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血栓栓塞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住院患者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24
1
作者 王美堂 姚小鹏 李强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740-742,共3页
目的 :分析肺血栓栓塞症 (PTE)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 ,探讨 PTE和 DVT的危险因素 ,为 PTE和 DVT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 PTE和 DVT住院患者近 1 0年内发病趋势、人口学特点、伴随疾病、获得性危险因素... 目的 :分析肺血栓栓塞症 (PTE)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 ,探讨 PTE和 DVT的危险因素 ,为 PTE和 DVT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 PTE和 DVT住院患者近 1 0年内发病趋势、人口学特点、伴随疾病、获得性危险因素和血型。 结果 :PTE和 DVT住院人数呈上升趋势 ;患者的男女比例为 1 .4 5∶ 1 ,4 5岁以后男女构成比基本相等 ;PTE和 DVT主要的危险因素为 3个月内手术、创伤、骨折 ,但这些因素在复发者与未复发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TE和DVT住院患者非 O血型的构成比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1 )。 结论 :PTE和 DVT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手术、创伤和骨折是 PTE和 DVT主要的危险因素。女性雌激素水平和红细胞膜上的凝集素可能与 PTE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栓塞 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继发性肺栓塞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9
2
作者 贾伟 刘建龙 +1 位作者 田轩 蒋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58-460,共3页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VCF)置入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继发性肺栓塞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观察278例接受VCF置入联合溶栓、单纯导管直接溶栓和全身溶栓的DVT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监测血氧饱和度(SpO_2)和动脉...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VCF)置入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继发性肺栓塞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观察278例接受VCF置入联合溶栓、单纯导管直接溶栓和全身溶栓的DVT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监测血氧饱和度(SpO_2)和动脉血氧分压(PaO_2),随访继发性肺栓塞(PE)发生和治疗后血栓复发情况。结果:联合和导管溶栓组治疗后健患肢周径差显著减小(P<0.05);全身溶栓组有5例血尿,4例咯血和2例消化道出血,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VCF置入可有效提高DVT疗效,安全性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塞 下腔静脉滤器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血栓栓塞症-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策略 被引量:38
3
作者 王辰 翟振国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2期85-87,共3页
肺栓塞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由于其病因的复杂性、临床表现的非特征性及常规检查的非特异性 ,使其具有高发病率、高误漏诊率及高死亡率 ,已成为国际性重要的医疗保健问题。近年来 ,针对肺栓塞遗传流行病学、发病学、无创检查... 肺栓塞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由于其病因的复杂性、临床表现的非特征性及常规检查的非特异性 ,使其具有高发病率、高误漏诊率及高死亡率 ,已成为国际性重要的医疗保健问题。近年来 ,针对肺栓塞遗传流行病学、发病学、无创检查技术、药物治疗、手术及介入治疗方法等的研究 ,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肺栓塞在临床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 :如高危人群的预防、诊断意识及诊断水平不足、治疗方法不规范等。本期专题对肺栓塞临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诊断意识及诊疗水平 ,降低肺栓塞的“三高”率 ,并推进本学科领域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塞 血栓栓塞 静脉血栓形成 诊断 预防策略 遗传流行病学 发病学 学科领域 意识 国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CC继发导管绕圈致大面积血栓合并肺栓塞患者1例的护理
4
作者 曹秀珠 赵林芳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4-116,共3页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被广泛应用于抗菌药物、肠外营养及肿瘤患者的化疗。导管异位和血栓形成是PICC常见的并发症^([1]),而异位又是导管相关性血栓(catheter-related thrombosis,C...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被广泛应用于抗菌药物、肠外营养及肿瘤患者的化疗。导管异位和血栓形成是PICC常见的并发症^([1]),而异位又是导管相关性血栓(catheter-related thrombosis,CRT)形成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2]),尽管导管相关性血栓通常局限于置管静脉,但在某些情况下,血栓可能脱落并随血流迁移至肺动脉,形成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肺栓塞可导致治疗中断,甚至危及生命。但既往文献^([3])报道,导管相关性血栓不会增加症状性肺栓塞的风险,大多数肺栓塞被认为是由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相关性血栓 静脉血栓 栓塞 PICC 异位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灌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CT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肺栓塞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吴大勇 张文艳 +2 位作者 陈江红 边艳珠 胡玉敬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0期3652-3654,共3页
