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西乌南-绿草滩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储盖组合与勘探潜力 被引量:3
1
作者 易定红 王斌婷 +2 位作者 曹正林 裴明利 刘应如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0年第1期67-72,共6页
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钻井、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在柴西乌南-绿草滩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识别出两个层序界面,将其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三级层序)LSC1和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四级层序)MSC1、MSC2、MSC3和MSC4。在等时... 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钻井、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在柴西乌南-绿草滩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识别出两个层序界面,将其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三级层序)LSC1和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四级层序)MSC1、MSC2、MSC3和MSC4。在等时地层格架约束下,详细分析了研究区储集层、盖层及储盖组合的发育规律与基准面旋回的内在联系,指出本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下干柴沟组下段 基准面旋回 储盖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西油泉子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物源方向与沉积体系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易定红 袁剑英 +3 位作者 裴明利 曹正林 赵凡 张丽萍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3期226-230,共5页
目前普遍认为柴达木盆地西部油泉子地区在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E31)沉积时处于滨浅湖泥坪环境,砂岩不发育。但是对油6井E31的沉积微相研究表明,第一,该井在MSC1旋回至MSC3上升半旋回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累计发育111.0m厚... 目前普遍认为柴达木盆地西部油泉子地区在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E31)沉积时处于滨浅湖泥坪环境,砂岩不发育。但是对油6井E31的沉积微相研究表明,第一,该井在MSC1旋回至MSC3上升半旋回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累计发育111.0m厚的棕红色细砂岩和粉砂岩;第二,在MSC1上升半旋回的4579.0~4598.5m井段发育19.5m厚的棕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主水道细砂岩;第三,在MSC3上升半旋回的4429.5~4441.0m井段发育11.5m厚的棕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分流水道粉砂岩;第四,在MSC4旋回发育滨浅湖-滩坝沉积体系,其中滩坝包括砂质滩坝和鲕粒滩。在综合研究该地区及其邻区的测井、录井资料和连井沉积体系演化剖面后排除了研究区物源的几种可能的来源方向,结合区域古地理背景,首次明确提出研究区E31的早期和中期物源是来自其东北的大风山西部—黑梁子地区,这一新认识对于深化该地区的石油地质认识、重新评价与预测优质碎屑岩储层具有重要的勘探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油泉子地区 下干柴沟组下段 物源方向 沉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马北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王晔桐 孙国强 +5 位作者 杨永恒 王猛 马富强 张成娟 赵健 史基安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1-148,157,共9页
通过对柴北缘马北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E31)岩芯的观测分析,挑选出3个样品,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发现碎屑锆石U-Pb年龄区间明显可以划分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2个主年龄区间以及古、中、新元古代3个次级年龄区间... 通过对柴北缘马北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E31)岩芯的观测分析,挑选出3个样品,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发现碎屑锆石U-Pb年龄区间明显可以划分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2个主年龄区间以及古、中、新元古代3个次级年龄区间.主年龄区间分别为380-480和200-320 Ma,峰值年龄分别为432和249 Ma;次级年龄区间分别为2000-2500、1400-1800、800-1000 Ma,峰值年龄不明显. 5个年龄区间分别代表了柴北缘造山带5次不同的构造事件:古元古代岩浆事件;中元古代非造山岩浆活动;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汇聚事件;古生代柴达木板块的俯冲-碰撞-折返过程;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热事件.碎屑锆石年龄特征及对比结果证明了马北地区古近纪以来的沉积物源主要来自于嗷唠山和吐尔根达坂山,水动力条件稳定,沉积物源具有很好的继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 沉积物源 下干柴沟组下段 马北地区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海东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8
4
作者 陆国青 杨少春 +2 位作者 张逸帆 王亚 赵永福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29,共10页
