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区块下干柴沟组上段页岩油储层特征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3
1
作者 黄建红 蒋威 +4 位作者 谭先锋 吴松涛 蔡鑫勇 伍坤宇 张庆辉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1-153,共13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区块C902井在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Ⅳ~Ⅵ油层组获得高产油气流,实现了柴达木盆地古近系页岩油的重大勘探突破。然而,古近系页岩油的评价标准和资源潜力不清等问题制约了干柴沟区块高效开发。基于C902井及其他探井... 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区块C902井在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Ⅳ~Ⅵ油层组获得高产油气流,实现了柴达木盆地古近系页岩油的重大勘探突破。然而,古近系页岩油的评价标准和资源潜力不清等问题制约了干柴沟区块高效开发。基于C902井及其他探井的勘探成果,利用岩性、物性、孔隙结构、生烃潜力等资料,综合评价了干柴沟区块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Ⅳ~Ⅵ油层组页岩油的勘探潜力。结果表明,该套页岩层系混积特征明显,岩相类型包括纹层状和层状灰云岩、纹层状和层状云灰岩、纹层状黏土质页岩和层状泥岩,具有较高脆性指数,可压性强;晶间孔和纹层缝是重要的储集空间,占比达85%,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w(TOC)均值高于0.9%,氯仿沥青“A”和S_(1)+S_(2)共同指示生烃潜力大,且有机质类型以Ⅰ~Ⅱ_(1)型为主。因此,下干柴沟组上段Ⅳ~Ⅵ油层组具有烃源岩品质好、源储一体、可压性强、发育广泛等特征,生储盖组合在空间上广泛发育且密封性好,有利于压裂改造后提高油气采收率,对干柴沟区块页岩油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储层 下干柴沟组上段 古近系 资源潜力 干柴区块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页岩层系优势岩相及其控储因素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洪 冯有良 +9 位作者 刘畅 杨智 伍坤宇 龙国徽 姚健欢 孟博文 邢浩婷 蒋文琦 王小妮 魏琪钊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05-1320,共16页
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地区页岩油勘探近年获得重要突破,研究高原咸化湖盆岩相与储层特征对甜点识别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全岩矿物组成和原位微量元素分布测试、大面积视域扫描拼接成像、高压压汞与氮气吸附实验以及一维核磁... 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地区页岩油勘探近年获得重要突破,研究高原咸化湖盆岩相与储层特征对甜点识别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全岩矿物组成和原位微量元素分布测试、大面积视域扫描拼接成像、高压压汞与氮气吸附实验以及一维核磁共振分析,判识了岩相类型,系统研究了页岩储集性和含油性差异,提出了优势岩相和控储主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有块状灰云岩(碳酸盐矿物含量>70%)、层状灰云岩(碳酸盐矿物含量50%~70%)、纹层状混积岩(碳酸盐矿物含量10%~50%)和断续状水平层理混积岩(碳酸盐矿物含量10%~50%)4种岩相。块状灰云岩和层状灰云岩孔隙以晶间孔为主,储集空间大且连通性好,孔隙中含油指数高,为优势岩相;纹层状混积岩基质孔隙发育较差,纹层密集发育的混积岩渗透性较好;断续状水平层理混积岩孔、缝不发育,储集性较差。优势岩相成储过程受3方面因素控制:①碳酸盐矿物组构决定宏孔发育程度;②陆源长英质细粒沉积物和黏土矿物含量控制比表面吸附性;③纹层发育程度最终改善储层渗透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岩相 控储因素 储层特征 页岩油 下干柴沟组上段 古近系 干柴地区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咸水湖泊细粒重力流沉积及油气意义: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为例
3
作者 王小妮 杨智 +9 位作者 冯有良 蒋文琦 龙国徽 伍坤宇 张洪 侯鸣秋 邢浩婷 张天舒 刘畅 魏琪钊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85-1004,共20页
