老年人 治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结合躯干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0
9
作者 朱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44-1146,共3页
脑卒中患者通常存在多种功能障碍[1],其中下肢功能障碍是造成其跌倒及步行稳定性差的重要危险因素。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作为一种下肢功能训练新设备已广泛应用于康复临床治疗,国内有研究报道其对脑瘫、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有促... 脑卒中患者通常存在多种功能障碍[1],其中下肢功能障碍是造成其跌倒及步行稳定性差的重要危险因素。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作为一种下肢功能训练新设备已广泛应用于康复临床治疗,国内有研究报道其对脑瘫、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2—3]。然而MOTOmed作为一种下肢训练设备无法兼顾训练躯干控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功能障碍 躯干控制能力 脑卒中患者 训练系统 运动 下肢功能恢复 危险因素 临床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减重步态训练对脑外伤患者下肢功能的作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尤爱民 辛玉甫 +3 位作者 马振宇 胡延峰 孙守崎 刘青塬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48-949,共2页
步行是人类满足日常生活的基本要求,对伴有运动功能障碍的脑外伤患者恢复下肢功能是康复的基本目标。近年来,减重平板步行圳练作为一种新兴的步态训练方法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我科对存存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脑外伤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 步行是人类满足日常生活的基本要求,对伴有运动功能障碍的脑外伤患者恢复下肢功能是康复的基本目标。近年来,减重平板步行圳练作为一种新兴的步态训练方法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我科对存存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脑外伤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早期介入了减重步行训练.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重步行训练 脑外伤患者 下肢功能 步态训练 早期介入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康复治疗 训练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蹦床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钱开林 朱奕 王彤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74-675,共2页
脑损伤后偏瘫患者的运动系统由于失去了高位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被抑制的、受到调节的、原始的皮质下中枢运动反射被释放出来,导致偏瘫侧受累肢体肌群间协调紊乱,肌张力异常而产生运动障碍,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患侧支撑能... 脑损伤后偏瘫患者的运动系统由于失去了高位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被抑制的、受到调节的、原始的皮质下中枢运动反射被释放出来,导致偏瘫侧受累肢体肌群间协调紊乱,肌张力异常而产生运动障碍,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患侧支撑能力较差、平衡功能障碍、主动关节运动障碍等,进而影响到患者的步行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近年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偏瘫患者 平衡能力 中枢神经系统 关节运动障碍 训练 蹦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评估训练康复系统提高脑卒中患者下肢平衡功能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3
12
作者 姜璧珺 陈瑶 +1 位作者 于培雁 叶斌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28-731,共4页
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主要涉及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减弱,长期轮椅生活,不仅影响患者的情绪,也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下肢评估训练康复系统目前技术比较成熟,对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2],本研究通过各项评价指标客... 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主要涉及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减弱,长期轮椅生活,不仅影响患者的情绪,也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下肢评估训练康复系统目前技术比较成熟,对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2],本研究通过各项评价指标客观评估下肢评估训练康复系统治疗下肢平衡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下肢评估训练康复系统为下一步的推广应用提供基础,以提高医疗效率、节约成本,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功能障碍 生活自理能力 医疗效率 运动功能障碍 下肢运动功能 康复系统 疗效评估 脑卒中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刺激器腰丛阻滞术后神经功能障碍二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董绍兴 朱雁鸿 +1 位作者 苏丽红 年士艳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9期685-685,共1页
关键词 下肢神经功能障碍 神经刺激器 腰丛阻滞 术后 神经阻滞麻醉 下肢神经阻滞 神经定位 区域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等速肌力训练模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37
14
作者 张学慧 毕霞 +3 位作者 孙丹 邵静雯 汪敏 张礼礼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83-585,共3页
肌肉无力是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期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等速技术是目前安全、有效的肌力训练方法,研究证实等速肌力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运动及平衡功能脚。但目前研究多集中在下肢单一关节开链模式训练,对于多个... 肌肉无力是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期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等速技术是目前安全、有效的肌力训练方法,研究证实等速肌力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运动及平衡功能脚。但目前研究多集中在下肢单一关节开链模式训练,对于多个关节共同参与的下肢等速闭链模式训练鲜见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患者 下肢功能恢复 等速肌力训练 训练模式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肌肉无力 等速技术 训练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TOmed训练用于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改善的观察 被引量:5
15