目的探讨肺灌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CT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肺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3年11月河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下肢DVT患者63例,在彩色超声检查后1 d内所有患者进行肺灌注SPECT/CT显... 目的探讨肺灌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CT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肺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3年11月河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下肢DVT患者63例,在彩色超声检查后1 d内所有患者进行肺灌注SPECT/CT显像。综合患者临床症状、病史、实验室检查、CT肺动脉造影(CTPA)、治疗效果及随访做出有无PE的最终诊断。计算经肺灌注SPECT/CT诊断下肢DVT患者PE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结果经肺灌注SPECT/CT诊断下肢DVT患者PE的灵敏度为94.4%,特异度为85.2%,阳性预测值为89.5%,阴性预测值为92.0%,准确度为90.5%。结论肺灌注SPECT/CT能够较准确地诊断下肢DVT患者的PE,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可靠的诊断PE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栓塞 静脉血栓形成 灵敏度 特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防治 被引量:1
6
作者 孟申 王方永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8年第7期662-664,共3页
关键词 地震 静脉血栓形成(DVT) 栓塞 诊断 治疗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腔静脉滤器在肿瘤合并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被引量:8
7
作者 殷述刚 曹健鹏 +2 位作者 黄梅 张秀军 李俊海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71-274,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上腔静脉滤器对肿瘤合并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预防肺栓塞发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资料。20例患者中肺癌6例,胃癌4例,乳腺癌2例,卵巢癌、胰腺癌、鼻咽癌、白血病、恶性淋巴瘤、... 目的:探讨应用上腔静脉滤器对肿瘤合并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预防肺栓塞发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资料。20例患者中肺癌6例,胃癌4例,乳腺癌2例,卵巢癌、胰腺癌、鼻咽癌、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食管癌、贲门癌、胸腺瘤术后左颈部转移各1例。其中9例患者行PICC(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置管化疗,2例行锁骨下静脉置管化疗。结果:全部患者均成功置入上腔静脉滤器,保留深静脉置管的患者术后成功拔除深静脉导管,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随访6~24个月,术后无症状性肺栓塞、上腔静脉穿孔、滤器移位及上腔静脉综合征发生。结论:恶性肿瘤及深静脉置管是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重要的原因,上腔静脉滤器置入是预防肿瘤合并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发生肺栓塞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腔静脉滤器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足底静脉泵对骨科大手术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影响
8
作者 童亚慧 朱红霞 +3 位作者 邹叶芳 冯晓兰 钮美娥 徐岚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704-1708,共5页
目的:探讨足底静脉泵对骨科大手术后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影响。方法: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1月—12月在江苏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行骨科大手术治疗的180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方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1 h组、>1~6 h组、>6~1... 目的:探讨足底静脉泵对骨科大手术后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影响。方法: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1月—12月在江苏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行骨科大手术治疗的180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方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1 h组、>1~6 h组、>6~12 h组、>12~<18 h组、≥18 h组,每组30例。对照组使用低分子量肝素钙进行干预,1 h组、>1~6 h组、>6~12 h组、>12~<18 h组、≥18 h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足底静脉泵进行干预,每日干预时间依次为1 h、>1~6 h、>6~12 h、>12~<18 h、≥18 h,直至出院。比较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情况、D‐二聚体水平、患肢腿围。结果:研究过程中,20例病人失访,最终对照组有30例病人完成研究,1 h组有29例病人完成研究,>1~6 h组有28例病人完成研究,>6~12 h组有25例病人完成研究,>12~<18 h组有24例病人完成研究,≥18 h组有24例病人完成研究。6组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D‐二聚体水平存在时间、组间效应(P<0.05);≥18 h组病人术后第7天大腿围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2 h组、>12~<18 h组、≥18 h组病人术后第7天小腿围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足底静脉泵使用时间较长有利于降低骨科大手术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血液中D‐二聚体水平,缓解患肢肿胀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底静脉 静脉血栓形成 栓塞 静脉血栓栓塞 骨科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整阈值的D-二聚体联合Wells评分、修正Geneva评分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非高危肺血栓栓塞症风险的价值 被引量:15
