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中国地震台网(CSN)记录到的PKP波研究中太平洋下地幔底部的小尺度P波速度变化 被引量:4
1
作者 郑斯华 孙新蕾 宋晓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4-192,共9页
PKP震相包含了下地幔底部P波速度结构的重要信息.中国地震台网(CSN)台站记录到的南美洲地震的PKP波的射线,对中太平洋下的D″层有很好的采样.本研究采用这些PKP波的AB和DF两个分支的走时差,研究了中太平洋下地幔底部P波速度的小尺度变化... PKP震相包含了下地幔底部P波速度结构的重要信息.中国地震台网(CSN)台站记录到的南美洲地震的PKP波的射线,对中太平洋下的D″层有很好的采样.本研究采用这些PKP波的AB和DF两个分支的走时差,研究了中太平洋下地幔底部P波速度的小尺度变化.AB-DF的走时差减小了上地幔横向不均匀性的影响,而对下地幔底部P波速度的横向变化十分敏感.与此同时,AB-DF的走时差也减小了地震定位误差的影响,消除地震发震时间测定误差的影响.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在中太平洋的地幔底部存在着大范围的AB-DF走时正残差,也即低速异常区,这可能是太平洋下超大地幔热柱的源处.观测到的P波速度异常的空间分布总体上与Grand通过层析成像得到的CMB的S波的速度异常相一致,并在变化的幅度上很好地相关,P波速度的扰动值(在D″层大约为2%)是Grand速度模型中的S波异常的36%.这一结果有助于太平洋下超大地幔热柱的结构和性质的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KP波 AB—DF走时残差 中太平洋 下地幔底部 P波速度变化 中国地震台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层的地震地质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江海 范庆凯 吴桐雯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55-964,共10页
地震层析成像和高温高压实验的研究进展,不断加深对地幔底部的D″层的地质认识,包括D″层精细结构及其物质组成。本文在回顾该领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探讨D″层的化学、矿物组成、内部结构,与板片俯冲的动力学关系,板片墓地向地幔柱生成... 地震层析成像和高温高压实验的研究进展,不断加深对地幔底部的D″层的地质认识,包括D″层精细结构及其物质组成。本文在回顾该领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探讨D″层的化学、矿物组成、内部结构,与板片俯冲的动力学关系,板片墓地向地幔柱生成带的转变,以及D″层对地幔对流模式的制约。全球D″层的分布具强烈的横向不均一性,布里基曼石向后钙钛矿的相变成是D″层边界的重要标志。LLSVPs(large low shear velocity provinces)边缘是全球重要热点——大岩浆岩省(LIP)的起源地,其边缘和内部大尺度不均匀性的研究,对于认识地幔演化及成分具有重要意义。LLSVPs与地幔深部俯冲板片具有密切的构造关系和成因联系,对认识地球地幔模型具有关键意义。修正后的双层地幔对流模式能较合理解释目前的下地幔研究进展,上、下双层地幔对流之间,涉及了超级地幔柱和板片俯冲的有效沟通和物质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地幔底部 D″层结构与组成 布里基曼石和后钙钛矿 对流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