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5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疗效观察 被引量:23
1
作者 刘波颖 汪福群 王胜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2346-2348,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4年3-10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的有50例,行内镜下黏...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4年3-10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的有50例,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的有36例,比较两组患者在穿孔、出血、狭窄、手术操作时间及局部复发等反面的差异。结果: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组的局部一次性切除率明显高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组,手术操作时间较镜下黏膜切除术组明显延长,穿孔、出血、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率增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疗效观察效果较佳,一次性切除率高,复发率低,但手术操作较为困难,手术风险较大,需根据病灶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合乌药泻心汤合小六金健胃方对脾胃湿热证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
2
作者 居凌云 叶小峰 +3 位作者 李保良 殷燕 冯丽萍 董晓宇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3-677,共5页
目的考察百合乌药泻心汤合小六金健胃方对脾胃湿热证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81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百合乌药泻心汤合小六金健胃方,疗程3个月。... 目的考察百合乌药泻心汤合小六金健胃方对脾胃湿热证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81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百合乌药泻心汤合小六金健胃方,疗程3个月。检测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胃黏膜病理组织评分、实验室指标(PG-Ⅰ、PG-Ⅱ、IL-6、IL-8)、肿瘤标志物(CEA、CA125、AFP、CA72-4)、不良反应发生率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评分、胃黏膜病理组织评分、IL-6、IL-8、肿瘤标志物降低(P<0.05),PG-Ⅰ、PG-Ⅱ升高(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合乌药泻心汤合小六金健胃方可安全有效地改善脾胃湿热证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的胃黏膜功能,缓解临床症状,抑制炎症反应,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抑制慢性萎缩性胃炎向恶性肿瘤的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合乌药泻心汤 小六金健胃方 常规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变 脾胃湿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动物实验探讨参芪抑瘤方对胃癌癌前病变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彭月 梁建庆 +6 位作者 段永强 张延英 白敏 虎峻瑞 宋冰 袁晓梅 刘自由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1-648,共8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动物实验探讨参芪抑瘤方对胃癌癌前病变的影响。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获取参芪抑瘤方有效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获取胃癌癌前病变相关靶点,Cytoscape 3.10.0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通过S...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动物实验探讨参芪抑瘤方对胃癌癌前病变的影响。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获取参芪抑瘤方有效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获取胃癌癌前病变相关靶点,Cytoscape 3.10.0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建立PPI网络,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叶酸组(2 mg/kg)和参芪抑瘤方高、中、低剂量组(37.5、18.75、9.38 g/kg),每组10只,采用复合慢性损伤因素造模法构建胃癌癌前病变模型。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变化,HE染色观察大鼠胃组织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胃组织IL-6、IL-17A、TGF-β水平,RT-q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胃组织TLR4、MyD88、NF-κB、FOXP3、RORγt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共获得参芪抑瘤方与胃癌癌前病变交集靶点137个,涉及79种活性成分,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参芪抑瘤方可能通过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作用于胃癌癌前病变。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结构排列紊乱,显微镜下可见肠上皮化生,上皮细胞异型以及细胞核的增大、拉长,胃组织IL-17A,IL-6水平和TLR4、MyD88、NF-κB、RORγt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P<0.05),TGF-β水平和FOXP3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胃黏膜腺体异常改善,参芪抑瘤方各剂量组大鼠胃组织IL-17A、IL-6水平降低(P<0.05),各给药组大鼠胃组织TGF-β水平和FOXP3 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升高(P<0.05),TLR4、MyD88、NF-κB、RORγt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参芪抑瘤方可能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调控Th17/Treg免疫平衡轴,进而减轻胃癌癌前病变大鼠胃组织的炎症反应,改善生存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芪抑瘤方 病变 网络药理学 TLR4/NF-κB通路 TH17/TRE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染色内镜对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7
