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地貌、活动构造和下地壳流动假说 被引量:37
1
作者 刘静 曾令森 +4 位作者 丁林 Tapponnier P Gaudemer Y 文力 谢克家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27-1255,共29页
利用高精度的SRTM数字高程模型(DEM),定量勾画出青藏高原东南缘大尺度地形地貌的特征。分析表明,高原东南缘地貌特征为"负地形",即海拔高程与地形坡度,与地形起伏度之间均为负相关关系,与高原中部的"正地形"——海... 利用高精度的SRTM数字高程模型(DEM),定量勾画出青藏高原东南缘大尺度地形地貌的特征。分析表明,高原东南缘地貌特征为"负地形",即海拔高程与地形坡度,与地形起伏度之间均为负相关关系,与高原中部的"正地形"——海拔高程或地形坡度与地形起伏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形成鲜明对比。但是,在高原东南缘,在河谷之间保留有高海拔、低起伏的残留面。这些残留面与高原内部的平坦面具相似的渐变地貌特征,从腹地的正地形逐渐变为川西的高海拔平坦面与深切河谷相间的负地形。虽然随着河流下切深度往南逐渐增加,残留面虽越来越少,但仍然可以识别,最终终止在雅砻江逆冲断裂带附近,该断裂带以南地区没有明显负地形特征。北东向展布的雅砻江逆冲断裂带对应着50~200 km宽的地形相对陡变带。综合区域新构造和构造地貌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1)雅砻江逆冲断裂带可能代表着现今正经受侵蚀改造和弱化的高原老边界,该边界以北和以南地区抬升历史不同;2)三江地区的峰值抬升期已过,目前以侵蚀为主。虽然不能排除与河流侵蚀对应的均衡反弹抬升作用,但具有真正意义的地壳增厚型的构造抬升较弱。国际上流行的高原东缘下地壳流动模式的依据之一是从高原内外流分界线到南中国海,存在一个区域上延伸数千公里的抬升前低海拔"类夷平面"的残留面。地貌特征,构造和地质综合分析都表明高原东缘不存在这样的类夷平面,不支持解释高原东缘地形演化和相应构造变形的下地壳流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SRTM数字高程模型 负地形 下地壳流动假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地区下地壳流动对上地壳运动变形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4
2
作者 王辉 曹建玲 +3 位作者 张怀 张国民 石耀霖 申旭辉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81-591,共11页
根据活动断裂分布和区域流变结构建立川滇地区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上地壳为弹性介质,下地壳和上地幔为Maxwell体的粘弹性模型,模拟川滇地区地壳现今运动和应力分布,探讨川滇地区地壳运动变形的动力学机制.通过4种不同边界条件和深度分... 根据活动断裂分布和区域流变结构建立川滇地区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上地壳为弹性介质,下地壳和上地幔为Maxwell体的粘弹性模型,模拟川滇地区地壳现今运动和应力分布,探讨川滇地区地壳运动变形的动力学机制.通过4种不同边界条件和深度分层结构有限元模型的计算结果的对比,认为川滇地区绕喜玛拉雅东构造结顺时针旋转的地壳运动模式主要受川滇地区特殊的边界动力作用控制,川滇菱形块体下地壳流动对上地壳的拖曳作用亦不容忽视.同时,川滇地区各块体的现今地壳运动场和应力场还受到区域主要活动断裂带的影响,呈现分块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地壳运动 下地壳流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别造山后伸展期中-下地壳流动形式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林少泽 向必伟 +1 位作者 赵田 谢成龙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91-803,共13页
造山后伸展过程中,深部地壳的变形形式反映深部岩石圈的构造活动方式,是造山后伸展深部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次工作以大别造山带造山后伸展变形构造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构造观察和组构分析基础上,以实际变形组构为约束开展数值模拟... 造山后伸展过程中,深部地壳的变形形式反映深部岩石圈的构造活动方式,是造山后伸展深部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次工作以大别造山带造山后伸展变形构造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构造观察和组构分析基础上,以实际变形组构为约束开展数值模拟,系统地研究伸展变形构造在垂向剖面上岩石变形机制的空间分布,进而揭示大别造山带造山后伸展过程中深部地壳的变形形式。野外观察表明,北大别穹隆边缘区域拉伸线理优选方位显著,而到穹隆中部拉伸线理定向性减弱,再到穹隆核部线理定向性有所增强。运动学上,北大别穹隆内呈现了一致的上盘向NW的剪切指向。以此为约束的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大别造山带造山后伸展期中-下地壳流动方式总体上是介于透入性简单剪切形式与纯剪切形式之间的组合形式;垂直剖面上呈现为由上、下边界向中心简单剪切分量显著降低,中-下地壳流变带中部以纯剪切变形为主。我们用造山带加厚地壳的韧性垮塌和深俯冲的太平洋板块"后撤"来解释其动力学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后伸展 大别造山带 变形组构 中-下地壳流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英C轴组构指示北大别造山后伸展期中-下地壳流变形式 被引量:2
