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的体表心电图识别 被引量:9
1
作者 李晓红 赵文萍 +3 位作者 张芳 郭继鸿 王伟民 王龙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40-643,共4页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由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或左旋支(left circumflex coronary artery,LCX)急性闭塞所致,RCA或LCX闭塞的比例为(2.2~7.0):1,平均3.9:1[1-3]。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诊断...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由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或左旋支(left circumflex coronary artery,LCX)急性闭塞所致,RCA或LCX闭塞的比例为(2.2~7.0):1,平均3.9:1[1-3]。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诊断的"金"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壁心肌 罪犯血管 心电图 Fiol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电图ST段改变对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的价值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念念 宋宏宾 +1 位作者 俞阅彦 江时森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9-261,共3页
目的心电图作为一种有用可行的检查手段已广泛用于罪犯血管及其闭塞部位的诊断,文中探讨心电图ST段改变对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罪犯血管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急性下壁MI的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co... 目的心电图作为一种有用可行的检查手段已广泛用于罪犯血管及其闭塞部位的诊断,文中探讨心电图ST段改变对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罪犯血管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急性下壁MI的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资料。根据CAG确定罪犯血管,对患者心电图Ⅱ、Ⅲ、V3导联ST段抬高比值及Ⅰ、avL、V4R、V5-6导联ST段偏移进行分析,并与CAG的结果比较。结果该114例患者中,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与左回旋支(left circumflex branch,LCX)为罪犯血管者,分别为86例及28例。Ⅲ↑>Ⅱ↑,V4R↑≥0.05mv,ST↓V3/ST↑Ⅲ的值<0.5,STⅢ↑>Ⅱ↑合并ST V5-6↓,提示罪犯血管为RCA,其敏感性(sensitiviey,SEN)和特异性(specificity,SPE)分别为92%、74%、88%、35%及86%、100%、93%、100%;STⅠ、avL↑或等电位点,V5-6↑或等电位点,ST↓V3/ST↑Ⅲ的值>1.2,STⅢ↑≤Ⅱ↑合并ST V5-6↑或等电位点,其SEN、SPE分别为82%、100%、82%、46%及90%、44%、95%、100%。结论上述心电图ST段改变指标有助于对急性下壁MI时罪犯血管的初步判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壁心肌 冠状动脉造影 心电图 罪犯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电图对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效增 韩雅玲 +4 位作者 荆全民 王守力 苗志林 王祖禄 王冬梅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2年第6期381-383,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以揭示体表心电图对梗死相关动脉及病变节段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 15 6例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体表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梗死相关动脉为右冠状...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以揭示体表心电图对梗死相关动脉及病变节段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 15 6例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体表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梗死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占 79.5 % ,左回旋支占 2 0 .5 %。单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变节段多发生在第一右心室支开口以远 (77.6 % ) ,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病变节段多发生在第一右心室支开口前 (87% )。STⅢ 抬高 /STⅡ 抬高 >1,STⅠ、aVL下移≥ 1mm ,提示右冠状动脉为梗死相关动脉的敏感性分别为 87.9%、89.5 % ,特异性分别为 84 .4 %、81.2 % ,阳性预告值分别为 95 .6 %、94 .8%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ST段V1、V2 下移≥ 1mm ,提示左回旋支为梗死相关动脉的敏感性 ,特异性和阳性预告值分别为 84 .4 %、91.9%、73.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 急性下壁心肌 冠状动脉病变 预测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阻滞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及临床预后 被引量:2
4
作者 郝恒剑 李耘 +2 位作者 李康 魏嘉平 汪家瑞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55-257,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阻滞 (CAVB)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早期预后。方法 :对发病 12小时内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且梗塞相关血管为右冠状动脉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13 9例 ,按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阻滞 (CAVB)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早期预后。方法 :对发病 12小时内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且梗塞相关血管为右冠状动脉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13 9例 ,按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前是否出现CAVB分为CAVB组 (n =3 5 )和无完全性房室阻滞 (NAVB)组 (n =10 4) ,进行临床、冠状动脉造影、心功能及早期预后分析。