4
作者 徐大洲 李守英 +4 位作者 吕胜祥 高彤 张树贤 徐静 陈娜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10期94-97,共4页
目的探究窄带成像技术(narrow-band imaging,NBI)联合染色内镜诊断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采取的检查方法... 目的探究窄带成像技术(narrow-band imaging,NBI)联合染色内镜诊断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采取的检查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观察组患者采用NBI联合染色内镜检查,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白光内镜检查。观察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一致性、边缘清晰度、检出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阳性检出率为22.22%,阴性检出率为68.52%;对照组患者阳性检出率12.96%,阴性检出率48.15%,两组假阳性、假阴性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4.468、4.364,P <0.05)。观察组Kappa值为0.765,一致性较好;对照组Kappa值为0.121,一致性差。观察组2分分布区域患者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χ~2=9.930,P<0.05)。观察组患者中度以下非典型增生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021,P<0.05)。结论 NBI联合染色内镜检测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能够更好地观察消化道内的情况,提高活检检查效率,减少活检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 窄带成像技术 染色内镜 消化道早期 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脾复胃颗粒通过IL-6/JAK/STAT3轴干预胃癌前病变黏膜损伤及其机制
5
作者 康菊英 关慧颖 +2 位作者 李培润 张立明 段永强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2-397,共6页
目的:探讨健脾复胃颗粒(JPFWG)通过调控IL-6/JAK/STAT3信号通路对胃癌前病变(PLGC)大鼠胃黏膜损伤的干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NNG联合复合因素造模法建立PLGC模型大鼠,随机分为6组(20只/组):空白组(未处理)、模型组(给予生理盐... 目的:探讨健脾复胃颗粒(JPFWG)通过调控IL-6/JAK/STAT3信号通路对胃癌前病变(PLGC)大鼠胃黏膜损伤的干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NNG联合复合因素造模法建立PLGC模型大鼠,随机分为6组(20只/组):空白组(未处理)、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维酶素组(0.05 g/mL维酶素)、JPFWG低剂量组(JPFWG-L,0.088 g/mL)、JPFWG中剂量组(JPFWG-M,0.176 g/mL)、JPFWG高剂量组(JPFWG-H,0.351 g/mL)。各治疗组大鼠分别给予相应药物处理12周后,麻醉处死动物并取胃组织标本。采用H-E染色法观察胃黏膜的病理变化,通过免疫组化、qPCR和WB法检测胃黏膜组织中IL-6介导的JAK/STAT3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包括IL-6、JAK、STAT3)及其下游靶基因c-Myc、cyclin D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维酶素组和JPFWG-L、JPFWG-M、JPFWG-H组大鼠胃黏膜炎性细胞浸润均减少,病理状态改善以JPFWG-H组最明显;IL-6、JAK1、STAT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维酶素组和JPFWG-H组大鼠胃黏膜组织中c-Myc、cyclin D1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JPFWG能够改善PLGC大鼠胃黏膜的组织病理变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IL-6/JAK/STAT3信号通路,进而下调c-Myc、cyclin D1的表达,从而阻断炎-癌转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复胃颗粒 病变 IL-6/JAK/STAT3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苁蓉环烯醚萜苷对大鼠肝脏癌前病变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6
作者 许惠仙 徐慧 +1 位作者 全吉淑 郑峰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7-895,共9页
目的:研究草苁蓉环烯醚萜苷(IGBR)对大鼠肝脏癌前病变的防治作用,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30只Wistar大鼠,按照改良Solt-Faber法构建大鼠肝脏癌前病变模型。将制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IGBR组,每组10只。... 目的:研究草苁蓉环烯醚萜苷(IGBR)对大鼠肝脏癌前病变的防治作用,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30只Wistar大鼠,按照改良Solt-Faber法构建大鼠肝脏癌前病变模型。将制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IGBR组,每组10只。取各组大鼠肝组织观察其形态表现,检测各组大鼠肝脏质量、肝脏指数和肝脏再生度,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Pi蛋白表达情况,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和肝线粒体中γ-谷氨酰转肽酶(γ-GT)、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GST活性及丙二醛(MDA)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蛋白α1链(ColⅠα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3、MMP2、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1、TIMP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TGF-β1受体(TβR)、抗DPP同源物(Smad)2/3、Smad4和Smad7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质量和肝脏指数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IGBR组大鼠肝脏质