9
作者 沈酥雯 袁洪新 +6 位作者 袁鹏 岳天华 鲍柏军 纪易斐 江枫 赵辉 肖明兵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89-1092,共4页
目的评价根据年龄断层调整的D-二聚体阈值水平联合Wells评分、修正Geneva评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非高危肺血栓栓塞症(PTE)风险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8月1日至2021年5月30日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下肢DVT患者为研究... 目的评价根据年龄断层调整的D-二聚体阈值水平联合Wells评分、修正Geneva评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非高危肺血栓栓塞症(PTE)风险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8月1日至2021年5月30日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下肢DVT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CT肺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单纯下肢DVT组和伴非高危PTE组。分析两组患者调整阈值的D-二聚体阳性比例、Wells评分、修正Geneva评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评价诊断伴非高危PTE风险的价值。结果入组475例患者中单纯下肢DVT组346例(72.8%),伴非高危PTE组129例(27.2%)。调整阈值的D-二聚体、Wells评分、修正Geneva评分、调整阈值的D-二聚体+Wells评分、调整阈值的D-二聚体+修正Geneva评分诊断下肢DVT伴非高危PTE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53(95%CI=0.497~0.610)、0.724(95%CI=0.670~0.779)、0.698(95%CI=0.645~0.750)、0.751(95%CI=0.701~0.802)、0.727(95%CI=0.678~0.777)。Wells评分、修正Geneva评分AUC均大于调整阈值的D-二聚体,调整阈值的D-二聚体+Wells评分AUC大于调整阈值的D-二聚体+修正Geneva评分。结论调整阈值的D-二聚体联合Wells评分对下肢DVT伴非高危PTE的诊断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栓塞 WELLS评分 修正Geneva评分 D-二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不同部位深静脉血栓抗凝疗程的研究新进展
10
作者 马景滔 黄劼 +2 位作者 张烨 陈萌 张智颖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9期3721-3728,共8页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是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对该疾病的治疗已有广泛研究,但疾病的个性化最优管理甚少。本文从下肢不同部位系统探讨了该疾病的血栓抗凝时间,并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总结了目前小腿肌间静脉、小腿...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是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对该疾病的治疗已有广泛研究,但疾病的个性化最优管理甚少。本文从下肢不同部位系统探讨了该疾病的血栓抗凝时间,并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总结了目前小腿肌间静脉、小腿轴静脉、股腘静脉以及髂股静脉等不同部位抗凝疗程的循证建议。本文认为在下肢不同部位的深静脉血管中,远端深静脉血栓形成(DDVT)发生率高,而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PDVT)并发肺栓塞(PE)和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概率更大。DDVT抗凝推荐采用短期抗凝(2~6周),延长抗凝疗程并不会带来更多的好处,相反还会增加出血风险;PDVT及混合型LEDVT应采用中长期抗凝(≥3个月),特别是未达到介入治疗指征的股腘深静脉血栓形成(FDVT)。无限期的抗凝治疗仅是延迟血栓栓塞的复发,并没有真正降低血栓复发风险。本文可为深入了解LEDVT和优化其抗凝疗程,以及为LEDVT的个性化抗凝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抗凝疗程 栓塞 远端静脉血栓形成 近端静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取回型下腔静脉滤器预防下肢骨折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围术期肺动脉栓塞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23
11
作者 解银立 张大春 +6 位作者 支兴兴 朱锐 翁高洁 周峰 杨丽 徐虔 周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15-719,共5页
背景下肢骨折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围术期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为肺动脉栓塞(PE),而对于这类高危人群置入可取回型下腔静脉(IVC)滤器既能预防PE的发生,又可在不需要时进行收回。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合并DVT患者置入IVC滤器预防围术期P... 背景下肢骨折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围术期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为肺动脉栓塞(PE),而对于这类高危人群置入可取回型下腔静脉(IVC)滤器既能预防PE的发生,又可在不需要时进行收回。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合并DVT患者置入IVC滤器预防围术期PE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01年1月—2007年12月六盘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下肢骨折合并DVT未置入IVC滤器(因本院2008年之前未开展该类技术)的患者1 062例定义为对照组2,均经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2008年1月—2017年1月明确诊断为下肢骨折合并DVT患者1 711例,其中843例患者置入可取回型IVC滤器,定义为滤器组;排除231例置入永久型IVC滤器患者,未置入IVC滤器患者637例,定义为对照组1。比较患者PE发生率、病死率,IVC滤器置入、抗凝治疗情况,IVC滤器置入后相关并发症。结果对照组1、对照组2PE发生率、接受抗凝治疗患者PE发生率、有抗凝治疗禁忌证患者PE发生率、病死率高于滤器组(P<0.05)。