4
作者 向必伟 王勇生 +2 位作者 朱光 胡召奇 谢成龙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01-816,共16页
造山带中-下地壳韧性流变形式反映深部岩石圈构造活动形式,是造山带深部岩石圈运动学及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前人对板块俯冲阶段造山带中-下地壳流动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造山后伸展期中-下地壳流变形式及其深部动力学认识不足... 造山带中-下地壳韧性流变形式反映深部岩石圈构造活动形式,是造山带深部岩石圈运动学及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前人对板块俯冲阶段造山带中-下地壳流动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造山后伸展期中-下地壳流变形式及其深部动力学认识不足。本次工作对北大别造山后伸展期中-下地壳岩石开展了详尽的构造观察和石英C轴组构分析,研究造山后伸展期中-下地壳流变形式。本次研究表明,中-下地壳流变带内岩石变形从边界区域的简单剪切变形为主导逐渐转变为在核部区域以纯剪切变形为主。流变带内部岩石变形特征表明北大别中-下地壳流变带的流变形式是介于活动边界条件下的透入性剪切流动和固定边界条件下韧性垮塌流动的过渡形式。这一流变形式可能是深俯冲太平洋板块的绕屈回撤和加厚造山带地壳活化韧性垮塌叠加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下地壳流动 造山后伸展 流变学 石英C轴组构 大别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资料对青藏高原现今下地壳粘性特征的约束
5
作者 陆诗阔 丁林 刘金朝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2-32,共11页
假定GPS速度场在很大程度上受震间期地壳浅部发震层弹性应变积累的影响,文中以青藏地区现有GPS观测资料为约束,在较高精度地形数据和全球板块相对运动的NUVEL-1 A模型基础上,借助数值模拟方法通过构建粘弹性动力学模型,分析了用下地壳... 假定GPS速度场在很大程度上受震间期地壳浅部发震层弹性应变积累的影响,文中以青藏地区现有GPS观测资料为约束,在较高精度地形数据和全球板块相对运动的NUVEL-1 A模型基础上,借助数值模拟方法通过构建粘弹性动力学模型,分析了用下地壳介质流动和大陆深部断裂带内的延性应变集中等两种不同的大陆岩石圈深部变形机制对青藏地区现今地壳运动解释的合理性。研究表明,对于青藏高原内部不同地区,现今地壳运动可能受不同的深部动力学机制控制。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地区,尽管模型结果本身不能排除该区下地壳可能存在着延性应变相对集中的深部断裂带,但为了减小对GPS观测资料的预测误差,模拟试验明确表明该地区下地壳介质粘度偏低。在青藏高原的中北部和东北部地区,用中下地壳断裂带内延性应变相对集中来解释GPS观测资料更好,暗示在青藏高原的这两个地区活动断裂可能向下切割很深。忽略青藏高原下地壳介质粘度的横向差异,为了对GPS观测资料的预测做到一级近似,要求青藏高原下地壳平均粘度为(1~5)×1022Pa.s,同时在青藏高原活动断裂向深部的延伸带内介质的粘度约为1021Pa.s。受青藏高原高海拔和下地壳低粘度的控制,重力作用对青藏高原现今地壳运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GPS资料 下地壳介质流动 深部断裂带延性应变集中 数值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壳幔速度结构和地幔变形场的研究 被引量:36
6
作者 王椿镛 吴建平 +2 位作者 楼海 常利军 苏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49-359,共11页