量、肝脏指数和肝再生度均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法,假手术组大鼠肝小叶结构完整清晰,肝细胞体积大、胞质丰富、嗜酸性,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单行排列呈条索状向四周放射状排列,肝板间有不规则肝窦,仅于汇管区有少许胶原纤维存在和少量的炎症细胞浸润,肝细胞无变性坏死;模型组大鼠肝细胞失去正常排列,肝小叶结构消失,汇管区有以卵圆细胞为主的小细胞增生,纤维隔内有大量胶原沉积,有较明显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胞浆疏松,发生广泛的变性水肿,水样变性、气球样变性甚至灶状坏死,肝小叶中见增生的嗜碱性肝细胞形成细胞增生区,其细胞胞浆透亮,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体积不大,染色质丰富,有1或2个明显核仁,肝小叶内还可见体积增大,细胞核和细胞浆着色浅而透明呈毛玻璃样的透明肝细胞灶;IGBR组大鼠肝小叶结构基本存在,可见肝细胞炎性病变减轻,水肿较轻,可见较多点状坏死或灶状坏死,核异型性大,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或双核。免疫组织化学法,GST-Pi蛋白阳性灶为胞浆染色,呈棕黄色的圆形或类圆形结节;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可观察到GST-Pi蛋白阳性灶,提示大鼠肝脏癌前病变模型制作成功。IGBR组大鼠肝组织中可观察到散在的GST-Pi蛋白阳性灶,较模型组明显减少。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γ-GT活性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IGBR组大鼠肝组织中γ-GT活性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和肝线粒体中GST活性及MDA水平升高(P<0.05),SOD、CAT和GSH-Px活性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IGBR组大鼠肝组织和肝线粒体中GST活性及MDA水平降低(P<0.05),SOD、CAT和GSH-Px活性升高(P<0.05)。Western blotting法,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α-SMA、ColⅠα1、TIMP1和TIMP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MMP13和MMP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TIMP1/MMP13和TIMP2/MMP2比值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IGBR组大鼠肝组织中α-SMA、ColⅠα1和TIMP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MMP13和MMP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TIMP1/MMP13和TIMP2/MMP2比值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TGF-β1、Smad2/3和Smad4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IGBR组大鼠肝组织中TGF-β1、Smad2/3和Smad7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IGBR对大鼠肝脏癌前病变和肝纤维化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增强肝组织抗氧化能力、抑制TGF-β/Smad信号通路及调控TIMP/MMP平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苁蓉环烯醚萜苷 肝脏病变 肝纤维化 转化生长因子Β1 超氧化物岐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癌毒理论探讨胃癌前病变的辨治思路 被引量:3
7
作者 於丙寅 李文婷 吴勉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09-1113,共5页
胃癌前病变是一类具有明显癌变危险的胃部慢性疾病,早期干预胃癌前病变,是胃癌二级预防的重要手段。吴勉华教授基于脾胃功能特点和癌毒理论,认为情志不畅是胃癌前病变的诱发因素,脾胃虚弱是基本病机,痰瘀互结是关键病机,癌毒蓄积是病理... 胃癌前病变是一类具有明显癌变危险的胃部慢性疾病,早期干预胃癌前病变,是胃癌二级预防的重要手段。吴勉华教授基于脾胃功能特点和癌毒理论,认为情志不畅是胃癌前病变的诱发因素,脾胃虚弱是基本病机,痰瘀互结是关键病机,癌毒蓄积是病理特征;辨证以辨病位、辨病理因素、辨病性为要点;治疗以疏肝利胆为先,运脾和胃为本,化痰祛瘀为治疗核心,抗癌解毒贯穿始终;注重病机的兼夹转化;遣方用药以理气不伤阴、滋阴不碍脾、化瘀不伤正、补益不助邪为主要原则,从而发挥中医药优势与特色,为胃癌前病变的临床诊治提供思路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变 毒理论 辨治思路 病机 中医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炎症指标结合磁控胶囊内镜检查在胃腺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吴晓倩 刘学欣 +3 位作者 郜玉兰 郝志华 郭磊磊 聂倩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333-2339,共7页
目的探讨免疫炎症指标及磁控胶囊内镜特点在胃腺癌及癌前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构建并验证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接受磁控胶囊内镜检查的57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80/20定律随机分为训练... 目的探讨免疫炎症指标及磁控胶囊内镜特点在胃腺癌及癌前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构建并验证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接受磁控胶囊内镜检查的57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80/20定律随机分为训练集(462例)和验证集(116例)。行磁控胶囊内镜检查及血细胞检测,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为胃腺癌组与癌前病变组。比较胃腺癌与癌前病变患者的磁控胶囊内镜特点、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构建并验证胃腺癌的风险诊断模型。结果462例磁控胶囊内镜检查患者中,经病理检查确诊胃腺癌76例,占比16.45%(76/462);癌前病变386例,占比83.55%(386/462)。验证集116例胃内镜检查患者中,胃腺癌22例,占比18.97%(22/116);癌前病变94例,占比81.03%(94/116)。两组患者的病变大小、病灶边界、黏液、病变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腺癌组患者中颜色发白占比、表面微结构不规则占比、不规则网格状微血管占比高于癌前病变组(P<0.05)。胃腺癌组患者的NLR、PLR高于癌前病变组(P<0.05)。表面微结构不规则(OR=2.213,95%CI:1.288~3.801)、不规则网格状微血管(OR=2.489,95%CI:1.458~4.249)、NLR(OR=2.369,95%CI:1.389~4.046)、PLR(OR=3.016,95%CI:1.767~5.148)是胃腺癌的危险因素(P<0.05)。风险模型诊断训练集胃腺癌的灵敏度为0.800(95%CI:0.716~0.891),特异度为0.783(95%CI:0.694~0.851),曲线下面积为0.858(95%CI:0.787~0.931)。风险模型诊断验证集胃腺癌的灵敏度为0.861(95%CI:0.771~0.945),特异度为0.769(95%CI:0.683~0.841),曲线下面积为0.844(95%CI:0.765~0.923)。结论胃损伤病灶的表面微结构、微血管形态及NLR、PLR与胃腺癌的发病有关,构建风险诊断模型有助于早期鉴别诊断胃腺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腺 病变 磁控胶囊内镜 免疫炎症 诊断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脾论治胃癌前病变的思路与方法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涵 王萍 +1 位作者 王奕晨 唐旭东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4-639,共6页