滤器组患者均成功置入IVC滤器,滤器均放置在正确位置,其中244例(28.94%)发生滤器倾斜,700例(83.04%)无抗凝治疗禁忌证,置入滤器后行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对照组1中25例(3.92%)因有抗凝治疗禁忌证并拒绝放置滤器,围术期未给予抗凝治疗。对照组2中接受抗凝治疗共924例(87.01%)。发生与手术相关气胸1例,发生穿刺点血肿2例,未发现动静脉瘘形成,发生滤器向心脏方向移位6例,其中在取出滤器过程中出现腔静脉损伤3例,对腔静脉局部切割长度<2 cm^2例,出现IVC穿孔1例,出现直径约3 cm的造影剂外溢区域,滤器取出过程未发生PE。251例(29.77%)患者在滤器取出前发现捕获栓子,其中122例(14.47%)捕获栓子较大(直径>1 cm),129例(15.30%)捕获栓子较小;19例患者IVC被捕获的大量栓子堵塞。Optease~?滤器除了1例因腔静脉造影发现滤器上有较大栓子外,其余滤器(n=218)均按照疗程取出。滤器置入时间10~17 d,平均(13.9±4.8)d。Celcet滤器共放置625例,其中578例进行了滤器取出,566例(97.92%)成功取出,滤器体内留存时间12~52 d,平均(15.8±12.1)d。结论下肢骨折合并DVT患者置入可取回型IVC滤器可能是预防其围术期发生症状性或致死性PE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骨折 下肢 栓塞 静脉滤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8
12
作者 冯玉倩 张少韶 +4 位作者 余淼 杨慧敏 龙琦 丁培武 王敏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9-323,共5页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发生肺栓塞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13年1月到2014年12月确诊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共421例,根据肺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CTPA)的结果,...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发生肺栓塞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13年1月到2014年12月确诊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共421例,根据肺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CTPA)的结果,将合并肺栓塞的患者纳入病例组,不合并肺栓塞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并筛选各危险因素,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肺栓塞的相关性。结果 42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219例发生肺栓塞,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存在心脑血管疾病(OR=1.795,95%CI1.146~2.811,P=0.011)、慢性炎症性疾病(OR=2.333,95%CI1.386~3.927,P=0.001)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发生肺栓塞密切相关。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包括脑梗死、高血压、冠心病、房颤、心脏瓣膜病、心源性肺动脉高压、扩张型心肌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OR=2.792,95%CI1.177~6.623,P=0.020)、心源性肺动脉高压(OR=11.472,95%CI 1.402~93.899,P=0.023)、心脏瓣膜病(OR=12.625,95%CI1.560~102.177,P=0.017)、扩张型心肌病(OR=2.626,95%CI 1.028~6.711,P=0.044)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发生肺栓塞的危险因素。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呼吸系统慢性炎症性疾病、消化系统慢性炎症性疾病、慢性肾炎、结缔组织病,单因素分析显示呼吸系统慢性炎症性疾病(P〈0.01)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发生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其中慢性支气管炎(OR=10.152,95%CI2.379~46.456,P=0.002)、慢性肺炎(OR=5.902,95%CI 1.254~27.787,P=0.025)的作用尤为显著。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和慢性炎症性疾病,尤其是合并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源性肺动脉高压以及慢性肺炎和慢性支气管炎,发生肺栓塞的危险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栓塞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患者携带PICC化疗并发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探讨 被引量:34
13
作者 邢雷 孔令泉 +3 位作者 厉红元 任国胜 罗凤 吴凯南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1223-1226,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携带PICC化疗出现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及其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8月~2011年7月携带PICC化疗的187例乳腺癌患者中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及其临床诊治情况。结果:187例携...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携带PICC化疗出现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及其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8月~2011年7月携带PICC化疗的187例乳腺癌患者中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及其临床诊治情况。结果:187例携带PICC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共放置PICC188根,PICC管总置管时间为14,399天,平均置管时间为76.6天,最长170天。4例在PICC置管后14~112d(平均45.25d)出现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1%,发病密度为0.28/PICC置管1 000天(0.28‰)。