细粒重力流可以将滨浅湖的碎屑物质和有机质搬运至半深湖—深湖,形成沉积粒度小于0.0625 mm的细粒重力流沉积物,是深湖环境的重要搬运和沉积作用之一。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地区西部下干柴沟组上段(E3~2)为咸水的半深湖—深湖环境,发育了湖... 细粒重力流可以将滨浅湖的碎屑物质和有机质搬运至半深湖—深湖,形成沉积粒度小于0.0625 mm的细粒重力流沉积物,是深湖环境的重要搬运和沉积作用之一。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地区西部下干柴沟组上段(E3~2)为咸水的半深湖—深湖环境,发育了湖底扇—深湖化学沉淀碳酸盐岩沉积体系。研究表明下干柴沟组上段发育有7大类岩相:云/灰质泥岩、粉砂质泥岩、白云岩、泥质白云岩、泥质粉砂岩、细粉砂岩以及粗粉砂岩岩相,形成了7类细粒沉积岩相组合:(1)泥流—泥质湍流—安静水体沉积岩相组合(LA1);(2)半深湖化学沉淀与事件沉积互层岩相组合(LA2);(3)滑塌—细粒碎屑流—泥流沉积岩相组合(LA3);(4)细粒异重流沉积岩相组合(LA4);(5)细粒浓缩密度流沉积岩相组合(LA5);(6)细粒碎屑流—细粒过渡流—细粒浊流沉积岩相组合(LA6);(7)细粒浓缩密度流—细粒湍流—细粒过渡流—泥流沉积岩相组合(LA7)。细粒重力流作用及其相互转化,形成了多样的岩相组合,反映了复杂的沉积作用过程。湖盆细粒沉积物的形成和分布受古气候、盆地构造及湖平面变化的影响。在整体干旱的气候背景下,气候湿润湖平面上升有利于优质烃源岩和细粒异重流的发育;气候干热湖平面下降则有利于发育化学沉积的碳酸盐岩层和滑塌引起的细粒重力流沉积。咸水湖盆半深湖—深湖环境发育的代表泥流—泥质湍流—安静水体沉积的岩相组合(LA1)和化学沉淀碳酸盐岩与事件沉积碳酸盐岩互层的岩相组合(LA2)是优质的“甜点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重力流沉积 咸化湖泊 页岩油 下干柴沟组上段 英雄岭地区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西狮子沟地区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膏盐岩沉积演化特征 被引量:21
4
作者 易定红 王建功 +4 位作者 石亚军 孙秀健 马新民 王鹏 李延丽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9,共9页
经过多年的油气勘探,已在柴达木盆地的多个层位发现了油气藏。其中,该盆地西部(柴西)狮子沟地区古近系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膏盐岩是该区油气藏得以保存的优质盖层。为了预测柴西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方向和目标、... 经过多年的油气勘探,已在柴达木盆地的多个层位发现了油气藏。其中,该盆地西部(柴西)狮子沟地区古近系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膏盐岩是该区油气藏得以保存的优质盖层。为了预测柴西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方向和目标、指导区域油气勘探部署,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综合薄片鉴定,粒度,敏感参数Sr/Cu、Fe/Mn、(Fe+Al)/(Ca+Mg)、V/(V+Ni)、Pr/Ph比值以及黄铁矿含量,包裹体等分析结果,研究了该区膏盐岩发育的沉积演化特征和沉积环境。结果表明:(1)膏盐岩主要分布在湖盆的沉积中心,往盆地边缘方向变薄,横向上相变为碳酸盐岩或陆源碎屑岩,平面分布呈不规则的椭圆形;(2)膏盐岩纵向上主要发育在下干柴沟组上段的中部和上部,与碳酸盐岩或陆源碎屑岩相间发育,单层厚度变化大、层数多、连续性较好;(3)下干柴沟组上段Ⅲ砂组—Ⅰ砂组(盐间)地层沉积时气候干旱炎热,为半深湖—深湖还原性水体环境。结论认为:(1)该区下干柴沟组上段膏盐岩分布面积较广,累计厚度较大;(2)膏盐岩是在干旱炎热气候条件和深水背景下湖水蒸发浓缩结晶而成的,非热液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部 狮子地区 古近纪 下干柴沟组上段 膏盐岩 盖层 沉积环境 沉积特征 蒸发浓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湖相碳酸盐岩沉积特征及相模式 被引量:32
5
作者 王建功 张道伟 +6 位作者 易定红 袁剑英 石亚军 马新民 高妍芳 张平 王鹏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3,共13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为一套含湖相碳酸盐岩地层,在狮子沟地区已发现了高产含油层系和多口日产千吨以上的高产井。为了进一步探索湖相碳酸盐岩油藏特征和分布规律,基于测井、地震以及岩心观察和储层分析化验资料,对湖相碳...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为一套含湖相碳酸盐岩地层,在狮子沟地区已发现了高产含油层系和多口日产千吨以上的高产井。为了进一步探索湖相碳酸盐岩油藏特征和分布规律,基于测井、地震以及岩心观察和储层分析化验资料,对湖相碳酸盐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构类型、沉积特征及沉积相展布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柴西地区湖相碳酸盐岩为混合沉积成因,岩性主要为灰云岩和泥灰岩,其次为白云岩和灰岩;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以灰泥为主,其次为颗粒。碳酸盐岩沉积微相主要有泥灰坪和灰云坪,其次为藻滩和颗粒滩。其岩性组合受古地貌、古水介质和古气候的影响,发育有局限性湖泊、半封闭性湖泊与开阔性湖泊等3种碳酸盐岩沉积序列及沉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碳酸盐岩 咸化湖盆 下干柴沟组上段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咸化湖盆页岩油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评价方法——以柴西坳陷下干柴沟组上段为例 被引量:11
6
