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损毁下丘脑弓状核、中缝背核和蓝斑对大鼠应激镇痛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印其章 郭试瑜 +1 位作者 邸石 于烽生 《心理学报》 1983年第3期342-348,共7页
本文用不能躲避的间歇脚底电刺激引起大鼠应激,用电刺激鼠尾-嘶叫法测定镇痛效应,研究下丘脑弓状核(脑内β-内啡肽能神经元胞体集中的部位)、中缝背核(脑内5-羟色胺能神经元胞体主要集中的部位之一)和蓝斑(脑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胞... 本文用不能躲避的间歇脚底电刺激引起大鼠应激,用电刺激鼠尾-嘶叫法测定镇痛效应,研究下丘脑弓状核(脑内β-内啡肽能神经元胞体集中的部位)、中缝背核(脑内5-羟色胺能神经元胞体主要集中的部位之一)和蓝斑(脑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胞体主要集中的部位之一)与应激镇痛的关系。 用新生大鼠腹腔注射谷氨酸-钠的方法损毁弓状核后,用海人酸和电解两种方法损毁中缝背核或蓝斑后,应激镇痛效应均明显减弱。由于谷氨酸-钠和海人酸只选择性地损毁神经元胞体,故认为脑内的β-内啡肽能神经元、5-羟色胺能神经元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均参与应激的行为镇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缝背 蓝斑 下丘脑弓状核 脑内 新生大鼠 神经元胞体 电刺激 海人酸 弓状神经元 应激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丘脑弓状核Src激酶在大鼠炎症痛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徐龙生 冯勤丽 +1 位作者 张小平 姚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592-2594,共3页
目的:探讨下丘脑弓状核Src激酶在大鼠炎性痛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体质量200-250g,9周龄,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4组:假手术组(S组,n=23)、炎症性痛组(IP组,n=23)、Src激酶抑制剂结构类似物PP3对照组(PP3组... 目的:探讨下丘脑弓状核Src激酶在大鼠炎性痛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体质量200-250g,9周龄,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4组:假手术组(S组,n=23)、炎症性痛组(IP组,n=23)、Src激酶抑制剂结构类似物PP3对照组(PP3组,n=7)和Src激酶抑制剂PP2组(PP2组,n=7)。采用大鼠左侧后肢足垫皮内注入完全弗氏佐剂(CFA)0.1mL的方法制备炎性痛模型。PP3、PP2组于造模后第3天弓状核内分别注射PP3、PP2(5nmol,0.5μL)。分别于CFA注射前1天(T1)、注射后第2天(T2)、第3天(T3)、第3天脊髓给药后30min(T4)和第5天(T5)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s组和IP组于T1-3、T5时处死大鼠,取下丘脑弓状核组织,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Src及磷酸化Src(pSrc)的表达水平。结果:与s组比较,IP组、PP3组和PP2组T2-5时MWT降低,TwL缩短(P〈0.05),IP组各时点pSrc表达上调(P〈0.05),src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IP组比较,PP2组T4时MWT升高,TWL延长(P〈0.05),PP3组各时点MwT和T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丘脑弓状核Src激酶的活化参与了大鼠炎性痛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 疼痛 下丘脑弓状核 SRC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丘脑弓状核小胶质细胞活化在大鼠外周炎症性疼痛中的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徐龙生 冯勤丽 +1 位作者 张小平 姚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621-1623,共3页
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外周炎症下下丘脑弓状核(hypothalamic arcuate nucleus,ARC)小胶质细胞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4组:假炎症组(S组)、炎症痛组(CFA组)、生理盐水组(NS组)和米诺环素组(M组)。CFA组、N... 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外周炎症下下丘脑弓状核(hypothalamic arcuate nucleus,ARC)小胶质细胞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4组:假炎症组(S组)、炎症痛组(CFA组)、生理盐水组(NS组)和米诺环素组(M组)。CFA组、NS组和M组采用大鼠左侧后肢足垫皮内注入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0.1 m L/只制备大鼠炎症性痛模型;S组大鼠左侧后肢足垫皮内注入生理盐水(NS)0.1 m L/只。注入后第3天时,NS组和M组分别于下丘脑弓状核内注射生理盐水或米诺环素0.5μL。各组取7只大鼠,分别于注射前1天(T0)、注射后第2天(T1)、第3天给药前30 min(T2)、第3天给药后30 min(T3)、第5天(T4)和第7天(T5)时测定机械痛阈。于T1-5时各处死6只大鼠,取下丘脑弓状核组织,行Western Blot检测小胶质细胞含量。结果:与S组比较,CFA组、NS组和M组T1-5时机械痛阈降低,小胶质细胞表达水平升高(P<0.05);CFA组和NS组各时点机械痛阈和小胶质细胞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FA组和NS组比较,M组T3时机械痛阈升高,小胶质细胞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下丘脑弓状核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参与了大鼠炎症性痛的形成与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 炎症性痛 下丘脑弓状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睾丸素、钙剂对损毁弓状核老年大鼠骨丢失的干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家荣 周涛 刘锡仪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02-604,i0001,共4页