结论:乳腺癌患者化疗期间携带PICC化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少数病例可能出现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此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早期发现,正确诊治,患者均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PICC 上肢静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大面积肺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青云 陈磊 +2 位作者 丁萌 高建国 杨植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460-463,共4页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急性大面积肺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急性大面积肺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30例。依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14例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采取导管祛栓联合管溶栓的患者为祛栓组,16...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急性大面积肺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急性大面积肺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30例。依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14例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采取导管祛栓联合管溶栓的患者为祛栓组,16例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采取全身静脉溶栓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临床症状、体征、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开通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术后1天祛栓组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和休克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改善明显(P<0.01)。术后7天祛栓组健、患肢周径差,静脉通畅度评分和Miller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祛栓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治疗急性大面积肺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塞 静脉血栓形成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急性肺栓塞的肺内血栓分布特点及血管腔内治疗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向东 赵家宁 +2 位作者 梁玉龙 吴文娟 吕鹏飞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4年第12期771-774,共4页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急性肺栓塞的肺内血栓分布特点及血管腔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例患者首先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以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再次脱落,在此基础上行肺动脉造影,观察肺动脉血栓分布情况,利用导丝导管迅速开通栓塞...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急性肺栓塞的肺内血栓分布特点及血管腔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例患者首先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以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再次脱落,在此基础上行肺动脉造影,观察肺动脉血栓分布情况,利用导丝导管迅速开通栓塞血管,恢复栓塞血管内血流,每24h给予50万U尿激酶,连续72h肺动脉小剂量置管溶栓,24h后行肺动脉造影,观察残留血栓分布,及时调整溶栓导管位置。72h时再行肺动脉造影,观察肺动脉血流恢复情况并拔管,根据DSA图像应用血管造影机自带容量测量软件工具计算血栓残留量;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有症状者利用导丝导管对栓塞血管迅速开通,观察血栓开通后下肢症状缓解变化。治疗期间每隔24h抽血行血凝分析1次,观察患者术后是否有渗血、出血增加的现象。结果对8例患者共栓塞肺动脉分支24支,其中双肺动脉4个大分支栓塞患者1例,双肺动脉3个大分支栓塞者6例,双肺动脉2个大分支栓塞者1例。治疗后72h肺动脉造影显示血栓残留量〈20%者20支,20%~50%者2支,〉50%者2支。患侧下肢深静脉血栓经血管腔内治疗后下肢肿胀、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72h后症状基本缓解。治疗期间8例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均在正常范围之内,未出现渗血、出血增加的现象。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急性肺栓塞得到及时治疗的患者血栓分布以肺动脉3支分支血栓多见,血管腔内治疗及小剂量置管溶栓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 血栓 急性栓塞 血管 腔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非高危肺栓塞危险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田锦林 王海峰 +6 位作者 屈尔青 陈硕飞 王伟 郭跃辉 李春雷 张倩 郭晓丽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692-695,共4页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引起非高危肺栓塞(PE)危险分层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DVT引起非高危PE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CTA图像计算CT阻塞指数(CTOI)值及右左心室直径比值(RV/LV),以Logitic回归分析来探求影响...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引起非高危肺栓塞(PE)危险分层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DVT引起非高危PE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CTA图像计算CT阻塞指数(CTOI)值及右左心室直径比值(RV/LV),以Logitic回归分析来探求影响非高危PE危险分层的预测因素。结果:平均CTOI为(22.9±15.7)%,RV/LV为1.0±0.2;低危PE者44例(51.8%),中危PE者41例(占48.2%);Logitic回归分析显示是PE症状及CTOI是非高危PE的预测因素(OR:10.012、1.184;P=0.012、0.000:95%CI:1.673-59.913、1.101-1.274),而RV,LV(OR:0.149;P=0.436;95%CI:0.001~17.913)、年龄(OR:1.028;P=0.344;95%CI:0.971~1.089)、性别(OR:2.976;P=0.231;95%CI:0.500~17.727)、下肢DVT类型(OR:0.576;P=0.468;95%CI:0.130~2.555)、患病肢体(OR:0.499;P=0.199;95%CI:0.173~1.440)不是其危险因素。结论:对于DVT引起的非高危PE来讲.PE出现症状及CTOI值升高是PE危险分层高的主要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栓塞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多层CT联合成像 被引量:16