在青藏高原东部地球动力学问题中,笔者在文中主要考虑与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和地幔变形场有关的问题,它涉及当前流行的下地壳流动模型和壳-幔的耦合-解耦模型。在2000年完成的穿过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的深地震测深剖面,揭示了川西高原的... 在青藏高原东部地球动力学问题中,笔者在文中主要考虑与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和地幔变形场有关的问题,它涉及当前流行的下地壳流动模型和壳-幔的耦合-解耦模型。在2000年完成的穿过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的深地震测深剖面,揭示了川西高原的地壳结构具有地壳增厚(主要是下地壳增厚)、地壳平均速度低等特点,显示地壳的缩短与增厚的碰撞变形特征。根据川西高原上设置各爆炸点的记录截面图共同呈现PmP(莫霍界面反射波)弱能量的特点,推断在川西高原的下地壳介质具有强衰减(Qp=100~300)的性质,支持存在下地壳流动的模型。青藏高原东部和川滇西部地区的上地幔各向异性(SKS波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延迟时间)的初步结果表明,这两个地区的壳-幔变形特征是不同的,尽管它们在地理位置上属于同一个板块碰撞带。在青藏高原内部的壳幔变形属于垂直连贯变形,它以缩短为主,而高原外部的地壳(或岩石圈)则相对于其下方地幔运动。在高原内部和外部之间存在一个重要的地幔变形过渡带。然而,高原内部的垂直连贯变形与高原内部存在大范围下地壳流动的模型不一致。笔者在该地区开展了近两年的宽频带流动地震观测,试图从地震记录中确定过渡带的位置和探讨它的流变性质。文中扼要回顾已经取得的结果,并介绍正在进行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上地幔结构 地幔流动 板块碰撞带 下地壳流动 简单软流圈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由沉积负载引起的裂后期快速沉降的耦合模式 被引量:3
7
作者 宋维宇 《海洋地质动态》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14,共7页
莺歌海盆地位于印支半岛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交接区,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使其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焦点,其中盆地裂后期快速沉降的动力学机制是解决盆地动力学演化机理的关键问题。通过对莺歌海盆地沉降史与滇西高原隆升... 莺歌海盆地位于印支半岛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交接区,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使其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焦点,其中盆地裂后期快速沉降的动力学机制是解决盆地动力学演化机理的关键问题。通过对莺歌海盆地沉降史与滇西高原隆升史对应关系的研究,结合Westaway的含裂后沉积负载响应的下地壳流动的耦合模式,来解释莺歌海盆地裂后期快速沉降的动力学机制。认为莺歌海盆裂后期演化经历了3个阶段,即快速沉降阶段、相对稳定阶段、加速沉降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地壳流动 沉积负载 快速沉降 莺歌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甸、景谷、康定地震预测的原理、方法及其意义 被引量:6
8
作者 李德威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4,共14页
继中长期预测了芦山地震之后,笔者中期预测了鲁甸、景谷和康定地震。例如,鲁甸地震的预测震级为7级左右或6.5级以上(实为里氏6.5级),地点为北纬26°~29°、东经101.5°~105°(实际震中北纬27.1°,东经103.3&... 继中长期预测了芦山地震之后,笔者中期预测了鲁甸、景谷和康定地震。例如,鲁甸地震的预测震级为7级左右或6.5级以上(实为里氏6.5级),地点为北纬26°~29°、东经101.5°~105°(实际震中北纬27.1°,东经103.3°),发震时间可能是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实际为2014年8月3日)。本文总结了鲁甸、景谷、康定地震和陆内地震热流体物理综合预测的原理、方法和步骤;阐明了在开放复杂地球系统多级物质循环热构造背景下,大陆地壳非均匀流动(“热河”)过程中热能的源、汇、释过程与热灾害链及其地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根据热灾害链时空结构和活动“热河”地震空区相结合进行长期和中期地震预测,与根据热流体直接和间接前兆异常开展立体监测和短临地震预测有机结合的新思路。根据当前热灾害链的演变规律和异动“热河”地震空区分布,进一步分析了西南和华北地震的发展形势,强调华北(特别是东北)的震情极为严峻,短临地震监测和预测已刻不容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地壳非均匀流动 热流体撞击 地震预测 鲁甸 景谷 康定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utational simulation of convective flow in the Earth crust under consideration of dynamic crust-mantle interactions 被引量:1
9
