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腔颌面部上皮样血管瘤临床病理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孙志军 张露 +3 位作者 张文峰 刘冰 陈新明 赵怡芳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5年第5期549-551,共3页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生物学行为。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口腔颌面部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常规HE染色及弹力纤维染色,光镜观察,全部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其病理学特点。结果:7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生物学行为。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口腔颌面部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常规HE染色及弹力纤维染色,光镜观察,全部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其病理学特点。结果:7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3例。肿瘤分别位于舌、唇部、鼻根及腭部。5例表现为表浅单发性肿块,3例有创伤史。组织学表现为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增生,内皮细胞呈上皮样或组织细胞样改变;病变内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全部标本V im entin、FⅧRAg、UEA-1、CD34及α-SMA阳性,S-100蛋白、广谱CK及GLUT-1染色阴性。手术治疗后2例复发,无转移。结论:上皮样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血管病变,可能与局部创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血管瘤 血管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上皮样血管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2
2
作者 郑晓丹 金旭斌 +2 位作者 郑丽端 程波 戴琳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70-373,共4页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预后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例口腔颌面部上皮样血管瘤病史、临床资料;大体检查、HE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全部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其免疫结构,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预后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例口腔颌面部上皮样血管瘤病史、临床资料;大体检查、HE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全部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其免疫结构,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6例患者中,男女各3例。肿瘤分别位于耳周(4例)及腭部(2例);都表现为表浅单发性肿块,1例有创伤史。组织学表现为增生的毛细血管和小血管,血管内皮细胞呈上皮样或组织细胞样改变;病变内见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所有病例血管内皮细胞Vimentin、CD31、CD34阳性,SMA显示血管周围完整的肌外周细胞层,S-100、PanCK染色血管内皮细胞阴性。手术治疗后1例复发,均无转移。结论:上皮样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血管病变,可能与局部创伤有关。手术局部完全切除是其主要治疗方式,若切除不彻底容易复发。准确的术前和术中诊断对手术完整切除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血管瘤 口腔颌面部 临床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儿上皮样血管瘤 被引量:2
3
作者 苏海辉 单士军 +2 位作者 苑世萍 段志华 王晓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1-103,共3页
报告1例婴儿上皮样血管瘤。患儿男,8个月。出生时肛门左侧可见一花生大肿物。皮肤科检查:肛门左侧一棕红色2.0 cm×2.5 cm柔软肿物,表面轻微皱缩,肿物边缘破溃。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和皮下组织可见小至中等血管增生... 报告1例婴儿上皮样血管瘤。患儿男,8个月。出生时肛门左侧可见一花生大肿物。皮肤科检查:肛门左侧一棕红色2.0 cm×2.5 cm柔软肿物,表面轻微皱缩,肿物边缘破溃。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和皮下组织可见小至中等血管增生,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突向管腔,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广泛浸润。免疫组化示血管壁CD31及CD34均阳性。诊断:上皮样血管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血管瘤 婴儿 肛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皮样血管瘤9例 被引量:6
4
作者 王翠彦 孙兰 +2 位作者 安湘杰 王明 黄长征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68-370,共3页
上皮样血管瘤(epithelioid hemangioma)是一种在临床上比较少见的疾病,由Wells和Whimster[1]在1969年首先报告,以增生的毛细血管伴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上皮样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明了,治疗方法很多,包括外科切... 上皮样血管瘤(epithelioid hemangioma)是一种在临床上比较少见的疾病,由Wells和Whimster[1]在1969年首先报告,以增生的毛细血管伴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上皮样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明了,治疗方法很多,包括外科切除、激光及糖皮质激素、咪喹莫特等药物,但容易复发。本文对9例确诊为上皮样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血管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皮样血管瘤1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琴 阎衡 +2 位作者 左开伦 郝进 刁庆春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52-653,共2页
