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地壳上地幔结构--近震反射观测结果 被引量:4
1
作者 姜枚 王有学 +5 位作者 NABELEK John 钱辉 王亚军 刘因 张立树 赵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509-1516,共8页
2002—2005年完成了穿越喜马拉雅山的宽频地震探测,采用了沿剖面紧密排列的台站布置并获得了近震中的反射波资料,这对地壳和岩石圈内部速度界面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地震数据及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地震主要发生于上地壳范围内,高原莫... 2002—2005年完成了穿越喜马拉雅山的宽频地震探测,采用了沿剖面紧密排列的台站布置并获得了近震中的反射波资料,这对地壳和岩石圈内部速度界面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地震数据及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地震主要发生于上地壳范围内,高原莫霍面反射波的纵波 PmP 与横波 SmS 波至清晰可辨且有很强的能量,在跨越雅鲁藏布江时 PmP 和 SmS 均发生了错动,表现为北深南浅。在改则至鲁谷沿线所记录到的发生在拉萨地块的 Fw21事件的地震数据中,拉萨地块内部的莫霍面反射波,尤其是 SmS 波至非常清晰连续,地壳纵波平均速度为 V_p=6.3km/s,表明拉萨地块内部 Moho 面平坦、连续,不存在突起与错位。在此 Moho 面之前出现壳内较强反射界面,埋深45km 可能正是下地壳的顶界面。P208事件中 PmP 和 SmS 均清晰可见,然而在距震中450km 及其以远地段存在两个清晰的震相 P_(LT)及 S_(LT),并且其能量很强,可能是位于160km 深处的岩石圈底界面的反映。根据对近震资料的分析研究,本文建立了该地区的地壳上地幔的结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宽频地震 近震反射 地壳上地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北-尚义地震区及其邻区地壳上地幔结构 被引量:31
2
作者 赵国泽 刘国栋 +6 位作者 詹艳 江钊 刘铁胜 汤吉 王继军 李文军 梁竞阁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55-156,共2页
对张北-尚义地震区及其邻区的深部结构的研究表明,张家口-蓬莱构造带与其两侧的山西裂谷系、华北裂谷盆地和燕山褶皱带相比,具有低阻性质,地壳内的速度界面及莫霍面的深度分布显示出明显的不同。以延怀盆地为界,把张家口-蓬莱构... 对张北-尚义地震区及其邻区的深部结构的研究表明,张家口-蓬莱构造带与其两侧的山西裂谷系、华北裂谷盆地和燕山褶皱带相比,具有低阻性质,地壳内的速度界面及莫霍面的深度分布显示出明显的不同。以延怀盆地为界,把张家口-蓬莱构造带分成西北和东南两段。最新的大地电磁观测研究表明,张北-尚义地震区电性结构与周围有一定差别,壳内有一近北北西向构造,主震和绝大多数余震都发生在壳内低阻带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区 张北-尚义 地壳 上地 深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海域地壳-上地幔瑞利波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27
3
作者 郑月军 黄忠贤 +1 位作者 刘福田 李红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80-487,共8页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东部沿海及相邻海域的地壳-上地幔结构特征,对该区域的构造演化历史、地震活动及深部构造等方面研究提供一些基础资料,利用31个数字地震台记录的高质量瑞利波资料,采用一种新的混合路径频散的网格反演方法(O...