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子宫上皮样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8
1
作者 宋蔚青 陈晓端 陈建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53-55,共3页
目的 探讨子宫上皮样平滑肌瘤 (epithelioidleiomyoma ,EL)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方法 收集 14例子宫EL的临床和病理资料。随机抽取同期 10例子宫低度恶性间质细胞肉瘤作为对照 .。采用二步法进行actin、Des、EMA和CD10免疫... 目的 探讨子宫上皮样平滑肌瘤 (epithelioidleiomyoma ,EL)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方法 收集 14例子宫EL的临床和病理资料。随机抽取同期 10例子宫低度恶性间质细胞肉瘤作为对照 .。采用二步法进行actin、Des、EMA和CD10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子宫EL临床表现无特征性。镜下显示肿瘤细胞呈类似上皮细胞样的圆形、卵圆形或多边形 ,核呈圆形或卵圆形 ,胞质嗜伊红染色或部分伴空泡化改变似核周晕 ,也可表现为富含糖原的透明细胞。平均核分裂象 0~ 1个 /10HPF。 14例EL的actin、Des全部阳性表达 ,EMA9例阳性 ,CD10有 2例呈弱阳性。 10例子宫低度恶性间质细胞肉瘤actin、Des、EMA和CD10分别有 5例、3例、2例和 7例阳性表达。结论 子宫EL有特殊的病理形态特征 ;免疫组化有助于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肿瘤 上皮样平滑肌瘤 临床症状 病理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合并上皮样平滑肌瘤1例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娴 段光杰 +1 位作者 柳凤轩 于冬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6期1453-1453,共1页
关键词 子宫肿瘤 多发性平滑肌瘤 合并症 上皮样平滑肌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上皮样平滑肌瘤的外科治疗(附13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戴冬秋 陈峻青 +2 位作者 何三光 张荫昌 王梅先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366-368,共3页
1980年1月至1995年12月间作者共收治胃上皮样平滑肌瘤13例,均经手术切除,包括胃部分切除术(5例),胃大部切除术(4例),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4例)。作者认为上腹痛、呕血和/或黑便及腹部包块为主要临床表现。大... 1980年1月至1995年12月间作者共收治胃上皮样平滑肌瘤13例,均经手术切除,包括胃部分切除术(5例),胃大部切除术(4例),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4例)。作者认为上腹痛、呕血和/或黑便及腹部包块为主要临床表现。大体所见分为胃壁内、胃内、胃外三型。胃镜及活检、胃双对比造影、腹部B超及CT等对诊断本病有较大意义。手术切除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上皮样平滑肌瘤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道上皮样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孙艳花 宋建明 +2 位作者 许美权 温文 关弘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2787-2790,共4页
目的探讨阴道上皮样平滑肌瘤的病理学特征、免疫学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分子原位杂交技术,观察和分析1例阴道上皮样平滑肌瘤患者的病理学特征、hTERT蛋白表达和EBERs基因表达。结果阴道上皮样平滑肌瘤的肿... 目的探讨阴道上皮样平滑肌瘤的病理学特征、免疫学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分子原位杂交技术,观察和分析1例阴道上皮样平滑肌瘤患者的病理学特征、hTERT蛋白表达和EBERs基因表达。结果阴道上皮样平滑肌瘤的肿瘤细胞较小,呈上皮样,为圆形、卵圆形,细胞排列呈巢片状或簇状,细胞质弱嗜酸性或呈透明状;细胞核呈圆形、卵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核分裂(2~4)个/50HPF,细胞无异型。间质黏液样变、胶原样变明显。肿瘤内可见巨菊形团,巨菊形团中央为嗜伊红的胶原纤维。免疫组织化学:波形蛋白(V imen-tin)、结蛋白(Desm in)、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hTERT均阳性;原位杂交EBERs基因表达阴性。结论阴道上皮样平滑肌瘤是一种罕见类型肿瘤,倾向于良性,局部手术切除多能治愈。肿瘤细胞hTERT阳性,提示肿瘤的发生可能与端粒酶的激活有一定的相关性。肿瘤细胞EBERs基因阴性表达,提示肿瘤的发生可能与EB病毒感染无关。肿瘤细胞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高表达,说明该肿瘤可能对雌激素、孕激素有比较高的反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肿瘤 平滑肌瘤 上皮 免疫组织化学 原位杂交 病理状态 体征和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脏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及CT表现 被引量:16
5
作者 贺新华 丁玉芹 +5 位作者 陈亮 刘锴 缪熙音 罗荣奎 周建军 曾蒙苏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6期673-676,共4页
目的:探讨肾脏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临床、病理及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乏脂肪AML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将其分为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组和其他乏脂肪AML组,观察病灶的数目、大小、形状、... 目的:探讨肾脏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临床、病理及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乏脂肪AML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将其分为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组和其他乏脂肪AML组,观察病灶的数目、大小、形状、密度及其均匀性、劈裂征、血管影、假包膜、病灶的强化程度及强化方式等,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AML组18例19灶,平均年龄40岁,其他乏脂肪AML组18例22灶,平均年龄49岁。两组病灶最大径分别为(58.63±56.59)mm和(16.97±8.59)mm,P<0.05;密度不均匀者分别为10例和4例,P<0.05;形态不规则者分别为12例和10例,劈裂征阳性者分别为8例和13例,血管影分别为6例和2例,假包膜分别为6例和2例;病灶强化方式快进快出者分别为4例和10例,持续性强化者分别为14例和12例,渐进性强化者分别1例和0例,两组间病灶形状、劈裂征、血管影、假包膜均无统计学差异。EAML组病灶平扫、皮髓质期和肾实质期CT值分别为(44.3±10.7)HU、(101.6±26.6)HU和(86.9±17.9)HU,其他乏脂肪AML组各期CT值分别为(37.1±7.3)HU、(108.7±23.8)HU和(87.6±13.6)HU。EAML组比其他乏脂肪AML组平扫CT值高,P<0.05,增强后CT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乏脂肪AML 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EAML较其他乏脂肪AML发病年龄小,病灶体积大,平扫密度相对高且不均匀,明确诊断依赖于病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平滑肌瘤 上皮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