1病历摘要患者女,38岁。因头皮多发性斑块、结节及瘙痒10年,于2014年l1月24日来我院就诊。患者10年前头枕部出现1个米粒大红色丘疹,瘙痒明显。当地医院外科考虑“纤维瘤?”,共行手术切除2次,均在切除后3~6个月左右复发,皮损逐渐增多,... 1病历摘要患者女,38岁。因头皮多发性斑块、结节及瘙痒10年,于2014年l1月24日来我院就诊。患者10年前头枕部出现1个米粒大红色丘疹,瘙痒明显。当地医院外科考虑“纤维瘤?”,共行手术切除2次,均在切除后3~6个月左右复发,皮损逐渐增多,增大。尤其近2年生长较快,增多明显,曾因瘙痒至多家医院皮肤科就诊,均未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血管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切除联合高频电灼法治疗上皮样血管瘤 被引量:3
6
作者 苏云伟 吴信峰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97-399,共3页
报告1例上皮样血管瘤。患者女,30岁。左耳郭及同侧头皮散在或融合成片暗红色结节,部分破溃出血。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轻度增生,真皮内大量薄壁血管增生,内衬胞质丰富且核大的内皮细胞,部分凸向管腔,血管周围见团块状嗜酸性粒细胞及... 报告1例上皮样血管瘤。患者女,30岁。左耳郭及同侧头皮散在或融合成片暗红色结节,部分破溃出血。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轻度增生,真皮内大量薄壁血管增生,内衬胞质丰富且核大的内皮细胞,部分凸向管腔,血管周围见团块状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诊断:上皮样血管瘤。治疗:手术切除结合高频电灼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血管瘤 高频电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切除联合植皮治疗上皮样血管瘤1例
7
作者 雷佳银 唐登云 +3 位作者 张景波 夏雅静 李文华 郭芸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5-48,共4页
1病历摘要患者男,50岁。因头皮结节、斑块伴痒痛2年余于2019年1月14日至我科就诊。患者2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左侧枕部出现2枚豌豆大结节,伴轻微痒痛,未经诊治。随后结节逐渐增多、增大,部分融合成斑块,痒痛加重,搔抓后破溃、结痂,表面无分... 1病历摘要患者男,50岁。因头皮结节、斑块伴痒痛2年余于2019年1月14日至我科就诊。患者2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左侧枕部出现2枚豌豆大结节,伴轻微痒痛,未经诊治。随后结节逐渐增多、增大,部分融合成斑块,痒痛加重,搔抓后破溃、结痂,表面无分泌物。患者发病以来无发热、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曾到当地医院就诊,考虑与"过敏"相关,予外用药物(具体成分不详)治疗,无明显好转,遂至我院就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血管瘤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生在外阴部位的上皮样血管瘤 被引量:3
8
作者 石冬艳 王怀劬 +1 位作者 殷致宇 庄逢康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8-90,共3页
报告1例发生在外阴部位的上皮样血管瘤。患者女,55岁。外阴皮下结节反复破溃及渗出,伴瘙痒2年。皮肤科检查:左侧大阴唇触及一蚕豆大皮下结节,质硬,结节表面皮肤红肿,可见破溃及渗出。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层血管增生扩张,管腔不规则,... 报告1例发生在外阴部位的上皮样血管瘤。患者女,55岁。外阴皮下结节反复破溃及渗出,伴瘙痒2年。皮肤科检查:左侧大阴唇触及一蚕豆大皮下结节,质硬,结节表面皮肤红肿,可见破溃及渗出。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层血管增生扩张,管腔不规则,内皮细胞肿胀,部分呈柱状突入管腔;真皮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上皮样血管瘤。治疗:予肌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随访2年未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血管瘤 血管淋巴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外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部上皮样血管瘤1例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2
9
作者 朱杨丽 杨幼萍 +1 位作者 林曦 张建民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97-498,共2页
关键词 颞部上皮样血管瘤 免疫组织化学 镜检 组织化学 免疫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皮样血管瘤
10
作者 师绍敏 毛燕 +3 位作者 胡焕荣 王旭 季上 刘亚玲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41-642,共2页
患者女,34岁。主诉:头皮多发结节2年。现病史: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头皮出现多个绿豆大淡红色丘疹,偶感瘙痒,未诊治。后皮损逐渐增多、增大,呈簇集状,遂于2017年11月23日就诊于我院皮肤科。既往史及家族史:患者既往体健,发病以来局部皮... 患者女,34岁。主诉:头皮多发结节2年。现病史: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头皮出现多个绿豆大淡红色丘疹,偶感瘙痒,未诊治。后皮损逐渐增多、增大,呈簇集状,遂于2017年11月23日就诊于我院皮肤科。既往史及家族史:患者既往体健,发病以来局部皮肤无破溃、出血等其他症状。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各系统检查均正常。皮肤科检查:头皮可见多个绿豆至黄豆大淡红色丘疹、结节,表面光滑,呈簇集状分布(图1),质地较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血管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肺多发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并肝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的肿瘤1例
11
作者 李锦豪 李霄 +1 位作者 唐锦玲 潘敏鸿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8-420,共3页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是一种低度恶性血管源性肿瘤,可多脏器同时受累。肝、肺多发EHE并肝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的肿瘤术前易误诊为转移,当穿刺活检与临床表现不相符时,需仔细充分取材,以免误、漏诊。