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东部沿海及相邻海域的地壳-上地幔结构特征,对该区域的构造演化历史、地震活动及深部构造等方面研究提供一些基础资料,利用31个数字地震台记录的高质量瑞利波资料,采用一种新的混合路径频散的网格反演方法(Occam方法),对中国东部海域瑞利波群速度横向不均匀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反演得到的10—150s共36个中心周期的群速度分布特征,以及几个典型地点的剪切波速度结构的深度变化,对研究区域内各构造单元的划分以及它们在速度结构和上地幔低速层埋深等方面的特征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利波 中国东部海域 地壳-上地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东部及海域地壳-上地幔结构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红谊 刘福田 +3 位作者 孙若昧 郑月军 彭艳菊 黄忠贤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71-479,共9页
中国大陆东部及海域 ( 98°~ 1 5 0°E,5°~ 5 0°N)位于欧亚大陆和太平洋两大板块的衔接地带 ,且深受来自印度洋板块活动的影响 .本文利用该区域内的 35个数字地震台记录的面波资料 ,采取多重滤波技术等时频分析方... 中国大陆东部及海域 ( 98°~ 1 5 0°E,5°~ 5 0°N)位于欧亚大陆和太平洋两大板块的衔接地带 ,且深受来自印度洋板块活动的影响 .本文利用该区域内的 35个数字地震台记录的面波资料 ,采取多重滤波技术等时频分析方法 ,求得了 1 2 5 2条路径上基阶瑞利波的频散曲线 ,然后将研究区域划分为 1°× 1°的网格 ,通过 Occam反演方法求得了 1 0~ 1 5 8s周期范围内基阶瑞利波群速度在研究区域内的分布 .这些速度分布大致反映了不同深度范围介质 S波速度的横向变化情况 .利用求得的纯路径频散 ,进一步反演得到了青藏高原东部—太平洋、南海—蒙古两个剖面的 S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 ,发现研究区内的横向不均匀性直到 40 0 km仍很明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利波 群速度 网格反演 地壳-上地速度结构 中国大陆 时频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反射地震揭示喜马拉雅地区地壳上地幔的复杂结构 被引量:27
5
作者 赵文津 车敬凯 徐中信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615-628,共14页
报告了中、美两国在喜马拉雅山区进行的第一次深反射地震试验的结果.试验剖面南起喜马拉雅山山脊南亚东县的帕里镇,向北穿过喜马拉雅山脊的荡拉,到达康马南的萨马达.剖面长约100km.共中心点(CMP)叠加剖面上显示出:1.... 报告了中、美两国在喜马拉雅山区进行的第一次深反射地震试验的结果.试验剖面南起喜马拉雅山山脊南亚东县的帕里镇,向北穿过喜马拉雅山脊的荡拉,到达康马南的萨马达.剖面长约100km.共中心点(CMP)叠加剖面上显示出:1.在地壳中部有一强反射带,向北缓倾斜下去,延长达100km以上.它可能代表了一个活动的逆冲断裂或是一条巨大的拆离带,印度地壳整体或下地壳沿此拆离层俯冲到藏南之下.2.上部地壳的反射很丰富,显示了上地壳存在着大规模的叠瓦状结构.3.下地壳的反射同相轴呈现短而有规律的分布,显示了塑性流变特征.4.在测线南部莫霍反射明显,深度达72-75km.发现南部有双莫霍层的存在.5.试验中还取得莫霍层下面32,38,48s等双程走时的多条反射,向北倾斜,反射同相轴延续较长,信息丰富,反映了上地幔的成层结构和变形特征.这些结果对印度大陆地壳整体或其下地壳俯冲到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壳之下,并导致西藏南端地壳增厚的观点,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上地 复杂结构 反射地震 地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廊坊-天津大港剖面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特征 被引量:7
6
作者 徐新学 陈宇坤 +2 位作者 刘俊昌 张宝华 夏训银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4-370,共7页
在河北廊坊-天津大港一线部署了110 km的MT勘探剖面,通过资料远参考与Robust估算处理及反演解释,对剖面的构造维数及构造方向做了分析;揭示了冀中坳陷、沧县隆起、黄骅坳陷三个不同构造单元及边界接触关系;对地壳、上地幔电性构造层进... 在河北廊坊-天津大港一线部署了110 km的MT勘探剖面,通过资料远参考与Robust估算处理及反演解释,对剖面的构造维数及构造方向做了分析;揭示了冀中坳陷、沧县隆起、黄骅坳陷三个不同构造单元及边界接触关系;对地壳、上地幔电性构造层进行了划分和分析。MT成果显示岩石圈体现为纵向分层、横向分块的特征;沧东及大城断裂是区内重要的深大断裂,控制了隆起两侧坳陷的沉积和形成;断裂深部对应上地幔高导层的局部隆起,两侧存在中下地壳高导层的错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港-静海-廊坊 大地电磁测深 地壳上地 电性构造层 断裂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地壳上地幔构造看大陆碰撞作用(上) 被引量:37