目的观察甲基睾丸素、钙剂对新生期损毁弓状核老年雄性大鼠的第三腰椎、股骨的体积骨密度,性激素水平及胫骨干骺端微结构变化的影响。方法选用18只新生期雄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成损毁弓状核老年大鼠组(MA)、自然衰老大鼠组(NA)、损毁... 目的观察甲基睾丸素、钙剂对新生期损毁弓状核老年雄性大鼠的第三腰椎、股骨的体积骨密度,性激素水平及胫骨干骺端微结构变化的影响。方法选用18只新生期雄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成损毁弓状核老年大鼠组(MA)、自然衰老大鼠组(NA)、损毁ARC老年大鼠治疗组(MT),同等条件下饲养至820日龄,处死大鼠收集血清行T和E2放免检测,取左侧胫骨干骺端行骨组织切片及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等。结果MA组大鼠L3、股骨的体积骨密度均下降,T和E2水平显著下降,与N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MA组比较,MT组大鼠L3、股骨的体积骨密度、T和E2水平明显增加,胫骨干骺端%Tb.Ar、Tb.N、Tb.Th明显增加。结论损毁弓状核的老年雄性大鼠骨丢失加速,提示下丘脑弓状核参与骨质疏松形成的调控,应用甲基睾丸素、钙剂可以阻止损毁弓状核老年大鼠骨丢失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谷氨酸单钠 下丘脑弓状核 骨代谢 骨质疏松 甲基睾丸素 碳酸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毁弓状核对幼年大鼠骨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周涛 刘锡仪 郭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91-493,共3页
目的:观察新生期注射谷氨酸单钠(MSG)破坏下丘脑弓状核大鼠,35日龄及70日龄股骨、胫骨生长、发育的情况。方法:新生期SD大鼠皮下注射10%谷氨酸单钠,饲养至第35天、第70天处死,检测各项指标。结果:MSG大鼠35日龄时,弓状核神经细胞大面积... 目的:观察新生期注射谷氨酸单钠(MSG)破坏下丘脑弓状核大鼠,35日龄及70日龄股骨、胫骨生长、发育的情况。方法:新生期SD大鼠皮下注射10%谷氨酸单钠,饲养至第35天、第70天处死,检测各项指标。结果:MSG大鼠35日龄时,弓状核神经细胞大面积损毁,损毁率达50%—60%,伴有垂体、睾丸重量减轻、四肢骨明显变短(P<0.05),其余指标开始变化。至70日龄时,MSG大鼠上述各项指标进一步发展,弓状核神经细胞损毁率达70%—80%,血清中T、E2水平显著下降,伴有股骨湿重、干重、体积骨密度明显减轻,胫骨骨小梁面积、数量、宽度显著下降,而分离度明显升高。结论:损毁弓状核首先导致骨生长发育障碍,继而发生骨质疏松。前者主要与下丘脑-GH-IGF-I轴有关,后者主要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谷氨酸单钠 下丘脑弓状核 骨代谢 骨生长发育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弓状核-杏仁核-终纹床核”——饥饿与冒险的神经通路
6
作者 吴靖东 郑瑞茂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7-237,共1页
下丘脑是机体生理功能调控中枢,密切参与情绪、行为以及能量代谢平衡调控。下丘脑弓状核(arcuate nucleus)"刺豚鼠相关肽神经元"(Agouti-related protein neuron,AgRP neuron)调控摄食,与肥胖、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发病密切相... 下丘脑是机体生理功能调控中枢,密切参与情绪、行为以及能量代谢平衡调控。下丘脑弓状核(arcuate nucleus)"刺豚鼠相关肽神经元"(Agouti-related protein neuron,AgRP neuron)调控摄食,与肥胖、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发病密切相关。近年来发现,AgRP神经元在与代谢相关的行为调控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对AgRP神经元相关神经通路的研究,成为世界性研究热点。近五年来,随着神经科学新技术的发展,AgRP神经元的功能逐步被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纹床 下丘脑弓状核 代谢性疾病 机体生理功能 nucleus 杏仁 摄食行为 神经科学 神经通路 神经递质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源性骨质疏松动物模型 被引量:23
7
作者 刘锡仪 刘浩宇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143-147,共5页