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 of gastric carcinoma,PLGC)是胃粘膜“炎-癌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中医以整体调节、辨证论治的独特诊疗模式,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逆转病理组织学病变方面显示出良好优势。PLGC病位在脾... 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 of gastric carcinoma,PLGC)是胃粘膜“炎-癌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中医以整体调节、辨证论治的独特诊疗模式,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逆转病理组织学病变方面显示出良好优势。PLGC病位在脾胃,脾胃虚弱为其发病基础,脾胃运化失常、气机升降异常是症状发生的主要机制,由其演化而生的湿、痰、瘀、毒等胶结积聚久留促发局部病变。脾虚与PLGC发生发展的胃粘膜微环境失衡有关,涉及胃黏膜炎症、胃内菌群、胃黏膜屏障、免疫功能、能量代谢、黏膜分泌等机制。本文从脾入手思考PLGC的病机、治法、用药思路等,对统一认识、开拓临床和科研思路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变 炎-转化 中医药 脾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辨病论治”五步探讨胰腺癌前病变辨治思路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传龙 刘福栋 +3 位作者 姜晓晨 庞博 花宝金 朴炳奎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7-690,共4页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辨治癌前病变方面具有优势,但目前胰腺癌前病变面临着诊断、治疗均不足的局面。胰腺癌前病变的辨治方法尚不完善,值得进一步探索。面对临床无症状患者时,辨病论治模式较辨证论治更具有优势。总结中医药对胰腺癌前...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辨治癌前病变方面具有优势,但目前胰腺癌前病变面临着诊断、治疗均不足的局面。胰腺癌前病变的辨治方法尚不完善,值得进一步探索。面对临床无症状患者时,辨病论治模式较辨证论治更具有优势。总结中医药对胰腺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进一步明确辨病论治模式对胰腺癌前病变的意义,提出“辨病位在肝在脾、辨病性在常在变、辨病证为积为聚、辨病机邪正盛衰、辨病势为进为退”的五步辨治思路。以期为临床防治胰腺癌前病变提供新思路,为构建胰腺癌前病变精准辨治体系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变 辨病论治 病证结合 精准辨治 胰腺 中医药 治未病 临床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瘀消痞汤对大鼠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及PI3K/Akt/GSK-3β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自由 安耀荣 +7 位作者 张延英 宋冰 白敏 袁晓梅 彭月 肖孟勇 李卫强 段永强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800-3805,共6页
目的探讨化瘀消痞汤对大鼠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作用以及对PI3K/Akt/GSK-3β通路的影响。方法60只SPF级SD雄鼠随机挑选10只为空白组,其余大鼠采用多因素造模法制备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化瘀消痞汤高、中... 目的探讨化瘀消痞汤对大鼠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作用以及对PI3K/Akt/GSK-3β通路的影响。方法60只SPF级SD雄鼠随机挑选10只为空白组,其余大鼠采用多因素造模法制备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化瘀消痞汤高、中、低剂量组(24.8、12.4、6.2 g/kg),叶酸组(2 mg/kg),每组10只,连续给药90 d。造模及给药期间观察大鼠一般状况、记录体质量及3 h进食量;HE染色观察大鼠胃组织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胃组织匀浆液Cyclin D1、c-Myc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胃组织Ki67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胃组织PI3K、p-Akt、p-GSK-3β、β-catenin、CDK4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萎靡倦怠,体质量、3 h进食量降低(P<0.05),胃黏膜明显变薄,腺体数量明显减少且排列紊乱,肠上皮化生明显,胃组织匀浆液Cyclin D1、c-Myc水平升高(P<0.05),胃组织Ki67、PI3K、p-Akt、β-catenin、CDK4蛋白表达升高(P<0.05),p-GSK-3β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一般状况有所好转,体质量、3 h进食量增加(P<0.05),胃黏膜修复,腺体数量增多且排列趋于整齐,肠上皮化生减轻,胃组织匀浆液Cyclin D1、c-Myc水平降低,胃组织Ki67、PI3K、p-Akt、β-catenin、CDK4蛋白表达降低,p-GSK-3β蛋白表达升高,以化瘀消痞汤高、中剂量组更明显(P<0.05);与叶酸组比较,化瘀消痞汤高、中剂量组体质量、3 h进食量增加(P<0.05),胃黏膜形态和腺体数量逐渐趋于正常,胃组织匀浆液Cyclin D1、c-Myc水平降低(P<0.05),胃组织Ki67、PI3K、p-Akt、β-catenin、CDK4蛋白表达降低(P<0.05),高剂量组大鼠胃组织p-GSK-3β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化瘀消痞汤可抑制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大鼠胃上皮细胞异常增殖,改善胃黏膜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调控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中关键因子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瘀消痞汤 萎缩性胃炎病变 PI3K/Akt/GSK-3β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及体内实验探讨化瘀消痞汤干预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自由 段永强 +7 位作者 安耀荣 张延英 宋冰 白敏 袁晓梅 彭月 肖孟勇 李卫强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92-1103,共12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化瘀消痞汤干预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作用靶点和分子机制,并进行实验验证。