7
作者 杨文采 于常青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7-259,共23页
根据近年来全球地壳上地幔探测的成果,分析了大陆碰撞造山作用过程。在大地构造物理学中,演化重建的基础为地壳上地幔探测结果和宏观物理学定理,方法为岩石圈结构模型的解构。大陆碰撞使洋陆转换带岩石圈正式拼入大陆板块,造成大陆的增... 根据近年来全球地壳上地幔探测的成果,分析了大陆碰撞造山作用过程。在大地构造物理学中,演化重建的基础为地壳上地幔探测结果和宏观物理学定理,方法为岩石圈结构模型的解构。大陆碰撞使洋陆转换带岩石圈正式拼入大陆板块,造成大陆的增生。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在碰撞前陆缘广泛发育有洋—陆转换带,这种碰撞称为裙边碰撞。由于比较松软的洋陆转换带岩石圈夹在中间,裙边碰撞时不发生典型的刚性碰撞和反弹,碰撞产物中常见蛇绿岩套及泥砾混杂堆积,少见超高压变质岩片的折返。大别—苏鲁碰撞造山带在碰撞前洋—陆转换带不发育,这种碰撞称为裸碰撞。裸碰撞属于刚性碰撞,碰撞时发生反弹,碰撞产物中少见蛇绿岩套及泥砾混杂堆积,常见超高压变质岩片的折返。裸碰撞后的反弹为超高压变质岩片的折返创造了条件。裙边碰撞和裸碰撞的作用过程都可分为四期,第一期为碰撞前期,第四都为后造山期。裙边碰撞和裸碰撞的不同在于,第二期主碰撞期裙边碰撞冲撞大陆板块没有明显反弹,第三期陆—陆俯冲期超高压变质岩片折返不明显。造山后期是碰撞造山过程逐渐停息期,即两大陆板块间的应力从挤压转化为拉张的阶段。这时两大陆板块之间有了共同的一个旋转极,但是碰撞造山诱发的岩石圈拆离和变形仍在进行,碰撞带岩石圈成为大陆内部热流会聚和岩浆活动的优选通道,诱发强烈的岩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学 地壳上地探测 大陆碰撞 -陆俯冲 弹性碰撞 超高压变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南海北缘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俯冲遗迹
8
作者 张路 邓小凡 +2 位作者 蔡晨 周卉 高锐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3-635,共13页
现今南海北部陆缘中生代是否存在古太平洋俯冲及其具体位置是一个长期存在争议的科学问题,探查和揭露这一科学问题对于理解南海北部陆缘构造演化以及华南大陆东南部大面积花岗岩成因具有重要意义.前人曾对此问题进行了有益探讨,但尚缺... 现今南海北部陆缘中生代是否存在古太平洋俯冲及其具体位置是一个长期存在争议的科学问题,探查和揭露这一科学问题对于理解南海北部陆缘构造演化以及华南大陆东南部大面积花岗岩成因具有重要意义.前人曾对此问题进行了有益探讨,但尚缺乏能够精细刻画古俯冲作用的直接深部证据.本文基于在南海北部陆缘实施的一条记录时间长达20s的高分辨率深反射地震剖面和钻孔揭露的花岗岩数据,结合区域航磁异常分析、地震三重震相等结果,揭示出南海北部陆缘存在一个晚中生代的俯冲构造.深达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北倾反射结构指示出俯冲构造的极性,覆盖在地壳北倾反射之上的新生代沉积层仅经历轻微变形,说明北倾的反射发生在前新生代.下地壳高速特征以及深达上地幔的北倾反射体可能是俯冲洋壳的残余.南海北部陆缘北东向航磁异常条带走向与钻孔揭露的中生代花岗岩空间展布相吻合,可能表征与俯冲作用匹配的弧岩浆作用.华南东南缘北东走向的晚中生代花岗岩带及陆缘壳内发育一系列倾向北西的逆冲断层,其成因可能与晚中生代这一期俯冲构造事件有关.经过综合分析,我们推测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向北西倾斜的下地壳-上地幔反射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遗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反射剖面 南海北部陆缘 下地壳-上地幔倾斜反射 中生代古太平洋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太平洋海隆之下的上地幔地震反射
