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内镜检查术与注射用六氟化硫微泡造影增强超声内镜检查术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
1
作者 覃家凭 姚朝光 +2 位作者 陈丽芬 黄理 程读创 《中国内镜杂志》 2025年第1期48-56,共9页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检查术(EUS)与注射用六氟化硫微泡造影增强超声内镜检查术(CE-EUS)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8月该院收治的上消化道SMT患者8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EUS和以六氟化硫微泡为造影剂的CE-...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检查术(EUS)与注射用六氟化硫微泡造影增强超声内镜检查术(CE-EUS)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8月该院收治的上消化道SMT患者8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EUS和以六氟化硫微泡为造影剂的CE-EUS,分析EUS和以六氟化硫微泡为造影剂的CE-EUS下的上消化道良性SMT和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图像特征。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EUS、以六氟化硫微泡为造影剂的CE-EUS单独检查,以及两者联合检查,在上消化道良性SMT和GIST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82例上消化道SMT经影像学检查和手术结果证实,肿瘤位于食管上段、食管中段、食管下段、贲门、胃底、胃体、胃窦和十二指肠球部的占比分别为7.32%、10.98%、10.98%、4.88%、29.27%、26.83%、6.10%和3.66%。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良性SMT 51例,占比62.20%;GIST 31例,占比37.80%。其中,良性SMT主要位于食管和胃部,并以平滑肌瘤最为多见;GIST主要位于胃部,并以胃底和胃体多见。良性SMT组回声均匀、表面黏膜光滑和边缘规则占比明显高于GIS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IST组多普勒丰富血流信号和起源于固有肌层占比明显高于良性SM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回声性质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SMT组同质性强化占比明显高于GIS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IST组动脉期高增强、静脉期弥漫性增强和不规则血管占比明显高于良性SM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US鉴别诊断GIST和良性SMT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64.52%、74.51%和70.73%,以六氟化硫微泡为造影剂的CE-EUS分别为90.32%、88.24%和89.02%,两者联合检查分别为100.00%、90.20%和93.90%。结论EUS与以六氟化硫微泡为造影剂的CE-EUS,对上消化道良性SMT和GIST具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内镜检查术(EUS) 造影增强超声内镜检查术(CE-EUS)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 六氟化硫微泡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内镜在154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微创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2
作者 方慧祺 陈丰霖 +2 位作者 王小众 何洁 杨伟群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32-1137,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指导下内镜微创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内镜发现的154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根据超声内镜检查结果选择不同内镜微创治疗方案,术后常规行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定期内镜随访。结果 154例采用内镜...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指导下内镜微创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内镜发现的154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根据超声内镜检查结果选择不同内镜微创治疗方案,术后常规行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定期内镜随访。结果 154例采用内镜微创治疗,其中皮圈套扎术83例、高频电凝电切37例、内镜黏膜切除术26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8例。除1例因出血中转手术外,其余均成功切除病灶,无严重出血、穿孔等并发症。超声内镜诊断与术后病理性质符合率为92.8%,来源层次符合率90.6%。113例内镜术后随访1~24个月,未见复发。结论在超声内镜指导下选择不同方法进行内镜下切除黏膜下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内镜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内镜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源于固有肌层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被引量:12
3
作者 田雪丽 黄永辉 +2 位作者 李渊 张静 姚炜 《中国内镜杂志》 2018年第12期90-94,共5页
目的评价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该院应用STER治疗的来源于固有肌层的27处SMT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 目的评价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该院应用STER治疗的来源于固有肌层的27处SMT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状况。结果共26例27处SMT,仅有1例食管并发2处SMT。年龄31~70岁,平均(49.9±9.8)岁。食管13处,贲门处病变13处,胃底体交界1处,瘤体直径大小为1.0~6.0 cm,平均(2.0±1.1)cm,STER成功切除所有SMT,一次性完整切除率92.6%,切除时间11~163 min,平均(51.0±35.7)min,钛夹缝合时间1~11 min。术后病理诊断为平滑肌瘤21处(77.8%),间质瘤6处(22.2%,食管1处,胃5处),且均为极低危险度(直径1.0~1.8 cm,核分裂像<5个/50 HPF)。术后发生纵隔气肿1例,肺炎3例,均保守治疗痊愈,随访24~60个月,无复发或残余病变。随访期间为患者做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价,在治疗前8例可能有焦虑(30.8%),5例肯定有焦虑(19.2%),1例在患病前患有焦虑,发现病变后焦虑症状加重,有明显焦虑。在内镜成功切除肿瘤后,患者焦虑明显好转。结论 STER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一些上消化道SMT,既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也治疗了患者因该疾病引发的焦虑,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内镜治疗 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治疗进展 被引量:31
4