作者 赵崇斌 彭省临 +2 位作者 刘亮明 B.E.HOBBS A.ORD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6期2080-2084,共5页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was used to solve fluid dynamic interaction problems between the crust and mantle of the Earth. To consider different mechanical behaviours, the lithosphere consisting of the crust and upper ...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was used to solve fluid dynamic interaction problems between the crust and mantle of the Earth. To consider different mechanical behaviours, the lithosphere consisting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was simulated as fluid-saturated porous rocks, while the upper aesthenospheric part of the mantle was simulated as viscous fluids. Since the whole lithosphere was computationally simulated, the 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rust and the upper mantle was appropriately considered. In particular, the mixing of mantle fluids and crustal fluids was simulated in the corresponding computational model. The related computational simulation results from an example problem demonstrate that the mantle fluids can flow into the crust and mix with the crustal fluids due to the resulting convective flows in the crust-mantle system. Likewise, the crustal fluids can also flow into the upper mantle and mix with the mantle fluids. This kind of fluids mixing and exchange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governing processes that control the ore body formation and mineralization in the upper crust of the Ear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utational simulation crustal fluids mantle fluids fluid dynamic intera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tential mechanisms of pore-fluid movement from 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 into upper continental crust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崇斌 彭省临 +2 位作者 刘亮明 B. E. HOBBS A. ORD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8年第1期81-88,共8页
Through integrating the state of the art scientific knowledge in different research fields, some potential mechanisms of large-scale movements of underground pore-fluids such as H2O and CO2 in the continental lithosph... Through integrating the state of the art scientific knowledge in different research fields, some potential mechanisms of large-scale movements of underground pore-fluids such as H2O and CO2 in the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we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ener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porosity