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兴奋和抑制下丘脑背内侧核对大鼠睡眠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巧琼 赵乐章 +5 位作者 韩要武 钟明奎 张瑾 章功良 李春华 张景行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6-128,共3页
目的 观察兴奋和抑制大鼠下丘脑背内侧核团(DMH)对睡眠觉醒周期的影响。方法 采用脑立体定位、核团微量注射和多导睡眠描记技术。结果 DMH微量注入兴奋性神经递质L 谷氨酸引起睡眠减少,觉醒增加;DMH微量注入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 目的 观察兴奋和抑制大鼠下丘脑背内侧核团(DMH)对睡眠觉醒周期的影响。方法 采用脑立体定位、核团微量注射和多导睡眠描记技术。结果 DMH微量注入兴奋性神经递质L 谷氨酸引起睡眠减少,觉醒增加;DMH微量注入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引起觉醒减少,睡眠增加。结论 DMH参与觉醒睡眠周期的调节,其神经元兴奋具有促觉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投药和剂量 谷氨酸/投药和剂量 下丘脑背内侧核/生理学 睡眠/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眼球运动睡眠剥夺对大鼠下丘脑背内侧核神经肽S表达的影响
2
作者 赵菲 赵正卿 +2 位作者 李雁鹏 庄建华 赵忠新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0-323,共4页
目的探讨快速眼球运动(rapid eye movement,REM)睡眠剥夺后大鼠下丘脑背内侧核神经肽S(neuropeptide S,NPS)表达的变化。方法24只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CC)组、环境对照(TC)组、REM睡眠剥夺(SD)组,采用改良多平台睡眠剥夺法建立大鼠RE... 目的探讨快速眼球运动(rapid eye movement,REM)睡眠剥夺后大鼠下丘脑背内侧核神经肽S(neuropeptide S,NPS)表达的变化。方法24只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CC)组、环境对照(TC)组、REM睡眠剥夺(SD)组,采用改良多平台睡眠剥夺法建立大鼠REM睡眠剥夺模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法及原位杂交法观察大鼠经3dREM睡眠剥夺后下丘脑内NPS蛋白及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NPS蛋白及mRNA的表达在CC组和TC组没有显著差异。REM睡眠剥夺后,大鼠下丘脑背内侧核内的NPS蛋白及mRNA表达上调,SD组下丘脑背内侧核内NPS蛋白及mRNA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7.86±2.47)和(25.75±2.12),较CC组(16.75±2.12和19.63±1.85)、TC组(18.60±1.60和18.50±1.69)升高(P<0.05)。结论REM睡眠剥夺后下丘脑内觉醒相关区域NPS表达增加,说明当REM睡眠减少时机体会主动调节NPS的分泌,提示NPS与睡眠觉醒的调节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M深眠状态 睡眠剥夺 下丘脑内侧 神经肽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氨酸注入下丘脑的背内侧核引起升压反应的机制 被引量:3
3
作者 丁欣 吴金胜 +2 位作者 顾蕴辉 王益光 谭璐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124-126,共3页
分析下丘脑背内侧核升压反应的机制。方法;大鼠脑内或静脉注射不同药物,记录血压和心率的变化。结果:(1)谷氨酸注入NDM,P物质注入室旁核或延髓头端腹个侧区均引起升压反应;(2)NDM升压反应可被双侧NPV或RVL内注... 分析下丘脑背内侧核升压反应的机制。方法;大鼠脑内或静脉注射不同药物,记录血压和心率的变化。结果:(1)谷氨酸注入NDM,P物质注入室旁核或延髓头端腹个侧区均引起升压反应;(2)NDM升压反应可被双侧NPV或RVL内注入P物质拮抗剂衰减,但RVL内注入阿托品无此效应;(3)静脉注射酚妥拉明也能使NDM升压反应减小,而心得安或甲基阿托品静静脉注射对该反应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下丘脑 内侧 血压 谷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痛大鼠下丘脑背内侧核神经元放电变化及电针效应 被引量:7
4
作者 黄彰海 孙文颖 +1 位作者 刘星 佟振清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9-11,共3页
以截肢造成的创伤痛作为动物模型,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大鼠下丘脑背内侧核(DMH)神经元的放电,观察到:(1)创伤痛大鼠DMH自发放电的单位总数比正常大鼠明显减少,但痛敏单位数无明显变化;(2)电针“足三里”和“三阴... 以截肢造成的创伤痛作为动物模型,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大鼠下丘脑背内侧核(DMH)神经元的放电,观察到:(1)创伤痛大鼠DMH自发放电的单位总数比正常大鼠明显减少,但痛敏单位数无明显变化;(2)电针“足三里”和“三阴交”后,DMH痛兴奋单位的自发放电和痛诱发放电的频率明显减少,且痛诱发放电的时程明显缩短;DMH痛抑制单位的自发放电频率增加,并解除伤害性刺激引起的抑制效应。结果提示:外周伤害性刺激的持续性传入能一定程度地抑制DMH的电活动,而DMH电活动的受抑可能是慢性痛状态下痛觉过敏的中枢机理之一;电针穴位的传入信息与伤害性刺激的传入信息在中枢的不同水平上相互作用,使疼痛信息受到抑制,从而使DMH的功能活动得以恢复,这可能是慢性痛状态下电针镇痛的原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丘脑 内侧 痛敏神经元 创伤 针刺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导去甲肾上腺素在下丘脑背内侧核神经元作用的突触后受体