方法60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选取10只为空白对照,其余大鼠进行PLGC模型复...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化瘀消痞汤干预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作用靶点和分子机制,并进行实验验证。方法60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选取10只为空白对照,其余大鼠进行PLGC模型复制,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叶酸组(2 mg·kg^(-1)·d^(-1)),化瘀消痞汤高、中、低剂量组(24.8、12.4、6.2 g·kg^(-1)·d^(-1)),连续给药干预90天,记录大鼠体质量和3 h进食量,HE染色观察大鼠胃组织病理形态;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化瘀消痞汤干预PLGC的潜在靶点,采取Western blot技术对核心靶点进行验证。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和3 h进食量明显降低(P<0.05),镜下见大鼠胃黏膜明显变薄,腺体明显减少并且排列紊乱,部分区域可见肠上皮化生的杯状细胞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与模型组相比较,各给药组大鼠体质量和3 h进食量不同程度改善,化瘀消痞汤中、高剂量改善明显(P<0.05),大鼠胃黏膜不同程度的修复,腺体排列趋于整齐,间质炎性细胞逐渐减少。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结果表明TP53、JUN、MAPK3/1(ERK1/2)是化瘀消痞汤干预PLGC的核心靶点。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组织中TP53、c-Jun、ERK1/2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胃组织中TP53、c-Jun、ERK1/2蛋白磷酸化水平不同程度降低,其中化瘀消痞汤高、中剂量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化瘀消痞汤可明显改善PLGC大鼠生存状况,促进胃黏膜修复,其具体机制可能与化瘀消痞汤降低PLGC大鼠胃组织中ERK1/2、c-Jun、TP53蛋白磷酸化水平,进而调节下游信号分子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瘀消痞汤 萎缩性胃炎病变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67
13
作者 周平红 彭贵勇 +5 位作者 杨仕明 陈东风 李延青 张昊翔 房殿春 姚礼庆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1507-1511,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1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新桥医院和大坪医院经ESD治疗的3 66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1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新桥医院和大坪医院经ESD治疗的3 668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同期经外科手术切除的124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历资料,包括病理诊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3年存活率进行比较。结果经ESD治疗3 668例患者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100%,一次性完整切除率为99.0%,组织学完整治愈率为99.0%。术后出血和穿孔的发生率分别为1.74%和0.76%。术后复发率为0.04%,3年生存率为99.8%。无与ESD手术相关死亡发生。早期胃癌经外科手术切除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ESD治疗组(P<0.01),术后出血和狭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ESD治疗组(P<0.01)、住院时间亦显著长于ESD治疗组(P<0.01)。ESD组的3年存活率为99.8%,外科手术组为98.4%,两组3年存活率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 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与外科手术相似,更具有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 病变 内镜黏膜下切除术 外科手术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近环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 被引量:31
14
作者 李红平 唐波 +5 位作者 樊超强 唐媛 邓磊 柏健鹰 杨仕明 于劲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8-282,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治疗食管环周3/4以上的近环周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内镜下行ESD治疗的26例食管环周3/4以上的近环周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患者的内镜、...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治疗食管环周3/4以上的近环周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内镜下行ESD治疗的26例食管环周3/4以上的近环周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患者的内镜、病理及随访资料。结果全部病例一次性完整切除,ESD剥离病变成功率100%(26/26);ESD手术时间75—140rain,平均95min;术后未发生出血、穿孔、严重感染等并发症;所有剥离病变经病理进一步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明显病变累及;术后随访3~43(平均15.6个月)个月,创面完全愈合,仅1例病变复发;术后食管狭窄率50%,经扩张后随访,狭窄均得以临床治愈。结论对食管环周3/4以上的近环周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仍然可以行ESD治疗,且操作安全,创伤少,术后食管狭窄通过扩张后仍然能够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避免了外科手术的巨大创伤,是ESD在治疗近环周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一种新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食管 病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食管环周3 4以上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54