结果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前梗塞相关血管闭塞 (TIMI 0~ 1级 )率CAVB组高于NAVB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CAVB组多支病变、无有效侧支循环、严重心律失常 (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 )发生率均高于NAVB组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肌酸激酶峰值、合并右心室梗死及院内病死率CAVB组高于NAVB组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多因素分析完全性房室阻滞不是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发生的完全性房室阻滞 ,与梗死区域的残余血流 (前向血流与侧支血流 )减少及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有关 ,合并完全性房室阻滞者即使介入治疗成功仍有较高的病死率 ,应给予更积极的治疗和严密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阻滞 急性下壁心肌 患者 冠状动脉病变 完全性 临床预后 合并 特点 显著性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莨菪碱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行直接PCI患者心肌灌注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李伟 范卫泽 +3 位作者 傅向华 郝国贞 姜云发 谷新顺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12期49-55,共7页
目的探讨预防性冠状动脉内应用不同剂量山莨菪碱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cute 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AIMI)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心肌灌注水平的影响及其可能... 目的探讨预防性冠状动脉内应用不同剂量山莨菪碱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cute 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AIMI)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心肌灌注水平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炎症机制。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4月至2015年11月AIMI发病12小时内行直接PCI的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四组:A组(阿托伐他汀20 mg+山莨菪碱1500μg),B组(阿托伐他汀20 mg+山莨菪碱3000μg),C组(阿托伐他汀40 mg+山莨菪碱1500μg),D组(阿托伐他汀40 mg+山莨菪碱3000μg),每组各28例。以术后心肌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心肌灌注分级(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 grades,TMPG)(TMPG)3级的比例作为主要终点。以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MB,CK-MB)、心脏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cTnI)峰值水平评估心肌梗死面积。术前及术后24 h各检查1次炎性反应标志物[高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介素-6(interleukin,IL-6)、P选择素、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入院时及术后90 min各查心电图1次,记录各组患者完全ST段回落(ST-segment resolution,STR)的情况。随访术后30 d及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探讨有助于直接PCI术后达TMPG 3级的独立因素,阐明山莨菪碱和阿托伐他汀各自的主效应及交互作用。结果直接PCI术后,D组TMPG 3级患者占比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11),TIMI 3级和完全STR的患者占比均有高于其他组的趋势(P分别为0.073和0.051)。D组患者CK-MB、cTnI峰值水平最低,术后3 d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最高。山莨菪碱联合阿托伐他汀具有降低CK-MB峰值水平的协同效应(P=0.001),仅具有升高LVEF的协同效应趋势(P=0.284)。给予山莨菪碱后,四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未见严重的过缓/过速心律失常发生。血栓积分3~4分、冠状动脉舒张压降低均为AIMI患者行直接PCI术后心肌灌注不良(表现为TMPG <3级)的独立危险因素(P_均<0.05),而预防性冠状动脉内应用山莨菪碱3000μg则为其保护性因素(P <0.05)。行直接PCI术后24 h,D组患者hs-CRP、IL-6、P选择素、ICAM-1水平均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均<0.05)。各组患者随访30 d及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预防性冠状动脉内应用高剂量山莨菪碱(3000μg)联合高剂量阿托伐他汀(40 mg)可更有效地改善AIMI患者行直接PCI术后的心肌灌注水平,减少无复流的发生,缩小梗死面积,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莨菪碱 阿托伐他汀 无复流 急性下壁心肌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术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一例 被引量:3
6
作者 卢竞前 杨锋 +2 位作者 张洲 陈敏 李易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86-986,共1页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63岁,因突发胸痛13h入院,入院前无诱因出现心前区闷痛,持续不缓解,伴湿汗和频死感,无放射,恶心无呕吐转至我院。既往体健,无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及冠心病家族史。体检:体温36.5℃,心率67/min,呼吸21/m...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63岁,因突发胸痛13h入院,入院前无诱因出现心前区闷痛,持续不缓解,伴湿汗和频死感,无放射,恶心无呕吐转至我院。既往体健,无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及冠心病家族史。体检:体温36.5℃,心率67/min,呼吸21/min,血压140/80mm Hg(1mm Hg=0.133kPa),神清,焦躁,唇无紫绀,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67/min,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急性下壁心肌 介入术 急诊 冠心病家族史 临床资料 突发胸痛 高脂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张俊 高兴玉 淡雪川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205-205,共1页