作者 郭泽清 龙国徽 +8 位作者 周飞 唐丽 姜营海 白斌 张静 刘畅 王艳清 张博策 贾生龙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425-2444,共20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坳陷的英雄岭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E32)页岩油获勘探重大突破。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时期属于典型的咸化湖盆,通过岩芯观察和X射线衍射全岩、地球化学、储层物性分析,发现在此环境下形成的页岩及页岩油具有明显的特性:... 柴达木盆地西部坳陷的英雄岭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E32)页岩油获勘探重大突破。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时期属于典型的咸化湖盆,通过岩芯观察和X射线衍射全岩、地球化学、储层物性分析,发现在此环境下形成的页岩及页岩油具有明显的特性:(1)页岩以碳酸盐岩矿物为主,岩性以纹层状云灰岩和层状灰云岩为主;(2)烃源岩具有低TOC、高转化率的特点,游离烃含量高,具有明显的石油“超越效应”,而且页岩的含油性和生烃潜量与碳酸盐矿物含量呈正相关性;(3)储层表现为特低孔、特低渗的特点,黏土矿物类型以伊利石和伊蒙混层为主,有利于页岩油的稳产和高产;(4)地层压力系数高,能量充足,原油轻质组分多、气油比高。柴西坳陷E32页岩层系厚度大、面积广,为了评价其资源潜力,将柴西坳陷划分为小梁山、英雄岭、扎哈泉和茫崖4个凹陷,首先应用成因法计算资源量,然后用体积法、容积法和类比法验证其结果的可靠性,最终用德尔菲法确定页岩油总的资源量为69×10^(8)t。本文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1)明确了咸化湖盆页岩油独特的地质特征,指出富油层系的岩性组合;(2)提出了计算吸附烃的计算公式,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页岩油资源量的评估方法;(3)资源量的落实证实了柴西坳陷具有可观的页岩油资源潜力,坚定了勘探信心;(4)多因素综合划定的I类有利区带面积为2460km^(2),指出了下一步勘探的现实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西坳陷 咸化湖盆 下干柴沟组上段 页岩油 资源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东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储层特征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陈波 郝媛媛 +3 位作者 石海信 孙国强 史基安 吴志雄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8年第3期1-6,共6页
综合运用重矿物、岩心、测录井及物性资料,对冷东地区浅层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沉积期离物源距离较近,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砂岩类型以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成分和结构成熟度较低。储层... 综合运用重矿物、岩心、测录井及物性资料,对冷东地区浅层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沉积期离物源距离较近,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砂岩类型以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成分和结构成熟度较低。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残余原生粒间孔,碎屑的粒径大小与孔渗高低呈正相关性。根据储层分类标准,将研究区储层从优至劣分为三类,大部分为Ⅱ类和Ⅲ类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较低,属于中低孔—低渗储层,且非均质性较强。研究区储层物性与沉积时的水动力强度有关,优质储层主要分布于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较厚的砂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干柴沟组上段 沉积储层 物性特征 储层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西尕斯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碳酸盐岩岩石类型及沉积环境——以跃灰101井为例 被引量:6
8
作者 易定红 石亚军 +5 位作者 张正刚 袁剑英 王朴 张世铭 苟迎春 万传治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2期173-178,共6页