9
作者 董贻平(摘译) 李延成(校) 《海洋地质动态》 1992年第4期16-17,共2页
1985年5月和6月,在8°50’N和13°30’N之间沿东太平洋海隆同时采集了重力、海底多波束回声测深和多道地震资料.网格式的调查方案使得能按照地震反射剖面特征和重力资料的三维处理进行区域填图。这些资料对东太平洋海隆之下的... 1985年5月和6月,在8°50’N和13°30’N之间沿东太平洋海隆同时采集了重力、海底多波束回声测深和多道地震资料.网格式的调查方案使得能按照地震反射剖面特征和重力资料的三维处理进行区域填图。这些资料对东太平洋海隆之下的物质分布提供了新的、高分辨率的控制。并首次提出年轻地壳地震反射构造的准三维图象,这里报道的是这次试验结果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构造 上地 地震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新疆地学断面的成果讨论中国西北盆-山区的地壳构造演化 被引量:19
10
作者 刘训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5-112,共8页
本文从新疆独山子泉水沟地学断面的资料介绍了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和昆仑山等新疆南部不同地区的地壳结构构造,进而对中国西北盆 山地区地壳构造及演化的某些特征进行了探讨。提出:中国西部 盆山地区地壳构造运动发生的主要原... 本文从新疆独山子泉水沟地学断面的资料介绍了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和昆仑山等新疆南部不同地区的地壳结构构造,进而对中国西北盆 山地区地壳构造及演化的某些特征进行了探讨。提出:中国西部 盆山地区地壳构造运动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地壳及上地幔的不均一性(包括结构构造的不均一性以及物质成分的不均一性)。强调了现代盆山构造面貌虽然是新生代的产物,但其形成从中生代就已经开始,是一个延续的历史过程;但二者又有所不同,目前的盆山构造格局已明显不同于中生代甚至古生代的盆山构造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 地壳构造演化 新疆地学断面 -山构造 山区 不均一性 地壳构造运动 结构构造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新疆南部 物质成分 中国西部 历史过程 构造格局 中生代 独山子 昆仑山 上地 新生代 古生代 山地 面貌 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潘—甘孜造山带地壳速度结构 被引量:131
11
作者 王椿镛 韩渭宾 +2 位作者 吴建平 楼海 白志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9-241,共13页
位于川西地区的奔子栏—唐克深地震测深剖面以NNE走向穿越松潘—甘孜造山带 .根据人工地震记录分析得到的震相走时和相关的振幅信息 ,确定了该剖面二维P波地壳速度结构 .剖面的地壳结构可分为 5层 ,其中第 1,2 ,3层为上地壳 ;第 4 ,5层... 位于川西地区的奔子栏—唐克深地震测深剖面以NNE走向穿越松潘—甘孜造山带 .根据人工地震记录分析得到的震相走时和相关的振幅信息 ,确定了该剖面二维P波地壳速度结构 .剖面的地壳结构可分为 5层 ,其中第 1,2 ,3层为上地壳 ;第 4 ,5层为下地壳 .上地壳中部普遍存在低速异常带 ,但龙日坝以北 ,这一低速带与其上覆的低速基底合为一体 .同时 ,沿剖面的地壳速度结构具有较强的横向变化 .据此 ,可将剖面分为 4段 ,即甘孜—理塘断裂以南、甘孜—理塘断裂至鲜水河断裂、鲜水河断裂至龙日坝断裂和龙日坝断裂以北 .这与区域构造划分基本一致 .地壳厚度沿测线从南西向北东逐渐减薄 ,即从金沙江畔的 6 2km减小到黄河附近的 5 2km .根据PmP震相分析 ,莫霍界面深度在鲜水河断裂两侧没有明显变化 .全剖面的地壳平均速度较低 ,为 6 .30km/s.奔子栏—唐克剖面揭示了该地区的“造山带”型地壳上地幔结构特征 .鲜水河断裂带位于剖面的中部 ,该地区的上地壳速度为正异常 ,而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存在负异常 .笔者认为 ,这是一类有利于强震孕育和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造山带 地壳速度结构 地震测深剖面 人工地震记录 震相走时 振幅信息 PmP震相分析 青藏高原 地壳上地结构 降升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20