关键词 诊断 治疗 老年急性下壁心肌 心力衰竭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右室梗死的心电图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马景林 李乐燕 +1 位作者 赵宇 魏希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164-165,共2页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时的心电图变化。方法 对 118例首次发病后 12h以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行动态描记心电图 ,并对心电图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合并右室梗死者STV2 与STaVF两者无相关关系 (P >0 .0 5 )。不合...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时的心电图变化。方法 对 118例首次发病后 12h以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行动态描记心电图 ,并对心电图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合并右室梗死者STV2 与STaVF两者无相关关系 (P >0 .0 5 )。不合并右室梗死者STV2 为 (- 0 .13± 1.73)mm ,STaVF为 (1.37± 1.2 3)mm ,两者之间呈负相关 (P <0 .0 1)。在诊断合并右室梗死方面 ,STV4 R和STV5R >1mm的敏感性为 10 0 % ;STV3R >1mm的敏感性为 86 .7% ;STV1 aVF>0 .5的敏感性为 87.5 % ,特异性为 6 2 .7% ;Ⅱ、Ⅲ导联ST段抬高的敏感性为 87.5 5 % ,特异性为 5 7.8%。合并右室梗死者中冠状动脉造影 6例、尸检 1例均为右冠状动脉近端病变 ,且均合并STV3R~V5R >1mm。结论 不合并右室梗死者胸前导联ST段抬高是aVF导联ST段压低的“镜像”表现 ;而合并右室梗死者“镜像”表现消失。STV4 R和STV5R>1mm诊断右室梗死的敏感性最高。STV3R~V5R>1mm预示右冠状动脉近端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壁心肌 右室 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院外溶栓的治疗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宗琏 蒋小燕 房璐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9期746-748,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在院外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对其生存率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呼叫120后在院外进行静脉溶栓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为观察组, 80例未溶栓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 并按发病至静脉溶栓...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在院外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对其生存率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呼叫120后在院外进行静脉溶栓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为观察组, 80例未溶栓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 并按发病至静脉溶栓开始的时间不同将观察组患者分为A组(30例), B组(34例), C组(36例)。观察溶栓后冠脉再通率、心功能、心律失常、低血压状态及院内病死率有无差异。结果 观察组(A、B、C3组) 患者之间在再通率(分别为76. 67%、52 .94%、38 .89% ) 及病死率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 .05), 溶栓组与非溶栓组之间在再通率(分别为65. 00%、21 .25% ) 及病死率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 .05)。结论 无禁忌证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适宜院外静脉溶栓, 静脉溶栓的时间越早, 冠脉再通率及生存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壁心肌 院外 早期静脉溶栓治疗 冠脉再通率 心肌患者 低血压状态 观察组 方法选择 临床意义 心律失常 生存率 显著性 溶栓组 对照组 溶栓后 心功能 禁忌证 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永红 石浩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144-146,共3页
为探讨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压低与冠状动脉造影所示的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将68例下壁AMI患者按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降范围分为3组:Ⅰ组(n=19):胸前导联ST段无明显下降;Ⅱ组(n=14):Ⅴ_(1~3)导联ST段下降;Ⅲ组(... 为探讨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压低与冠状动脉造影所示的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将68例下壁AMI患者按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降范围分为3组:Ⅰ组(n=19):胸前导联ST段无明显下降;Ⅱ组(n=14):Ⅴ_(1~3)导联ST段下降;Ⅲ组(n=35):Ⅴ_(1~5)或Ⅴ_(1~6)导联ST段下降。结果:Ⅰ组、Ⅱ组、Ⅲ组前降支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26.3%、14.3%、74.3%,ST段下降组较无ST段下降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发生率增加(P<0.01),Ⅲ组前降支狭窄程度≥90%的有34.3%,Ⅰ组、Ⅱ组前降支狭窄程度均<90%。结果提示:下壁AMI伴胸前导联Ⅴ_(1~5)或Ⅴ_(1~6)导联ST段下降者大多数合并前降支病变,主要原因是前降支严重狭窄致前壁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它可作为早期甄别下壁AMI重危患者的一项指标,而Ⅴ_(1~3)导联ST段下降可考虑是一种对应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壁心肌 胸前导联ST段压低 冠状动脉造影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窦房结功能紊乱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任众环 王佩显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0年第2期113-114,共2页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MI)患者伴发窦房结(SN)功能紊乱并非少见,但临床上常被忽视,及时正确认识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此种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68例下壁AMI患者进行临床与心电图分析,旨在提高对下壁AMI伴有窦房结功能...