近年来勘探实践表明柴达木盆地致密油勘探潜力巨大,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是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致密油勘探的主要目的层段,湖相碳酸盐岩是致密油的重要储集层。在系统岩芯观察描述的基础上,结合薄片鉴定、元素分析、全岩矿物分析等室内... 近年来勘探实践表明柴达木盆地致密油勘探潜力巨大,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是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致密油勘探的主要目的层段,湖相碳酸盐岩是致密油的重要储集层。在系统岩芯观察描述的基础上,结合薄片鉴定、元素分析、全岩矿物分析等室内测试分析成果,认为柴西尕斯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发育的碳酸盐岩为典型的湖相混合沉积成因,岩性复杂,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发育24种岩性的以灰质成分为主的灰岩类,另一类是发育23种岩性的以云质成分为主的白云岩类。通过对Sr/Ba,Sr/Cu,Mn O/Fe,V/Cr,Ni/Co,Cu/Zn比值以及碳酸盐岩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对碳酸盐岩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认为柴达木盆地尕斯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碳酸盐岩主要是在半干旱—干旱气候条件下、半咸水—咸水碱性水体介质、富氧的弱氧化—弱还原环境下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致密油 沉积环境 下干柴沟组上段 尕斯地区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被引量:6
9
作者 夏青松 陆江 +5 位作者 杨鹏 张昆 杨朝屹 聂俊杰 朱云舫 李立芳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144,共13页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为“自生自储”型油气藏。利用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含量分析、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二氧化碳吸附、氮气吸附/脱附、高压压汞、核磁共振、自发渗吸等实验手段,系统分析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渐新...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为“自生自储”型油气藏。利用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含量分析、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二氧化碳吸附、氮气吸附/脱附、高压压汞、核磁共振、自发渗吸等实验手段,系统分析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特征,精细表征了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英西地区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为细粒沉积岩,其矿物成分主要为白云石和铁白云石等碳酸盐,含有长石、石英等陆源碎屑,伊蒙混层和伊利石等黏土矿物。(2)研究区储集岩整体较为致密,孔隙度为1.0%~14.5%,平均为4.0%,渗透率为0.011~6.146 mD,平均为0.125 mD,具有低孔特低渗特征。(3)研究区储集岩的孔隙类型以晶间孔、溶蚀孔、溶洞和裂缝为主,储层孔隙形态为平行狭缝型。(4)研究区微孔的质量体积平均为0.005 6 mL/g,占总孔的质量体积的34.70%;中孔的质量体积平均为0.006 6 mL/g,占总孔体积的40.84%,宏孔的质量体积相对较小,为0.003 9 mL/g,占总孔体积的24.46%,因此,对岩石储集性贡献最大的为中孔,其次是微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间孔 低孔特低渗 平行狭缝型孔隙形态 吸附/脱附实验 核磁共振 下干柴沟组上段 渐新统 英西地区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西南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蒸发岩沉积旋回特征 被引量:6
10
作者 徐彬 李建明 +2 位作者 张永庶 崔俊 余笑航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9-107,共9页
柴西南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为一套湖盆含蒸发岩系。文章综合运用薄片、岩心、钻井、测井、化验分析等资料,对研究区下干柴沟组上段蒸发岩系沉积旋回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平面上由盆地中心向边缘呈现蒸发岩-混积型碳酸盐岩-碎屑... 柴西南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为一套湖盆含蒸发岩系。文章综合运用薄片、岩心、钻井、测井、化验分析等资料,对研究区下干柴沟组上段蒸发岩系沉积旋回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平面上由盆地中心向边缘呈现蒸发岩-混积型碳酸盐岩-碎屑岩的环带状分布,纵向上发育2个三级旋回及6个四级旋回期次。各级蒸发岩沉积旋回具有不对称的特征,即快速湖侵、缓慢湖退。总结出研究区的五种蒸发岩岩相组合类型。研究区蒸发岩为气候干旱、盆地基底快速沉降背景下,湖退时残留盐湖中以蒸发结晶为主具有一定水深的成因,并建立了沉积旋回发育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西南 英西地区 下干柴沟组上段 蒸发岩 盐湖 沉积旋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西北区碱1井下干柴沟组上段高频层序特征