waves are important mechanisms to transport mass and heat fluxes from the 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 into the lower continental crust; the gener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porosity waves, pore-fluid flow focusing through lower and middle crustal faults, advection of pore-fluids through the lower and middle crust, and whole-crust convection in some particular cases are important mechanisms to transport mass and heat fluxes from the lower into the upper continental crust; heat and mass transport through convective pore-fluid flow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chanism of ore body formation and mineralization in hydrothermal systems; due to heat and mass exchange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earth surface, hydrosphere and atmosphe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consider the hydro-geological effect of the deep earth pore-fluids such as H2O and CO2 on the global warming and climate change in future investig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derground pore-fluid porosity wave continental crust heat and mass transpor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热灾害链的结构、成因及强震趋势分析
11
作者 李德威 郝海健 +3 位作者 刘娇 周洋 陈桂凡 梁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2-108,共7页
华北地壳热活动强烈,重大自然灾害频发。华北自然灾害具有区域性、群发性、连发性、关联性特征,组成热灾害链。华北热灾害链的典型结构是跨年度干旱—异常路径台风—异常降雨—异常海冰—强震—异常降雨,受控于源于渤海和青藏高原的下... 华北地壳热活动强烈,重大自然灾害频发。华北自然灾害具有区域性、群发性、连发性、关联性特征,组成热灾害链。华北热灾害链的典型结构是跨年度干旱—异常路径台风—异常降雨—异常海冰—强震—异常降雨,受控于源于渤海和青藏高原的下地壳不均匀流动形成的"热河"及其热能有规律地积累与释放,渤海放射状下地壳热流系统与地幔软流圈底辟作用有关。当前华北热灾害链已经有序演变到地震阶段,近5年内在韧性下地壳中6条"热河"的6个撞击区可能发生多个强震,流经辽东湾向北东方向流动的下地壳"热河"撞击区、临汾—太原—大同下地壳"热河"与流经渤海湾—通县—沙河下地壳"热河"的夹击区危险性最大,应当尽快系统监测与热流体有关的地震前兆异常,科学开展地震短临预测。查明华北韧性下地壳中"热河"的三维动态演变,系统梯级开发各条"热河"的热能资源,对于发展经济、减灾减排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灾害链 机理 下地壳流动 强震预测 华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预测:从芦山地震到大陆地震
12
作者 李德威 陈桂凡 +1 位作者 陈继乐 郝海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0,共10页
自从1990年以来,通过对青藏高原的调查和研究,认识到下地壳流动同步形成盆地和造山带,并受控于相关洋盆地幔软流圈向大陆的顺层流动和底辟作用。下地壳不均匀流动通过韧脆性中地壳热能-应变能转换孕育地震,部分发震能量通过上地壳脆性... 自从1990年以来,通过对青藏高原的调查和研究,认识到下地壳流动同步形成盆地和造山带,并受控于相关洋盆地幔软流圈向大陆的顺层流动和底辟作用。下地壳不均匀流动通过韧脆性中地壳热能-应变能转换孕育地震,部分发震能量通过上地壳脆性断层释放。在地震孕育过程中通常会伴生跨年度干旱和异常降雨,构成热灾害链。近5年内青藏高原东部连续发生汶川、玉树、芦山大地震,形成于从亚东流经羊八井、安多、玉树并分支流向汶川和芦山—康定的下地壳"热河"的仰冲式和侧冲式撞击作用。从2008年9月以来连续发表5篇论文,根据地壳热构造和热灾害链的时空结构对芦山地震的三要素进行了长期和中期预测。