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MI)患者伴发窦房结(SN)功能紊乱并非少见,但临床上常被忽视,及时正确认识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此种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68例下壁AMI患者进行临床与心电图分析,旨在提高对下壁AMI伴有窦房结功能紊乱的规律性的认识.1 临床资料及分析1.1 发生率从1997年11月~1999年7月年我院收治的从AMI患者中选取下壁梗死68例,所有病例均符合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AMI诊断标准,且心电图资料完整,均有早期过急期、充分发展期、慢性稳定期的演变过程.68例中伴发窦房结功能紊乱者有15例,发生率为22.1%(15/68).其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59~80岁,平均年龄65.94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壁心肌 窦房结功能紊乱 并发症 溶栓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右室受累的溶栓治疗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桂清 钱久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12期1001-1002,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右室受累的溶栓指征及溶栓获益的情况。方法将5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右室受累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33例)及对照组(20例)。再将两组患者分别分为小ST和大ST组。对照组:无禁忌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速避凝...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右室受累的溶栓指征及溶栓获益的情况。方法将5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右室受累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33例)及对照组(20例)。再将两组患者分别分为小ST和大ST组。对照组:无禁忌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速避凝)6150U/12h,5~7d;溶栓组:统一采用国产尿激酶150万U(2.2万U/kg)/30min静脉滴注,溶栓前即刻口服肠溶阿司匹林0.3g,连服3d后改为150mg,1次/d,若12h后凝血时间恢复至正常的1.5~2.0倍,则应用肝素。结果溶栓组患者病死率为11.2%,对照组为21.7%,两组患者病死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大ST与小ST组血管再通率间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患者出血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溶栓组中大ST患者心脏并发症和死亡率与对照组的大ST患者间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小ST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可改变心功能近期预后,降低住院病死率。尤其对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右室梗死(RVI)之大ST组获益更大,虽有一定出血,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梗死面积小者溶栓治疗似无大获益,溶栓治疗可降低其院内病死率;右室受累及合并大ST是预测院内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栓治疗 老年人 老年急性下壁心肌 注射低分子肝素 院内病 肠溶阿司匹林 独立危险因子 国产尿激酶 显著性 血管再通率 心脏并发症 住院病 对照组 溶栓组 溶栓指征 静脉滴注 凝血时间 近期预后 右室 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梗死抢救成功一例
13
作者 李健 曹剑 +2 位作者 刘宏伟 鲁晓春 李小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46-246,共1页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78岁,主因突发胸闷、憋喘3h于2008年4月11日急诊入院。患者1970年确诊冠心病,长期服药,病情平稳。心电图提示新发Q波Ⅱ,Ⅲ,avF,
关键词 老年急性下壁心肌 右心室 抢救 临床资料 急诊入院 长期服药 冠心病 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战救护所救治青壮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一例的护理
14
作者 李海燕 张玲娟 +2 位作者 戴静 陆小英 李松华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年第7期53-54,共2页
关键词 急性下壁心肌 救治 青壮年 野战救护所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单纯下腔静脉异位一例
15
作者 沈长银 石蓓 +4 位作者 刘志江 许官学 刘西平 赵然尊 刘汉林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06-906,共1页
患者.男性,52岁。因“突发胸痛17h”入院。既往有20年吸烟史(约20支/d)。体格检查:体温36℃,脉搏6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93/57mmHg(1mmHg=0.133kPa)。肺部无啰音,心脏临界大.无杂音。心电图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患者.男性,52岁。因“突发胸痛17h”入院。既往有20年吸烟史(约20支/d)。体格检查:体温36℃,脉搏6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93/57mmHg(1mmHg=0.133kPa)。肺部无啰音,心脏临界大.无杂音。心电图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图1);心肌酶: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346U/L,肌钙蛋白T1960n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壁心肌 下腔静脉异位 肌酸激酶同工酶 突发胸痛 体格检查 肌钙蛋白 吸烟史 无杂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胸前导联ST段下移的临床意义
16
作者 严丽丽 龙梅 +2 位作者 蔡飞 吴宏超 付向阳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1年第3期164-165,共2页
目的 探讨下壁急性心肌梗死时胸前导联心电图前壁ST段下移的意义。方法 对6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的早期心电图及入院后3周内冠状动脉造影和心肌酶检查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胸前导联ST段下移者41例(68%),多支病变39例,单支病变2例,胸导... 目的 探讨下壁急性心肌梗死时胸前导联心电图前壁ST段下移的意义。方法 对6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的早期心电图及入院后3周内冠状动脉造影和心肌酶检查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胸前导联ST段下移者41例(68%),多支病变39例,单支病变2例,胸导联ST段无下移者19例,多支病变4例,单支病变15例(P<0.01),而且前者有较高的CK峰值(P<O.01)。结论 胸前导联ST段下移与多支血管病变有关,且有较大的梗死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壁心肌 胸前导联ST段下移 临床意义 IAMI ST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组织多普勒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右心功能