11
作者 裴明利 王华 +2 位作者 陈琰 曹正林 雷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1-41,共11页
依据柴达木盆地古近系咸水湖盆湖泊沉积发育特征,建立了碱1井下干柴沟组上段E23滨浅湖沉积模式,总结了滩坝砂沉积的7种微相发育特征,归纳出对应于湖平面上升至高水位期和湖平面下降至低水位期两类滨浅湖沉积微相组合体系。应用陆相高分... 依据柴达木盆地古近系咸水湖盆湖泊沉积发育特征,建立了碱1井下干柴沟组上段E23滨浅湖沉积模式,总结了滩坝砂沉积的7种微相发育特征,归纳出对应于湖平面上升至高水位期和湖平面下降至低水位期两类滨浅湖沉积微相组合体系。应用陆相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构建了碱1井E23的基本旋回模式,划分了69个短期旋回、4个中期旋回和2个长周期旋回,总结了高频基准面旋回层序地层的成因和特征,并探讨湖相碳酸盐岩沉积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中的意义,为揭示柴达木盆地西部古近系干旱环境下的层序地层基本特征奠定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西北区 碱1井 下干柴沟组上段 滨浅湖沉积微相 高频基准面旋回层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咸化湖盆高频湖平面升降特征及地质意义——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为例 被引量:9
12
作者 乔艳萍 谭秀成 +5 位作者 刘耘 熊鹰 伍坤宇 张永庶 杨勃 任灵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52-1165,共14页
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E3^2)为例,基于钻井岩芯、测录井和配套分析等资料发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E3^2)整体为干旱、咸化背景下的湖相混合沉积,但内部岩石组分和结构产状变化频繁,表现为周期性垂向叠置的湖平面升降... 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E3^2)为例,基于钻井岩芯、测录井和配套分析等资料发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E3^2)整体为干旱、咸化背景下的湖相混合沉积,但内部岩石组分和结构产状变化频繁,表现为周期性垂向叠置的湖平面升降沉积旋回。旋回界面以层状岩盐、含膏斑块状灰质云岩、块状砂岩等顶部的岩性转换面或局部存在的暴露侵蚀面为典型标志。单个旋回多表现为短暂湖侵—持续湖退的向上变浅和咸化沉积序列,构成薄层状/块状灰质云岩—含膏斑块状灰质云岩、薄层状/块状灰质云岩—含膏斑块状灰质云岩—层状岩盐、薄层状/块状灰质云岩—块状砂岩等旋回结构类型。不同沉积旋回在空间的叠置组合受湖盆水动力能量、湖水盐度及古气候频繁波动的共同控制。通过旋回对比,利用井间旋回厚度差异近似反映相对古地貌起伏,研究区整体具有西高东低的古地貌格局,盆内则为低起伏的凹隆相间特征,自下而上各井区间的旋回厚度和地貌差异逐渐减小,反映湖盆填平补齐、逐渐咸化萎缩的演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化湖盆 高频旋回 湖平面升降 下干柴沟组上段 英西地区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南翼山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振华 张小军 +2 位作者 钟大康 苟迎春 张世铭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39,共11页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电子探针分析等多种实验手段,对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南翼山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南翼山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具有混积特征,以碳酸盐岩为主,平均质量分数为4...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电子探针分析等多种实验手段,对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南翼山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南翼山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具有混积特征,以碳酸盐岩为主,平均质量分数为42.6%,含陆源碎屑、硬石膏和黏土矿物,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24.9%,9.0%和12.8%;储层的主要岩性为灰云岩、白云岩和藻灰岩,平均体积分数分别为49.0%,12.0%和6.0%。②研究区储层为低孔、特低渗储层,孔隙度为1.0%~13.3%,平均为4.9%,92%的样品渗透率小于0.02 mD;孔隙类型以溶蚀孔、晶间孔为主,发育微裂缝,但常被胶结物充填,连通性较差;按孔喉半径可分为中等喉道、细—中和细—微喉道3类,平均孔喉半径分别为0.350μm,0.110μm和0.030μm,占比分别为15%,40%和45%。③研究区主要为浅湖—半深湖亚相,可细分为灰云坪、藻席、砂坪及泥坪4种微相,储层的发育在宏观上受控于沉积微相,其中灰云坪储层占比最多,占储层总厚度的67%,藻席发育优质储层,藻灰岩厚度越大,储层的物性越好,而泥坪几乎不发育储层。④研究区储层在微观上受控于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准同生白云岩化作用、溶蚀作用及构造作用增加了储层的储集空间,改善了其渗透性,沉积后期的胶结作用对储层具有破坏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积岩 灰云坪 藻席 浅湖—半深湖亚相 准同生白云岩化作用 下干柴沟组上段 古近系 南翼山地区 柴达木盆地西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旋回层序在陆相盐湖盆地中的应用——以柴西南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为例 被引量:6