15
作者 王伟 郝璐 +2 位作者 施新岗 金震东 李兆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23-927,共5页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到2014年8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ES...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到2014年8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214例胃黏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评估、病理特征、ESD治疗及术后随访等情况。结果214例患者术前评估中,接受内镜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检查者67例(31.3%),NBI联合放大内镜(magnifying endoscopy,ME)检查者39例(18.2%),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检查者50例(23.4%),CT检查者50例(23.4%),活组织检查者192例(89.7%)。214例病灶术后病理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84例(39.2%)、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5例(25.7%)、高分化癌45例(21.0%)、中分化癌19例(8.9%)、低分化癌11例(5.1%)。ESD整块切除率为96.3%,完整切除率为92.1%;ESD手术时间为14~290min,平均(59.9±49.6)min;术中大出血2例(0.9%),术中穿孔2例(0.9%);术后延迟出血5例(2.3%),术后复发5例(2.3%),无患者发生术后延迟性穿孔。结论 ESD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手段,但应进行完善的术前评估以避免不必要或过度的ESD治疗,术后定期随访是监测术后病灶残留与复发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胃肿瘤 病变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20
16
作者 王伟 何晓荣 +2 位作者 王域玲 施新岗 李兆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93-396,401,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8月接受ESD治疗的171例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资料,分析病灶特征、ESD技术特征、术...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8月接受ESD治疗的171例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资料,分析病灶特征、ESD技术特征、术中与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术后复发等指标。结果 171例均顺利完成ESD治疗,平均手术时间65.0min(12~272 min)。术中穿孔5例(2.9%),术后延迟性出血3例(1.8%),术后延迟性穿孔1例(0.6%)。病灶整块切除165例(96.5%),完整切除159例(93.0%)。术后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85例(49.7%),高分化癌70例(40.9%),中分化癌16例(9.4%)。9例(5.3%)因基底部切缘和(或)脉管癌细胞累及追加外科手术。术后2个月食管狭窄37例(21.6%),其中切除范围<1/2周的患者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为2.3%(2/86),1/2周~3/4周为30.0%(15/50),>3/4周为45.8%(11/24),全周型为81.8%(9/11)。重度食管狭窄19例(11.1%),均接受扩张治疗,平均扩张1.9次(1~6次),其中12例因扩张效果欠佳行食管金属支架置入术,平均支架置入2.2次(1~6次)。术后平均随访40.4月(24~54个月),复发6例(3.5%),均接受二次内镜治疗。结论 ESD治疗食管早期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大面积ESD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高,往往需要多次食管扩张或支架置入治疗。术后病理是判断病灶完整切除的重要依据,定期内镜随访是监测病灶残留与复发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早期 病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0
17
作者 王洪波 刘苗 +4 位作者 徐明垚 郭银 潘夏 胡俊杰 陈清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78-981,986,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6年10月湖北省肿瘤医院内镜科采用ESD治疗的138例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非条...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6年10月湖北省肿瘤医院内镜科采用ESD治疗的138例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引起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ESD治疗的138例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中,10例发生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7.2%。卡方检验发现,发生迟发性出血组和未发生迟发性出血组在病灶位置(P=0.022)、病灶黏膜下层纤维化(P=0.016)、术中有无明显出血(P=0.032)及是否熟练手术者(P=0.045)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以上四个危险因素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病灶位于直肠(P=0.003,OR=4.64,95%CI:1.71~12.58)及病灶黏膜下层重度纤维化(P=0.009,OR=4.83,95%CI:1.49~15.60)是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ESD术后发生延迟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病灶位于直肠及病灶黏膜下层重度纤维化的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ESD术后易发生迟发性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结直肠 病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迟发性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超声内镜在食管癌高发区早期癌及癌前病变诊治中的价值 被引量:9