2008年9月预测从2013年开始可能发生大地震,2012年9月将鲜水河—安宁河—小江异常热流构造带5年内将发生多个7级地震的首个大震锁定在芦山或西昌。芦山地震只释放了亚东—羊八井—安多—玉树—鲜水河—安宁河—小江"热河"剩余热能中的一小部分,在西昌—会理—昭通地区、道孚—康定地区、通海—石屏地区近5年内很可能发生4个7级左右的地震。此外,华北典型的热灾害链结构表明震情严峻,环渤海地区近3年内很可能发生大地震。从地震热流体撞击机理与地震异常之间的关联性出发,提出了动态立体监测及短临预测地震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机理 地震预测 下地壳流动 芦山地震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板内盆山耦合及盆山成因——以青藏高原及周边盆地为例
13
作者 李德威 夏义平 徐礼贵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0-119,共10页
大陆造山带与沉积盆地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空间上相互依存,物质上相互补偿,构造上相互作用,时间上同步演化。这些内在联系体现在统一的形成机制上:大陆造山带和沉积盆地是在大陆边缘俯冲板片脱水熔融和大陆内部地幔柱(枝)上隆... 大陆造山带与沉积盆地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空间上相互依存,物质上相互补偿,构造上相互作用,时间上同步演化。这些内在联系体现在统一的形成机制上:大陆造山带和沉积盆地是在大陆边缘俯冲板片脱水熔融和大陆内部地幔柱(枝)上隆的热动力作用下,地壳由盆向山侧向流动,导致盆山地壳物质发生循环运动。青藏高原与周边盆地的耦合作用十分典型。青藏高原不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结果,而是形成于下地壳流动驱动的板内盆山作用。青藏高原板内盆山耦合可分为两个阶段:(1)板内造山成盆阶段,表现为180~120Ma→65~30Ma→23~7Ma从青藏高原北部和东部盆山系统→青藏高原中部盆山系统→青藏高原南部盆山系统有序迁移,以构造隆升、水平运动、地质作用和大规模板内金属成矿为特征;(2)均衡成山成盆阶段,表现为从3.6Ma开始,青藏高原整体快速隆升和周边沉积盆地边缘坳陷带巨厚的磨拉石沉积,以3.6MaB.P.、2.5MaB.P.、1.8~1.2MaB.P.、0.8MaB.P.和0.15MaB.P.等一系列脉动式快速隆升、垂直运动、地理作用和水系-环境变化为特征。大陆板内盆山构造演化经历从伸展构造向挤压构造的转换,伴随盆地主动作用转变成造山带主动作用。大陆下地壳流动和盆山耦合形成非安德森式的低角度拆离断层、波状起伏逆冲断层和异常共轭关系走滑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地壳流动 盆山耦合 板内构造 非安德森断层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板内地震的发震机理与地震预报--以汶川地震为例
14
作者 李德威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6,共6页
大陆板内地震主要产于新生代厚壳造山带或高原,在平面上呈弥散状分布,在剖面上震源沿中地壳成层分布,为浅源地震。盆山活动断层系统呈规律性组合,盆山挤压边界为逆冲型压性发震断层;盆山走滑转换边界为走滑型扭性发震断层;造山带... 大陆板内地震主要产于新生代厚壳造山带或高原,在平面上呈弥散状分布,在剖面上震源沿中地壳成层分布,为浅源地震。盆山活动断层系统呈规律性组合,盆山挤压边界为逆冲型压性发震断层;盆山走滑转换边界为走滑型扭性发震断层;造山带内部主要是伸展型张性发震断层。大陆板内地壳分层流变作用制约了板内地震的构造物理过程。大陆下地壳韧性流层为地震活动提供了热能,热软化和热融化介质发生缓慢的韧性流动,是孕震构造;中地壳韧一脆性剪切带发生热一应力转换,聚积应力和应变,为蕴震构造;当下地壳流动在中地壳积累的应变超过上地壳特定构造部位介质的应力一应变极限时,上地壳形成脆性发震断层,产生地震。震源出现在上地壳脆性断层与中地壳脆一韧性剪切带的交汇部位,青藏高原的震源深度通常为12-35km。目前地震预报是世界科学难题,然而,大陆动力学和板内地震的理论突破可能为短临预报提供了新思路。如果大陆下地壳热动力作用是中地壳产生地震和上地壳发生地震的根源,那么上地壳脆性断层活动会释放出地壳深部的热流体和热气体,引起局部的地温异常、水文异常和大气异常。建议从大气到地表再到地下系统地监测活动断层带及邻区的地下水、地表水、大气的温度异常和成分变化,结合观测下地壳流层厚度、地应力一应变变化、重力异常、磁异常、地电异常等,综合评价地壳活动性和发震可能性。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里氏8.0级汶川地震处于龙门山造山带与四川盆地的构造边界上,是典型的大陆板内地震,震源处于映秀-北川断层上,震源深度为12km。350km长的地表破裂带呈右行左阶雁行排列在具有逆冲和右行走滑性质的汶川-茂县-青川、映秀-北川和江油-都江堰3条断层带上。下地壳的韧性流动伴随中地壳韧一脆性剪切带应力和应变的积累,产生上地壳脆性活动断层,并控制地表破裂带和滑坡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内地震 发震机理 地震预报 下地壳流动 汶川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