14
作者 徐彬 李建明 +1 位作者 张永庶 崔俊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12-417,共6页
综合分析钻井、测井、岩心等资料,对柴西南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进行了层序界面识别及层序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与层序发育模式,研究了有利储层分布位置。结果表明:层序发育受控于构造运动、古气候变化及湖平面升降... 综合分析钻井、测井、岩心等资料,对柴西南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进行了层序界面识别及层序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与层序发育模式,研究了有利储层分布位置。结果表明:层序发育受控于构造运动、古气候变化及湖平面升降;下干柴沟组上段自下而上可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并进一步细分为6个四级层序,各级层序界面主要为岩性突变面,各级层序均发育湖侵体系域与湖退体系域,并均具有快速湖侵、缓慢湖退的特征;SQ3—SQ4表现为早期湖侵、中后期持续湖退,沉积相由半深湖亚相逐渐转变为盐湖亚相,SQ4发育大量岩盐盖层;有利储层主要发育于湖退体系域中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旋回层序 盐湖盆地 下干柴沟组上段 英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TSR与储层改造 被引量:4
15
作者 赵思思 李建明 +2 位作者 柳金城 李积永 崔俊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6-74,共9页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作为溶蚀作用的一种重要机制在储层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测井等资料的分析,研究了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TSR特征及其对储层的改造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TSR反...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作为溶蚀作用的一种重要机制在储层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测井等资料的分析,研究了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TSR特征及其对储层的改造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TSR反应物主要为烃类与硫酸盐岩,生成物为高含量的H_(2)S,CO_(2)及蚀变烃类、方解石、单质硫、黄铁矿、含硫有机物等,反应起始温度为100~140℃,对应英西地区地层深度为3113~4536 m。②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TSR造成了碳酸盐岩孔缝充填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晶粒状和块状黄铁矿、单质硫及沥青等蚀变矿物,含硫矿物的δ^(34)S值偏大;天然气烃组分具有甲烷含量高、重烃含量低的特征,干燥系数偏大,碳同位素δ^(13)C_(1)值和δ^(13)C_(2)值较大,并且常见H_(2)S及相对较高含量的CO_(2)等TSR生成物,地层水盐度降低。③TSR相关流体对碳酸盐岩储层进行了改造,埋藏溶蚀作用发育,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孔洞系统,平均增孔率可达3.5%,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储层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 溶蚀孔洞 储层改造 下干柴沟组上段 古近系 英西地区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西狮子沟深层富钾卤水成钾物质来源研究
16
作者 王冀洺 樊馥 +1 位作者 赵为永 侯献华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7-1018,共12页