12
作者 李秋生 高原 +1 位作者 王绪本 赵俊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89-801,共13页
岩石圈地球物理探测、深部结构成像与各向异性等研究是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和反演成像技术的进步,信息提取与细节分辨能力不断提升,青藏高原壳幔结构、碰撞和隆升动力学、资源与地质灾害的深... 岩石圈地球物理探测、深部结构成像与各向异性等研究是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和反演成像技术的进步,信息提取与细节分辨能力不断提升,青藏高原壳幔结构、碰撞和隆升动力学、资源与地质灾害的深部机制等研究进展显著.本专辑收录33篇论文,主要分布在深部结构与地球物理探测、地震各向异性与变形、断裂性质与地震活动等三个主要研究领域.本文重点围绕这些论文,对近年来青藏高原地球物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球物理探测 地壳-上地结构 深部构造 变形 断裂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莫霍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13
作者 李秋生 彭苏萍 高锐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98-612,i004,共16页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莫霍面的发现 ,介绍其基本性质 ,然后对青藏高原莫霍面研究的重要进展进行了评述。在区域尺度上 ,被动源地震 (天然地震 )方法研究结果勾勒出青藏高原地壳及岩石圈底部的深部构造轮廓。然而受分辨率的限制 ,天然地震...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莫霍面的发现 ,介绍其基本性质 ,然后对青藏高原莫霍面研究的重要进展进行了评述。在区域尺度上 ,被动源地震 (天然地震 )方法研究结果勾勒出青藏高原地壳及岩石圈底部的深部构造轮廓。然而受分辨率的限制 ,天然地震结果给出的地壳及上地幔结构的细节不足。近年来已经用分辨率达到几千米甚至百米级的主动源地震 (包括宽角反射与折射地震和深反射地震 )方法 ,揭示出青藏高原地壳及上地幔的精细结构。本文对近 30年来深地震探测获得的青藏高原各个地块的莫霍面深度、壳幔结构和上地幔盖层速度等基本数据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霍面 青藏高原 上地 地壳 结构 天然地震 反射地震 地块 基本数据 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瑞丽—龙陵断裂两侧S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4
14
作者 傅竹武 王苏 +1 位作者 刘建华 胥颐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3-228,共6页
利用研究区(23.9°~25.1°N,97.8°~99.0°E)内瑞丽—龙陵断裂两侧4个流动数字地震台记录到的宽频带远震P波波形数据进行接收函数反演,得到了台站下方0~100km深度范围内地壳、上地幔的S波速度细结构。结果如下:(1)... 利用研究区(23.9°~25.1°N,97.8°~99.0°E)内瑞丽—龙陵断裂两侧4个流动数字地震台记录到的宽频带远震P波波形数据进行接收函数反演,得到了台站下方0~100km深度范围内地壳、上地幔的S波速度细结构。结果如下:(1)在研究区内,以瑞丽—龙陵断裂为界,其西北侧Moho面深度为38~40km,东南侧Moho面深度约为38km。(2)断裂两侧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存在显著差异,西北侧台站下方地壳和上地幔均存在大范围低速区;东南侧台站下方上地幔中无明显低速层,地壳内存在低速层,但范围和速度差都较小。(3)断裂两侧台站下方地壳和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的较大差异,证明它们分属不同的构造单元。(4)研究区内的S波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非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丽-龙陵断裂 接收函数 S波速度结构 地壳 上地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