作者 宋社更 饶高峰 张文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76-1177,共2页
脊髓损伤是由外伤、疾病和先天性因素,导致神经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部分或全部障碍,使患者丧失部分或全部活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工作能力的神经损伤,是康复治疗的主要对象之一[1].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最常见的功能障... 脊髓损伤是由外伤、疾病和先天性因素,导致神经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部分或全部障碍,使患者丧失部分或全部活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工作能力的神经损伤,是康复治疗的主要对象之一[1].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最常见的功能障碍,尤其下肢运动障碍和步行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减少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使之早日回归家庭、重返社会是康复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康复治疗的主要内容之一.MOTOmed智能运动系统是近年出现较新的康复治疗设备,它通过软件控制下的电机驱动设备来帮助患者的下肢进行活动.2012年我院康复科引进了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康复治疗设备.本文通过MOTOmed训练联合常规PT训练与常规的PT训练做对照,研究MOTOmed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脊髓损伤患者 运动功能改善 运动训练 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神经损伤平面 康复治疗 生活自理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央模式发生器在脊髓损伤后下肢运动恢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刘帅祎 赵晓璇 +3 位作者 李奇 邢政 李庆雯 褚晓蕾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92-1098,共7页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由于交通事故、高空坠落等因素所导致的脊髓结构破坏,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脊髓功能(运动、感觉、反射)的障碍。有关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新增SCI患者约77万人[1],我国颈SCI患者超过250万人[2]。SCI后下肢...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由于交通事故、高空坠落等因素所导致的脊髓结构破坏,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脊髓功能(运动、感觉、反射)的障碍。有关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新增SCI患者约77万人[1],我国颈SCI患者超过250万人[2]。SCI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较为常见,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心理状态和社会交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功能 脊髓损伤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脊髓结构 SCI 数据显示 高空坠落 心理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下肢量化运动控制训练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8
17
作者 吕尤焱 王永春 张黎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03-605,共3页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而且有年轻化的趋势,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但有1/2的生存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躯体功能障碍[1],尤其下肢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站立能力及正常步行功能,其中平衡及步行...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而且有年轻化的趋势,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但有1/2的生存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躯体功能障碍[1],尤其下肢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站立能力及正常步行功能,其中平衡及步行能力障碍是最常见的症状。减重训练虽然效果确切[2],但费时、费力且因治疗师的能力而有所不同,无法定量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 运动控制 下肢功能障碍 步行能力 躯体功能障碍 治疗师 现代医疗技术 康复训练方法 临床观察 患侧下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25
18
作者 韩稷钰 王衍鸿 万大千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1-246,共6页
各种原因导致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是一种新型的可穿戴仿生装置,主要应用于实现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站立和行走,是目前康复医学的研究热点。回顾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发展历... 各种原因导致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是一种新型的可穿戴仿生装置,主要应用于实现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站立和行走,是目前康复医学的研究热点。回顾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发展历史,该研究领域近些年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和发展。未来如果能攻克其便携性、智能化和模块化等技术问题,将使下肢功能障碍患者得到最大化康复成为可能。该文对可穿戴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和临床应用进行全面综述,进一步对该领域的研发提出新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骨骼机器人 下肢功能障碍 脑卒中 脊髓损伤 康复训练 人机交互 智能化 模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偏瘫患者踝背屈障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4
19
作者 刘玉海 张淑珍 格日乐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79-379,共1页
关键词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 偏瘫患者 临床观察 背屈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异常运动模式 运动功能恢复 踝关节 强弱程度 抑制技术 神经肌肉 效果不佳 运动疗法 髋关节 膝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医疗APP在髋关节置换术后社区康复训练中的作用 被引量:17
20
作者 杨帅 于哲一 +3 位作者 计海彪 张伟明 何鑫 谢青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5-217,共3页
髋关节置换术是用人工假体代替发生病变或损伤的髋关节,目前是治疗髋关节疾病的重要手术,可缓解髋关节疼痛,增加关节稳定性,改善下肢功能障碍。随着髋关节置换手术技术日益成熟,患者术后肢体功能的康复情况直接影响手术效果,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后 社区康复训练 移动医疗 APP 下肢功能障碍 手术技术 髋关节疾病 髋关节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