【目的】狮子沟背斜构造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其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赋存着丰富的卤水资源,钾、硼、锂等含量较高,具开发前景。【方法】通过系统分析该套卤水、石盐常、微量元素、锶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特征,进而探究富钾卤水来源及成矿模... 【目的】狮子沟背斜构造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其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赋存着丰富的卤水资源,钾、硼、锂等含量较高,具开发前景。【方法】通过系统分析该套卤水、石盐常、微量元素、锶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特征,进而探究富钾卤水来源及成矿模式。【结果】(1)研究区卤水中K^(+)含量为1.06~15.87g/L,其中70%超过了3g/L;卤水水化学类型以氯化物型为主;(2)经计算卤水特征系数,并结合水盐体系相图分析,发现溶滤盐层为该套高矿化度卤水的主要成因;(3)与此同时,卤水与石盐层锶同位素特征关系以及K^(+)与Li^(+)的相关性特点,反映深部热流体来源钾也有一定贡献。【结论】初步建立了研究区卤水钾的成矿模式,即古近系下干柴沟组沉积时期,狮子沟地区处于弱拉张环境,沉积环境较为稳定,沉积了晚始新世下干柴沟组上段石盐及其他盐类沉积;后期构造活动加剧,富钾热流体沿张性断裂上升入湖,提供了部分深部物质来源钾,同时造成已有含钾盐类矿物和部分石盐沉积的溶解,进而为该区卤水提供了另一种重要的溶滤钾物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深层卤水 下干柴沟组上段 地球化学特征 岩盐溶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南八仙地区渐新世沉积环境及储层物性控制因素
17
作者 易定红 刘应如 +7 位作者 李积永 李红哲 徐晓玲 吴颜雄 王爱萍 马元琨 涂加沙 贾正良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5-720,共16页
为了明确柴达木盆地北缘南八仙地区中深层油气勘探前景,预测有利储层分布区域,以古近系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为研究对象,在精细岩心观察和钻(测)井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铸体薄片、黏土矿物组合、泥岩岩屑氯离子质量分数、孔渗变化... 为了明确柴达木盆地北缘南八仙地区中深层油气勘探前景,预测有利储层分布区域,以古近系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为研究对象,在精细岩心观察和钻(测)井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铸体薄片、黏土矿物组合、泥岩岩屑氯离子质量分数、孔渗变化特征等参数综合分析结果,对该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时期的沉积环境、碎屑岩储层物性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南八仙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时期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湖泊水体主要为淡水—微咸水;储层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砂岩的成分成熟度变化大、结构成熟度较低;气候干旱温暖,黏土矿物组合以伊利石和伊/蒙混层为主,高岭石和绿泥石含量少,不含蒙脱石;南八仙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有利储层是Ⅳ-1—Ⅳ-4砂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坝砂体,孔隙度平均为16.3%,渗透率平均为37.4×10^(-3)μm^(2),为中孔低渗储层和中孔中渗储层,原生粒间孔为主要孔隙类型,其中,Ⅳ-1—Ⅳ-4砂组砂体物性优于Ⅳ-5砂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物性优于河口坝砂体;沉积(微)相和胶结作用是南八仙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物性优劣的主要控制因素,其次是压实作用和溶蚀作用,高含量的次生方解石胶结物是Ⅳ-5砂组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储层物性 油气 控制因素 下干柴沟组上段 南八仙地区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南八仙地区渐新世浅水三角洲物源及沉积演化 被引量:6
18
作者 易定红 石亚军 +6 位作者 刘俊丰 刘应如 李积永 王爱萍 马元坤 李红哲 贾正良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4-510,共17页