作者 许昌芹 张澍田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79-283,共5页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在以往主要建议病人定期随访观察,如病变较大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出现相关症状或有恶性倾向者建议外科手术治疗,创伤相对较大。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成熟与发展,多种内镜下技术已经应用于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切除治疗。内...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在以往主要建议病人定期随访观察,如病变较大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出现相关症状或有恶性倾向者建议外科手术治疗,创伤相对较大。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成熟与发展,多种内镜下技术已经应用于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切除治疗。内镜下治疗是一种微创治疗技术,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及治疗费用低等优势。但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该文综述了对于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治疗的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内镜 治疗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高频电刀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5
作者 卜令秀 邵先玉 胡建功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4期19-19,共1页
关键词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高频电刀切除术 内镜 治疗 肿瘤切除术 肿瘤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镜联合治疗累及固有肌层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围术期护理
6
作者 奚卫珍 张先翠 +1 位作者 韩真 贾玉良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197-199,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累及固有肌层肿瘤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37例累及固有肌层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行内镜与腹腔镜联合手术,并给予系统的围术期护理。结果:本组37例患者除1例患者出现穿... 目的:探讨内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累及固有肌层肿瘤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37例累及固有肌层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行内镜与腹腔镜联合手术,并给予系统的围术期护理。结果:本组37例患者除1例患者出现穿孔外,其余3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术后康复顺利,未发生消化道出血、感染、穿孔、吻合口瘘等并发症;术后内镜随访1~12个月,无消化道不适及其他,定期内镜复查无肿瘤复发现象。结论:积极地进行围术期护理能减少手术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镜联合 固有肌层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围术期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行内镜超声微创治疗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6
7
作者 郑凤帆 彭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1年第10期147-150,共4页
目的探究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行内镜超声微创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9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74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实施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观察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性质、起源和分布;以... 目的探究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行内镜超声微创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9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74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实施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观察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性质、起源和分布;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观察消化内镜的诊断符合率;比较治疗前后糖类抗原(CA)15-3、癌胚抗原(CEA)、CA19-9及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等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食管病变以食管平滑肌瘤最多,主要分布于胸下段、胸上段,多起源于黏膜肌层,回声特点为低回声。内镜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9.42%。治疗后CA15-3、CEA、CA19-9、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行微创治疗后,9例患者术后24 h出现明显上腹痛或胸骨后疼,3例出现穿孔,7例术后出现明显出血,给予针对性处理后,均已好转。结论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给予内镜超声微创治疗,不仅可帮助临床对患者进行诊断,还可进行相应的治疗,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应用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超声微创治疗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疗效 诊断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牵引辅助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ESD术中的应用
8
作者 袁静 肖鸿丽 +1 位作者 陈宏伟 李延伟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138-140,149,共4页
目的探讨体外牵引辅助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应用.方法将60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观察组给予体外牵引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病灶开始标记至完... 目的探讨体外牵引辅助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应用.方法将60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观察组给予体外牵引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病灶开始标记至完整剥离时间、黏膜暴露至完整剥离时间、部位切除时间、单位时间切除率,手术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病灶开始标记至完整剥离时间、黏膜暴露至完整剥离时间、部位切除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或0.01),单位时间切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P<0.01),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牵引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效果显著,可提高切除效率,降低炎症反应,提高患者满意度,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体外牵引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