5
作者 廖建湘 佟振清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2期124-125,共2页
 用低Ca2+高Mg2+人工脑脊液灌流大鼠下丘脑脑片,观察在去甲肾上腺素(NE)作用下,背内侧核神经元的放电及介导NE作用的受体。实验结果表明NE主要对DMN产生直接的抑制作用,并能被育亨宾阻断,而哌唑嗪及心得安的阻...  用低Ca2+高Mg2+人工脑脊液灌流大鼠下丘脑脑片,观察在去甲肾上腺素(NE)作用下,背内侧核神经元的放电及介导NE作用的受体。实验结果表明NE主要对DMN产生直接的抑制作用,并能被育亨宾阻断,而哌唑嗪及心得安的阻断作用则很小,提示NE的作用主要由突触后的α2受体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丘脑 内侧 去甲肾上腺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杏仁皮质内侧核神经元对电刺激下丘脑腹内侧核的反应
6
作者 李钟杰 赵晓萍 +1 位作者 蔡奎 滕国玺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5期424-426,共3页
为了研究下丘脑与边缘系统在衰老过程中的电生理学变化规律,从而了解边缘系统在衰老过程中对下丘脑的影响,我们首先观察了刺激青年大鼠VMH诱发的Me神经元的反应。结果表明:VMH与Me之间存在双向纤维联系,且以Me向VMH... 为了研究下丘脑与边缘系统在衰老过程中的电生理学变化规律,从而了解边缘系统在衰老过程中对下丘脑的影响,我们首先观察了刺激青年大鼠VMH诱发的Me神经元的反应。结果表明:VMH与Me之间存在双向纤维联系,且以Me向VMH的投射占优势。说明青年大鼠Me对VMH确有控制作用,为中枢神经系统衰老规律及抗衰老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丘脑内侧 杏仁皮质侧 衰老 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内侧核升压机制参与中央杏仁核升压反应 被引量:1
7
作者 吴金胜 顾蕴辉 +1 位作者 李利生 吕贻春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5期422-425,共4页
目的:分析中央杏仁核(nucleusamygdaloideuscentralis,AC) 升压反应的中枢机制。方法:大鼠脑内注射不同药物,记录血压和心率的变化。结果:谷氨酸兴奋AC 引起的升压反应可被αHelical... 目的:分析中央杏仁核(nucleusamygdaloideuscentralis,AC) 升压反应的中枢机制。方法:大鼠脑内注射不同药物,记录血压和心率的变化。结果:谷氨酸兴奋AC 引起的升压反应可被αHelical CRF[941] ( αH CRF,CRF拮抗剂) 或[ DPro2 ,DPhe7 ,DTrp9]P物质(DPDPDT,SP 拮抗剂) 分别注入双侧腹内侧核(nucleus ventromedialis,NVM) ,室旁核(nucleus paraventricularis,NPV)或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ostralventrolateral medulla,RVL)衰减。结论:结合作者其他工作已证明腹内侧核升压反应是通过背内侧核作用于NPV 和RVL 实现的,各环节都有CRF和SP参与,此工作结果进一步表明腹内侧核背内侧核升压机制是AC 升压反应中枢机制的一部分,CRF和SP是该神经通路中的递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 杏仁 生理学 下丘脑内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铃蟾肽致小鼠瘙痒下丘脑响应及PKA/creb信号参与机制
8
作者 张晶鑫 周琥 +2 位作者 石京山 王永安 王丽韫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688-689,共2页
目的研究铃蟾肽(BN)致瘙痒药理学作用特点,确定下丘脑参与其中枢调控瘙痒关键分子机制。方法观察KM小鼠经侧脑室注射不同剂量BN(0.04,0.40和4.00μg)诱发的瘙痒效应;构建耦联荧光标签NBD(7-nitrobenz-2-oxa-1,3-diazole)的BN(NBD-BN),... 目的研究铃蟾肽(BN)致瘙痒药理学作用特点,确定下丘脑参与其中枢调控瘙痒关键分子机制。方法观察KM小鼠经侧脑室注射不同剂量BN(0.04,0.40和4.00μg)诱发的瘙痒效应;构建耦联荧光标签NBD(7-nitrobenz-2-oxa-1,3-diazole)的BN(NBD-BN),并通过检测荧光信号示踪NBDBN在脑内的分布;利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下丘脑BN受体神经介素B受体(NMBR)、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及受体信号PKA/CREB相关蛋白的表达,鉴定下丘脑内特异神经元c-FOS蛋白响应。结果KM小鼠经侧脑室注射BN(0.04,0.40和4.00μg)后,30 min观察期内产生显著瘙痒抓挠行为,抓挠次数呈剂量依赖性增加。与对照组相比,BN 3个剂量组抓挠次数均显著增加(P<0.05,P<0.01);荧光示踪结果显示,侧脑室给予BN后NBD-BN在30 min内在下丘脑特异性分布,且10 min时荧光强度达到峰值。免疫组化和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BN 2种受体亚型GRPR和NMBR在下丘脑特异性分布;侧脑室给予BN 4.00μg后,与对照组相比,下丘脑PKA,p-CREB和c-FOS蛋白均显著增加(P<0.01),且c-FOS蛋白在下丘脑背内侧核密集分布。结论BN具有强的中枢致瘙痒作用,侧脑室注射BN可致小鼠瘙痒并激活下丘脑BN受体依赖的PKA/CREB信号通路,诱导下丘脑神经元响应,表明下丘脑参与调控BN中枢致瘙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铃蟾肽 下丘脑内侧 胃泌素释放肽受体 NMBR神经介素B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