以古近系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E23)为研究对象,在精细岩芯观察和钻(测)井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重矿物组合、ZTR指数、砂岩碎屑组分、粒度累积概率图和砂地比等参数综合分析结果,对柴达木盆地南八仙地区E23湖盆扩张期弱退积型浅水... 以古近系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E23)为研究对象,在精细岩芯观察和钻(测)井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重矿物组合、ZTR指数、砂岩碎屑组分、粒度累积概率图和砂地比等参数综合分析结果,对柴达木盆地南八仙地区E23湖盆扩张期弱退积型浅水三角洲物源方向、砂体展布规律和沉积微相发育演化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①南八仙地区E23沉积时期物源主要来自南祁连山中酸性岩浆岩和中高级变质岩发育区,物源方向为近北东—南西向,稳定重矿物(磁铁矿、石榴子石、白钛矿和锆石)含量高(质量分数介于81.0%~99.9%)、不稳定重矿物(绿帘石和角闪石)含量低。②南八仙地区E23沉积时期为浅水三角洲—滨浅湖沉积环境,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其次为长石岩屑砂岩,砂体的成分成熟度一般中等—较差、分选磨圆度中等—较差,粒度概率图以反映河流作用的一跳跃一悬浮式为主;沉积构造类型多样,主要发育块状层理、正粒序层理、平行层理和槽状交错层理。③E23沉积时期,南八仙地区继承性发育3条北东—南西向呈条带状展布的砂体富集带(砂地比值介于35%~65%之间),早期到中期砂体发育程度增强,呈进积式;中期到晚期砂体发育程度有所减弱,呈弱退积式。④E23沉积时期,南八仙地区处于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环境,持续发育3个呈北东—南西向展布的沉积朵叶体,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其次为水下分流间湾微相,早期到中期浅水三角洲前缘发育规模增大,中期到晚期发育规模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 物源方向 下干柴沟组上段 渐新世 南八仙地区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E_3~2碳酸盐岩沉积演化特征 被引量:20
19
作者 易定红 王建功 +5 位作者 石兰亭 王鹏 陈娟 孙松领 石亚军 司丹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6-55,共10页
近年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古近系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E_3~2)湖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获得了重大突破,并展现出亿吨级储量规模。为了进一步评价油气勘探目标,通过岩心观察和钻、测井资料分析,根据MnO/Fe,Sr/Ba,碳氧同位素等地球化学参数... 近年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古近系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E_3~2)湖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获得了重大突破,并展现出亿吨级储量规模。为了进一步评价油气勘探目标,通过岩心观察和钻、测井资料分析,根据MnO/Fe,Sr/Ba,碳氧同位素等地球化学参数和岩石薄片鉴定结果,对湖相碳酸盐岩的沉积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英西地区碳酸盐岩主要发育在E_3~2的下部和中部,与膏盐岩或陆源碎屑岩相间发育;主要分布在湖盆的沉积中心,往盆地边缘方向变薄并相变为陆源碎屑岩或膏盐岩;是混合沉积成因,矿物成分复杂、岩性多样;形成于干旱气候条件下封闭的咸化水体介质环境,水体盐度是其岩性变化和发育程度的主要控制因素。该认识为落实英西地区的储量规模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沉积环境与演化 咸化湖盆 下干柴沟组上段 英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构造带渐新世湖水盐度对碳酸盐岩沉积发育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易定红 李翔 +5 位作者 石亚军 李积永 刘应如 马元坤 倪祥龙 王文卓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1期10-18,共9页
为了整体评价柴达木盆地西部英雄岭构造带中段和东段渐新世湖相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前景以及预测有利勘探区带,以下干柴沟组上段(E_(3)^(2))为例,在岩芯观察、钻/测井资料和三维地震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石薄片、氯离子含量、全... 为了整体评价柴达木盆地西部英雄岭构造带中段和东段渐新世湖相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前景以及预测有利勘探区带,以下干柴沟组上段(E_(3)^(2))为例,在岩芯观察、钻/测井资料和三维地震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石薄片、氯离子含量、全岩矿物分析、膏盐岩分布和地球化学敏感参数分析,对该地区E_(3)^(2)湖水古盐度和碳酸盐岩沉积演化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英雄岭地区E_(3)^(2)从早期到晚期水体从半咸水、咸水过渡到盐水,盐度不断增大。平面上,从英西到英东,膏盐岩发育程度变差,湖盆水体盐度降低。英雄岭地区E_(3)^(2)碳酸盐岩矿物组分复杂、岩性多样,分区性明显,纵向上早期碳酸盐岩的发育程度好于晚期,平面上碳酸盐岩主要分布在英西和英中北部地区,英中南部其次,英东地区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古盐度 下干柴沟组上段 古近纪 英雄岭构造带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