目的研究损毁下丘脑弓状核导致骨质疏松是否一种可操作性强,可重复性好和稳定性高的骨质疏松动物模型。方法新生SD大鼠(体重5.5~6.5g)(广东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动物合格证书编号:粤检证字:2002A013号)166只(雌100... 目的研究损毁下丘脑弓状核导致骨质疏松是否一种可操作性强,可重复性好和稳定性高的骨质疏松动物模型。方法新生SD大鼠(体重5.5~6.5g)(广东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动物合格证书编号:粤检证字:2002A013号)166只(雌100只,雄66只)分成10个实验组,每个实验组再随机分为对照(NS)组和模型(MS6)组。10个实验组用同样造模方法,由经过训练的不同人员操作,在不同时间完成。模型组大鼠于出生后第1、3、5、7、9d皮下注射10%谷氨酸单钠(MSG)4g/kgB.W,对照组同法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并另设MSG毒性对照组,于70d龄同法注射MSG。各实验组按照设定的取材时间,将实验动物称重后,用3%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用4%多聚甲醛经左心室行全身灌注,取脑作下丘脑弓状核(ARc)冠状面切片,HE染色。取右侧胫骨常规脱钙,石蜡包埋,矢状面连续切片,胶原特殊染色,显示骨小梁结构。用图像分析仪对ARC和骨组织进行组织形态计量学检测。结果模型组大鼠弓状核神经细胞数量减少66.3%(P〈0.01);骨小梁面积百分数(Percent trabecular area,%Tb·Ar)减少72.7%(P〈0.01),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减少25.1%(P〈0.05),骨小梁数量(Trabecular number,Tb·N)减少62.6%(P〈0.01),骨小梁分离度(Trabecular separation,Tb·SP)增大259.7%(P〈0.001),表明骨量显著减少,骨结构明显退变,发生明显骨质疏松。对照组和MSG毒性对照组的弓状核和骨组织无明显改变。结论①MSG大鼠骨组织的改变不是MSG对骨组织的毒性作用所致;②MSG损毁弓状核神经细胞导致骨质疏松,此模型可操作性强、可重复性好和稳定性高;③此模型是由于损毁弓状核神经细胞,造成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减退和紊乱导致骨质疏松的大鼠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命名为大鼠脑源性骨质疏松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大鼠 谷氨酸单钠 下丘脑弓状核 骨质疏松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期大鼠注射谷氨酸单钠后导致骨质疏松 被引量:30
8
作者 刘浩宇 刘锡仪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4期10-12,共3页
目的 观察新生期大鼠注射谷氨酸单钠破坏下丘脑弓状核对 SD大鼠骨骼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和结果 新生期 SD大鼠腹腔注射谷氨酸单钠 ,饲养至 10 0天 ,可导致下丘脑弓状核细胞数量明显减少 ,身长明显短于对照鼠 ;实验组胫骨长为 3.69&... 目的 观察新生期大鼠注射谷氨酸单钠破坏下丘脑弓状核对 SD大鼠骨骼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和结果 新生期 SD大鼠腹腔注射谷氨酸单钠 ,饲养至 10 0天 ,可导致下丘脑弓状核细胞数量明显减少 ,身长明显短于对照鼠 ;实验组胫骨长为 3.69± 0 .19cm(平均数±标准误 ) ,对照组为 4 .4 6±0 .18cm,二组比较 ,P<0 .0 1;骨骼生长发育障碍、骨小梁明显破坏 ,出现明显骨质疏松。结论 提示下丘脑弓状核参与骨骼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单钠 下丘脑弓状核 骨骼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内啡肽中枢分泌及阿黑皮素神经肽释放的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7
9
作者 彭圣堂 江雷 李裕琼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7,共3页
β-内啡肽是阿黑皮素神经元以及主要位于垂体中叶的细胞裂解前体分子β-促脂解素产生的神经肽。β-内啡肽的作用涉及人体的许多行为和生理功能,并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本文综述β-内啡肽中枢分泌及阿黑皮素神经肽释放的调... β-内啡肽是阿黑皮素神经元以及主要位于垂体中叶的细胞裂解前体分子β-促脂解素产生的神经肽。β-内啡肽的作用涉及人体的许多行为和生理功能,并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本文综述β-内啡肽中枢分泌及阿黑皮素神经肽释放的调控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内啡肽 阿黑皮素神经肽 下丘脑弓状核 孤束 垂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hrelin在机体生长与肥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0
作者 高峰 何玉秀 张静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7-251,共5页
关键词 作用研究 内分泌细胞 肥胖 下丘脑弓状核 胃内 胃底 肾脏 多肽 丝氨酸 GH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内β—内啡肽免疫反应细胞定位的酶标记葡萄球菌蛋白A法
11
作者 蒋星红 李金华 +4 位作者 殷伟平 高爱莉 刘惠慈 陈起亮 印其章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1987年第1期127-129,149,共4页
使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葡萄球菌蛋白A(HRP—PA)对大鼠腑内β—内啡肽(β-End)免疫反应细胞进行定位。在下丘脑弓状核和垂体的核周质中观察到棕黄色的β—End免疫反应产物,在导水管腹侧有较密集的β—End免疫反应颗粒。结果表明,采用HRP... 使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葡萄球菌蛋白A(HRP—PA)对大鼠腑内β—内啡肽(β-End)免疫反应细胞进行定位。在下丘脑弓状核和垂体的核周质中观察到棕黄色的β—End免疫反应产物,在导水管腹侧有较密集的β—End免疫反应颗粒。结果表明,采用HRP—PA法定位脑内β—End免疫反应细胞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内啡肽 下丘脑弓状核 垂体 导水管周围灰质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