17
作者 潘江峰 张浩 +2 位作者 郭晓华 舒锦尔 李惠民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9-311,共3页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多层CT联合成像的诊断价值,并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的相关性。方法:对临床疑诊肺栓塞和/或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连续80例患者行CT肺动脉和下肢深静脉联合成像,采用16层CT,1.25mm×16模式采集,...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多层CT联合成像的诊断价值,并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的相关性。方法:对临床疑诊肺栓塞和/或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连续80例患者行CT肺动脉和下肢深静脉联合成像,采用16层CT,1.25mm×16模式采集,注射对比剂120ml,注射流率3~4ml/s,肺动脉延迟20~25s扫描,下肢静脉延迟150~180s扫描。结果:共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52例55侧,肺栓塞21例37侧,其中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同时存在18例。结论:肺栓塞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关系密切,多层螺旋CT肺动脉和下肢静脉联合成像可一次性评价肺动脉和下肢静脉,是肺栓塞适宜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塞 静脉血栓形成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伐沙班在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13
18
作者 吴怀球 张卫东 +1 位作者 彭敏恋 江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3802-3806,共5页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在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3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60例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在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3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60例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利伐沙班组30例和对照组(低分子肝素序贯华法林)30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超声心动图结果表明利伐沙班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第10、20及30天亚组右心室最大短轴、右心室最大短轴与左心室最大短轴直径比值和肺动脉收缩压值明显降低,左心室最大短轴直径明显增加,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T-proBNP值在利伐沙班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第10、20和30天显著降低,PO_2值在治疗后第10、20天明显升高,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二聚体在对照组和利伐沙班组治疗后10 d明显增高,利伐沙班组更明显,而在治疗后20、30 d降低,利伐沙班组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利伐沙班治疗急性中危肺血栓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且安全,具有临床实施与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伐沙班 华法林 低分子肝素钠 血栓栓塞 下肢静脉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下腔静脉滤网置入预防肺栓塞14例报告 被引量:11
19
作者 刘贤华 刘青 +1 位作者 朱甲锋 李风荣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6年第2期117-118,共2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下置入腔静脉滤网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预防作用。方法2003年10月-2004年12月,我院对1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DSA引导下行下...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下置入腔静脉滤网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预防作用。方法2003年10月-2004年12月,我院对1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DSA引导下行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术,其中12例在滤器置入术后立即行下肢深静脉取栓术,2例保守治疗。结果14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问85~115min,平均95min。无并发症。随访1-14个月,平均6个月,均无PE发生。术前曾出现PE的5例滤器置入后未再发生PE。结论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是一种简便、安全措施,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后PE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滤网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的急救与护理 被引量:26
20
作者 王惠良 卢素娟 陆宁洁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年第1期95-96,共2页
总结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患者的护理经验,认为主要护理措施是抗凝治疗的严密监测,加强呼吸、循环功能的监护,疼痛的护理,患肢的护理,营养支持,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关键词 静脉血栓 栓塞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