关键词 上皮血管内皮 血管上皮细胞分化的肿 免疫组织化学 荧光原位杂交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2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12
作者 隋成亮 沈艳莹 刘泽兵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92-899,共8页
目的·探索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预后。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2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确诊的12例EHE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组织样... 目的·探索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预后。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2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确诊的12例EHE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组织样本分别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结果·1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名、女性9名,平均年龄(47.17±11.15)岁;肿瘤分布为肝脏6例、肺4例、纵隔1例、右锁骨上1例;无症状患者9例,其余3例患者因胸闷、乏力等轻微不适症状就医。CT检查显示发生在肝脏和肺部的EHE患者均为多发结节,其中2例同时累及肝脏和肺;发生在锁骨上及纵隔的EHE患者为单发结节。H-E染色显示:肿瘤组织由上皮样细胞、树突状细胞和中间细胞构成,排列呈腺泡状、条索状或簇状;上皮样细胞具有圆形泡状核及嗜酸性胞质,部分细胞呈印戒样外观伴胞质空泡;间质含黏液样基质。IHC染色显示:肿瘤组织的间叶源性血管内皮标志物波形蛋白、CD31、ETS转录因子ERG、凝血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均为阳性,而上皮源性标志物阳性率低且仅呈弱阳性,Ki-67指数也较低。FISH检测显示:10例患者存在钙调素结合转录激活因子1(calmodulin-binding transcription activator 1,CAMTA1)基因断裂,另2例患者存在转录因子E3(transcription factor E3,TFE3)基因断裂。12例患者中11例获得随访结果,随访时间2~38个月,平均21.7个月,其中3例无瘤生存,6例带瘤生存,1例术后4个月死亡,1例术后24个月因心脏病死亡。结论·EHE临床特征不典型、易复发、预后差异较大;组织病理学结合IHC及分子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血管内皮 组织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分子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双肺同时发生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影像表现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少芳 庄丹萍 +1 位作者 金红涛 胡根文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7-189,共3页
本文为回顾性研究,遵守《赫尔辛基宣言》,经过深圳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免除受试者知情同意,批准文号:LL-KY-2021059。患者女,35岁。因发现肝内占位10天入院。查体腹部平坦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身浅表淋巴结无明显肿大,实... 本文为回顾性研究,遵守《赫尔辛基宣言》,经过深圳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免除受试者知情同意,批准文号:LL-KY-2021059。患者女,35岁。因发现肝内占位10天入院。查体腹部平坦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身浅表淋巴结无明显肿大,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乙肝五项、丙肝抗体及肿瘤标志物等均未见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上皮血管内皮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吗啡酮PCIA治疗上皮样血管内皮瘤难治性癌痛1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董蕙 庄莉 +3 位作者 陈学波 周春艳 任敬 王志勇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99-800,共2页
1.一般资料病例:女性,67岁,因“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术后4月,腰痛加重2天”于2023-12-19入住我科。病人于2023-04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影响睡眠,自行口服塞来昔布胶囊0.2 g,每日2次后症状改善,未进一步诊治。后因疼痛逐渐加重.
关键词 上皮血管内皮 塞来昔布胶囊 氢吗啡酮 症状改善 腰痛 难治性癌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臀部上皮样血管肉瘤1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聘聘 杨晓笛 +2 位作者 崔志韬 谷贵山 赵慧颖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739-740,共2页
患者男性,26岁,左侧臀部疼痛2个月,于2016年3月7日就诊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查体:左臀部可见弥漫性肿胀区域,该区域大小约8 cm×5 cm,触之较硬,边界不清,压痛(+)。
关键词 上皮样血管瘤 臀部 恶性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肝移植治疗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附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全保 陶一峰 +4 位作者 李瑞东 邹丽萍 马震宇 张晓飞 王正昕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7年第1期59-65,77,共8页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治疗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疗效及相关治疗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肝脏EHE患者的临床资料。例1为肝脏广泛多发EHE合并脾脏多发梗死灶的患者,实施了原位肝移植+脾切除术;例2为肝脏多发EHE患者,仅实施了原位肝...