18
作者 尔丽绵 张立玮 +4 位作者 徐志彬 袁丽 吴明利 王顺平 王士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1201-1203,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食管癌高发区早期癌及癌前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在食管癌高发区涉县、磁县进行普查发现的118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所有病例均行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食管癌高发区早期癌及癌前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在食管癌高发区涉县、磁县进行普查发现的118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所有病例均行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检查,符合镜下治疗标准的内镜辅以碘染色并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cal resection,EMR),余手术治疗。对所有行EMR术及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EUS及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EUS判断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影像学结果显示:黏膜层癌97例、黏膜下层癌21例,EUS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判断浸润深度,结果相符者103例,准确率87%,其中对黏膜层癌判断的准确率90%,对黏膜下层癌判断的准确率76%。结论:EUS准确评估病灶内镜可切除性,使得内镜下黏膜切除手术更为安全有效,对指导高发区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内镜下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内镜 食管高发区 早期食管 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口牵引辅助下ESD与传统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毕小刚 沈鹏臻 +1 位作者 周文雄 毛淑兰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415-417,421,共4页
目的:探讨经口牵引辅助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与传统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效果差异。方法:收集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112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观察组接... 目的:探讨经口牵引辅助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与传统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效果差异。方法:收集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112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观察组接受经口牵引辅助下ESD治疗,对照组仅接受传统ESD治疗。记录两组术中剥离病变直径、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出血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含量,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应激激素含量。结果:观察组剥离病变直径大于对照组,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1d,观察组的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2(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低于对照组,血清应激激素皮质醇(Cor)、β-内啡肽(β-EP)、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紧张素Ⅱ(ATⅡ)含量低于对照组。结论:经口牵引辅助下ESD可以有效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病灶剥离效果,减少术后炎症及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 病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经口牵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宫颈癌和癌前病变中微血管密度和微淋巴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蔡俐琼 杨守华 +1 位作者 王泽华 刘登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37-540,共4页
目的同时检测早期宫颈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和微淋巴管密度(LVD),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法利用抗人CD34和D2-40单克隆抗体分别检测102例宫颈组织中的MVD和LVD水平,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MVD和LVD与肿... 目的同时检测早期宫颈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和微淋巴管密度(LVD),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法利用抗人CD34和D2-40单克隆抗体分别检测102例宫颈组织中的MVD和LVD水平,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MVD和LVD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淋巴结状态和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在早期宫颈癌和癌前病变中MVD与临床分期(P<0.01)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P<0.05)有显著相关性;LVD与临床分期(P<0.01)、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P<0.01)和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P<0.01)有显著相关性。研究还发现早期宫颈病变组织中MVD和LVD的水平呈正相关(r=0.620,P<0.01)。结论早期宫颈病变中MVD和LVD与宫颈病变的临床进展和转移密切相关,高MVD和LVD促进宫颈病变的发展和转移,并且早期宫颈癌的血管新生和淋巴管新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 病变 微血管密度 微淋巴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