马海东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砂岩储层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基于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核磁共振T2谱曲线分析,研究了马海东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表明:下干柴沟组下段4砂组储集岩发育残余粒间孔、粒... 马海东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砂岩储层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基于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核磁共振T2谱曲线分析,研究了马海东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表明:下干柴沟组下段4砂组储集岩发育残余粒间孔、粒内溶孔、成岩缝和孔隙缩小型喉道,孔隙结构以Ⅰ类大孔中喉型和Ⅱ类中孔细喉型为主,中—大孔比例较高,孔隙连通性较好;2砂组储集岩发育残余粒间孔、粒内溶孔和弯片状、管束状喉道,孔隙结构以Ⅲ类细孔微喉型为主,小型孔隙占据主体,孔隙连通性较差。指出沉积环境是储集岩孔隙结构形成的前提条件,机械压实和胶结作用封堵、缩小孔喉,构造作用和溶蚀作用连通、扩大孔喉,导致4砂组与2砂组储层孔隙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研究成果为马海东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砂岩储层评价与预测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成岩作用 核磁共振 马海东地区 下干柴沟组下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12号构造下干柴沟组下段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孙康 李国艳 +2 位作者 王波 王鹏 李元奎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0年第B12期49-53,共5页
通过岩心分析化验资料(物性、薄片、铸体薄片、压汞等),详细分析了昆北断阶带切12号构造下干柴沟组下段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和孔隙结构特征,并结合该区的构造与沉积等特征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储集... 通过岩心分析化验资料(物性、薄片、铸体薄片、压汞等),详细分析了昆北断阶带切12号构造下干柴沟组下段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和孔隙结构特征,并结合该区的构造与沉积等特征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储集岩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较低、分选差,且泥质含量和黏土矿物含量高;储层物性差,且孔渗相关性较差;孔喉小且分选差,孔隙连通性差。研究认为,沉积环境、黏土矿物、泥质杂基和构造运动是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影响因素 下干柴沟组下段 切12号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地区渐新世沉积特征与隐蔽油藏预测 被引量:8
6
作者 赵谦 周江羽 +3 位作者 李兰斌 刘馨遥 张臣 光佳敏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2-29,共8页
在油气开发的后期阶段,特别是构造油气藏已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时候,利用层序精细划分和沉积微相分析等方法来寻找隐蔽油藏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三维地震、钻井岩心、测井曲线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利用三维地震资料控制沉积相空间... 在油气开发的后期阶段,特别是构造油气藏已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时候,利用层序精细划分和沉积微相分析等方法来寻找隐蔽油藏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三维地震、钻井岩心、测井曲线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利用三维地震资料控制沉积相空间展布,利用钻井和录井资料划分砂体小层,并将两者结合起来对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地区沉积相和层序进行精细刻画,同时在沉积相带内和层序格架之下研究砂体的连通性和空间展布。结果表明,在SSC5—SSC3沉积时期,研究区沉积主要以退积为主,在SSC2沉积时期经历了一次快速的水退过程之后,SSC2—SSC1沉积时期沉积基准面持续下降,后期主要以扇三角洲沉积为主。研究区渐新世下干柴沟组下段主要发育湖泊—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和席状砂沉积微相;扇三角洲发育扇三角洲平原和扇三角洲前缘亚相。通过对砂体展布和砂体孔渗性以及试油结果的研究,并依据沉积相与层序格架分析,预测在七32井区附近发育的斜坡带砂岩透镜体和上倾尖灭砂体是岩性油藏勘探的重点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隐蔽油藏预测 下干柴沟组下段 七个泉地区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参数约束剖析柴达木盆地砂西地区古近系沉积物源 被引量:2
7
作者 徐良佳 于胜尧 +1 位作者 纪文涛 高翔宇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1-336,共6页
柴达木盆地新生界多物源体系是沉积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且一直存有争议。文中运用重矿物、稀土元素、单砂体沉积学等方法,剖析了该盆地砂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沉积物源及其与邻区的关系。结果表明:砂西地区与来自阿尔金山物源的红柳... 柴达木盆地新生界多物源体系是沉积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且一直存有争议。文中运用重矿物、稀土元素、单砂体沉积学等方法,剖析了该盆地砂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沉积物源及其与邻区的关系。结果表明:砂西地区与来自阿尔金山物源的红柳泉及七个泉地区在重矿物组合及稀土元素分配模式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而与尕斯、跃进地区相似;重矿物稳定系数平面分布及单砂体展布特征显示砂西地区古水流方向为SW至NW。综合分析认为,砂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物源来自西南方向的铁木里克凸起。该研究对重新理解古新世柴达木盆地古地理格局及提高储层预测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重矿物 沉积物源 下干柴沟组下段 砂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