17
作者 范书英 王珂 张妍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2年第3期189-190,共2页
目的 应用心肌组织多谱勒技术 (TDI)结合 M型超声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AIWMI)患者右心室整体功能。方法 正常对照组 2 0例 ,AIWMI2 0例 ,在标准心尖四腔心切面 ,采用 M超记录三尖瓣环右心室游离壁处运动曲线 ,测量右心室收缩期、舒... 目的 应用心肌组织多谱勒技术 (TDI)结合 M型超声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AIWMI)患者右心室整体功能。方法 正常对照组 2 0例 ,AIWMI2 0例 ,在标准心尖四腔心切面 ,采用 M超记录三尖瓣环右心室游离壁处运动曲线 ,测量右心室收缩期、舒张早期与晚期最大运动幅度 (SD、DED、DAD)及其平均速度 (SV、DEV、DAV ) ,求出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最大运动幅度比值 (DED/ DAD)。应用 TDI技术测量上述各期峰值运动速度 (Sm、Em和 Am ) ,求出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 (Em)和舒张晚期峰值运动速度 (Am )的比值 (Em / Am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AIWMI组 SD、DED、SV、DEV、DED/ DAD均显著降低 ,Sm、Em及 Em/ Am比值也显著降低。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壁心肌 右心功能 心肌组织多普勒技术 右心室整体功能 TDI 超声评价 AIWM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慢性窦房结功能紊乱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的临床表现
18
作者 任众环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1年第2期85-86,共2页
目的 讨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缓慢性窦房结功能紊乱的发生率、临床意义及转归。方法 对25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及临床状况进行连续观察分析。结果 发生缓慢性窦房结功能紊乱者共48例,其中窦性心动过缓者占17.53%(44/251)... 目的 讨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缓慢性窦房结功能紊乱的发生率、临床意义及转归。方法 对25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及临床状况进行连续观察分析。结果 发生缓慢性窦房结功能紊乱者共48例,其中窦性心动过缓者占17.53%(44/251)、窦性停搏占2.79%(7/251)、窦房阻滞占1.99%(5/251)。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缓慢性窦房结功能紊乱发生率较高,且多标志病情较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壁心肌 窦房结 缓慢性窦房结功能紊乱 临床表现 发生率 转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海兵 黄佐 +3 位作者 樊民 王磊 吴宗贵 赵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039-1040,共2页
为分析右冠状动脉 (RCA)或左回旋支 (LCX)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AMI)时的心电图特征 ,选择 5 5例患者进行常规 1 8导联心电图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组的RCA病变率明显高于无房室传导阻滞组 (1 0 0 %vs 70 .97... 为分析右冠状动脉 (RCA)或左回旋支 (LCX)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AMI)时的心电图特征 ,选择 5 5例患者进行常规 1 8导联心电图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组的RCA病变率明显高于无房室传导阻滞组 (1 0 0 %vs 70 .97% ,P <0 .0 1 ) ;STⅢ ↑ /STⅡ ↑ >1组的RCA病变率明显高于STⅢ ↑ /STⅡ ↑≤ 1组 (1 0 0 %vs 4 7.6 8% ,P <0 .0 1 ) ;STⅠ ↓ +STaVL↓组的RCA病变率明显高于非STⅠ ↓ +STaVL↓组 (90 .91 %vs 6 6 .6 7% ,P <0 .0 5 ) ;V4RST↑组的RCA病变率明显高于无V4RST↑组 (1 0 0 %vs 75 % ,P <0 .0 5 )。研究认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发生房室传导阻滞、STⅢ ↑ /STⅡ ↑ >1、STⅠ ↓ +STaVL↓和V4RST↑有助于RCA病变的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壁心肌 心电图 冠状动脉造影 对比分析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乳头肌断裂1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械雄 曹宇 伍炯星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28-632,共5页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逐年上升,急性乳头肌断裂是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却少见的机械并发症之一,多见于下壁及正后壁心肌梗死。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出现肺水肿及难治性休克,继之心脏停搏,予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后...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逐年上升,急性乳头肌断裂是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却少见的机械并发症之一,多见于下壁及正后壁心肌梗死。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出现肺水肿及难治性休克,继之心脏停搏,予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后在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balloonpump,IABP)及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支持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开通了犯罪血管,虽为患者争取了外科手术的机会,但因脑复苏未成功,家属放弃治疗。因此,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出现难以纠正的心源性肺水肿及心源性休克时,应高度怀疑急性乳头肌断裂、瓣膜功能障碍、心脏破裂穿孔等机械并发症,在开通犯罪血管的同时,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及外科手术治疗更应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壁心肌 乳头肌断裂 二尖瓣脱垂 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源性休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