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治疗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疗效及相关治疗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肝脏EHE患者的临床资料。例1为肝脏广泛多发EHE合并脾脏多发梗死灶的患者,实施了原位肝移植+脾切除术;例2为肝脏多发EHE患者,仅实施了原位肝移植。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肝脏EHE患者的病理学特点、肝移植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两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均康复出院。病理结果证实为肝脏EHE,例1合并脾脏EHE。例1术后1个月抗排斥反应药由他克莫司换为西罗莫司,术后4个月EHE复发,给予卡培他滨口服化学药物治疗(化疗);术后6个月考虑肝脏EHE复发并多发性骨转移,予索拉非尼口服抗肿瘤治疗,术后7个月患者死于恶病质、肝衰竭。例2随访至投稿日(术后8个月),未见术后相关并发症及肿瘤复发迹象。国内外文献报道提示肝脏EHE首选手术切除,肝内广泛多发而无法手术切除者,甚至有肝外病灶者,肝移植疗效最佳。另外,化疗、经皮穿刺肝动脉化疗栓塞和抗血管生成治疗对本病也有一定疗效。结论肝脏EHE治疗首选手术切除,对于肝内广泛多发者,肝移植被认为是最佳的治疗选择。应重视肝脏EHE移植术后复发的防治,以期进一步提高该病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血管内皮 肝脏 肝肿 原位肝移植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12
17
作者 陈骏 丁洁 +2 位作者 贾支俊 吴鸿雁 孟凡青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4-238,共5页
目的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结合文献对3例肝脏EHE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3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70、75和36岁。2例为肝... 目的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结合文献对3例肝脏EHE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3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70、75和36岁。2例为肝脏内多发,1例为单发。典型的组织学特征表现为短梭形上皮样细胞伴多量胶原化的纤维间质,肿瘤细胞形成网眼状结构,并可见印戒样细胞,胞质内可包含单个红细胞。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延肝窦及肝内小血管生长。免疫表型:vimentin()、FⅧRAg()、CD34()、CD31()、D2-40()。而CK、CK7、CK8/18、Hep-1、AFP均(-)。结论肝脏EHE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并且预后有差别,部分病例可迅速死亡。D2-40在肿瘤中有一定的阳性表达,是鉴别诊断中有价值的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 上皮血管内皮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4例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0
18
作者 周军 印洪林 +4 位作者 张海芳 马捷 余波 金行藻 周晓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0-414,共5页
目的探讨4例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原发于骨的EHE临床资料、组织学、免疫组化进行观察分析并随访,结合文献讨论。结果 4例骨EHE中男性和女性各2例,中位年... 目的探讨4例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原发于骨的EHE临床资料、组织学、免疫组化进行观察分析并随访,结合文献讨论。结果 4例骨EHE中男性和女性各2例,中位年龄24岁,发生部位包括右肩胛骨、腰4~5椎体、胫骨下段和左足。临床症状主要为疼痛,影像学资料提示溶骨性改变;镜下示上皮样的肿瘤细胞呈巢状、索状或小梁状排列,肿瘤细胞呈圆形、多边形间或梭形,常见明显的胞质内空泡并伴有周围间质的玻璃样或黏液样变性。免疫表型:瘤细胞CD31、CD34、α-SMA均阳性(100%),CKpan有1例阳性(25%),EMA均阴性(100%),肿瘤增殖标记Ki-67呈低表达。结论原发于骨的EHE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的血管源性肿瘤,它的诊断要结合临床和影像学资料,依据其病理学特征及相关的免疫组化特点综合判断,需与骨转移性癌、上皮样血管瘤、上皮样血管肉瘤(epithelioid angiosarcoma,EAS)等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 上皮血管内皮 病理学 诊断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13
19
作者 顾莹莹 刘芳 +1 位作者 曾庆思 刘慕嫦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探讨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pulmonaryepithelioidhemangioendothelioma,PEH)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PEH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镜下见肿瘤细胞具有上皮样或组织细胞样形态,瘤细胞为... 目的探讨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pulmonaryepithelioidhemangioendothelioma,PEH)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PEH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镜下见肿瘤细胞具有上皮样或组织细胞样形态,瘤细胞为圆形或多角形,呈小巢状、索状甚至腺样结构或不规则状,分布于黏液间质中;间质可见少量黏液样变或玻璃样变;瘤细胞内含有原始血管腔,核分裂象、多形性及坏死少见。肿瘤细胞表达CD34、FⅧRAg、CD31等血管内皮细胞标记,部分病例同时表达CK和(或)Vim。结论PEH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其病理形态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诊断时需要与肺转移癌、肺上皮样血管肉瘤、肺淋巴管肌瘤病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 上皮血管内皮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膜上皮样血管内皮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黄渊 周丽菲 +2 位作者 毛卫波 朱忆凌 吕益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95-496,共2页
关键词 胸膜上皮血管内皮 病理检查 免疫表型 免疫组化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